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推拿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罗才贵,刘明军,陈立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45536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11页
- 主题词:推拿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推拿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绪言 推拿学发展简史1
目录1
第一节 推拿学与推拿手法6
第一章 推拿手法基本知识6
第二节 推拿手法的命名和分类8
第三节 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10
第四节 推拿手法操作注意事项12
第五节 推拿介质与热敷13
第一节 推拿治疗的基本作用20
第二章 推拿治疗基本知识20
第二节 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22
第三节 推拿治疗的原则和治法30
第四节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36
第五节 推拿治疗的性质和特点70
第六节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71
第七节 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72
第八节 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73
第二节 推拿功法的分类和作用77
第一节 推拿功法和特点77
第三章 推拿功法基本知识77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79
第四章 成人推拿手法79
各论79
上篇 推拿手法79
一、一指禅推法80
二、?法82
附·缠法82
三、揉法84
附·滚法84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86
一、摩法87
二、擦法88
三、推法90
四、搓法92
五、抹法93
一、抖法94
第三节 振颤类手法94
二、振法96
一、按法97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97
二、压法99
三、点法100
四、捏法101
五、拿法102
六、捻法103
七、踩跷法104
八、拨法105
十、挤法107
九、拧法107
一、拍法108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108
二、击法109
三、叩法111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112
四、弹法112
一、摇法113
二、背法117
三、扳法118
四、拔伸法124
一、按揉法127
第七节 复合类手法127
二、弹拨法129
三、推摩法130
四、勾点法131
五、扫散法132
六、拿揉法133
七、捏脊法134
一、理法135
第八节 其他类手法135
二、梳法136
四、托法137
三、插法137
五、捩法138
三、一指禅推眼眶法139
二、一指禅推神庭法139
第五章 常规操作手法139
第一节 头面部139
一、一指禅推印堂法139
七、鼻旁按揉法140
六、按揉四白法140
四、按揉太阳法140
五、揉前额法140
十三、点听宫法141
十二、按揉下关法141
八、按揉面颊法141
九、抹面法141
十、抹额法141
十一、抹眉弓法141
十九、指推偏顶法142
十八、指推正顶法142
十四、对按头侧法142
十五、点揉缺盆法142
十六、分推攒竹法142
十七、分推头阴阳法142
二十五、振摩百会法143
二十四、干洗脸法143
二十、掐揉睛明法143
二十一、点鱼腰法143
二十二、掐人中法143
二十三、点地仓法143
一、掌揉颈项法144
第二节 颈项部144
二十六、捻耳垂法144
二十七、捏鼻根法144
二十八、叩顶法144
二十九、梳头法144
七、?肩颈法145
六、一指禅推颈法145
二、揉大椎法145
三、提揉风池法145
四、拿揉颈项法145
五、点揉天鼎法145
十三、掐点颈中法146
十二、捻捏颈肌法146
八、?颈项法146
九、?颈中法146
十、拿风池法146
十一、拿颈项法146
第三节 胸腹部147
十八、拨颈侧法147
十四、点揉颈脊法147
十五、点完骨法147
十六、掐点风府法147
十七、拨颈项法147
七、点揉下腹法148
六、点揉上腹法148
一、点揉天突法148
二、指揉下腹法148
三、掌揉下腹法148
四、捻胸肌法148
五、叠掌按胸法148
十三、推上腹法149
十二、推胃脘法149
八、按髂内侧法149
九、肋间指推法149
十、胸部分推法149
十一、推脾运胃法149
十九、横擦胸部法150
十八、对振胁肋法150
十四、推侧腹法150
十五、脐部挤推法150
十六、推下腹法150
十七、推全腹法150
二十六、点揉腹中任脉法151
二十五、双点天枢法151
二十、点中府、云门法151
二十一、点揉胸骨法151
二十二、点压鸠尾法151
二十三、点揉章门法151
二十四、点按带脉法151
三十二、掌振上腹法152
三十一、指振中脘法152
二十七、点归来、气冲法152
二十八、拿腋下法152
二十九、拿腹法152
三十、一指禅推上腹法152
三十九、横摩腹直肌法153
三十八、横摩上腹法153
三十三、掌振下腹法153
三十四、掌振神阙法153
三十五、对摩胸背法153
三十六、旋摩上腹法153
三十七、直摩上腹法153
四十五、摩髋内缘法154
四十四、直摩脐旁法154
四十、斜摩腹部法154
四十一、斜摩肋下法154
四十二、合摩侧腹法154
四十三、横摩中腹法154
第四节 背腰骶臀部155
五十、旋揉神阙法155
四十六、横摩横骨上法155
四十七、横摩下腹法155
四十八、斜摩下腹法155
四十九、旋摩全腹法155
六、肩背部侧掌击法156
五、?臀部法156
一、拿夹脊法156
二、拿侧腰法156
三、拿揉腰肌法156
四、?肩背法156
十三、掌揉肩背法157
十二、掌背击肩背法157
七、佛手掌叩肩背法157
八、屈拳叩肩背法157
九、掌根击肩背法157
十、空拳击肩背法157
十一、拳背击肩背法157
十九、揉腰眼法158
十八、点揉命门法158
十四、拇指揉膀胱经法158
十五、点揉天宗法158
十六、双点天宗法158
十七、拳揉背部法158
二十五、腰部分推法159
二十四、背部挤推法159
二十、背部直推法159
二十一、背部分推法159
二十二、推肩胛内缘法159
二十三、腰部双掌按揉法159
三十一、点拿环跳法160
三十、叠掌按腰法160
二十六、推臀法160
二十七、梳肩胛内缘法160
二十八、掌按胸椎法160
二十九、桥按肩胛法160
三十七、背部横擦法161
三十六、肘点环跳法161
三十二、掐点脊中法161
三十三、点揉夹脊法161
三十四、双点肾俞法161
三十五、肘点腰眼法161
四十三、腰部横摩法162
四十二、推摩背肋法162
三十八、擦肾俞法162
三十九、横擦腰骶法162
四十、一指禅推背法162
四十一、背部团摩法162
四十九、推搓夹脊法163
四十八、拍腰骶法163
四十四、腰部团摩法163
四十五、横摩八髎法163
四十六、臀部直摩法163
四十七、拍背法163
五、拿手三阴法164
四、拿手三阳法164
五十、推搓八髎法164
第五节 上肢部164
一、双拿肩井法164
二、拿肩上法164
三、拿肩后法164
十一、对点内外关法165
十、点极泉法165
六、捏揉八邪法165
七、?肩井法165
八、?肩周法165
九、点按阳明三穴法165
十七、掌揉肩周法166
十六、捻五指法166
十二、捏揉四缝穴166
十三、擦肘外侧法166
十四、握捏上肢法166
十五、捏五指法166
三、按揉股后法167
二、按揉股四头肌法167
十八、捏上肢法167
十九、搓揉上肢法167
第六节 下肢部167
一、按揉腹股沟法167
九、拿腓肠肌法168
八、拿腘内上法168
四、按揉腓肠肌法168
五、拿股内收肌法168
六、拿足阳经法168
七、拿足阴经法168
十六、股后推法169
十五、股外侧推法169
十、?股外侧法169
十一、?股前法169
十二、?股后法169
十三、掖腓肠肌法169
十四、按小腿内侧法169
二十二、股外侧踩法170
二十一、股内侧踩法170
十七、推足外侧法170
十八、推足底法170
十九、点阴廉法170
二十、点承扶法170
二十八、拿揉膝上法171
二十七、掌根揉股四头肌法171
二十三、小腿内侧踩法171
二十四、踏揉股前法171
二十五、踏揉股后法171
二十六、合掌揉股三阴法171
三十、摩髌骨法172
二十九、刮膝周法172
第一节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173
第六章 小儿推拿手法173
一、推法173
二、揉法174
三十一、掌根揉腓肠肌法174
四、摩法175
三、按法175
六、捏法176
五、掐法176
八、捣法177
七、运法177
十、擦法178
九、拿法178
十三、刮法179
十二、捻法179
十一、搓法179
十五、拍打法180
十四、摇法180
一、黄蜂入洞181
第二节 复式操作法181
十六、按揉法181
十七、揉捏法181
三、揉耳摇头182
二、双凤展翅182
六、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183
五、按弦搓摩183
四、开璇玑183
八、二龙戏珠184
七、龙入虎口184
十一、苍龙摆尾185
十、乌龙摆尾185
九、双龙摆尾185
十四、凤凰展翅186
十三、凤凰单展翅186
十二、丹凤摇尾186
十七、猿猴摘果187
十六、赤凤摇头187
十五、凤凰鼓翅187
二十、打马过天河188
十九、水底捞月188
十八、孤雁游飞188
二十三、飞金走气189
二十二、大推天河水189
二十一、引水上天河189
二十六、黄蜂出洞190
二十五、?肘走气190
二十四、飞经走气190
二十九、运土入水191
二十八、老汉扳缯191
二十七、天门入虎口191
三十二、总收法192
三十一、老虎吞食192
三十、运水入土192
第七章 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位194
一、百会195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195
五、攒竹(天门)196
四、高骨(耳后高骨)196
二、前顶门196
三、脑空196
九、眉心(印堂)197
八、天心197
六、坎宫197
七、天庭(神庭)197
十三、瞳子髎198
十二、太阳198
十、山根198
十一、准头(鼻准)198
十七、天柱199
十六、牙关(颊车)199
十四、迎香199
十五、人中199
一、脾经200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200
十八、桥弓200
三、少商201
二、胃经201
六、肺经202
五、心经202
四、肝经202
八、五经203
七、肾经203
十二、大肠204
十一、小横纹204
九、五经纹204
十、四横纹204
十四、肾顶205
十三、小肠205
十七、板门206
十六、掌小横纹206
十五、肾纹206
十九、内八卦207
十八、内劳宫207
二十二、大横纹208
二十一、小天心208
二十、天门208
二十五、青筋209
二十四、总筋209
二十三、阳穴209
二十八、三关210
二十七、列缺210
二十六、白筋210
三十一、洪池(曲泽)211
三十、六腑211
二十九、天河水211
三十五、端正212
三十四、老龙212
三十二、曲池212
三十三、十王(十宣)212
三十八、二扇门213
三十七、后溪213
三十六、五指节213
四十一、精宁214
四十、威灵214
三十九、二人上马214
四十四、甘载215
四十三、虎口(合谷)215
四十二、外劳宫215
四十八、阳池216
四十七、螺蛳骨216
四十五、外八卦216
四十六、一窝风216
五十一、?肘217
五十、外间使(膊阳池、支沟)217
四十九、外关217
二、膻中218
一、天突218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218
六、中脘219
五、胁肋219
三、乳根219
四、乳旁219
七、腹220
十一、肚角221
十、丹田221
八、脐221
九、天枢221
二、大椎222
一、肩井222
第四节 背腰骶部穴位222
四、肺俞223
三、风门223
七、腰俞224
六、肾俞224
五、脾俞224
十、龟尾225
九、七节骨225
八、中枢225
一、箕门226
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226
十一、脊柱226
三、膝眼227
二、百虫227
六、三阴交228
五、前承山228
四、足三里228
八、大敦229
七、解溪229
十二、委中230
十一、太冲230
九、丰隆230
十、内庭230
十五、昆仑231
十四、仆参231
十三、后承山231
十六、涌泉232
第一节 颈椎病233
第八章 骨伤科病症233
中篇 推拿治疗233
第二节 落枕237
第三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239
第四节 胸胁迸伤242
第五节 脊柱小关节紊乱244
第六节 急性腰肌扭伤246
第七节 慢性腰肌劳损249
第八节 退行性脊柱炎252
第九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254
第十节 棘上和棘间韧带损伤258
第十一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260
第十二节 骶髂关节扭伤262
第十三节 肩关节周围炎264
第十四节 冈上肌肌腱炎267
第十五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269
第十六节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272
第十七节 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274
第十八节 肩峰下滑囊炎275
第十九节 肱骨外上髁炎277
第二十节 肱骨内上髁炎280
第二十一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281
第二十二节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282
第二十三节 腱鞘囊肿284
第二十四节 下尺桡关节损伤286
第二十五节 腕管综合征289
第二十六节 腕关节扭伤292
第二十七节 梨状肌综合征294
第二十八节 髋关节滑囊炎296
第二十九节 髋关节扭伤298
第三十节 髂胫束损伤299
第三十一节 退行性髋关节炎301
第三十二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303
第三十三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305
第三十四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308
第三十五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310
第三十六节 退行性膝关节炎312
第三十七节 腓肠肌损伤314
第三十八节 踝关节扭伤315
第三十九节 踝管综合征319
第四十节 跟腱周围炎321
第四十一节 跟痛症323
第一节 感冒326
第九章 内科病症326
第二节 咳嗽327
第三节 哮喘329
第四节 心悸331
第五节 中风333
第六节 眩晕335
第七节 胃脘痛337
第八节 呕吐339
第九节 呃逆341
第十节 泄泻342
第十一节 胃下垂344
第十二节 便秘346
第十三节 郁证347
第十四节 不寐349
第十五节 胁痛351
第十六节 头痛352
第十七节 面瘫355
第十八节 面痛356
第十九节 癃闭357
第二十节 淋证359
第二十一节 遗精361
第二十二节 阳痿362
第二十三节 消渴364
第二十四节 痹证366
第二十五节 痿证367
第一节 月经不调369
第十章 妇科病症369
第二节 痛经371
第三节 闭经373
第四节 更年期综合征374
第五节 慢性盆腔炎377
第六节 产后身痛378
第七节 乳痈380
第八节 乳癖381
第九节 子宫脱垂382
第一节 近视384
第十一章 五官科病症384
第二节 麻痹性斜视386
第三节 眼睑下垂387
第五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388
第四节 溢泪症388
第六节 咽喉炎389
附·扁桃腺炎390
第七节 鼻窦炎391
第八节 牙痛393
第九节 喉喑394
第一节 腹泻396
第十二章 儿科病症396
第二节 呕吐397
第三节 腹痛399
第四节 疳积400
第五节 便秘401
第六节 发热402
第七节 咳嗽403
第八节 哮喘404
第九节 惊风406
第十节 遗尿407
第十一节 佝偻病409
第十二节 夜啼410
第十三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411
第十四节 小儿肌性斜颈412
第十五节 小儿臀肌挛缩413
第一节 指力训练八法415
第十三章 推拿练功415
下篇 推拿功法415
第二节 易筋经417
第三节 少林内功426
第四节 八大劲439
第五节 站桩功443
第六节 八段锦446
第七节 十三太保功451
第一节 一指禅推拿流派458
第十四章 推拿流派458
附篇458
第三节 内功推拿流派459
第二节 ?法推拿流派459
第四节 正骨推拿流派461
第五节 腹诊推拿流派462
第六节 脏腑经络推拿流派463
第七节 小儿推拿流派464
第八节 点穴推拿流派465
一、手法的力学特点研究466
第一节 手法的形态学特征研究466
第十五章 推拿手法研究进展466
二、手法的能量转化研究468
一、旋转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469
第二节 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469
三、手法的生物电信息研究469
四、手法的深透性研究469
三、屈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471
二、拔伸类脊柱整复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471
一、手法镇痛作用的研究472
第三节 手法的生物学效应研究472
二、手法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研究474
三、手法对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476
四、手法调节内脏功能作用的研究479
五、手法的其他作用研究481
第二节 各部位自我保健推拿482
第一节 概述482
第十六章 自我保健推拿482
热门推荐
- 1525977.html
- 2614541.html
- 2320084.html
- 806593.html
- 2009917.html
- 1730796.html
- 2099740.html
- 431284.html
- 2362746.html
- 33937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3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6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5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97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37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65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77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