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志
  • 《告成镇志》编纂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6099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45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87页
  • 主题词:乡镇-地方志-登封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概述1

第二编 大事记5

第三编 地理32

第一章 自然概况32

第一节 地理位置32

第二节 土地32

第三节 山脉35

第四节 河流36

第二章 沿革38

第一节 历史上的建置沿革3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告成行政设置与区划40

第三章 户口40

第一节 历代户口4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户口变迁及人口分布41

第三节 移民43

第四章 村镇地名45

第一节 镇名45

第二节 村名及自然概况45

第五章 气象53

第一节 气候53

第二节 风54

第三节 降雨54

第四节 农业气象55

第六章 灾害55

第一节 旱灾55

第二节 涝灾和暴雨56

第三节 巨风56

第四节 冰雹57

第五节 霜冻57

第六节 农业病虫害57

第七章 物产59

第一节 农业59

第二节 林业68

第三节 畜禽69

第四节 土特产71

第八章 矿产资源72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与地质背景72

第二节 煤炭73

第三节 金属矿产73

第四节 非金属矿产74

第五节 其他矿产资源75

第四编 党政权群团7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77

第一节 地下党的革命斗争77

第二节 组织建设和发展84

第三节 统战、政协工作86

第四节 纪检监察工作87

第五节 领导任职及组织发展情况年表88

第六节 党支部书记、村级组织正职名录9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130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建置沿革及政权机构130

第一节 建置沿革130

第二节 政权机构131

第三节 县令以上官员名录(部分)132

第四章 人民政府132

第一节 机构设置沿革132

第二节 领导任职年表134

第五章 镇民代表会142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142

第一节 沿革142

第二节 历次重要会议143

第三节 主席团145

第四节 常务主席、主席146

第五节 人大代表名录147

第七章 政法147

第一节 民国时期147

第二节 公安工作147

第三节 司法149

第四节 民事审理149

第八章 群团组织150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0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151

第三节 工会151

第四节 群众组织152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154

第六节 协会154

第五编 军事156

第一章 兵役制度15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制度156

第二节 志愿兵和义务兵156

第二章 地方武装和防护设施157

第一节 地方武装157

第二节 防护设施158

第三章 民兵武装159

第一节 民兵组织159

第二节 武装部负责人159

第三节 民兵预备役160

第四章 驻军16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16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161

第五章 兵事纪略161

第一节 战略要地161

第二节 历代战事161

第三节 农民起义163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斗事164

第六章 群众的抗捐抗税斗争166

第一节 农民抗差扒迎仙阁166

第二节 愠会斗争166

第六编 农业发展167

第一章 农业167

第一节 发展概况167

第二节 农业管理170

第三节 作物栽培176

第四节 农技推广177

第五节 植物保护179

第六节 农技站179

第二章 林业186

第一节 发展概况186

第二节 小流域治理187

第三节 植树造林188

第四节 退耕还林188

第五节 淮河流域防风林188

第六节 林业科技189

第七节 林业利用189

第三章 水利190

第一节 水利机构190

第二节 水利工程191

第三节 设施管理192

第四节 人畜吃水工程193

第五节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196

第六节 颖河治理196

第七节 节水灌溉197

第八节 东方提灌站197

第九节 告成水文站197

第四章 畜牧业200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0

第二节 发展概况200

第三节 品种改良与疫病防治201

第四节 畜牧兽医202

第五节 饲养养殖202

第五章 农业机械206

第一节 耕播农具206

第二节 收获农具207

第三节 灌溉农具207

第四节 其他农具207

第五节 农机管理站207

第六章 农民负担211

第七编 工交邮电214

第一章 工业发展历程214

第一节 古代工业概要214

第二节 手工业和加工业214

第三节 企业发展壮大进程217

第二章 驻告国有企业220

第一节 国办中原铝厂220

第二节 郑煤集团告成煤矿220

第三节 市(县)属企业221

第三章 镇级集体企业222

第一节 告成机械厂222

第二节 告成炼铁厂223

第三节 烟煤矿223

第四节 新峰煤矿223

第五节 社办铝矿224

第六节 水泥厂224

第七节 针织厂224

第八节 告成汽车队224

第九节 新峰二矿225

第十节 阳城企业集团公司225

第十一节 化工厂225

第十二节 嵩阳煤矿225

第十三节 建陶厂225

第十四节 石料总厂225

第四章 非公有制企业226

第一节 企业形式226

第二节 各村非公有制企业226

第三节 重点企业228

第五章 交通运输232

第一节 古道232

第二节 公路232

第三节 乡村道路234

第四节 桥梁、涵洞、隧道235

第五节 铁路236

第六节 运输237

第六章 邮电238

第一节 邮政238

第二节 电信240

第七章 电力2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1

第二节 电网建设241

第三节 农网改造242

第八编 财税、金融、商业244

第一章 财税24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财税24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245

第二章 金融24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24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247

第三节 金融业务250

第四节 民间信贷251

第三章 镇政府的经济机构251

第一节 经济联合社251

第二节 财政管理252

第四章 商业25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商业25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255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256

第四节 个体商业257

第五节 集市贸易、市场建设和市场管理258

第六节 粮食管理260

第七节 食品经营262

第九编 文化教育264

第一章 文化艺术264

第一节 文化机构264

第二节 文化活动267

第三节 艺术270

第二章 教育273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教育273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274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276

第四节 幼儿教育286

第五节 小学教育287

第六节 中学教育291

第七节 成人教育296

第八节 登封职业中专297

第十编 卫生体育303

第一章 医疗卫生30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状况303

第二节 中、西医303

第三节 乡、村名医304

第四节 流行性传染病305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306

第一节 卫生院306

第二节 卫生防疫308

第三节 妇幼保健310

第四节 村级医疗机构管理311

第五节 医药公司311

第三章 体育312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31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312

第十一编 文物名胜315

第一章 自然名胜315

第一节 箕山名胜315

第二节 颍水二景316

第三节 石淙河风景区317

第二章 古代文物318

第一节 庙宇318

第二节 寺院322

第三节 台、石、坊、碑、阙324

第四节 城、寨、关、洞、宅354

第五节 坟、墓、陵、冢356

第六节 堂、仓、楼、阁、祠357

第七节 古树360

第八节 文物保护单位361

第三章 古遗址361

第一节 八方遗址361

第二节 王城岗遗址362

第三节 石羊关遗址363

第四节 古阳城遗址363

第五节 战国冶铁遗址364

第六节 战国冶铜遗址365

第七节 冶上冶铁遗址365

第八节 曲河瓷窑遗址365

第四章 考古发掘与馆藏文物367

第一节 告成古文化遗址发掘纪要367

第二节 馆藏文物370

第十二编 人物374

第一章 古代人物374

第一节 古代名人374

第二节 明清进士、举人、秀才381

第三节 阳城(告成)官员名录383

第四节 名人传说384

第二章 近代人物38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革命烈士英名录386

第二节 革命残废军人389

第三节 革命时期告成地下党组织主要成员389

第三章 人物传记390

第一节 文人刘颍谷、刘淙雯390

第二节 艺人王二顺391

第三节 当代大力士——赵滴流392

第四章 社会闻人393

第一节 社会闻人39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县处级以上人员398

第三节 科局级人员404

第五章 告成台籍人员名录417

第六章 国民党团级以上人员418

第一节 张指南418

第二节 郭尊五419

第七章 大学生420

第一节 大学生名录420

第二节 优秀大学生443

第八章 获奖单位与个人444

第一节 获奖单位名录444

第二节 获奖个人名录448

第九章 农村致富带头人454

第一节 陈贵卿454

第二节 养兔状元——常全寿455

第三节 农副产品加工带头人——张金安456

第四节 致富带头人——肖志亮457

第五节 养鸡专业户——李学卿457

第六节 告成养鸭带头人——焦保全458

第七节 养猪女状元——郭苹孩459

第八节 巾帼英雄——李秀粉460

第十三编 社会461

第一章 人民生活与社会秩序461

第一节 人民生活461

第二节 社会秩序464

第二章 社会新风俗465

第一节 社会新风465

第二节 新俗466

第三节 公众性节日466

第三章 计划生育470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0

第二节 政策与实施471

第四章 民政473

第一节 民政组织的建立与发展473

第二节 民政工作474

第三节 信访工作475

第五章 社会保障和政府救济476

第一节 社会保障476

第二节 政府救济477

第三节 优抚477

第四节 退伍安置477

第六章 环境保护478

第一节 环保工作478

第二节 环境监测479

第七章 传统习俗480

第一节 婚嫁、丧葬、祭祀、庙会480

第二节 传统节日486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495

第四节 传统习俗496

第五节 宗祠、祖碑、家谱497

第八章 宗教信仰498

第一节 伊斯兰教498

第二节 基督教498

第三节 黉学498

第四节 天仙庙道499

第五节 红枪会499

第九章 服饰、饮食、生活习俗499

第一节 服饰499

第二节 饮食502

第三节 生活习俗503

第十章 村镇建设505

第一节 民用建筑50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告成50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告成507

第四节 村镇管理、规划510

第十一章 社会习俗512

第一节 封建迷信512

第二节 社会陋俗512

第三节 男尊女卑513

第四节 其他习俗514

第十四编 艺文515

第一章 散文515

第一节 古代散文515

第二节 近代散文521

第二章 诗词歌赋529

第一节 诗词529

第二节 赋、疏、序557

第三章 方言、俚语、格言、歇后语、农谚、谚语559

第一节 方言、俚语559

第二节 歇后语、格言560

第三节 农谚、谚语562

第四章 民歌、童谣、对联569

第一节 民歌、童谣569

第二节 对联572

第十五编 文存577

第一章 文件577

第一节 撤乡设镇577

第二节 香菇生产579

第三节 “双清双减”工作580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583

第五节 “非典”防治585

第六节 告成镇2005年工作总结587

第二章 文献591

第一节 登封观星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591

第二节 历史研究592

第三节 发展缩影604

第十六编 杂录611

第一章 故事传说611

第一节 箕山611

第二节 颍河614

第三节 卢医庙、石淙河616

第四节 石羊关620

第五节 王城岗622

第六节 鬼谷宅623

第七节 陈胜的传说626

第八节 刘秀皇帝的传说629

第九节 寻找“天心地胆”632

第十节 其他传说634

第二章 杂录639

第一节 历史记忆歌639

第二节 三教九流639

第三节 五花八门640

第四节 世人对酒、色、财、气的不同说法640

第五节 告成四大景640

第六节 其他641

后记6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