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法律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法律思想史
  • 武树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4987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法律-思想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法律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提倡学一点中国法律思想史1

一、关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1

(一)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法学学科1

(二)一个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学学科6

(三)一个在深层次影响人们法律思维的法学学科9

(四)一个在我国法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法学学科10

二、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11

(一)有助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理解11

(二)有助于对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12

(三)有助于对我国优秀法律文化成果的发掘12

(四)有助于促进当今法律文化建设12

三、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3

(一)实事求是,服务当今13

(二)要有一点基本功15

(三)人物与典籍相结合18

(四)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18

(五)法律思想与风俗习惯相结合18

(六)法律思想与地域文化相结合19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2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般特点及其对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1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一般特点22

(一)数千年上下一气未曾中断22

(二)自然经济居支配地位22

(三)宗法家族构成社会的细胞22

(四)进入文明的早熟性23

(五)以权力为核心的集权政体统治社会24

(一)宗法意识与自然经济意识相结合26

二、中国古代社会特点对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6

(二)宗法意识与皇权意识相结合27

(三)国民意识的晚出28

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29

一、“人本”主义的价值观29

(一)伦理化的人性29

(二)天道与道德31

(三)道德与法律32

二、“人本”主义对法律实践活动的影响33

(一)立法:差异、酷烈与温情33

(二)司法:德主刑辅与息事宁人34

(三)晚熟的法学与纯熟的律学34

第三节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范畴和发展线索35

(二)吞并了“法”的“礼”36

一、宗法意识与国民意识36

(一)体现氏族平等精神的“法”36

(三)冲破“礼”而复兴的“法”37

(四)被“礼”腐蚀了的“法”和被“法”强化了的“礼”37

(五)民主主义的“法”37

二、德政与刑罚37

(一)德政与刑罚的对立38

(二)德政与刑罚的融和38

三、“人治“与”法治“38

(一)全面对立时代38

(二)“成文法”时代39

(一)“判例法”时代39

四、“成文法”、“判例法”、“混合法”39

(二)局部对立时代39

(三)“混合法”时代40

第二章 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42

第一节 传说时代及其社会状况42

一、关于传说时代42

(一)传说时代的定义42

(二)传说时代的特点42

二、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与古老先民的划分43

(一)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43

(二)古老先民的划分44

一、关于中国国家的起源46

第二节 中国法的起源46

二、中国法产生的一般过程48

三、古代“法”字的文化内涵51

(一)古代“法”字的写法及其诠释51

(二)古代“法”字的原始内涵52

四、廌:一个古老图腾的始末53

(一)廌的形象54

(二)廌与蚩尤55

(三)廌与皋陶56

(四)廌在夏、商57

(五)廌在西周58

(六)廌在秦汉60

(一)图腾崇拜63

一、图腾·祖先神·至上神63

第一节 神权法思想及其演变63

第三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63

(二)祖先神崇拜65

(三)至上神崇拜66

二、“受命于天”,“恭行天罚”67

三、“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68

第二节 宗法“礼治”思想69

一、古代“礼”字的文化内涵69

(一)古代“礼”字的写法及其诠释69

(二)古代“礼”字的原始内涵69

二、“礼治”及其基本精神70

三、“礼治”对政治法律活动的影响70

(一)古代“德”字的写法及其诠释73

一、古代“德”字的文化内涵73

第三节 “德治”思想及其表现73

(二)古代“德”字的原始内涵74

二、从商人之“德”到周人之“德”74

三、“明德慎罚”思想及其表现75

(一)“明德”及其表现75

(二)“慎罚”及其表现76

第四节 “重人”思想77

一、商代的“重人”思想77

二、西周的“重人”思想77

第四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79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与“百家争鸣”79

一、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79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80

(一)生产力的提高80

(三)思想学术界的活跃81

二、诸子学术与“百家争鸣”的一般情况82

(一)关于诸子学术82

(二)“百家争鸣”的一般过程82

三、诸家学派的共同特点85

(一)诸家学派都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86

(二)诸家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蓝图86

(三)诸家学派都具有勇于实践的精神87

(四)诸家学术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88

四、诸家学派之间的外部差异与内在联系89

(一)诸家学派之间的外部差异89

(二)诸家学派的内在联系90

五、诸家学术与地域文化91

(一)鲁国文化与原始儒学(孔孟)92

(二)晋秦文化与法家学术(商韩)93

(三)齐国文化与新儒学(荀)94

(四)楚国文化与道家学术(老庄)95

第二节 春秋著名政治家的法律思想96

一、首倡革新的管仲96

(一)“仓廪实则知礼节”,“与民分货”96

(二)“匹夫有善,可得而举”97

二、“铸刑书”的子产98

(一)“田有封洫,庐井有伍”98

(二)“铸刑书”公布新式成文法98

三、既守礼又重法的叔向99

(三)以“宽”服民与以“猛”服民99

四、作“竹刑”传授法律知识的邓析101

(一)私造“竹刑”101

(二)传授法律知识101

第三节 鲁儒(孔孟)的法律思想102

一、周鲁文化与原始儒学102

(一)鲁国之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103

(二)周之风也,鲁之雨也104

(三)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107

二、“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107

(一)建立统一而开明的贵族政体107

三、“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110

(二)“兴礼乐,正刑罚”的法律原则110

(一)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政”111

(二)“宽惠”、“薄税敛”、“制民之产”112

(三)提倡“有教无类”,反对“不教而杀”113

(四)“宽猛相济”、“德主刑辅”114

四、“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115

(一)“其身正,不令而行”115

(二)“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115

(三)“惟仁者宜在高位”116

第四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116

一、平民意识的觉醒与墨家学术117

(二)“法天”,“以天为法”119

(三)“壹同天下之义”,“尚同于天子”119

(一)“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119

二、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19

(四)“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赏当贤、罚当暴”120

(五)“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杀盗人非杀人”121

(六)立足于“利民”的立法原则121

第五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122

一、楚国文化与道家学术122

(一)关于楚国文化122

(二)楚国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122

二、没落贵族的悲观情绪与道家学术124

(一)崇尚“无为而治”125

三、“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125

(二)鄙薄有为的人定法,抨击“礼治”、“法治”126

四、法律虚无主义126

(一)主张绝对“无为”,否定法律、道德与人类文明127

(二)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127

(三)“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127

第六节 晋秦法家的法律思想128

一、晋秦文化与“法治”思潮129

(一)“晋国之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129

(二)夏族之后,戎狄之邦131

(三)晋之车也,秦之辙也133

(四)晋秦文化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134

(二)“好利恶害”的人性论135

(三)“废私立公”的公法观135

(一)“不法古,不循今”的进化史观135

二、“法治”理论的四大支柱135

(四)民富国强的功利主义136

三、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136

(一)法律的定义和本质136

(二)法律的起源137

(三)法律的作用138

四、实现“法治”的方法和措施139

(一)“以法为本”,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139

(二)必须善于运用赏罚140

(三)“法”、“势”、“术”相结合142

第七节 齐儒(荀)的法律思想143

一、齐国文化与齐儒家、齐法家144

(一)齐太公与齐国文化144

(二)管仲与齐国之学145

(三)齐学与齐法家146

(四)齐学的代表人物:荀子148

二、既“隆礼”又“重法”的礼法统一说150

(一)从孔孟之礼到荀子之礼150

(二)从法家之法到荀子之法150

(三)“明分使群”、“化性起伪”的礼义法度起源论152

三、“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的司法样式152

(一)礼、法、类153

(二)法、类153

(三)法义、法数153

(四)人、法、类154

(五)治人、治法154

(六)荀子的蓝图155

(一)关于阴阳家156

一、阴阳家及其代表人物156

第八节 阴阳家的法律思想156

(二)关于阴阳、五行157

二、阴阳五行说对法律思想的影响158

(一)“五德终始”论158

(二)德刑时令说160

(三)阴阳五行说对后世的影响161

第九节 名家(刑名)学术和农家(许行)的社会思想163

一、名家(刑名)学术及其影响163

(一)关于名家(刑名)之学163

(二)名家(刑名)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64

二、农家(许行)的社会思想171

(一)关于农家学术171

(二)农家(许行)的社会思想172

第十节 杂家(吕)的法律思想173

一、关于杂家173

(一)杂家的产生173

(二)杂家的代表作174

二、杂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76

(一)建立统一而又开明的君主专制制度176

(二)兼容法、儒、道的法律思想180

第五章 封建时代的法律思想188

第一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酝酿和确立188

一、“专任刑罚”的秦代188

二、崇尚“黄老之术”的西汉初期190

三、“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期190

四、董仲舒的法律思想及其地位191

(一)“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192

(二)“德主刑辅”、“大德小刑”192

(三)首创“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192

第二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193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193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194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195

第三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社会化197

一、“盐铁”论战:儒法宿仇的回光返照197

(一)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大论战198

(二)两种法律思想的对立199

二、儒生与文吏从对立走向融合200

(三)儒法对立的最后一役200

(一)悄悄踏上官府的台阶201

(二)百年梦想:“学而优则仕”201

(三)儒生与文吏的冲突与融合202

三、“春秋决狱”及其历史价值204

(一)“春秋决狱”及其发展204

(二)“春秋决狱”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205

四、儒学的“法典化”与法律的“儒学化”206

(一)引经决狱206

(二)据经注律206

(三)纳礼入律207

第四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207

一、一代理学家的伟业208

(一)“德礼政刑”“相为终始”的德、刑关系说209

二、朱熹的法律思想209

(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211

三、丘濬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总结213

(一)“应经合义”,顺情便民214

(二)慎刑恤狱的司法原则216

第五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218

一、基本理论方面218

(一)法的起源218

(二)人性与犯罪预防219

(三)以德去刑·德主刑辅·严本宽济221

(四)重人·重法·人法并行221

(五)无讼(贱讼、息讼)221

(一)肉刑废复之争228

二、刑事制度方面228

(二)复仇:国法与礼的矛盾229

(三)亲属相隐与族诛连坐230

(四)同罪异罚与司法公允231

(五)“秋冬行刑”与“赏罚务速”232

(六)刑讯逼供与注重证据233

(七)杀婴、弃婴234

(八)赦与非赦说236

三、婚姻家庭方面238

(一)“别籍异财”的是与非238

(二)“七出”与“天理”239

(三)同姓不婚240

(一)契丹民族与辽朝242

一、关于辽、金、元的一般情况242

第六节 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辽、金、元)的法律思想242

(二)女真民族与金朝243

(三)蒙古民族与元朝243

二、耶律隆绪“贵贱同法”的法律思想243

(一)禁止掳掠擅杀,保障农业生产244

(二)更立法令,使“贵贱同法”245

三、完颜雍“明慎刑罚”、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247

(一)慎行“议亲”、“议贤”以限制贵族的法律特权247

(二)“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249

四、耶律楚材的法律思想及其实践252

(一)建立封建法制以取代落后的习惯法253

(二)执法秉公,不畏权势258

一、家法族规及其社会职能260

第七节 家法族规中的法律思想260

(一)家法族规的产生与发展261

(二)家法族规的社会功用262

二、家法族规的主要内容262

(一)诛不孝、正过失、息争讼262

(二)勤职业、供赋役、尚节俭263

(三)防犯罪、禁盗贼、惩顽凶264

第八节 官箴中的法律思想265

一、官箴及其政治职能265

(一)官箴的沿革265

(二)官箴的体裁267

(三)官箴的政治职能267

(二)为政要则268

(一)为官道德268

二、官箴的主要内容268

(三)施政艺术269

(四)司法艺术269

第九节 宗教神学禁忌观念对法律实践的影响270

一、神判及其遗迹270

(一)关于神判270

(二)神判的遗迹270

(三)神判的影响271

二、禁忌与巫术272

(一)禁忌272

(二)巫术273

(二)天谴灾异说与司法活动275

(一)“天人合一”与天谴灾异说275

三、天谴灾异说的影响275

四、佛教对司法的影响276

(一)佛教教义对父权的限制276

(二)“福报”说对司法的影响277

第十节 非正统法律思想278

一、异端思想家的法律思想278

(一)关于异端思想278

(二)鲍敬言的“无君”论279

(三)谭峭的“虚化”说281

(四)邓牧的“无何有之乡”282

二、起义农民的法律思想284

(一)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284

(二)起义农民的政治主张285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与启蒙思想家287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287

第十一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落287

(二)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288

(三)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288

二、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289

(一)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289

(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291

(三)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292

第六章 近现代的法律思想295

一、关于地主阶级革新派296

二、“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296

第一节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法律思想296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297

第二节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法律思想298

一、关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298

二、平均平等、人无私财299

三、“革故鼎新”之法299

第三节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300

一、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300

二、“中学为体”:维护封建纲常名教301

三、“西学为用”:“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303

(一)整顿中法303

(二)采用西法303

(二)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304

(一)早期改良思潮304

一、早期改良思潮及其代表人物304

第四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304

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305

(一)学习西方,另开途径305

(二)发展民族工商业306

(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307

第五节 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308

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308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的发展308

(二)晚期改良派代表人物309

二、晚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法律主张310

(一)鼓吹变法维新310

(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国会、设议院、立宪法311

(三)以“公意”立法,重视法治314

第六节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316

一、清末的仿行立宪及修律活动316

(一)清末的仿行立宪316

(二)清末修律活动317

二、“法理”派与“礼教”派之间的论争318

(一)关于“法理”派与“礼教”派318

(二)“法理”派与“礼教”派论争的焦点318

(三)“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对立322

三、沈家本的法律思想327

(一)重视法治,变革旧法328

(二)罪刑法定,反对援引比附329

(三)“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331

(四)重视法学研究332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政治法律主张333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代表人物333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法律思想333

第七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333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338

(一)孙中山的生平及历史地位338

(二)“三民主义”的立法精神338

(三)“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理论342

第八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345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345

二、陈独秀反礼教、倡民治的法律思想345

(一)首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礼教346

(二)捍卫民主共和,倡导民治国家349

(一)批判君主专制,改造家族制度351

三、吴虞反对专制家族、追求法律平等的法律思想351

(二)批判封建礼教,主张法律平等352

(三)以民为主,建新国家355

第九节 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356

一、胡汉民“国家社会本位”的法律观357

(一)坚持“国家社会本位”,否定“家族本位”、“个人本位”和“阶级本位”357

(二)“国家至上”的公法观359

(三)“社会至上”的私法观360

(四)“国家社会本位”法律观的社会文化背景362

二、居正的“混合法”思想363

(一)立法与司法并非截然对立363

(二)“成文法”与“判例法”应相辅相成364

(三)两大法系之交融已成大势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