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 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 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
  • 鲁西奇著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1904065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 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历史与空间1

1.历史的地理基础1

绪论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

2.区域多样性与历史发展7

二 主要人地关系学说之检讨12

1.地理环境决定论13

2.人地相关论17

3.或然论的人地关系思想19

三 “区域”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24

1.地理学中的“区域”24

2.区域观念的方法论意义26

四 以汉水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个案28

1.历史地理研究中“区域”的设定28

2.汉水流域的历史地理特征33

1.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38

五 研究方法与切入点38

2.连续居住、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40

3.方言、风俗、居住方式43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47

一 气候与地貌47

1.气候变化47

2.地貌环境51

二 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57

1.考古文化区系57

2.居住人群种族之揣测66

三 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69

1.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69

2.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72

四 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78

1.食物78

表1--1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食物遗存79

2.生产工具84

表1--2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出土的重要生产工具85

3.经济类型区域89

五 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91

1.住宅形式91

图表目录96

图1--1 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三期长屋平面结构和复原图96

2.聚落形态104

图1--2 石家河城址及其遗址群113

1.小结115

六 小结与讨论115

2.关于人口数量与分布密度问题的讨论116

第二章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与居住形式119

一 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120

1.夏代120

2.殷商时期127

3.西周时期136

4.春秋战国时期143

二 城邑分布及其形态148

1.城邑的地理分布148

表2--1 周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及其分布151

2.城邑形态152

图2--1 宜城楚皇城遗址平面图154

表2--2 考古发现之青铜时代汉水流域次要城址的概况156

三 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158

1.普通住宅158

2.宫室建筑162

图2--2 盘龙城宫殿F1复原图165

3.聚落密度与聚落形态169

表2--3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周代聚落遗址的分布170

1.生产工具的组合173

四 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173

表2--4 汉水流域典型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生产工具175

2.田野面貌178

五 小结181

1.秦汉时期人口规模的变动184

一 人口分布与迁移184

第三章 秦汉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184

表3--1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比较188

表3--2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中原部分郡国人口状况比较191

2.两汉时期人口分布的地理大势192

表3--3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196

3.汉末至六朝时期的人口迁移198

表3--4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来源205

表3--5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分布206

4.蛮族的户口规模与分布209

表3--6 晋宋时期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地理分布215

5.《晋书·地理志》与《宋书·州郡志》所反映的户口状况215

二 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217

1.南阳盆地218

2.襄宜平原与随枣走廊229

3.汉中盆地237

三 交通道路240

1.汉水及其支流水路240

2.与中原巴蜀间的陆路交通249

四 城邑与村落258

1.汉代的城邑分布与形态258

表3--7 汉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260

表3--8 襄樊地区部分汉代城址268

2.六朝时期的城邑分布格局269

表3--9 6世纪前期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273

3.乡聚村落277

4.住宅形式279

图3--1 汉代普通民居院落模型280

1.风俗差异282

五 文化区域及其差异282

2.汉代方言区289

3.墓葬风格的区域差异291

六 小结297

第四章 七至十三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301

一 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301

1.气候变化301

表4--1 宋代汉水流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305

2.汉水下游平原的地理面貌305

图4--1 唐宋时期汉水下游水系示意图313

二 人口分布与迁移318

1.隋代户口的增长与分布318

表4--2 隋大业中汉水流域的户口与密度323

2.唐代户口的升降323

表4--3 隋唐之际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下降325

表4--4 唐贞观至天宝间汉水流域的户口增长326

表4--5 唐天宝、元和间汉水流域部分州郡的户口升降329

3.唐代人口分布的大势330

表4--6 唐代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分布331

4.北宋时期的人口状况333

表4--7 汉水流域部分府州北宋初年与唐元和间户数比较335

表4--8 北宋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状况337

表4--9 隋唐宋时期部分地区人口状况比较338

表4--10 北宋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之比较339

5.南宋时期的人口迁移340

表4--11 南宋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利州路户口升降346

6.元代江汉平原人口优势地位的确立347

表4--12 宋金唐、邓、商三州户口升降347

表4--13 元代汉水流域各路府州著籍户口348

1.粮食作物及其轮作方式350

表4--14 元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350

三 农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350

表4--15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水稻种植351

表4--16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356

表4--17 《宋史·五行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357

2.主要经济作物363

表4--18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纺织品368

表4--19 北宋时期京西南、荆湖北、利州三路岁收纺织品总数370

表4--20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其他经济作物372

四 城镇布局及其形态373

1.流域中心城市373

2.市镇的兴起与发展384

表4--21 北宋汉水流域“镇”的分布387

表4--22 宋代汉水流域的市388

表4--23 隋唐北宋时期汉水流域城邑的分布389

3.城镇分布的地区差异389

4.城镇的形态与规模392

表4--24 北宋熙宁十年汉水流域城镇的商税(贯)398

五 小结400

1.向汉水下游地区的移民403

一 人口迁移与分布403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巨变403

2.明代向汉水中上游地区的人口迁移405

3.清前期向汉水上游山区的移民411

表5--1 清前期兴安府的人口增长416

表5--2 清前期商州的人口增长417

4.明代户口规模及其地理分布418

表5--3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著籍户口的变动419

表5--4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明代户口与汉、唐、宋代户口的比较424

表5--6 明中期汉水流域部分州县编里与户口的关系426

表5--5 明代襄阳府各县编里与户口的关系426

表5--7 明后期汉水流域的户口估算及其分布429

5.清代的人口增长与分布430

表5--8 清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的户口状况433

表5--9 清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1820年前后)435

1.汉水下游平原垸田农业区438

二 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438

表5--11 清代汉水下游部分州县农业用地的结构443

表5--10 明代汉阳府农业用地的结构443

2.汉水中游以旱作为主的水旱兼作农业区446

3.汉水上游农业经济区454

三 自然环境的变迁463

1.汉水下游平原自然地理面貌的变化464

图5--1 明清时期汉水下游水系示意图470

表5--12 江汉平原部分州县元明清时期水灾次数统计477

表5--13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旱灾害周期变化表478

表5--14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灾次数、强度统计表478

2.秦巴山地生态环境的恶化479

1.城镇与集市分布的区域差异485

四 城镇、集市、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485

表5--15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491

表5--16 1953年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及其城镇化492

表5--17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97

表5--18 清中后期汉水流域部分地区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98

表5--19 清代汉水上游部分州县(厅)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99

2.城镇形态的演变502

表5--20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府州城的形制与规模503

表5--21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县城的形制与规模505

3.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512

五 小结516

1.考察指标519

一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519

第六章 区域开发进程、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519

2.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经济开发层次523

表6--1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密度(人/km2)523

表6--2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密度(城镇/1000km2)528

表6--3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531

3.关于区域发展周期534

4.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536

二 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543

1.核心区与边缘区543

2.山地、丘陵与平原546

3.城市、集镇和村庄556

表6--4 襄樊市周围地区蔬菜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1953年)559

三 人地关系的多样性564

1.人地关系的时间差异565

2.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573

图6--1 阿尔卑斯山环境演变的图表模型578

3.人地关系的种群与文化差异580

四 小结583

主要参考文献586

附录:专家鉴定意见600

后记6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