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学与中国文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祁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80616984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佛学与中国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原始佛教15
第一章 印度佛教史略15
1.十二因缘16
2.五蕴六地17
3.三法印19
4.涅槃寂灭19
5.轮回报应20
6.四谛20
7.中道22
二、部派佛教22
1.实有与假有24
3.有神与无神26
2.有我与无我26
三、大乘佛教27
1.大小乘的区别28
2.大乘空宗中观派29
3.大乘有宗瑜伽行派31
四、密教35
第二章 中国佛教史略37
一、东汉到南北朝的中国佛教37
1.安世高及其小乘禅学38
2.大乘般若学空论思潮39
3.大乘涅槃学等有论思潮42
1.天台宗、三论宗45
二、隋唐时期的中国佛教45
2.法相唯识宗47
3.禅宗48
4.净土宗49
5.华严宗51
三、宋元明清的中国佛教52
第三章 中国佛教特点54
一、相融性54
1.东汉三国:佛教与道、儒融和54
2.魏晋南北朝:佛教与玄学融和56
3.隋唐: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59
4.宋以后:佛归附于儒61
二、简易化64
1.思想理论的简单易解65
2.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65
三、世俗化68
1.中国文化的家族化、人间性特点68
2.出家而有家70
3.离世间而入世间74
第四章 佛教世界观与中国文化81
一、亦空亦有与亦俗亦僧82
1.“因缘故不有”82
2.“缘起故不无”82
3.非有非无,亦有亦无86
4.亦僧亦俗,亦俗亦僧88
1.“有无齐观,彼已无二”93
二、“梵人合一”与“天人合一”93
2.“万法是一心,一心是万法”95
3.“天人合一”、“物我一体”96
4.“邪正不二”,“是非同观”101
三、“三界唯心”与以“心”为本104
1.“三界虚伪,唯心所作”104
2.“妄想生万法”与“如来藏真心缘起”104
3.“一念三千”106
4.“心融万有”107
5.“万法尽在自心中”107
6.“一切唯识”108
8.佛教心学与以“心”为本的中国文化109
7.佛学即“心学”109
四、“神不灭”论与神灵信仰113
1.轮回业报与神我不灭113
2.中国文化的神灵信仰与佛教的“神不灭”论116
第五章 佛教宇宙观与中国文化120
一、空间观120
1.无数“大千世界”120
2.无限空间的有限之遥121
3.三界佛国123
4.有情世间128
二、时间观131
1.成住坏空131
2.无限时间中的有限之巨132
1.佛教的鬼文化及其在中国的传播133
3.观古今于须臾133
三、佛教空间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33
(1)从抽象到具体134
(2)鬼话的兴衰135
2.佛教的神文化及其在中国的流布141
(1)佛教之神的演变141
(2)中国早期的神话142
(3)佛教对中国神文化的丰富144
3.佛国净土148
四、佛教时间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50
第六章 佛教人生观与中国文化154
一、“一切皆苦”154
二、“人生无常”、“物是人非”158
三、嗟老伤别,失意萧骚160
四、“慈悲为怀”,“悲天悯人”163
第七章 佛教本体论与中国文化166
一、“言语道断”166
1.“道不可言”166
2.“道不离言”168
3.道家的“言道论”与儒家的“文以载道”172
4.佛教“言道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74
二、“无相为体”177
1.“法身无相”、“般若无相”177
2.假象传真、化身有相178
3.汉化佛教造像181
4.无相而有相183
三、“佛在自心中”186
1.“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186
2.“自由无碍”、“呵佛骂祖”188
3.“良知”说和个性论189
(1)“吾心之良,吾所固有”189
(2)崇尚个性,自作主宰193
4.“文章自得方为贵”197
第八章 佛教认识论与中国文化204
一、般若禅定 与“静观”“玄鉴”204
1.“般若无知,无所不知”204
2.由“定”发“慧”,禅定行程207
3.“致虚极,守静笃”210
4.“虚心纳物”,“澄神运思”212
二、“现观见道”与直观审美215
1.“现观”、“亲证”215
2.“现量”说216
3.直观契道与审美219
(1)审美的“现在”性220
(2)审美的“现成”性222
(3)审美的“现实性”223
三、顿悟说与灵感论225
1.“渐悟”说与“小顿悟”说225
2.道生的“大顿悟”说和禅宗的“顿不废渐”说228
3.“悟”与灵感232
1.“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239
四、参禅妙悟与艺术欣赏239
2.禅宗的“参”与艺术审美240
(1)“正参”240
(2)“熟参”241
(3)“活参”243
3.“悟”的创造性与审美的创造性245
(1)“逆夺”与“反读”245
(2)“不泥形迹”246
第九章 佛教方法论与中国文化248
一、“中观”之道与辩证思维248
1.“中观”与“双遣双非”248
(1)中义249
(2)空义250
(3)三关251
2.“二谛”、“八不”、“三十六对”252
3.相反相成与中庸之道254
4.“不即不离”的“诗家中道”257
二、“无住为本”与“不主故常”262
1.“外法不住”262
2.“般若无住”263
3.不主故常264
4.“诗家活法类禅机”265
三“了无分别”与“整体感悟”271
1.“不二法门”、“无二之性”271
2.“不二之悟”、“无分别智”272
3.整体感悟的思维习惯274
第十章 佛教修养论与中国文化277
一、“六度”、“八正道”、“三学”277
二、戒恶破毒与朴实平淡279
三、“自利利他”与“与人为善”282
四、坚忍不拔与忍辱负重290
五、勤勉精进与自强不息293
第十一章 佛教与儒家文化299
一、儒佛融和的历史流变299
二、儒佛文化之异同306
1.世界观上的唯心论307
2.心性本善的人性论308
3.相互交叉的道德论311
4.反对极端的方法论312
第十二章 佛教与道教文化313
一、佛道交融的历史演变314
1.东汉:佛教的道化314
2.魏晋南北朝:道教的佛化316
3.隋唐:佛道交融322
4.宋元明清:禅道合一326
二、佛、道文化之异同330
1.道家之“无”与佛家之“空”330
2.“清虚无为”与“涅槃灭度”331
3.佛性论与内丹学332
4.佛教之戒与道教之戒333
5.“非非”与“重玄”333
一、“格义”派335
第十三章 佛教与玄学335
二、“六家七宗”336
1.本无宗337
2.本无异宗338
3.即色宗340
4.心无宗342
5.识含宗344
6.幻化宗345
7.缘会宗345
三、肇论346
1.对“六家七宗”的批判346
2.有无观347
3.动静观349
4.般若观352
第十四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355
一、佛教伦理与中国伦理355
1.二者之异355
2.二者之同359
二、中国佛教的伦理特色362
1.教道论362
2.仁道论364
3.纲常戒律论366
问答索引368
主要参考书目380
后记384
热门推荐
- 2844590.html
- 2297628.html
- 3218851.html
- 1694504.html
- 2786051.html
- 2415049.html
- 1788319.html
- 2928620.html
- 1985633.html
- 704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9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24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6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2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7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93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7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31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