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 李学勤主编;孟世凯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4395309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研究-战国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1战国初年七雄并立的形势7

一“战国”名称来历及战国时代特征7

二 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及相关战国始年问题9

三 七国疆域及其在战国初年的扩张14

四 七雄夹缝中的诸小国及周边诸少数族18

2进入铁器时代——战国生产力水平23

一 铁器在战国时期广泛运用的状况24

二 战国土地垦辟26

三 牛耕的推广与精细农业的产生29

四 粮食产量及农业劳动生产率32

3个体小农经济及相关土地、赋役制度35

一 个体小农生产方式的产生及确立35

二 以国家授田制为主体的战国土地制度38

三 个体小农的租赋徭役负担44

4水利工程与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47

一 邺渠47

二 都江堰48

三 郑国渠49

四 运河的开凿50

五 堤防的修筑51

六 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52

5手工业及其成就57

一 战国手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57

二 铁器与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61

三 纺织、陶器与漆器制造等行业65

6货币、城市与商业的繁荣71

一 商业的繁荣及富商大贾的活动71

二 金属铸币及黄金的广泛流通74

三 城市的发展78

四 社会经济领域因商业发展出现的重要变化80

7社会结构的变迁85

一 宗族组织的解体及姓氏制度的变化85

二 编户与户籍制度的实行88

三 阶级结构的新格局91

8战国变法运动97

一 变法运动的背景97

二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社会改革99

三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102

四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104

五 其他各国的变法和改革107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109

一 专制主义官僚制度的建立110

二 郡县与乡里——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113

三 法制的严密与完善116

10兵制与战争方式的变化120

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120

二 征兵范围的变化和军赋的加重122

三 军队人数的激增与攻守武器的进步124

四 兵种的发展导致作战方式的多样126

五 长城和城防设施的兴建127

六 军队的选拔、编制、训练、赏罚制度130

七 军事指挥权的集中及战争规模的扩大132

11七雄兼并与合纵连横134

一 魏国的衰落与齐、秦二国的崛起134

二 合纵、连横活动的产生和发展137

三 秦国向四面开拓疆土139

四 齐破燕和燕破齐的相互报复141

五 楚国政治腐败导致农民大起义143

六 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强大及与秦的对峙145

12从长平之战到秦的统一148

一 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148

二魏、楚联合解救邯郸之围的胜利150

三 东方六国相互征战与信陵君合纵攻秦151

四 秦始皇登位及其治国策略153

五 秦灭六国的战争和对少数部族的经营154

六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57

13士人的崛起与百家争鸣161

一 学术下移导致私学的兴起161

二 士阶层的形成及其以技艺谋生163

三 各国尊贤养士之风的盛行和士的活跃165

四 齐国稷下学宫的建立及其盛况167

五 各种学说的蜂起与百家争鸣的热烈169

14儒家各派思想及其演变173

一 儒家演变成各种派别的原因173

二 子夏之儒及其《诗论》175

三 公孙尼子《乐记》的音乐思想176

四 曾子的《孝经》、《大学》等著述178

五 子思的《中庸》等著作及其思想179

六 孟子的“仁政”和“性善”学说181

七 荀子——战国晚期适应时代变迁的儒学大师182

八《易传》作者及其思想184

15道、墨、名、法诸家的理论学说186

一 道家庄子、列子、杨朱的思想主张186

二 黄老学派的形成及其治国理论188

三 道家鹖冠子的“大同”理想189

四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学说190

五 名家惠施、公孙龙、尹文的名辩理论192

六 法家商鞅的“农战”和“厚赏重刑”思想193

七 稷下法家重视经济和教育的主张194

八 申不害、慎到、韩非讲“法术势”的学说196

九 纵横家鬼谷子的从政和外交策略197

十 阴阳家邹衍的“五行生胜”和“五德终始”说199

十一 农家许行的“君民并耕”主张200

十二 杂家吕不韦兼容而有创造的理论体系201

16兵家遗产的丰富内容203

一 孙膑兵法的重新发现及其军事理论的卓越成就203

二 吴起的建军思想和作战谋略205

二《六韬》的成书年代及其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体系207

四 尉缭的战争观、用兵之道和治军主张208

五 稷下兵家“慎谋保国”的军事思想210

六 黄老学派“先弱后发”的战争谋略211

七 鬼谷子在军事上的诡计多端213

八 商鞅与后期墨家的攻守战法214

九 魏公子、景阳的兵法著作及其他215

17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的发展217

一 天文观测的细致与精确度提高217

二 历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218

三 地理学知识的丰富和著作的多样220

四 地图的广泛应用及绘制技术的进步221

五 数学的发展与运算的精确223

六 物理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224

七 医学理论的提高与治疗实践的进步226

八 道家对天地万物生成本源的探求228

九 后期墨家对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的研究229

十 惠施、邹衍的科学探索及其他230

18文学、艺术与史学的繁荣232

一 文字的演变和书法的产生232

二 诸子散文与历史纪实文学的艺术成就233

三 爱国诗人屈原及宋玉创作的楚辞235

四 民歌创作与荀子的诗赋作品236

五 小说家和历史小说的产生237

六 声律知识与音乐舞蹈的进步239

七 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发展240

八 史官制度与《左传》、《国语》的编纂242

九《诗经》、《尚书》的流传和礼书的撰述243

十《世本》、《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的成书245

19宗教、礼俗与社会生活247

一 方士求神仙和以巫术治病等迷信活动247

二 术士占星、望气、听音、诅咒等助战之法249

三 对天帝、鬼神的崇拜和驱鬼术的应用250

四 列国朝见、盟会等礼仪与谥法的演进252

五 婚姻观念、习俗、制度、礼仪的变化253

六 丧葬礼仪、制度的继承与发展254

七 衣着服饰的多样和饮食调味的技能256

八 居住的宫室楼舍与出行乘车马舟船258

九 民间和贵族的娱乐活动259

十 以习武、比赛为目的的体育锻炼261

后记2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