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德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104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1
(一)中医学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1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2
(三)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3
(四)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3
(五)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3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4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4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5
(一)魏晋隋唐时期5
(二)宋金元时期6
(三)明清(中期)时期6
(四)近现代时期7
五、中医学现代化7
六、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8
(一)气论、阴阳、五行8
(二)脏象经络8
(三)病因病机9
(四)诊法辨证9
(五)预防、治则10
(六)康复10
七、中医学的医学模式11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11
(二)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11
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2
(一)整体观念12
(二)恒动观念16
(三)辩证观念17
(四)辨证论治18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21
第一节 气一元论22
一、气的基本概念22
(一)气的含义22
(二)气的医学含义23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24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24
(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26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27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27
(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2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8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9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29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30
第二节 阴阳学说3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31
(一)阴阳的含义31
(二)阴阳的医学含义32
(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33
(四)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34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4
(一)阴阳对立34
(二)阴阳互根35
(三)阴阳消长36
(四)阴阳转化3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38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38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9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39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41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42
第三节 五行学说4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44
(一)五行的含义44
(二)五行的医学含义44
二、五行的特性45
(一)五行属性的概念45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45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6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46
(二)五行的乘侮胜复48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50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50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51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53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53
第四节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56
一、意象思维56
(一)意象思维的含义56
(二)中医意象思维的主要形式57
二、抽象思维58
(一)抽象思维的含义58
(二)中医抽象思维的主要形式59
三、中医学的概念系统61
第二章 脏象65
第一节 五脏66
一、心(附:心包络)66
(一)解剖形态66
(二)生理功能67
(三)生理特性68
【附】心包络69
(一)形态部位69
(二)生理功能69
二、肺69
(一)解剖形态69
(二)生理功能69
(三)生理特性72
三、脾73
(一)解剖形态73
(二)生理功能73
(三)生理特性75
四、肝75
(一)解剖形态75
(二)生理功能76
(三)生理特性78
五、肾(附:命门)79
(一)解剖形态79
(二)生理功能79
(三)生理特性81
【附】命门82
(一)位置82
(二)功能83
第二节 六腑83
一、胆84
(一)解剖形态84
(二)生理功能84
(三)生理特性84
二、胃85
(一)解剖形态85
(二)生理功能85
(三)生理特性86
三、小肠86
(一)解剖形态86
(二)生理功能86
(三)生理特性87
四、大肠87
(一)解剖形态87
(二)生理功能87
(三)生理特性87
五、膀胱88
(一)解剖形态88
(二)生理功能88
(三)生理特性88
六、三焦88
(一)解剖形态88
(二)生理功能88
(三)生理特性89
第三节 奇恒之腑89
一、脑89
(一)解剖形态89
(二)生理功能89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90
(四)脑与气血精津液的关系90
二、髓91
(一)解剖形态91
(二)生理功能91
(三)髓与五脏的关系91
三、女子胞(附:精室)91
(一)解剖形态92
(二)生理功能92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92
【附】精室93
第四节 形体官窍93
一、形体93
(一)脉93
(二)皮94
(三)肉95
(四)筋96
(五)骨97
【附】齿98
二、官窍98
(一)舌98
(二)鼻99
(三)口100
【附】咽喉101
(四)目102
【附】八廓学说103
(五)耳103
(六)前阴105
(七)后阴106
三、五脏外华106
(一)心,其华在面107
(二)肺,其华在毛107
(三)脾,其华在唇107
(四)肝,其华在爪107
(五)肾,其华在发107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07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08
(一)心与肺108
(二)心与脾108
(三)心与肝108
(四)心与肾109
(五)肺与脾109
(六)肺与肝110
(七)肺与肾110
(八)肝与脾110
(九)肝与肾111
(十)脾与肾111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12
三、脏与腑的关系113
(一)心与小肠113
(二)肺与大肠113
(三)脾与胃113
(四)肝与胆114
(五)肾与膀胱114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127
第一节 气127
一、气的含义127
二、气的生成128
(一)气的来源128
(二)生成过程129
三、气的功能129
(一)推动作用129
(二)温煦作用130
(三)防御作用130
(四)固摄作用130
(五)气化作用131
四、气的运动131
(一)气机的概念131
(二)气的运动形式131
五、气的分类132
(一)元气132
(二)宗气133
(三)营气134
(四)卫气134
第二节 血135
一、血的基本概念135
二、血的生成136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36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36
三、血的循行137
四、血的生理功能137
(一)营养滋润全身137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138
第三节 精138
一、精的基本概念138
二、精的生成138
(一)先天之精138
(二)后天之精138
三、精的功能139
(一)繁衍生殖139
(二)生长发育139
(三)生髓化血139
(四)濡润脏腑139
第四节 津液139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39
二、津液的代谢140
(一)津液的生成140
(二)津液的输布140
(三)津液的排泄140
三、津液的功能141
(一)滋润濡养141
(二)化生血液141
(三)调节阴阳141
(四)排泄废物141
四、五脏化液142
(一)五脏化液的概念142
(二)五脏与五液的关系142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142
一、气与血的关系143
(一)气对血的作用143
(二)血对气的作用143
二、气与精的关系143
(一)气对精的作用143
(二)精对气的作用144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144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144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144
四、血与精的关系144
(一)血对精的作用144
(二)精对血的作用145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145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145
(二)津液对血的作用145
第四章 经络14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49
一、经络的概念149
二、经络系统149
(一)经脉149
(二)络脉150
第二节 十二经脉151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5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152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152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52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152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52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53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54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154
(一)手太阴肺经154
(二)手阳明大肠经154
(三)足阳明胃经154
(四)足太阴脾经156
(五)手少阴心经156
(六)手太阳小肠经157
(七)足太阳膀胱经157
(八)足少阴肾经159
(九)手厥阴心包经159
(十)手少阳三焦经160
(十一)足少阳胆经160
(十二)足厥阴肝经162
第三节 奇经八脉163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163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163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163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64
(一)督脉164
(二)任脉164
(三)冲脉166
(四)带脉167
(五)阴跷脉、阳跷脉167
(六)阴维脉、阳维脉168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69
一、经别169
(一)含义169
(二)循行170
(三)生理功能170
二、别络171
(一)含义171
(二)循行171
(三)生理功能172
三、经筋172
(一)含义172
(二)循行172
(三)生理功能174
四、皮部174
(一)含义174
(二)分布174
(三)生理功能17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74
一、联系作用175
(一)脏腑与肢节的联系175
(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175
(三)脏腑之间的联系175
(四)经脉之间的联系175
二、感传作用176
三、濡养作用176
四、调节作用176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176
一、阐释病理变化177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77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177
第五章 体质183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183
一、体质的概念183
(一)体质的含义183
(二)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184
(三)体质与形态、体格、体型185
二、体质的标志185
(一)体质的标志185
(二)健康的具体标志186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186
一、先天因素186
(一)先天因素的含义186
(二)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187
二、后天因素187
(一)后天因素的含义187
(二)后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187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190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190
二、正常体质190
(一)阴阳平和质190
(二)偏阳质191
(三)偏阴质191
三、体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191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192
一、体质与病因192
二、体质与发病192
三、体质与病机193
(一)体质与病机的从化193
(二)体质与病机的传变193
四、体质与辨证193
五、体质与治疗194
(一)因人论治194
(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94
(三)用药宜忌195
(四)善后调理195
第六章 病因198
第一节 外感病因199
一、六淫199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99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200
(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201
二、疠气206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206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207
(三)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207
第二节 内伤病因208
一、七情内伤208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208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08
(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209
(四)七情与健康、疾病的关系209
(五)七情致病的特点210
二、饮食失宜211
(一)饮食不节211
(二)饮食偏嗜212
(三)饮食不洁212
三、劳逸失度212
(一)过劳213
(二)过逸213
第三节 病理产物213
一、痰饮214
(一)基本概念214
(二)形成214
(三)致病特点215
(四)常见的痰饮病证215
二、瘀血216
(一)基本概念216
(二)形成216
(三)致病特点217
(四)常见的瘀血病证218
三、结石219
(一)概念219
(二)形成219
(三)致病特点220
(四)常见的结石病证220
第四节 其他病因221
一、外伤221
(一)概念221
(二)致病特点221
二、寄生虫223
(一)基本概念223
(二)致病特点223
三、胎传与遗传224
(一)基本概念224
(二)致病特点224
四、毒225
(一)概念225
(二)形成225
(三)分类225
(四)性质和致病特点225
(五)临床常见的病证226
第七章 病机235
第一节 发病机理235
一、健康与疾病236
二、发病的基本原理236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236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238
三、发病类型240
(一)卒发240
(二)伏发241
(三)徐发241
(四)继发241
(五)合病与并病241
(六)复发242
第二节 基本病机243
一、邪正盛衰244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244
(二)虚实错杂244
(三)虚实转化245
(四)虚实真假245
二、阴阳失调246
(一)阴阳盛衰246
(二)阴阳互损248
(三)阴阳格拒248
(四)阴阳转化249
(五)阴阳亡失249
三、气血失调250
(一)气失调250
(二)血失调252
(三)气血关系失调253
四、津液失常254
(一)津液不足254
(二)水湿停聚254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255
第三节 内生五邪病机256
一、风气内动256
(一)含义256
(二)病理变化256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257
二、寒从中生258
(一)含义258
(二)病理变化258
(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258
三、湿浊内生259
(一)含义259
(二)病理变化259
(三)外湿与内湿的关系259
四、津伤化燥260
(一)含义260
(二)病理变化260
(三)外燥与内燥的关系260
五、火热内生260
(一)含义260
(二)病理变化261
(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261
第四节 脏腑病机262
一、五脏病机262
(一)心的病机262
(二)肺的病机264
(三)脾的病机266
(四)肝的病机268
(五)肾的病机270
二、六腑病机272
(一)胆的病机272
(二)胃的病机272
(三)小肠的病机273
(四)大肠的病机273
(五)膀胱的病机274
(六)三焦的病机274
三、奇恒之腑病机274
(一)脑的病机274
(二)髓和骨的病机275
(三)脉的病机275
(四)女子胞的病机275
第五节 疾病的传变275
一、疾病传变的概念276
(一)传变的含义276
(二)传变的形式276
二、病位传变276
(一)表里出入276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277
(三)内伤杂病的传变278
三、病性转化280
(一)病性的概念280
(二)病性转化的形式280
四、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281
(一)体质因素281
(二)病邪性质281
(三)地域气候281
(四)生活状况282
第六节 疾病的转归282
一、转归的概念282
二、转归的形式283
(一)痊愈283
(二)死亡283
(三)缠绵284
(四)后遗284
(五)复发284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296
第一节 养生296
一、天年与衰老297
(一)天年297
(二)衰老297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298
(一)顺应自然298
(二)形神兼养299
(三)保精护肾299
(四)调养脾胃299
第二节 预防300
一、未病先防300
(一)概念300
(二)方法300
二、既病防变301
(一)概念301
(二)方法301
第三节 治则302
一、治则的概念302
(一)含义302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302
二、治病求本302
(一)正治与反治303
(二)治标与治本304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05
三、基本治则306
(一)扶正祛邪307
(二)调整阴阳308
(三)调和气血308
(四)调整脏腑310
(五)调摄精神312
附316
热门推荐
- 1053039.html
- 3662855.html
- 3057625.html
- 569117.html
- 1954497.html
- 75546.html
- 1037258.html
- 2041877.html
- 3747233.html
- 2472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41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71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2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3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90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7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1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3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93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