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里头 1999-2006 1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410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5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里头 1999-2006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田野工作历程1
一 遗址的发现1
二 既往田野工作及重要收获2
(一)1959年秋至1960年2
(二)1961年秋至1964年春3
(三)1972年秋至1978年3
(四)1980年至1997年3
三 新的田野工作方案设计与实施4
(一)对既往田野工作的分析及工作思路4
(二)田野工作历程与收获5
第二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12
一 思路与原则12
二 整理编写过程12
三 相关问题说明13
(一)工作区划分13
(二)地层划分13
(三)报告内容与体例13
(四)简称和符号的使用14
第二章 遗址概况、文化堆积与分期16
第一节 遗址概况16
一 地理环境16
二 分布范围和现存规模17
三 现存状况及其成因17
第二节 文化堆积18
一 遗址东部区域(Ⅲ区)的堆积状况18
二 遗址中心区(Ⅴ区)的堆积状况20
第三节 文化分期25
一 综述25
二 二里头文化遗存的期段划分25
(一)宫殿区东部(Ⅴ区)26
(二)宫殿区南部至围垣作坊区(Ⅴ区)27
(三)遗址东部区域(Ⅲ区)28
第三章 遗存综述37
第一节 遗迹37
一 大型工程遗迹37
(一)中心区道路网37
(二)围垣设施37
(三)建筑(群)38
(四)排水渠、池、沟状遗迹38
(五)宫殿区外侧的沟渠38
二 小型房址39
(一)形制与分类39
(二)结构及建造方式39
(三)年代与功能39
三 灶址39
四 灰坑与灰沟40
(一)灰坑40
(二)灰沟46
五 墓葬及其他人骨处理方式46
(一)土坑竖穴墓47
(二)瓮棺葬50
(三)其他人骨处理方式50
第二节 人工遗物50
一 陶质遗物50
(一)陶容器50
(二)其他陶质遗物118
二 铜器及冶炼遗物122
(一)铜质器物122
(二)冶炼遗物124
三 玉、石质遗物124
(一)玉器125
(二)绿松石类125
(三)石质类126
四 骨、角、蚌、牙、贝、螺质遗物136
(一)骨质类136
(二)角质类142
(三)蚌质类143
(四)牙质类145
(五)贝、螺质类146
五 卜骨146
第三节 其他遗物149
第四章 遗址东部区域154
第一节 遗迹分布与文化堆积154
一 综述154
(一)仰韶文化晚期154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154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156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156
(五)二里头文化四期156
(六)二里岗文化时期156
(七)汉代至近代157
二 地层分述157
(一)二里头文化三期157
(二)二里头文化四期165
(三)二里岗文化时期205
(四)汉代及以后(含采集品)205
第二节 大型沟状遗迹212
第三节 建筑212
一 Ⅲ区东部212
二 Ⅲ区西部213
(一)形制结构213
(二)年代与性质215
第四节 本区域的其他遗迹215
灰坑215
(一)仰韶文化晚期215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219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220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227
(五)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至四期晚段237
(六)二里头文化四期249
(七)二里岗文化晚期283
附 本区域部分灰坑284
(一)仰韶文化晚期284
(二)二里头文化二期284
(三)二里头文化三期288
(四)二里头文化四期291
第五章 围垣作坊区295
第一节 文化堆积与遗迹分布296
一 综述296
(一)仰韶、龙山时期296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296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296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296
(五)二里头文化四期300
(六)二里岗文化时期300
(七)汉代及以后300
(八)小结300
二 地层分述301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301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305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308
(四)二里岗文化时期321
(五)汉代及以后321
第二节 围垣遗迹324
一 3号墙(Q3)及与其有关的道路324
(一)位置324
(二)发现与发掘经过324
(三)布局、形制与结构324
(四)解剖沟举例326
(五)出土遗物328
(六)年代推断331
二 4号墙(Q4)及两侧道路331
(一)形制与结构331
(二)年代推断332
三 5号墙(Q5)及与其有关的道路332
(一)位置与构成332
(二)发现与发掘经过333
(三)布局、形制与结构333
(四)解剖沟举例334
(五)出土遗物335
(六)层位关系与年代推断336
四 小结336
第三节 绿松石器作坊区337
一 勘探与发掘经过337
二 遗存情况337
三 年代推断338
第四节 围垣作坊区及周边建筑338
一 10号基址339
(一)发现与发掘经过339
(二)位置339
(三)布局、形制与结构339
(四)年代推断339
二 小型房址与夯土遗迹339
(一)2004ⅤF7340
(二)2004ⅤF8340
(三)2004ⅤF9342
(四)2005ⅤF11343
(五)2005ⅤF12345
(六)2005ⅤF15345
(七)其他夯土遗迹346
第五节 本区域的其他遗迹348
一 灰坑与灰沟348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348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363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364
(四)二里岗文化时期417
二 墓葬421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421
(二)二里头文化四期424
附 本区域部分灰坑(沟)426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426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442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444
(以上第壹册)465
第六章 宫殿区465
第一节 文化堆积与遗迹分布466
一 综述466
(一)仰韶、龙山时期466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466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466
(四)二里头文化三期466
(五)二里头文化四期467
(六)二里岗文化时期467
(七)汉代及以后468
二 地层分述468
(一)仰韶、龙山时期468
(二)二里头文化一期晚段468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早段468
(四)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475
(五)二里头文化三期早段488
(六)二里头文化三期晚段490
(七)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500
(八)二里岗文化早期529
(九)二里岗文化晚期533
(十)汉代及以后(含采集品)556
第二节 宫城及道路系统572
一 发现与勘查经过572
(一)道路系统的勘探、发现与发掘572
(二)宫城的勘探、发现与发掘572
二 宫城城墙与城门573
(一)宫城城墙573
(二)宫城城门574
三 道路和车辙581
(一)道路581
(二)车辙582
四 宫城城墙和宫殿区外围道路的解剖583
(一)宫殿区东侧583
(二)宫殿区东北角588
(三)宫殿区北侧590
(四)宫殿区南侧593
(五)宫殿区西侧595
五 出土遗物、层位关系与年代推断598
(一)出土遗物598
(二)重要层位关系605
(三)与宫城、道路有关的遗迹609
(四)年代推断610
第三节 宫殿区及周边建筑610
一 西部建筑群610
(一)1号基址610
(二)7号基址616
(三)8号基址621
(四)9号基址625
(五)小结626
二 东部建筑群626
(一)2号基址627
(二)3号基址637
(三)4号基址649
(四)5号基址661
(五)6号基址663
(六)11号基址696
(七)12号基址698
(八)6号墙699
(九)小结700
三 宫殿区建筑小结700
第四节 本区域的其他遗迹701
一 小型建筑与灶址701
(一)2002ⅤF1701
(二)2003ⅤF2703
(三)2003ⅤF3705
(四)2004ⅤF4707
(五)2002ⅤF5707
(六)2004ⅤF6708
(七)2005ⅤF10709
(八)2005ⅤF13709
(九)2005ⅤF14710
(十)2005ⅤF16710
(十一)2006ⅤF17713
(十二)2003ⅤZ1713
(十三)2004ⅤZ2714
(十四)2004ⅤZ3715
(十五)小结715
二 灰坑与灰沟715
(一)二里头文化一期715
(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718
(三)二里头文化二期732
(四)二里头文化二~四期818
(五)二里头文化三期830
(六)二里头文化四期861
(七)二里岗文化早期952
(八)二里岗文化晚期953
三 墓葬990
(一)王湾三期文化990
(二)二里头文化二期991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1017
(四)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二里岗文化晚期1024
四 池状遗迹(ⅤD2HC及其下的早期堆积)1027
(一)位置1027
(二)形制结构1027
(三)堆积1027
(四)出土遗物1029
(五)年代与功用1038
附 本区域部分灰坑(沟)1040
(一)二里头文化二期1040
(二)二里头文化三期1108
(三)二里头文化四期1129
(四)二里岗文化1162
(以上第贰册)1215
第七章 碳十四测年研究1215
第一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前的相关测年1215
一 二里头遗址的测年1215
二 郑州商城遗址的测年1218
第二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的相关测年1218
一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的测年1218
二 郑州商城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存的测年1221
三 二里岗上层一期水井之木的测年1223
第三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的相关测年1223
一 郑州商城二里岗文化系列的测年1223
二 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系列的测年1225
三 二里头遗址样品的测年1229
第四节 小结1237
第八章 环境气候研究1239
第一节 古代地理环境1239
一 区域地貌分析1239
(一)黄土台塬1239
(二)河流阶地1240
二 全新世阶地的沉积结构分析1241
(一)二里头遗址南伊河北岸1241
(二)二里头遗址北洛河北岸1247
(三)二里头遗址西伊洛分水岭地区1249
三 距今10000年以来伊洛河的发育历史1255
四 距今4000年左右异常洪水事件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1257
(一)古洪水的证据1257
(二)古洪水对二里头都邑出现的影响1262
第二节 遥感与GIS支持的洛阳盆地聚落与环境研究1263
一 研究资料及其数据处理1263
二 空间分析与研究1264
(一)空间叠置分析1264
(二)缓冲区分析1265
(三)地面坡度分析1267
(四)水文分析1268
三 结语1268
第三节 木炭分析:植被、古气候和植被利用1269
一 二里头遗址自然地理概况1270
二 研究方法1270
(一)采样1270
(二)鉴定1270
三 鉴定结果1270
四 讨论1274
(一)木本植物组成分析和气候分析1274
(二)古人类对植被的利用1275
五 小结1276
第四节 动物群反映的古环境1276
一 动物的生态特征1276
(一)贝类1276
(二)鸟类1277
(三)哺乳动物1277
二 气候环境1277
第九章 人骨研究1278
第一节 性别年龄鉴定1279
第二节 古病理研究1283
一 牙周病分析1283
(一)牙周病的患牙率1283
(二)牙周病的患病率1283
(三)牙周病的患病牙位1284
(四)缺失牙情况1284
二 牙齿磨耗研究1284
三 其他骨骼疾病1285
第三节 食性分析1286
一 分析原理和方法1286
二 样品分析1286
(一)二里头遗址人骨碳十三、氮十五分析结果1286
(二)二里头遗址与陶寺遗址的食性分析对比1288
第四节 锶同位素分析1288
一 原理1288
二 方法1289
(一)样品的预处理1289
(二)样品的检测1289
三 结果与讨论1289
(一)样品的去污染检验1289
(二)样品的检测结果1290
(三)二里头遗址的区域锶同位素比值范围的确立1291
(四)二里头遗址人群的迁移情况1291
(五)二里头遗址不同性别人群的迁移情况1293
(六)锶同位素比值反映出的人群与动物来源之间的关系1293
四 结论1294
第十章 经济与生业形态研究1295
第一节 植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1295
一 浮选工作的结果及分析1295
(一)采样与浮选1295
(二)浮选结果1296
(三)浮选结果的分析讨论1308
(四)结语1313
二 陶容器内残余物的碳同位素分析1313
(一)材料和方法1314
(二)结果与讨论1315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1316
一 动物种属1317
二 动物遗存的定量分析1324
(一)可鉴定标本数1324
(二)哺乳动物的最小个体数1327
三 家畜饲养、开发和渔猎活动研究1328
(一)家畜的判定1328
(二)动物的比例研究1337
(三)居民获取肉食资源方式研究1338
(四)居民肉食结构的复原1339
(五)家养动物的饲养与开发方式研究1341
四 动物的古DNA研究1348
(一)古代黄牛线粒体DNA分析1349
(二)古代绵羊线粒体DNA分析1352
五 动物的食性分析1355
(一)骨骼污染的鉴别1359
(二)动物的食物结构1359
(三)动物的食物来源、家畜饲喂策略及其对先民肉食的贡献1361
(四)二里头与二里岗时期家畜食物结构差异1363
(五)结论1364
六 动物的锶同位素分析1365
(一)出土动物牙齿样品的选择1366
(二)出土动物样品的前处理及锶同位素比值的测定1366
(三)结果与讨论1368
(四)结论1371
七 小结1371
第三节 玉石资源的获取与利用1374
一 石料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策略1374
(一)石料利用率及其变化1374
(二)石料来源地与获取方式1377
(三)石料的选择策略1381
(四)小结1384
二 玉器工艺研究1385
(一)玉石器工艺考察1385
(二)玉器工艺微痕的SEM分析1398
三 绿松石的矿物学分析及来源探索1414
(一)绿松石矿区特征与考察1415
(二)样品特征与测试方法1416
(三)分析与讨论1419
(四)小结1426
第四节 陶器生产1427
一 陶器的科技研究1427
(一)化学组成分析1427
(二)晶相结构1463
(三)材料性能1467
(四)烧成温度1467
(五)陶片内壁白色附着物分析1469
(六)锶同位素分析以及相关微量元素分析1472
(七)主要认识1480
二 制作工艺的观察与分析1481
(一)原料制备1481
(二)成型1487
(三)修整1494
(四)坯体装饰1495
(五)烧成技术1498
(六)小结1498
第五节 铜器制作技术1500
一 文献综述1500
二 铜器和铜渣的金相组织及成分分析1503
(一)样品情况1503
(二)实验方法1503
(三)铜器的分析结果1504
(四)铜渣的分析结果1527
(五)铜器和铜渣的微量元素分析1532
(六)小结1534
三 部分残铜器的分析检测1535
(一)矿相检测分析结果1535
(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1537
(三)结果与讨论1539
四 讨论1540
(一)合金材质1540
(二)熔炼工艺1541
(三)制作工艺1542
第二节 附录 动物肢骨的具体测量数据1544
第二节 附表1557
第十一章 结语1653
第一节 关于遗址文化分期1653
第二节 聚落演变与布局大势1655
一 聚落的历时性变化1655
(一)遗址第1、2期——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时代1655
(二)遗址第3期——二里头文化一期1657
(三)遗址第4期——二里头文化二期1657
(四)遗址第5期——二里头文化三期1657
(五)遗址第6、7期——二里头文化四期至二里岗文化早期1657
(六)遗址第8期——二里岗文化晚期1658
二 二里头文化兴盛期的布局大势1658
(一)遗址中心区1658
(二)一般居住活动区1663
(三)墓葬与其他手工业遗迹1663
第三节 多学科分析研究的收获1664
一 年代1664
二 自然环境1664
三 人骨1665
四 农业1667
(一)农作物1667
(二)家养动物1668
五 手工业1669
(一)石器1669
(二)玉器1669
(三)陶器1670
(四)铜器1671
(五)骨角器等1671
六 小结1671
第四节 问题与前瞻1672
编后记1674
英文提要1676
(以上第叁册)1
彩版1
(以上第肆册)1
附表1
热门推荐
- 1354856.html
- 2530234.html
- 2068959.html
- 1292002.html
- 2326364.html
- 2629383.html
- 2984832.html
- 1651792.html
- 1867418.html
- 17722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52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34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3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9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9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7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7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2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9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