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肖浩辉,谭宏运,肖毅敏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5390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64页
- 文件大小:284MB
- 文件页数:887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石3
第二节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因素15
第三节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2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丰硕成果2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曲2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3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3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与发展38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4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基本经验44
第一节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44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47
第三节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5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53
第五节 坚持群众路线、依靠集体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55
第六节 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5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历史条件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63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70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和重要历史地位73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80
第一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80
第二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87
第三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立足点93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9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96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03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111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1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11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118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125
第八章 战略策略思想129
第一节 在执行现行政策时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目标129
第二节 战略上藐视敌人和困难 战术上重视敌人和困难132
第三节 正确组织进攻和退却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135
第四节 利用矛盾 争取多数 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138
第五节 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141
第六节 既要敢于斗争 又要善于作必要的妥协143
第九章 统一战线理论146
第一节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14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统一战线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50
第三节 党的统战政策和策略是统一战线的生命155
第十章 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和军事战略思想162
第一节 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62
第二节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67
第三节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169
第四节 逐步建立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176
第十一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180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180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187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形式的重大创新192
第十二章 过渡时期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8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准备198
第二节 过渡时期理论和总路线20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0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的探索214
第一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的依据214
第二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的积极成果220
第三节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的曲折及经验教训228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理论233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33
第二节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37
第三节 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242
第四节 发展科学技术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44
第五节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247
第十五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250
第一节 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250
第二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53
第三节 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258
第四节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262
第十六章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26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环境和特点267
第二节 独创性的党的建设理论271
第三节 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论证280
第十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历史条件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8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28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主观条件29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是历史经验的升华296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重要历史地位300
第十八章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304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304
第二节 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道路308
第三节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312
第四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16
第五节 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相统一318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322
第一节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3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332
第四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336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33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首要问题3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3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新的科学水平348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35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353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356
第三节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367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370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总目标370
第二节 分阶段发展的战略步骤374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377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380
第五节 实现战略任务的战略举措382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383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383
第二节 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87
第三节 改革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93
第四节 改革科教文卫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399
第二十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02
第一节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认识上的飞跃40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4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划时代意义411
第四节 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414
第二十五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418
第一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418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424
第三节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428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433
第一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433
第二节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439
第三节 稳定压倒一切446
第二十七章 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452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452
第二节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455
第三节 继续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和积极防御战略460
第四节 注重质量建设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462
第五节 把军队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467
第二十八章 依靠和团结全国人民 实现共同理想470
第一节 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470
第二节 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477
第三节 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481
第二十九章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485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提出的485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489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94
第三十章 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新发展503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503
第二节 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06
第三节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14
第四节 冷静观察 沉着应付风云变幻的复杂国际局势518
第三十一章 执政党的领导和建设理论522
第一节 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加强党的领导522
第二节 执政党面临的考验要求加强党的建设526
第三节 把党建设成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530
第三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的历史条件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54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科学分析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产物54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结晶550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和重要历史地位555
第三十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60
第一节 “三个代表”要求是理论创新的结晶560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567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573
第三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和完善577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82
第三节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586
第三十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589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目标589
第二节 从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594
第三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可行性与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新思路600
第三十六章 发展先进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上)604
第一节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604
第二节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07
第三节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611
第四节 扩大国内需求 依靠国内市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615
第三十七章 发展先进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下)619
第一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19
第二节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624
第三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32
第三十八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38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38
第二节 深化国企改革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644
第三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649
第四节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52
第三十九章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656
第一节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656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658
第三节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661
第四节 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665
第五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 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668
第四十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672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民主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672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676
第三节 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80
第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684
第五节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687
第四十一章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92
第一节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692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695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697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方针政策707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709
第四十二章 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712
第一节 按照五项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712
第二节 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716
第三节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721
第四节 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725
第五节 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 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727
第四十三章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凝聚力量733
第一节 爱国统一战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 法宝733
第二节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宗旨和主题735
第三节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737
第四节 党的统战政策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生命线739
第五节 发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742
第六节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744
第四十四章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和新发展748
第一节 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从构想变成现实的重要里程碑748
第二节 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又一盛事754
第三节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759
第四十五章 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67
第一节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宗旨767
第二节 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建立全方位外交新格局771
第三节 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778
第四节 按照四项原则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与合作781
第四十六章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85
第一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85
第二节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789
第三节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增强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794
第四节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02
第四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亮点811
第一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811
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14
第三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16
第四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举措819
第四十八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82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821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825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829
第四十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831
第一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31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世情国情党情认识深化的结晶835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837
第五十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842
第一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842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发展和国情变化的客观要求844
第三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846
第五十一章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运用851
第一节 从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到走和平发展道路851
第二节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个科学的概念853
第三节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运用和发展854
第四节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855
第五节 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现实需要又有历史渊源856
参考文献858
后记863
热门推荐
- 846868.html
- 458790.html
- 2277414.html
- 1435846.html
- 760269.html
- 1938454.html
- 2525912.html
- 2865135.html
- 2117001.html
- 2837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63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07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9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7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4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9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43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67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0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