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校社会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学校社会心理学
  • 李小平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4582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校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1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1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4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5

第二节 学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内容与方法8

一、学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8

二、学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0

三、学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13

一、学校社会心理学与素质教育18

第三节 开展学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8

二、学校社会心理学与健全人格培养20

三、学校社会心理学与课堂教学21

第二章 学校的社会化工作23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23

一、社会化的概念23

二、社会化的意义24

三、社会化的类型26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29

第二节 学校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和意义33

一、学校社会化的内容33

二、学校社会化的途径与手段37

三、学校社会化的意义41

第三节 学校社会化工作的改进46

一、形式与内容47

二、民主与权威49

三、个性与共性50

四、传统与现代51

五、道德教育51

附录 我眼中的日本同龄人:从素质差异看教育差异53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63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63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印象形成63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64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68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70

一、印象形成的方式70

二、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品质74

第三节 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及其对教师认知的影响76

一、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76

二、近因效应78

三、晕轮效应79

四、定势作用80

五、投射效应81

一、自我认知对智力发展与学习成就的影响82

第四节 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学习成就82

二、青少年自我认知的特点85

三、消极自我认知的改变88

第四章 归因与教育92

第一节 归因及其理论92

一、归因的概念92

二、归因理论94

第二节 归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00

一、归因与成就动机100

二、归因与自我效能感102

三、归因与学习成效103

四、归因与心理健康104

五、归因与人际关系106

六、师生行为的交互作用理论107

第三节 归因偏差107

一、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108

二、利己主义归因偏差110

三、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111

第四节 归因训练112

第五章 态度与学习115

第一节 态度概述115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115

二、态度的构成116

三、态度与价值117

四、态度与行为118

第二节 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121

一、学习态度的结构121

二、学习态度对学习的作用123

三、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关系125

第三节 学习态度的改变127

一、态度改变概述127

二、学习态度改变的过程130

三、学习态度改变的劝说模型132

四、心理免疫与逆反心理134

五、改变学习态度的其他方法136

第四节 学习态度的测量137

一、瑟斯顿量表137

二、李克特量表140

三、哥特曼量表143

第六章 学校人际交往146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146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与作用146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148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49

第二节 师生交往152

一、师生交往的几种模式152

二、课内与课外的交往155

三、非言语交往156

第三节 人际吸引159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60

二、学校里的人际吸引研究163

第四节 交往能力的培养与交往障碍分析165

一、交往能力的培养166

二、交往障碍分析170

附录 测测你的交往能力172

第七章 学校人际关系174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174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174

二、人际关系的结构176

三、人际关系的意义177

四、学校中的人际关系179

第二节 师生关系180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180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181

三、师生关系的心理功能183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86

第三节 学校人际关系的测量188

一、社会测量法189

二、参照测量法192

一、竞争与合作概述193

第四节 学校里的竞争与合作193

二、竞争与合作的实验研究194

三、学校里的合作与竞争196

附录 爱情心理197

第八章 学校群体心理203

第一节 群体与群体规范203

一、群体的概念与特征203

二、群体的心理功能205

三、群体规范206

第二节 班集体的凝聚力210

一、凝聚力的性质211

二、班级凝聚力的维持213

三、凝聚力的二重性214

第三节 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215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与特征215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216

三、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活动217

四、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影响219

第四节 群体心理效应220

一、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221

二、从众和服从224

三、去个性化229

一、课堂气氛的创设231

第九章 学校管理心理231

第一节 课堂管理心理231

二、课堂纪律的维持239

第二节 班主任与领导心理244

一、关于教师领导方式的研究244

二、班主任的影响力246

三、向有效的领导努力249

第三节 学校中的教育气氛250

一、教育气氛的含义250

二、教育气氛的作用252

三、教育气氛的形成253

一、利他行为的含义256

第十章 利他行为及其培养256

第一节 利他行为的概述256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257

三、利他行为的模式258

四、研究利他行为的意义260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61

一、情境因素261

二、个人因素264

三、社会文化因素267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269

一、增加人际相互作用270

二、提供亲社会榜样271

三、培养责任心和移情能力272

四、进行利他主义的归因273

五、行为实践274

第十一章 侵犯行为及其控制275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275

一、侵犯的概念及分析275

二、侵犯的种类276

三、对侵犯行为的解释277

四、研究侵犯的意义280

一、影响侵犯的社会因素281

第二节 影响侵犯的因素281

二、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286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289

一、惩罚290

二、宣泄291

三、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291

四、道德水平的提高与移情能力的培养292

五、去个性化的避免293

六、消除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295

附录 青少年犯罪“十五六岁现象”发人深省296

主要参考书目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