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论临证指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伤寒论临证指要
  • 刘渡舟,钱超尘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0557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77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804页
  • 主题词:伤寒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伤寒论临证指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节 仲景见仲宣时地考1

第一章 张仲景事状及著作考1

序一1

第一节 《伤寒论》--中医之魂1

第一章 辨非论1

第二节 《伤寒论》祖本探源2

序二2

第三节 《伤寒论》的文法举隅4

第二节 仲景任长沙太守考4

第三节 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地考5

一 宾主假借5

第四节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6

二 虚实反正6

三 对比发明6

第五节 《平脉》韵文成于西汉考7

第四节 从《伤寒论》书名谈起7

第五节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9

第六节 仲景著作散乱时间及叔和整理时间考10

第六节 《伤寒论》的六经提纲12

一 考证遗文 必资史志16

第七节 仲景著作考16

第七节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17

二 隋志著录 上溯晋簿19

一 太阳经病20

二 阳明经病21

四 太阴经病22

三 少阳经病22

五 少阴经病23

六 厥阴经病24

第八节 六经辩证包括了八纲辨证25

三 《张仲景方》唐代犹存25

(一) 太阳病的阴阳26

(二) 阳明病的阴阳26

一 阴阳26

(三) 少阳病的阴阳26

(一) 太阳病的表里证27

二 表里27

(五) 少阴病的表里证28

(四) 太阴病的表里证28

(三) 少阳病的表里证28

(二) 阳明病的表里证28

(一) 太阳病的寒热证29

三 寒热29

(六) 阙阴病的表里证29

(四) 太阴病的寒热证30

(三) 少阳病的寒热证30

(二) 阳明病的寒热证30

四 《张仲景方》析于五代30

(五) 少阴病的寒热证30

(二) 刻本印刷为离析提供了条件31

(一) 《宋志》透露离析原因31

(一) 太阳病的虚实31

四 虚实31

(六) 厥阴病的寒热证31

(二) 阳明病的虚实31

(五) 少阴病的虚实32

(四) 太阴病的虚实32

(三) 少阳病的虚实32

(六) 厥阴病的虚实33

第二章 水证论34

第一节 水证的形成34

第二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35

一 风水36

二 皮水37

(三) 《崇文总目》可作离析的证明37

三 正水38

五 《伤寒杂病》存于《药方》38

四 石水40

一 水气的概念40

二 水气上冲的证机40

第三节 水气上冲证治40

六 《金匮玉函》《伤寒》古本41

第四节 水气上冲的诊治43

一 望诊43

二 脉诊43

(三) 心悸43

(二) 胸满43

2 不典型者43

1 典型者43

(一) 气上冲胸43

三 辨证43

(二) 方义44

(一) 方药44

四 水气上冲的治法44

(四) 短气44

(三) 芩桂术甘汤治验44

七 《金匮要略》发现整理45

1 减白术加杏仁名苓桂杏甘汤46

(四) 芩桂术甘汤加减46

2 减白术甘草加杏仁蓑米名苓桂杏苡汤47

3 减白术甘草加茜草红花名苓桂茜红汤47

4 本方加半夏陈皮名苓桂二陈汤47

第五节 水证分型48

八 《伤寒杂病》结构探微48

6 本方减甘草加猪苓泽泻名五芩汤48

7 本方加党参名苓桂术甘参汤48

一 水痫48

5 本方加附子名苓桂术甘附汤48

二 水眩49

九 “可”与“不可”成于叔和50

三 水咳51

(一) 王叔和为魏太医令考51

(二) 王叔和名熙字叔和考52

(一) 辨气色52

(二) 辨脉52

(三) 辨舌52

(四) 辨痰涎52

3 咳喘皆重53

(三) “可”与“不可”成于叔和53

(六) 辨兼证53

2 咳重而咳轻53

1 咳重而喘轻53

(五) 辨咳喘53

第八节 仲景弟子考56

2 治法56

1 证候分析56

(一) 上焦悸56

六 水悸56

五 水渴56

四 水逆56

第九节 建安时期兵燹灾疫民生考57

1 证候分析57

3 治法57

4 方义57

(二) 中焦悸57

2 治法57

3 方药57

4 方义57

(三) 下焦悸57

1 证候表现57

2 证候分析57

3 方药57

4 方药57

5 方义57

七 水痞57

八 水泻58

九 水秘58

十 水厥58

十一 水郁发热59

十二 苓芍术甘汤的探索与发现60

第三章 火证论63

四 方药64

六 煎服法64

一 病理64

二 症状64

三 治法64

五 方义64

第一节 火郁证治64

七 加减法65

第二节 燎面证治65

一 病理65

二 症状65

二 症状66

六 治验66

五 方义66

四 方药66

三 治法66

四 方药66

一 病理66

第三节 火邪脱发证治66

五 方义66

三 治法66

第五节 “火中”证治67

第四节 吐衄证治67

一 病理67

二 症状67

四 方药67

六 治验67

二 症状67

三 治法67

一 病理67

五 方义67

三 治法68

四 方药68

五 方义68

六 治验68

七 火动生风69

第十节 附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伤寒论单论本题辞》69

附一 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69

(二) 风阳旁走四肢69

(一) 风阳上冒69

(二) 痰阻经络70

八 火动生痰70

(一) 痰迷心窍70

第六节 火痞71

一 病理71

二 症状71

三 治法71

四 方义71

附二 章太炎《伤寒论单论论本题辞》72

第七节 火狂73

一 病理73

二 症状73

三 治验73

(一) 头痛74

第八节 火痛74

一 火淫经络74

(二) 目赤74

第二章 《金匮玉函经》的研究与考证75

第一节 《金匮玉函经》流传史简考75

(三) 牙痛75

(四) 咽痛75

二 火淫脏腑75

(一) 呕吐75

(二) 下利75

(三) 热厥77

(四) 温疟77

附录:作者小传79

附文二篇83

一 《覆刻何本金匮玉函经题辞》83

二 《金匮玉函经四考》85

一 《证治总例》的撰写时代92

第二节 《证治总例》考92

二 《千金要方》引用《证治总例》95

第三节 《辨痉湿暍第一》考98

第四节 《辨脉第二》考101

第五节 《玉函》“三阴三阳”考106

一 《辨太阳病形证治上第三》考106

二 《辨太阳病形证治下第四》考107

三 《辨阳明病形证治第五》考108

七 《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考109

八 《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考109

四 《辨少阳病形证治第六》考109

六 《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考109

五 《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考109

九 《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考110

十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考110

十一 简短的结论110

第六节 《玉函》“可”与“不可”考112

一 《辨不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三》考114

三 《辨不可吐病形证治第十五》考115

四 《辨可吐病形证治第十六》考115

二 《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考115

五 《辨不可下病形证治第十七》考116

六 《辨可下病形证治第十八》考116

七 《辨发汗吐下后病形证治第十九》考116

八 《辨可温病形证治第二十》考117

九 《辨不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一》考117

十 《辨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二》考118

十一 《辨不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三》考118

十二 《辨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四》考118

十四 《辨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六》考119

十三 《辨不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五》考119

十五 《辨不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七》考120

十六 《辨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八》考120

十七 《论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二十九》考120

十八 简短的结论120

第三章 唐本《伤寒论》校注与考证123

第一节 唐本《伤寒论》考证123

一 唐本《伤寒论》的概念与结构123

二 唐本《伤寒论》流传史简考130

三 《旧唐志》为何未载《千金翼方》137

四 底本校本与校注方法140

(一) 关于太阳病状的探讨150

五 对一些问题的探讨150

(二) 关于阳明病状的探讨151

(三) 关于少阳病状的探讨152

(四) 关于太阴病状的探讨152

(五) 关于少阴病状的探讨152

(六) 关于伤寒宜忌及发汗吐下后的探讨152

(七) 关于霍乱病状的探讨155

(八) 关于阴易病已后劳复的探讨155

第二节 唐本《伤寒论》校注155

伤寒上155

一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158

二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188

三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196

四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201

五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214

六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219

七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243

八 阳明病状第八257

九 少阳病状第九300

伤寒下303

一 太阴病状第一303

二 少阴病状第二308

三 厥阴病状第三328

四 伤寒宜忌第四347

(一) 忌发汗第一347

(二) 宜发汗第二351

(三) 忌吐第三354

(四) 宜吐第四355

(五) 忌下第五357

(六) 宜下第六360

(七) 宜温第七364

(八) 忌火第八366

(九) 宜火第九367

(十) 忌灸第十367

(十一) 宜灸第十一369

(十二) 忌刺第十二370

(十三) 宜刺第十三371

(十四) 忌水第十四373

(十五) 宜水第十五373

五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375

六 霍乱病状第六392

七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397

第三节 校后余语402

第四章 宋本《伤寒论》研究与考证408

第一节 北宋校定重要医籍的历史经验408

第二节 宋本《伤寒论》流传史略417

第三节 宋本《伤寒论》子目研究428

一 子目删于何时429

二 子目编于何时431

三 “证”的概念与计算法433

四 “法”的概念与397法的真实内容440

第四节 厥利呕哕当独立成篇453

第五节 宋本《伤寒论》词义解诂456

第六节 附《七录》序470

第五章 高继冲本《伤寒论》校注与考证477

第一节 高继冲本《伤寒论》考证477

第二节 高继冲本《伤寒论》校注488

一 伤寒叙论488

二 辨伤寒脉候499

三 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症510

四 辨太阳病形证514

五 辨阳明病形证520

六 辨少阳病形证528

七 辨太阴病形证529

八 辨少阴病形证530

九 辨厥阴病形证535

十 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538

十一 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540

十二 辨可发汗形证544

十三 辨不可发汗形证546

十四 辨可吐形证548

十五 辨不可吐形证549

十六 辨可下形证550

十七 辨不可下形证553

十八 辨可灸形证555

十九 辨不可灸形证556

二十 辨可火形证556

二一 辨不可火形证556

二二 辨可水形证558

二三 辨不可水形证559

二四 辨可温形证560

第三节 校后余语562

第六章 敦煌《伤寒论》残卷校勘与考证571

第一节 敦煌《伤寒论》残卷考证571

一 敦煌《伤寒论》残卷的抄写年代582

二 敦煌《伤寒论》残卷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585

第二节 敦煌《伤寒论》残卷校勘588

一 敦煌《伤寒论》残卷甲本(S202)588

二 敦煌《伤寒论》残卷乙本(P3287)615

三 敦煌《伤寒论》残卷丙本(P3287)622

第七章 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的研究与考证625

第一节 康治本康平本的概念625

第二节 康治本康平本东传日本时间考629

一 汉魏南北朝中日文化交流简史629

二 日本遣隋使及隋文化的东传634

三 日本遣唐使及唐文化的大规模东传640

(一)派遣遣唐使的原因641

(二)十九次遣唐使及其对唐文化的吸收642

(三)传教大师最澄带回《康治》本656

(四)弘法大师空海与《康平》本的东传661

第三节 康治本的重要价值667

第二节 康平本的重要价值672

一 康平本的结构672

二 《伤寒论序》考674

三 《伤寒例》考675

四 在校勘上的重要意义678

附录:作者小传6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