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通史 10 清史后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通史 10 清史后编
  • (台湾)陈致平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花城出版社
  • ISBN:75360232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清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通史 10 清史后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章 清代的政治制度1

第一节 官制(行政制度)3

一、中央官制4

附:清代中央官制简表4

(一)中央诸官的职掌8

(甲)内阁8

(1)殿阁大学士8

(2)协办大学士8

(3)学士兼礼部侍郎9

(4)侍读学士9

(5)中书科9

军机处9

内庭行国9

(乙)六部10

(1)各部职员10

(2)六部分司职掌11

(丙)三府13

(1)宗人府与詹事府13

(2)内务府13

1.七司14

2.三院14

太监(宦官)14

(丁)四院15

(1)翰林院15

(2)都察院16

(3)太医院17

(4)理藩院17

(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

(1)总理大臣18

(2)总理衙门上行走18

(3)总理衙门章京18

(4)南北洋大臣19

(5)总理衙门附属机构19

(己)五寺19

(庚)两监20

(1)国子监20

(2)钦天监20

(辛)一司—通政使司21

(壬)侍卫府与銮仪卫21

(癸)清末所改行之新官制22

(二)品阶23

(甲)文阶23

(乙)武阶23

(三)封爵与俸禄24

(甲)满洲亲王宗室24

(乙)功臣世爵25

(丙)一般俸禄27

附:俸禄简表28

(四)铨叙、考核与叙迁29

二、地方官制30

附:清代地方官制简表30

普通地方行政系统简表31

(一)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32

附:地方行政区划系统表32

(二)一般普通地方行政区的官制33

(甲)省级33

(1)总督与巡抚33

(2)承宣布政使司34

(3)提刑按察使司34

(4)提督学政34

(5)盐运使34

(乙)诸道35

(丙)府级35

(1)顺天府35

(2)诸府36

(3)直隶州36

(4)直隶厅36

(丁)县级36

(1)散州36

(2)厅37

(3)县37

(戊)幕宾之制37

(三)特别地方行政区的官制38

(甲)满洲发祥地38

(1)盛京38

1.盛京将军38

2.盛京五部39

3.奉天府39

4.其他府州39

(2)吉林与黑龙江40

(乙)内外蒙古40

(1)内蒙诸部40

(2)外蒙诸部41

(3)内外蒙古的官制43

1.自治官43

2.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43

3.宗教领袖45

(丙)新疆45

(1)自治官45

1.札萨克45

2.伯克45

(2)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46

(丁)青海47

(1)自治官47

(2)宗教领袖47

(3)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47

(戊)西藏47

(1)自治官48

(2)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48

(己)西南土司49

第二节 兵制50

一、八旗兵50

(一)八旗兵的缘始50

(二)八旗兵的职守与编制52

(甲)中央禁卫军52

(1)御前侍卫52

(2)八旗骁骑营52

(3)八旗前锋营53

(4)八旗护军营53

(5)八旗步军营与巡捕营53

(6)内府三旗54

(7)火器营、健锐营与虎枪营54

(8)护陵园军55

(乙)地方驻防军55

(1)驻防军的缘始55

(2)驻防军的防区55

(3)驻防军的编制56

(三)八旗兵的盛衰56

二、绿营兵58

(一)绿营兵的缘始58

(二)绿营兵的编制58

(三)绿营兵的盛衰60

三、乡勇60

(一)乡勇的缘始60

(二)乡勇的编制61

(甲)朱孙诒初所拟订之团练条规61

(乙)曾国藩奉命总办之官团62

(1)营规62

(2)陆营编制62

(3)水师营编制63

(4)营饷63

(三)乡勇的演变与其盛衰63

(四)乡勇与防练64

四、新建陆军66

(一)新军的建立66

(二)新军的编制66

(三)新军的编额67

(四)全国常备兵的建置计划67

(五)新军的结局68

五、水师与新建海军69

(一)清初江防与内河防务概况69

(二)长江水师70

(三)清初海防概况71

(四)新建海军72

第三节 法制76

一、法典76

(一)《大清律》的编制76

(二)《大清律》的篇目77

(三)律例的纷歧78

二、刑法79

(一)五刑之制79

(二)刺字、缘坐与刑具80

(三)赎刑81

三、法官(司法机构)82

(一)中央司法机构82

(二)地方司法机构与诉讼程序82

四、清末之新法改制83

(一)中国司法自主权之被破坏与其挽救83

(二)新法律的修订与颁行84

第四节 教育86

一、清代的旧式学校86

(一)中央学校86

(甲)国子监86

(乙)京师之满清官学88

(1)宗学88

(2)觉罗学88

(3)八旗官学89

(二)地方学校89

(甲)各省府州县官学89

(乙)社学与义学90

(丙)书院90

二、清代晚叶的新式学校92

(一)高等教育93

(二)中等教育93

(三)初等教育93

(四)实业教育94

(五)女子学堂94

附录: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概略94

第五节 选举96

一、六途出身96

二、科举100

(一)文举(文科)100

(二)武举(武科)105

(三)特科制举106

(四)科举的废除106

第六节 赋税与币制107

一、赋税107

(一)田赋107

(甲)田地的类别107

(1)民田107

(2)屯田107

(3)旗田108

(4)官田109

(乙)田赋的征收109

(1)两税法与上下忙109

(2)黄册与鱼鳞册109

(3)税率与钱粮110

(4)复用一条鞭法110

(5)火耗110

(6)串票111

(二)官卖111

(甲)盐111

附:产盐区之行盐引简表111

(乙)茶113

(丙)矿冶114

(三)通过税(关税)115

(甲)常关税115

附:常关简表116

(乙)海关税116

附:洋关简表117

(丙)厘金117

(四)杂税118

(甲)牙税118

(乙)契税119

(丙)落地税119

二、币制119

(一)铜币119

(二)银币120

(甲)银锭120

(乙)银元120

(三)纸钞121

第六章 清代的学术思想与文艺123

第一节 书籍的整编与刊印125

一、清代的官编群书125

二、清代的官刻与殿版137

三、清代私家印行之大部丛书137

第二节 清代的经学与理学139

一、清初的经学家与理学家141

二、清代中叶乾嘉之际的经学家156

三、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的治学态度171

四、经今文学的兴起172

五、清代晚叶的经学家176

(一)正统派的经学家176

(二)今文派的经学家181

(三)文理致用之学184

第三节 清代的史地学186

一、官修之史地书186

(一)清代史官之修《起居注》、《实录》与《国史》186

(二)方略馆所修之方略187

(三)官修之《明史)187

(四)官修之政书189

(五)《大清一统志》的纂修189

二、清代的史地学家与其著述189

(一)清初盛世的史地学家190

(二)清代中晚叶的史地学家198

(三)清末金文与甲骨文的研究及西域汉简与敦煌石室的发现204

附注释206

第四节 清代的文学207

一、古文与诗词207

(一)清初韵文四大家207

(二)清初古文三大家208

(三)格调派诗人沈德潜210

(四)性灵派诗人袁枚与江左三大家210

(五)乾嘉时各树一帜的诗人212

(六)桐城派古文215

(七)阳湖派古文216

(八)文学批评家金人瑞217

(九)龚自珍与曾国藩218

(一〇)清代两大词人219

(一一)清末的诗文作家220

二、剧曲225

(一)清初四大家225

(二)乾嘉时的作家227

(三)清代晚叶的作家229

(四)地方戏剧的兴起与清末皮黄之独盛230

三、小说231

(一)言情小说231

(二)社会小说235

(三)笔记与志异小说237

(四)侠义小说239

(五)歌唱俗文学—弹词240

第五节 清代的科学242

一、清代初期的科学242

(一)清初西洋传教士的继续东来与康熙帝的重视科学242

(二)西洋传教士对于科学的介绍与贡献244

(三)国人对于西洋科学的研究245

二、清代晚期的科学246

(一)晚清之天算学者247

(二)晚清介绍西方科学之两大翻译家248

(三)清末一位中国大工程师詹天佑249

三、清代的医学249

(一)清代著名的国医250

(二)清代的西医学252

第六节 清代的艺术254

一、书画254

(一)书法254

(二)绘画257

(甲)清代的重要画家257

(乙)清代的院画266

(三)有关书画之著述267

二、工艺268

(一)如意馆的皇家工艺268

(二)清代的瓷器工艺269

(三)清代的珐琅工艺270

(四)清代的琉璃工艺270

(五)清代的一般雕镂艺术与印刷版刻271

(六)清代的织绣工艺272

三、建筑273

(一)宫殿273

(二)坛庙276

(三)陵墓278

(四)园苑278

(五)寺宇283

附录:清代的学人与其著述提要简表285

第七章 清代的民生社会311

第一节 民生概况313

一、人口与户籍313

(一)人口313

附录:清代历朝官方记录之人口消长统计择要简表318

(二)户籍319

(甲)籍别319

(1)普通户籍319

(2)特种户籍320

(乙)户别321

(丙)清初推行的保甲法321

二、民生经济322

(一)国家经济概况322

(甲)清初国库之盈虚322

(乙)经济生产324

(丙)清代晚叶经济的崩溃327

(二)人民经济概况330

(甲)时代前后民生经济之不同330

(乙)种族地域民生经济之不同331

(丙)职业性质民生经济之不同333

附注释338

第二节 宗教信仰340

一、佛教340

(一)正统佛教341

(二)喇嘛教343

二、道教344

三、回教345

四、基督教347

附:清初来华之传教士简表347

附注释353

第三节 社会风俗与礼仪语文354

一、满汉的风俗与礼制354

(一)概说354

(二)婚姻356

(三)死丧357

(四)祭祀360

(甲)国家祀典360

(1)大祀360

(2)中祀361

(3)群祀361

(4)清朝对于孔圣与关圣的崇祀361

(乙)地方祀典362

二、全国语文364

(一)汉语系364

(甲)官话区365

(乙)方言区365

(二)阿尔泰语系366

(甲)蒙古语366

(乙)突厥语366

(三)藏缅语系367

三、社会阶级367

(一)种族阶级367

(二)贱民的解放368

(三)奴隶制度369

四、食衣住行(日常生活)370

(一)中原的汉人与满人370

(二)边疆民族373

(甲)蒙古人373

(乙)新疆的回人374

(丙)西藏人375

(丁)西南山区的苗徭僮夷377

五、中原之节令娱乐382

附:本篇主要参考书总目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