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针灸反射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针灸反射学
  • (美)金观源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42862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针灸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针灸反射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针灸反射学概论1

1.1 针灸反射学:一门新学科3

1.1.1 发展针灸疗法的挑战3

1.1.2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4

1.1.3 古典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5

1.1.4 针灸反射学的内涵6

1.2 反射弧:针灸治病的基础7

1.2.1 内稳态与反射7

1.2.2 针灸的刺激信号9

1.2.3 穴位的组织结构与感受器10

1.2.4 针感的传入途径14

1.2.5 牵张反射与针下反应15

1.2.6 针灸刺激输入的环节19

1.2.7 针灸的反射中枢与自主性传出20

1.2.8 神经-体液调节的长反射22

1.2.9 针灸的治病功效24

1.2.10 针刺麻醉25

1.3 反射区:经络的实质26

1.3.1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26

1.3.2 牵涉痛与“内脏-体表相关”28

1.3.3 放射痛与“体表-体表相关”31

1.3.4 经络学说要发展33

1.3.5 取代经络的反射区概念35

1.3.6 反射区或经络的形成37

1.3.7 反射区的分类与分布规律39

1.3.8 反射区与经络体系的关系45

1.3.9 反射区的局部重叠与分层47

1.3.10 反射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49

1.3.11 反射区或经络的简化模型51

1.4.1 穴位作用的相对特异性54

1.4 针灸作用原理的阐释54

1.4.2 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57

1.4.3 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59

1.4.4 针灸康复作用的原理66

1.5 针感传导原理的阐释68

1.5.1 针感传导的分类与特征68

1.5.2 中枢内兴奋扩散69

1.5.3 外周动因激发74

1.5.4 “肌肉紧张性扩散”假说75

1.5.5 “感觉神经末梢间传递”假说80

1.5.6 “感觉记忆激发”假说83

1.6 反射疗法:针灸的归宿86

第2章 针灸反射疗法的控制87

2.1 患者“黑箱”89

2.2 体表反射信息的获取90

2.2.2 局部软组织的外观与张力92

2.2.1 皮肤温度92

2.2.3 压痛点93

2.2.4 皮肤电阻95

2.3 针灸干预信息的输入96

2.3.1 最佳刺激部位96

2.3.2 刺激类型98

2.3.3 刺激强度与时间100

2.3.4 基本针刺手法的刺激特征102

2.3.5 针感的性质及其产生机制103

2.3.6 针刺效应与针感的分离106

2.3.7 疗程与治疗间隔107

2.4 反馈施治的原则108

2.4.1 针灸疗效的判定108

2.4.2 疗效显现的时间模式110

2.4.3 反馈施治的指标112

2.4.4 自身对照与即时效应113

2.4.5 快速修正治疗方案114

2.5 针灸治病的流程图115

2.6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117

2.6.1 机体的敏感性117

2.6.2 合适的体位118

2.6.3 心理因素121

2.6.4 患者的精神状态122

2.6.5 操作者的指力123

2.6.6 无痛进针法124

2.6.7 治疗环境125

2.6.8 晕针的利与弊126

2.6.9 群体特征128

2.6.10 刺激顺序129

2.6.11 刺激面积131

2.6.12 针的粗细132

2.6.13 针刺角度与深度133

第3章 提高针灸疗效的对策135

3.1 增大刺激量137

3.1.1 以痛为输137

3.1.2 探穴与捣针138

3.1.3 带电移针法139

3.1.4 一穴多针140

3.1.5 一针多穴141

3.1.6 手法辅佐143

3.1.7 双手运针144

3.1.8 合并电刺激144

3.1.9 神经刺激法146

3.1.10 “跳动穴”与跳动反应148

3.1.11 血管刺激法150

3.1.12 透热灸法151

3.1.13 延久刺激的原则152

3.2 获取热、凉针感154

3.2.1 热、凉针感的产生机制154

3.2.2 寒热辨证为先155

3.2.3 烧山火、透天凉的刺激要领156

3.2.4 呼吸配合之用意159

3.2.5 热、凉手法简式160

3.3 控制针灸感传161

3.3.1 反映点,反映点,反映点161

3.3.2 考虑组织的连续性163

3.3.3 适当、持续而不痛的针感163

3.3.4 调节刺激力的方向164

3.3.5 疏前方,堵后路166

3.3.6 刮针与低频振动168

3.3.7 接力远循169

3.3.8 雀啄灸与热波170

3.4 配穴:多通道刺激法171

3.4.1 微反射区与全身反射区的配合171

3.4.2 局部与远隔反射区的配合173

3.4.3 不同层次反射区的配合175

3.4.4 双侧反射区的配合176

3.4.5 对应反射区的配合178

3.5 改变患者原有的功能状态180

3.5.1 影响针灸疗效的功能状态180

3.5.2 入静与精神放松182

3.5.3 调息与自主神经183

3.5.4 导引与机体敏感性184

3.5.5 特殊姿势与“阻力针法”185

3.5.6 因时施治:时间针灸法186

3.6 避免与克服“抗针性”188

3.7.1 稳定态的“弹子模型”190

3.7 打破疾病的稳定态190

3.7.2 顺势疗法与反治法191

3.7.3 反治法的运用192

3.8 其他辅助措施193

3.8.1 协同作用的原则194

3.8.2 针灸与按摩的配合194

3.8.3 冰敷与热敷195

3.8.4 泡浴与游泳196

3.8.5 运动疗法与康复196

3.8.6 针药并治197

第4章 常见适应证顽难病例的治疗199

4.1 运动系统病症202

4.1.1 冻结肩/肩周炎/肩痛202

4.1.2 颈椎病/慢性颈痛204

4.1.3 落枕/颈部扭伤206

4.1.4 腰痛208

4.1.5 髋骨关节炎/腹股沟痛211

4.1.6 膝关节炎/膝痛212

4.1.7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足小关节炎215

4.1.8 肌纤维织炎218

4.1.9 肌腱炎/足后跟痛219

4.1.10 网球肘/肱骨外(内)上髁炎220

4.1.11 腕管综合征222

4.1.12 腱鞘炎/扳机指/腱鞘囊肿223

4.1.13 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225

4.2 神经系统病症226

4.2.1 坐骨神经痛226

4.2.2 肋间神经痛/胸痛229

4.2.3 股外侧皮神经炎230

4.2.4 末梢神经炎231

4.2.5 交感反射性营养不良232

4.2.6 三叉神经痛234

4.2.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6

4.2.8 面肌痉挛239

4.2.9 头痛/偏头痛241

4.2.10 中风偏瘫244

4.2.11 震颤/帕金森病251

4.2.12 多发性硬化症252

4.2.13 老年痴呆症253

4.2.14 癫痫254

4.3 精神性疾病256

4.3.1 失眠256

4.3.2 神经官能症/紧张症/焦虑症257

4.3.3 癔病259

4.3.4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精神病260

4.4.1 近视/屈光不正262

4.4 眼病262

4.4.2 视网膜病/视神经萎缩/青光眼264

4.5 耳鼻咽喉疾病266

4.5.1 耳鸣/神经性耳聋266

4.5.2 梅尼埃病268

4.5.3 鼻炎/鼻窦炎269

4.5.4 失音270

4.6 口腔疾病271

4.6.1 牙痛/拔牙后疼痛271

4.6.2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272

4.7 循环系统病症273

4.7.1 高血压273

4.7.2 心绞痛/冠心病275

4.7.3 心律失常277

4.7.4 雷诺综合征278

4.8.2 哮喘/支气管炎279

4.8 呼吸系统病症279

4.8.1 感冒/扁桃体炎279

4.9 消化系统病症282

4.9.1 恶心/呕吐/呃逆282

4.9.2 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284

4.9.3 溃疡性结肠炎/易激性肠道综合征285

4.9.4 胆石症287

4.9.5 肝炎288

4.10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289

4.10.1 尿潴留289

4.10.2 夜尿症290

4.10.3 尿失禁291

4.10.4 前列腺炎/癌292

4.10.5 阳痿/早泄293

4.10.6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294

4.10.8 不育症296

4.10.7 更年期综合征/潮热296

4.10.9 胎位不正298

4.10.10 子宫肌瘤299

4.11 皮肤科病症300

4.11.1 带状疱疹300

4.11.2 荨麻疹/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牛皮癣301

4.11.3 痤疮303

4.12 其他病症304

4.12.1 减肥304

4.12.2 戒烟306

4.12.3 戒酒308

4.12.4 戒毒309

4.12.5 糖尿病310

4.12.6 甲状腺疾病311

4.12.7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313

4.12.8 恶性肿瘤314

第5章 身体反射区图谱317

5.1 内脏反射区319

5.1.1 肺反射区319

5.1.2 肠反射区320

5.1.3 心反射区321

5.1.4 泌尿生殖系反射区321

5.1.5 胃、食管反射区322

5.1.6 肝、胆、脾、胰反射区323

5.2 躯体反射区324

5.2.1 躯体前区324

5.2.2 躯体侧区325

5.2.3 躯体后区325

5.3 中枢反射区325

5.3.2 身体边缘区326

5.3.1 身体中线区326

5.3.3 头皮区327

5.4 五官反射区327

5.4.1 眼反射区328

5.4.2 耳反射区328

5.4.3 鼻反射区329

5.4.4 口腔、咽喉反射区329

5.5 经外奇穴索引330

5.5.1 头、颈部330

5.5.2 躯干部333

5.5.3 四肢部333

主要参考文献336

附录1 针灸反射学简明问答365

附录2 针灸反射学新歌赋372

附录3 作者自传:三十七年磨一针——我的行医生涯3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