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诗文评的体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诗文评的体性
  • 彭玉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诗文评的体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诗文评与目录学3

一、引言:目录学与学术史3

二、从“总集”到“文史”4

三、从“文史”到“诗文评”6

四、“诗文评”类确立的意义8

第二章 诗文评形态特征10

一、传统诗文评的逻辑基点10

二、亦批评亦鉴赏的形态特征16

第三章 批评史学科性质21

一、学科称谓的多样性21

二、批评史指称的三个对象24

三、批评史学科面临的问题29

第四章 批评史之体系论31

一、作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的“体系”32

二、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研究的话语偏差及思维误区37

第五章 批评史与训诂学43

一、批评史与训诂学:两个学科的契合44

二、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49

三、以训诂为基础的“胶柱鼓瑟”与“郢书燕说”52

第六章 批评史之教学论53

一、学术视角:中西文论的对照53

二、教学理念:熟参原典与创作尝试57

三、余论:整体把握与范畴诠释60

第七章 陈钟凡与批评史学科之创立62

一、陈钟凡及其创立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学术基础62

二、陈钟凡的近代眼光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体系之初建65

三、余论:从朱自清评陈著批评史说起70

第八章 方孝岳与批评史原理之探究75

一、方孝岳与《中国文学批评》75

二、“活看”与批评本能77

三、诗史互证与比较研究80

四、从诗文评到诗文集81

五、批评原理与批评学之关系85

六、余论:学术名著与入门书92

第九章 批评史研究世纪回顾与展望93

一、批评史研究的三个时期93

二、作为“集大成”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96

三、批评史研究的展望104

下编111

第一章《诗》可以群论111

一、《诗》的价值和作用的三个层次111

二、“《诗》可以群”的政治意义与君子人格117

三、“《诗》可以群”的文学基础及“二南”的特殊意义123

四《、诗》的隐喻与春秋赋《诗》断章131

第二章 文人相轻论141

一、“文人相轻”释义141

二、文人相轻的表现形态144

三、文人相轻的心理原因与文学动因150

四、文人相轻的价值衡诂154

第三章 文人贫困论158

一、文学史的两种基本现象158

二、拙于生事与困于科举161

三、忧道不忧贫——文人的处穷之方166

四、诗人、贫困与诗歌的因缘172

五、余论:“憎”与“作”之间的纠结182

第四章《文赋》“用心”论183

一、《文赋》之“实体”183

二、妙解“情理”于法185

三、心识“文体”于术189

四、西晋文风之隐秀与陆赋之深密192

第五章《文心》“子书”论196

一、子、集二部之区别196

二、明代“《文心》子书说”的兴起与发展198

三、清代至今“《文心》子书说”的延续202

四、“《文心》子书说”之价值206

第六章 魏晋清谈论209

一、清谈与著论的并起209

二、依论而谈与因谈成论215

三、清谈与论文在文风、思维方式上的趋同222

四、魏晋清谈与论文的价值与影响227

第七章 嵇康论文论231

一、嵇康的思想特征及其时代背景231

二、嵇康论体文的学术内涵234

三、师心遣论与锋颖精密241

四、余论:嵇康论体文的学术影响246

第八章“以诗为词”论248

一、亦诗亦词:从体式借鉴到体性传承248

二、亦破亦尊:词体的本色与非本色264

三、诗人句法:情感力度与“壮观”词风269

四、古风男声:声调高逸与当世女音的悖论275

五、余论:历史语境之意义281

第九章《白雨斋词话》综论283

一、陈廷焯其人及著述283

二、《白雨斋词话》的版本源流及形成原因285

三、陈廷焯的词学渊源289

四、《白雨斋词话》的理论核心:沉郁顿挫词说293

第十章 陈廷焯之诗选及其与词学之关系299

一、南北朝与盛唐诗史断片299

二、诗歌历史中的“大将”与“名将”303

三、诗学渊源与诗学体系308

四、陈廷焯诗学与词学之关系312

第十一章 晚清“诗话”与“词话”之关系317

一、诗话与词话317

二、诗体与词体324

三、诗境与词境330

四、诗人与词人335

五、诗学与词学338

第十二章 詹安泰诗词论344

一、现代文学中的古典情怀344

二、从宋诗中脱胎的《鹪?巢诗》345

三、“颠倒二白”的《无庵词》350

四、余论:旧文体与新文学354

第十三章 文学史编纂与文学史观念356

一、以诗骚研究作为中国文学史编纂的学术基点356

二、时代思潮下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编纂362

三、文学史观念与文学研究范式365

第十四章 舒芜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369

一、唐诗研究369

二、近代文论研究375

三、余论:游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379

征引书目381

后记3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