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辽宁地域文化通览 盘锦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春风,杨洪琦本卷主编;林声,彭定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508052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229MB
- 文件页数:538页
- 主题词:文化史-盘锦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辽宁地域文化通览 盘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盘锦地域文化的生成环境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2
建置沿革与人文环境3
第二节 盘锦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5
辽金元以前的持续发育5
明代卫戍情境中的文化发展6
清与民国间的成熟文化形态8
第三节 盘锦地域文化的特征与亮点9
以平民为主体的文化创造10
以湿地为核心的文化亮点12
上编17
第一章 曙光乍现坨子地 文明孕于河之畔——史前盘锦地域文化17
第一节 新石器文化发轫于坨子地18
七处新石器文化遗存均位于坨子地18
石器与渔猎、采集兼农耕的经济形态20
陶器及“之”字形陶纹与彩陶片22
第二节 商周文化遗存初现向海性24
八处聚落址呈向海性分布25
马蹄岗子遗址的贝壳与房址26
陶器制作与陶拍的应用28
第三节 战国燕时始浸染中原文化30
燕时地属辽东郡南境30
出土窖藏燕刀币32
制陶工艺过渡到轮制34
第二章 汉置史上第一县 文化地缘初形成——秦汉至隋唐时期盘锦地域文化37
第一节 汉代房县:盘锦史上第一县38
西汉置房县的历史背景38
东汉房县改隶辽东属国40
房县失载或因民徙废置42
大洼小盐滩房县故城址44
第二节 文化地缘初成于纷乱年代46
西晋时地属安市(今营口境)46
十六国时地属险渎(今台安境)47
隋唐时地属怀远(今北镇境)49
第三节 隋唐东征与辽泽孔道三岔河50
第三章 农渔两业齐头进 并现大辽汧王印——辽金元时期盘锦地域文化54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居民生活55
隶属关系使人口分布重心西移55
人口增多并现大型建筑遗存56
居民经济状况及其对美的追求59
第二节 农业与渔业的齐头并进62
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62
铁制农具终于现身64
渔业仍是农耕经济的必要补充65
第三节 瓷器及商品流通的活跃67
民族特色鲜明的辽金元瓷器67
瓷器所映照的商业繁荣70
渐行功成身退的陶器71
第四节 尚待破解的辽代汧王印72
第四章 卫戍荒边驿递忙 大汉文化为主章——明代盘锦地域文化75
第一节 边防、边事与边备76
辽东边墙于境内两进两出76
边墙沿线及腹里诸堡城79
四十六座墩台铺满境域大半84
三岔关及明末西平堡战役88
辽东苑马寺草场之高平苑90
第二节 纳入辽东驿递体系93
辽东驿递网络的重要节点94
“极冲驿递”之高平、沙岭96
递运所、安插所与急递铺99
路台、路河与沙岭码头102
第三节 复杂情境中的生活与生产104
军民杂处并现分布新格局105
矛盾与不安相伴的生活环境107
负荷重重的军民生活110
农业及社会各业的进步114
第四节 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发展117
汉文化传统观念的深度渗透117
习俗与信仰的汉化及典型寺院120
与民族文化的持续交融124
第五章 辽河航运兴百业 文化茁壮于沃壤——清代盘锦地域文化130
第一节 辽河航运与经济发展131
辽河航运的兴起背景131
辽河航道及河口码头的变迁136
辽河航事渐衰且复兴未果140
田庄台及沿河商埠的形成143
第二节 战备、战事与战乱145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田庄台炮台146
甲午战争之田庄台战役149
日俄战乱及其所遗战舰153
第三节 社会各业的长足发展160
拓展性垦殖的逐步重建160
外海与内河捕捞双双发展163
盐碱业与苇编业的进步165
第一条铁路沟营线贯通168
第四节 士绅社会影响力的空前显现173
于化鹏力革丁赋陋规173
刘春烺开浚双台子河175
李龙石庚子变后维持治安178
李庆余请移盘山厅治所181
绅商民等请止堵塞冷家口184
第五节 文化发展与文化事项187
民族文化交融的日常化转型188
移民使区域文化深度整合189
宗教发展及其代表性寺院192
柴朴修纂《盘山厅乡土志》194
第六章 再置史上第二县 稻作文化始基奠——民国时期盘锦地域文化200
第一节 盘山县:盘锦史上第二县201
渐成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1
历任长官及县署建设205
县境重大战事之沙岭战役208
第二节 绿林草莽与抗日义勇军213
匪患兴起的客观因素与时代背景213
转身为义士的绿林代表人物215
盘锦义勇军的主要战事220
第三节 空前涌现的军政界名流223
桑梓情殷的张作霖223
打响抗日第一枪的王铁汉226
鲍贵卿、鲍毓麟叔侄229
阚朝玺、阚朝俊兄弟230
第四节 奠定稻作文化的基础233
营田公司的稻作试验234
“开拓团”与稻作发展236
中国最大农场之盘山农场240
第五节 生产与生活中的时代气息243
民众上诉事件屡有发生243
现代生活元素电灯始现246
六栋二层小楼的历史映照248
“号里”“号外”的复杂岁月252
第六节 值得铭记的文化事件256
驾掌寺创建奉省第一所新民小学256
于在藻整理出版《李砻集》258
孙名耀编撰《盘山县志略》259
李蓉镜纂修《盘山县志》260
地域通览之《锦州省盘山县事情》262
下编269
第一章 斥卤荒滩大苇塘 水陆边缘气象殊——盘锦地域的湿地文化269
第一节 碱蓬滩与苇塘的文化发育270
碱蓬滩的文化底蕴270
碱蓬滩与苇塘的演变273
民生所寄的“铁秆庄稼”275
苇塘“刀客”及水陆苇运277
苇与苇塘的文化意象280
第二节 水与土孕育的文化因子284
治水并乐观于水患当中284
改土所彰显的顽强韧性287
第三节 湿地文化中的经典生产事项289
兴盛的盐碱制造业289
创造力独具的晒盐熬碱法292
发达的苇草编织业295
地域特色鲜明的“席俗”299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中的湿地文化元素301
“泡子水”·“冰麻袋”301
芦根·蒲笋·麻籽油303
纲草蓑衣·蒲草垫305
渡船·冰爬犁·赤脚丫307
第二章 吞吐关内外物产 集散田庄台荣光——盘锦地域的辽河文化311
第一节 辽河古埠田庄台312
傍河兴衰六百年312
客商云集的季节性古镇315
商业圈与老字号的经营模式318
商会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321
商业精英及其经营状况324
第二节 辽河水道文明的历史遗留328
重振河运未果的新开河328
新开河配套工程马克顿闸331
承载不同记忆的五段航道333
船规、船帮及写船的历史折射335
第三节 辽河沿岸码头及其文化事项338
古老的田庄台官码头338
促进商业发展的盘山及沙岭码头340
内蕴独具的口袋房子和小扛儿342
纷争不断的斗纪和斗夫345
第四节 辽河航运的伴生业态347
配合河运的陆运大车347
伴随河运始终的大车店349
水道文明符号之铁匠炉352
第三章 春来秋返古渔民 夏荣冬枯二界沟——盘锦地域的渔雁文化356
第一节 二界沟及其渔雁文化的孕育357
辽东湾的天然渔港357
最后的渔雁文化孕育地360
鲜明的时令性特征362
歌谣及其折射的渔村风俗364
第二节 渔雁文化的“渔”366
渔汛及大宗渔获的演变367
渔业生产形态及其变迁369
渔获加工与存贮的文化底蕴372
渔获销售及网铺的文化特色376
第三节 渔雁文化的“雁”378
辽西走廊的“陆雁”378
涉海凌波的“水雁”381
与海洋生物的和谐共处383
渔家号子的功能与艺术特色387
第四节 渔事礼俗与渔家生活390
开海日的龙王祭与顺风旗390
七月的盂兰会和水搏节392
八月状告海蜇并唱大戏394
结网及血网的冬季备海397
第四章 风帆桅影已远逝 舟言船事尚依稀——盘锦地域的帆船文化400
第一节 帆船的时空轨迹及文化内核401
“八面使风”的曾经辉煌401
以勇气为内核的文化属性404
第二节 船只类型及其文化意象406
形制丰富的商船与渔船407
船只落名的祈福意识409
桅帆与锚的哲学意蕴410
诗意地卧篙于海河之畔413
第三节 使船之人及其俗礼禁忌414
货船船工及其生活景况415
“渔船五步”及船把头417
使船禁忌的实用功能418
第四节 船只修造的文化历程420
执着于木船的自排自造420
排船步骤里的严明理性423
排船过程中的民俗活动426
捻匠及捻船的美学意境429
第五章 鱼虾与河蟹长驻 锄镰与网具共存——盘锦地域的渔猎文化433
第一节 渔猎文化的成因及其本质434
退海之地的无奈之举434
九河下梢的鱼虾之利437
内陆农民求生求存的创造439
第二节 自力更生的渔猎之器441
因陋就简的夏捞之器441
自制的传统冬捕之具444
第三节 四季相异的精湛渔技446
春季撒网捕鱼447
夏季徒手摸鱼抓蟹450
秋季跳簿取鱼和填缸捉蟹452
冬季以片钩配合赶簿454
第四节 传统口味倾向及河鲜食艺456
增鲜提色的锅煲鱼456
专求偏味的“沤鱼”457
“鼎食”冰蟹及螃蟹豆腐458
“正品”梭鱼净肠与肚脐460
第六章 名儒巨卿古来稀 布衣百姓铸风尚——盘锦地域文化的平民特征463
第一节 以平民为主体的人口结构464
素为平民“混穷”之地464
民间仅存有限的贫富之别466
第二节 朴茂平和的平民风气468
民多质朴安贫鲜有进取468
士绅品行端方而少建树470
信仰多元更具包容力472
瘠土之民的义气情结475
第三节 特色独具的平民习俗477
素朴无华的地名478
就地取材的民居480
卓越的食材整合能力482
流连于茶园听书看戏484
第四节 生命力健旺的平民文娱486
田庄台龙舞对生活的灵动演绎487
上口子高跷对寂寞的极致消解489
于楼狮舞及其“倒灌音”鼓乐491
大荒皮影及其“碱巴蜡”唱腔493
附录1:盘锦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497
附录2: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0
后记501
热门推荐
- 3648498.html
- 2562694.html
- 2882820.html
- 397396.html
- 790766.html
- 1182801.html
- 2986777.html
- 1703445.html
- 2367558.html
- 65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89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6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0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2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76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59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2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7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