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
  • 《中国史学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508833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211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1

二、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史学的发展3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8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史学史10

第一章 先秦时期史学17

第一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17

一、远古传说、史诗与历史意识17

二、史官的出现和历史记载的早期形态18

三、《尚书》《诗经》和《周易》21

四、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国史24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25

一、春秋末年的社会与史学变化25

二、孔子修《春秋》27

三、《左传》及其历史编纂特点29

四、《公羊传》与《穀梁传》31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撰述33

一、《国语》与《战国策》33

二、《竹书纪年》《世本》与《山海经》35

第四节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37

一、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历史观37

二、墨子、老子和庄子的历史观39

三、商鞅、韩非子和邹衍的历史观40

第二章 秦汉时期史学43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43

一、大一统局面与大一统思想43

二、多元的历史观念44

三、关于史学的初步认识47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史记》49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撰述旨趣49

二、“成一家之言”51

三、“究天人之际”53

四、“通古今之变”55

五、有关《史记》的续补57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58

一、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活动与历史文献学成就58

二、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61

第四节 第一部反映大一统历史局面的朝代史《汉书》63

一、班固与《汉书》63

二、《汉书》的性质、内容和体例65

三、《汉书》的博洽66

四、《汉书》的天人关系论与历史变化观68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70

一、修史制度与《东观汉记》70

二、荀悦与《汉纪》72

三、风俗史与地方史74

四、重视少数民族史撰述7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80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80

一、历史形势的变化80

二、社会思想的特点与史学社会影响的扩大83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87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89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89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与范晔《后汉书》92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98

四、关于北方诸民族政权历史的撰述101

五、南北朝时期的三部“正史”105

第三节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111

一、地方史111

二、家传和谱牒113

三、佛教史籍116

四、《水经注》与其他方面的历史撰述117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史学120

第一节 史馆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120

一、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120

二、重修《晋书》和《南史》《北史》124

三、实录和国史127

第二节 刘知幾与《史通》132

一、史学家批判意识的滋长132

二、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133

三、刘知幾论“史才三长”138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其史学价值140

一、杜佑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140

二、典制体通史的开创之作《通典》142

三、杜佑史论的特色145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148

一、《帝王略论》与《贞观政要》148

二、地理书的撰述153

三、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155

四、民族史撰述的新进展156

五、历史笔记的兴起161

六、《会要》的编撰163

七、佛教史籍的发展164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167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167

一、天人关系的理性认识167

二、“正统论”的兴起170

三、史论与史评的发展172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75

一、五代宋初的官修史书175

二、《新五代史》和《新唐书》177

三、国史纂修及其成就179

四、史学批评的发展与史家修养论的深入181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184

一、司马光主修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184

二、《资治通鉴》的“资治”思想185

三、《资治通鉴》的叙事艺术187

四、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189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191

一、通史撰述理论的发展191

二、典制史范围的扩大193

三、郑樵《通志》的史学价值195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197

一、本朝史的撰述197

二、吕祖谦和朱熹的史学200

三、民族史观和少数民族史记述202

四、历史笔记、地理书和出使记206

五、金石学与考史之学207

第六章 辽夏金三朝和元时期史学211

第一节 辽夏金三朝的史学211

一、辽朝的史学211

二、西夏的史学215

三、金朝的史学219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代史学224

一、元朝的修史机构和对中原文化的吸收224

二、《蒙古秘史》和以蒙古族为主要内容的官修史书227

三、元修宋、辽、金三史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意识230

四、元代的私人著史233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对《通典》的拓展234

一、《文献通考》对《通典》的拓展234

二、马端临的历史思想235

第四节 丰富的少数民族史学237

一、藏族史学的成果237

二、《突厥语大词典》与《福乐智慧》的史学价值238

三、南方少数民族的史学239

第七章 明至清中期史学242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242

一、君主专制政治的发展与官修史书242

二、私人著史的繁荣与局限244

三、专史与方志247

四、少数民族历史的撰述249

第二节 晚明史学的特点252

一、王世贞、胡应麟的史学理论成就252

二、李贽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254

三、史学的经世之旨与考据之功256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259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259

二、《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术成就260

三、王夫之史论的理论价值262

四、顾炎武的史学及其影响263

第四节 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265

一、以《明史》为代表的官修史书265

二、史书体裁的新探索与历史文献的整理269

三、三大考史家的成就与崔述史学的疑古思想271

四、少数民族历史撰述的进展275

第五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277

一、章学诚撰《文史通义》277

二、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的重要成就278

三、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281

第六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283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283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时代局限289

第八章 晚清时期史学292

第一节 民族危机刺激下历史演进观念的深入发展292

一、民族危机的紧迫感和救亡图强史学思潮292

二、龚自珍的批判精神和对公羊学“三世说”的改造294

三、早期维新派的历史变革观297

四、康有为的新“三世说”299

第二节 中西文化撞击下对古代史学面貌的突破301

一、魏源的《海国图志》301

二、《瀛寰志略》《中西纪事》《朔方备乘》304

三、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时代价值308

四、严复《天演论》的传播和史学意义311

第三节 外国史学的输入与中国史学在国外314

一、洋务派人士和西方传教士的外国史译介314

二、维新派人士对外国史学的输入316

三、欧美革命史著的译介与影响318

四、中国史学在国外321

第四节 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倡导324

一、以进化论为指导的“新史学”的提出324

二、梁启超前期的史学建树325

三、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的创新价值328

四、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著331

五、近代新史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333

第五节 辛亥革命前后史学的新进展334

一、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革命的史论334

二、国粹派史学活动337

第九章 民国时期史学339

第一节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西方史学的引入339

一、新文化运动与史学观念的转化339

二、各种西方史学观念的引入340

三、新的史学体制的形成343

第二节 新历史考证学的成就345

一、新史料的发现345

二、王国维的古史考证成就及其“二重证据法”346

三、胡适、傅斯年的史学方法论348

四、陈垣、陈寅恪的史学成就351

五、新历史考证学的贡献与局限354

第三节 史学变革中的多种趋向356

一、梁启超后期的史学建树356

二、顾颉刚的“层累”说与古史论战359

三、柳诒徵、吕思勉、钱穆的史学361

第四节 新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史学364

一、少数民族史的田野调查和史料整理364

二、多种少数民族史撰述367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发展370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370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370

二、李大钊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要论》373

三、关于历史学学科体系375

四、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379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381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环境381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383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384

一、抗战时期延安与重庆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384

二、郭沫若、吕振羽的史学贡献387

三、翦伯赞、侯外庐的史学贡献389

四、范文澜与《中国通史简编》391

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392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393

一、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论述393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395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39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398

一、毛泽东论历史研究与史学发展及其理论意义398

二、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建设402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意义405

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的新气象410

五、中外史学交流的开展和深入412

六、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与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41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418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418

二、关于历史学的理论建设423

三、关于理论、方法论的运用426

四、关于史学遗产428

五、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430

六、关于史家修养的新境界431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436

一、中国通史撰述的成就436

二、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440

三、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成就446

四、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成果450

五、世界史研究的拓展与学科建设的加强454

六、1949年以后港澳台地区的史学457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458

一、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创新和历史知识的普及458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历史文献资料的丰富460

三、继承优秀史学遗产与发扬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462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史学发展道路464

阅读文献466

后记4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