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心阅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心阅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
  • 谢新才,孙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2770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心阅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医学哲学1

第一节 概说1

一、哲学与科学1

二、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2

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的三个基本哲学观点3

四、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根据5

第二节 气—元论9

一、气—元论的基本内容9

二、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3

链接:16

太极学说16

混沌说17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9

第三节 阴阳学说19

一、阴和阳的基本特征2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4

四、对阴阳学说应用于人体的现代认识26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27

链接:32

对立统一规律32

矛盾论32

相对论33

质能方程33

第四节 五行学说34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34

二、五行的特征34

三、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35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36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7

六、五行学说的现代探微39

七、五行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42

链接:46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46

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47

螺旋式上升48

第五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48

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48

二、中医学的具体思维方法49

第二章 中医基本概念——气、血、营、卫、津、液今析57

第一节 气与血57

一、气的基本概念57

二、血的生成、功能与运行59

三、气的现代医学研究60

链接:66

三羧酸循环66

atp系统67

气与能量代谢的现代医学研究68

血液系统69

造血系统70

第二节 津与液71

链接:73

脂溶性、水溶性73

细胞膜74

第三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77

一、气与血的关系7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80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82

第四节 营与卫83

链接:85

营养系统85

防卫系统(物理屏障、免疫系统)86

第三章 藏象学说88

第一节 概述88

第二节 性命之根——性腺90

第三节 先天之本、后天之本91

一、先天之本92

二、后天之本97

第四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98

一、心98

链接:101

情志的现代医学研究101

二、肺104

链接:108

肺主气、司呼吸与肺通气及换气功能108

肺主宣降与肺组织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109

肺主气与机体的免疫功能110

三、脾111

链接:115

脾主肌肉的现代医学研究115

脾主运化与消化吸收的现代医学研究116

四、肝119

链接:124

肝主疏泄与内分泌功能124

肝主疏泄与消化吸收的现代医学研究127

五、肾127

链接:132

肾主藏精与内分泌功能132

肾主纳气与呼吸功能138

六、心包140

第五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141

一、胆141

二、胃141

三、小肠142

四、大肠143

五、膀胱143

六、三焦143

第六节 脏与腑的关系145

一、心与小肠146

链接:146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146

二、肺与大肠147

链接:147

大肠与肺主呼吸的现代医学研究147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医学研究148

三、脾与胃149

四、肝与胆151

五、肾与膀胱152

第七节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52

一、相生的关系153

二、相克的关系157

三、从生化方面看161

四、脏腑分主系统表161

链接:161

脏腑功能与能量代谢的现代医学研究161

脏腑与血液的现代医学研究164

脏腑与血液循环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169

第八节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72

第九节 人体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173

一、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173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177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179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181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182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184

第四章 形体与官窍188

第一节 形体188

一、皮189

二、肉192

三、筋194

四、骨196

五、脉198

第二节 官窍200

一、耳200

链接:202

脏腑与听觉器官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202

二、眼204

链接:206

脏腑与视觉器官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206

三、鼻207

四、口齿舌209

五、咽喉212

六、前阴214

七、肛门215

第五章 经络学说217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217

一、经络的含义21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217

三、十二经脉218

四、奇经八脉223

五、经别、络脉、经筋、皮部226

六、腧穴232

七、经络的生理功能232

八、经络学说的应用234

第二节 《黄帝内经》有关经络认识的现代分析236

一、经络的发生与形态236

二、经脉的循行与功能237

三、腧穴238

四、针感与循经感传239

链接:240

水通道240

自稳系统242

微循环系统——经络实质的微循环学说242

第三节 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245

链接:255

神经递质255

儿茶酚胺255

ach(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256

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系统)256

第四节 经脉——染色体的相关对应性探讨257

链接:266

碱基对-基因-染色体266

中心体(微管)266

第五节 经络研究进展及其思路探析267

一、经络的外周结构267

二、经络的神经主导论(中枢论)269

三、其他见解272

四、针刺的作用机制研究273

五、其他的相关研究273

第六章 体质学说275

第一节 概说275

第二节 体质的概念与标志277

一、体质的概念277

二、体质的表现形式278

三、体质的评价279

第三节 体质的形成281

一、先天因素281

二、后天因素284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296

一、阴阳分类法303

二、五行分类法305

三、脏腑分类法307

四、气血津液分类法309

五、体态分类法309

六、性情分类法312

七、体质的本质313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319

一、体质与病因319

二、体质与发病320

三、体质与病机320

四、体质与辨证321

五、体质与治疗322

六、体质与养生324

第七章 气功学说326

第一节 气功的概念326

第二节 气功基础理论326

一、精、气、神326

二、元、虚、道329

三、丹田330

四、小周天、大周天331

五、气功三要素331

六、练功程序331

第三节 气功原理探设332

一、精、气、神、虚333

二、阳气、元气、真气334

三、外气、信息335

四、人体场335

五、神经系统与中心体336

六、camp337

七、命门与关元穴337

链接:338

多巴胺与camp相互促动338

意念与中心体339

真气运行法339

第八章 病因学说341

第一节 概说341

第二节 六淫342

一、风344

二、寒345

三、暑346

四、湿347

五、燥348

六、火(热)349

链接:350

六淫的现代研究350

温度、湿度、气压351

菌群失调352

第三节 疫疠352

链接:353

细菌353

病毒353

第四节 七情内伤354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354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354

链接:357

情志对神经系统的伤害357

第五节 饮食、劳逸358

一、饮食失宜358

二、劳逸损伤362

链接:363

过犹不及363

第六节 外伤363

链接:365

机械伤365

虫兽伤365

第七节 先天因素366

链接:366

遗传学366

胎传367

第八节 自然地理环境368

链接:369

地方病369

职业病369

第九节 痰饮、瘀血、内生五邪、药物损害等370

一、水湿痰饮370

二、瘀血372

三、药邪374

链接:374

病理产物374

伪介质375

第九章 发病及病机376

第一节 发病原理376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377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77

三、邪正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378

四、在不同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379

第二节 发病类型380

一、感邪即发380

二、伏而后发381

三、徐发381

四、继发381

五、合病与并病382

六、复发382

第三节 基本病机383

一、邪正盛衰384

二、阴阳失调386

三、气血失常390

四、津液代谢失常406

第四节 疾病传变413

一、病位传变416

二、寒热转化425

三、虚实转化427

第五节 治则429

一、早治防变430

二、治病求本432

三、扶正祛邪442

四、调整阴阳444

五、调理气血446

六、调理脏腑448

七、三因制宜454

第十章 运气学说460

第一节 概述460

一、运气学说的含义460

二、运气学说的内容460

三、运气学说的意义461

第二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461

一、运气的概念461

二、干支甲子462

三、五运469

四、六气477

五、运气同化482

第三节 标本中气483

一、标本中气的概念483

二、标本中气的分配规律483

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485

第四节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486

一、运气与生理486

二、运气与发病487

三、运气与防病488

四、运气与治疗489

五、运气与预后490

参考文献4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