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技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研究
  • 宋素琴主编;罗恢远,吴映萍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780170220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诗歌-作品集-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技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希望:高素质人才和高精尖技术2

二、基础:高质量国民素质4

三、回眸: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4

四、核心:国民素质的提高与道德素质的发展6

五、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10

六、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13

第二章 科技兴则国家兴——素质教育与科技兴国17

第一节 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率17

一、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17

二、世界各国科技立国状况21

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举世瞩目24

四、落后就要挨打27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推动力30

一、科技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杠杆30

二、科学技术的概念32

三、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34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5

第三节 高科技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作用力38

一、科技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38

二、科技革命(知识力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42

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45

第三章 现代化的基石——素质教育与国民素质50

第一节 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现代化50

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50

二、人才:人力资本的精华54

第二节 国民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58

一、素质、国民素质58

二、国民素质与现代化建设60

三、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63

第三节 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65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65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68

三、心理素质教育69

四、身体素质教育70

第四章 宏伟的社会工程——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72

第一节 创造、创新与创新人才72

一、人类创造历程回眸72

二、创新:科技发展的推动器74

三、创新呼唤创新人才76

第二节 中国创新的困惑: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78

一、科学研究环境的缺陷79

二、国民科学精神的忧思82

三、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思83

第三节 路在何方: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分析88

一、建构创新体制88

二、培养创新素质91

三、砺制科学品格93

四、注重学习训练95

第五章 安邦治国之本——素质教育与以德治国99

第一节 道德可以强国亦可以毁国100

一、德治思想的历史渊源100

二、我国历史上德治思想的局限和意义103

三、古代德治思想的现代启迪1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以德治国的现实基础107

一、以德治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108

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以德治国的表率109

三、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以德治国的前提110

四、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以德治国的保障110

第三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异化现象112

一、社会转型期良心异化的表现112

二、良心异化现象的根源及分析117

第四节 高扬共产主义道德主旋律119

一、强化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调节作用119

二、借鉴、继承古今中外的良心观,特别是儒家的优良道德良心观120

三、要从严治党,加强官德修养120

四、高扬共产主义道德良心主旋律121

第六章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建设——素质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123

第一节 治国之本:德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123

一、中华民族德治传统的继承124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发展12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现状127

第二节 立足现实:市场经济呼唤“公民道德建设”之舟130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核心、原则与基本要求131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136

第三节 着眼未来:历史责任昭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142

一、发挥道德的教育功能,依托四大支柱,开展五类实践活动,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143

二、弘扬先进文化,创造良好的舆论和文化艺术两大社会氛围145

三、约之以法,养之以德,德法并举,标本兼治148

第七章 用道德树立起权威——素质教育与官德150

第一节 官德:角色道德150

一、古今官德之异同150

二、官德的范畴与属性158

第二节 责任感:官德之魂162

一、有无责任感是衡量各级党政官员道德水平高低的界碑163

二、责任感是各级党政官员对官德要素体认的具体表现166

第三节 民为主与官之德175

一、主仆关系转换的历史考察175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官德精神的根本体现178

第八章 酸菜里面出政治——素质教育与主观世界改造182

第一节 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182

一、世界观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183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84

三、改造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186

第二节 加强世界观改造是新时期一项紧迫任务188

一、政治素质下降,理论水平不高189

二、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经不起种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190

三、文化素质下降,难以迎接科学技术的挑战191

四、缺乏现代意识和现代心理素质,难以承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任191

第三节 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的基本思路和途径193

一、构建主观世界改造的理论体系193

二、不断提高对新时期主观世界改造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194

第九章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素质教育与师德200

第一节 强源固本教育建国200

一、师德的文化传统200

二、我国新时期对传统师德的继承、借鉴与创新205

三、师德建设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207

第二节 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210

一、师德建设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210

二、师德对学生品德养成的作用212

第三节 师德建设的构建及意义215

一、师德的含义、特点215

二、师德建设构建的内容219

三、师德建设的意义222

第十章 英雄时代呼唤“真的英雄”——素质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构225

第一节 知识经济:新英雄时代的来临225

一、产生:科学技术和新知识发展的结果226

二、特点: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228

三、意义:社会的巨变,英雄的涌动232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一把双利刃236

一、知识经济对青少年思想素质的正面影响236

二、知识经济对青少年思想素质的负面影响239

第三节 谁是真的英雄243

一、知识经济英雄的素质要求244

二、造就知识经济英雄品质的思路249

第十一章 人才成长 德居首位——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德性培养252

第一节 大学的本质:追求真理知识的殿堂252

一、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中心253

二、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254

三、追求真理知识的殿堂254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255

一、思想道德素质255

二、知识结构素质258

三、创新观念和能力259

四、心理与身体素质260

第三节 大学生德性培养之要义260

一、德性内涵261

二、德性价值262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德性培育的意义264

第四节 大学生德性培养目标和途径268

一、转变教育理念268

二、实施教育改革270

三、更新教育方法271

四、塑造人文精神274

第十二章 教学是一门艺术——素质教育与高校德育教学277

第一节 德育教学艺术风格277

一、心灵的音乐:德育教学思想之体现278

二、创造性教学:德育教学艺术成熟之标志278

三、风格即其人:德育教学艺术成功之动力280

第二节 形成德育教学艺术风格之要素281

一、个体前提: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281

二、基础条件:德育教师的知识结构284

三、过程基调:德育教师的审美情趣286

四、不二法门:德育教师的主观追求286

第三节 德育教学改革与创新287

一、实践性:德育教学艺术之特点288

二、三个话题:德育教学活动之中心290

三、德育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途径294

第十三章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296

第一节 教育创新:迎接未来的挑战296

一、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时代的莅临296

二、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必须要进行教育创新298

三、高校教育转型机制299

第二节 通识教育:人之素质的提升303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303

二、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305

三、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氛围307

第三节 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机制的构建309

一、高品位校园文化环境对教育的作用310

二、校园文化品位构建的意义312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314

后记3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