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联网、性及其关系的主体建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互联网、性及其关系的主体建构
  • 张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106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性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互联网、性及其关系的主体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立意与创新1

第一章 文献与理论综述6

第一节 互联网研究6

一 建立网络社会学6

二 社会学视角7

三 西方世界网络研究11

四 网络研究是否仅限于网上11

第二节 虚拟社区13

一 定义13

二 身份认同15

三 形态研究17

第三节 互联网与性的研究19

一 互联网与性的现象研究19

二 互联网、性与性别研究23

三 谈性与网络谈性的研究24

第四节 本书理论视角29

一 建构主义29

二 主体建构34

三 常人方法学36

第二章 研究主体与研究方法39

第一节 研究田野与主体39

一 田野简介39

二 确认网上活跃群体的真实身份40

三 研究主体:80年代出生、北京工作/学习、有上网条件的中国高学历青年42

第二节 研究方法44

一 研究过程44

二 资料收集45

三 研究策略47

第三节 研究伦理49

一 网站的知情同意50

二 网站及受访者均化名处理50

三 受访者的知情同意50

第三章 虚拟田野52

第一节 文大BBS介绍52

第二节 BBS用户群体54

一 基本介绍54

二 注册及活动55

第三节 性版简介57

一 “性教育”之名建立57

二 性版是热门版面58

第四节 版面的内容分析60

一 帖子主题分析60

二 帖子文本互动分析67

第四章 人际关系76

第一节 网上的人际关系77

一 陌生人78

二 熟人79

三 熟悉的陌生人80

四 网络中的三种人际关系81

第二节 网络人际关系在谈性中的运作82

一 熟人间谈性82

二 陌生人间谈性89

三 熟悉的陌生人间谈性99

小结107

第五章 互动规则109

第一节 网络互动的正式规则110

一 明文规定的版规110

二 认同的规则112

三 女性优待:互动潜规则116

第二节 网络互动的非正式规则120

一 关系亲疏,规则有异121

二 禁忌话题132

小结140

第六章 语言与化名141

第一节 “性”的网络语言141

一 网络语言的定义141

二 性版面的网络语言142

三 主体与网络语言的互构153

第二节 化名与人际关系155

一 匿名、化名与人际关系155

二 化名:网络人际交往策略157

第三节 网络主体的行动策略164

一 社会性媒体的背景165

二 主体应对身份识别的策略166

三 网络组织层面的策略168

小结171

第七章 性别与谈性173

第一节 性别转换175

一 男还是女:谈性的重要问题175

二 女性被骚扰的集体经验178

三 性别身份的网络呈现182

第二节 日常情景下的网络谈性185

一 社会性别化的谈性空间185

二 “无事件境”与男性谈性187

三 “恋爱境”与女性谈性192

第三节 主体建构下的网络谈性198

一 网络谈性与男性建构199

二 网络谈性与女性建构209

小结217

第八章 主体建构下的网络实践219

第一节 网上规则与日常情景219

一 非正式规则:实践策略220

二 “无事件境”与“恋爱境”:实践意义221

第二节 网络主体与社会结构222

一 网络实践中的主体与结构关系222

二 实践意义的主体建构与社会建构224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227

一 主题的反思227

二 研究方法的反思228

附录232

参考文献254

跋文267

后记2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