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49-1989大陆部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49-1989大陆部分
  • 古远清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92462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67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681页
  • 主题词:文学批评史-中国-当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1949-1989大陆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书写作为一种责任 谢冕1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的传承和变异4

第三节 “文革”前:革命文论与认识文论联手称霸8

第四节 乱花迷眼的8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13

第一编 一元化的“二十七年”——“毛泽东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20

第一章 政治压顶与文学论争的异化22

第一节 新型文坛秩序的建立22

第二节 “旗帜和炸弹”取代了“手术刀和显微镜”28

第三节 战争思维模式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出现34

第四节 由文字狱引发的历史反思38

第五节 1957:中国历史的梦魇45

第六节 大批判烽烟再起54

第七节 自由主义作家的命运62

第二章 众芳荟萃的美学领域69

第一节 在论争中形成四大派69

第二节 朱光潜: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美学桥梁72

第三节 蔡仪:苏联美学的服膺者75

第四节 独标异帜的李泽厚77

第五节 研究艺术辩证法的王朝闻79

第六节 文艺理论与美学密切结合的蒋孔阳82

第三章 政治的倾斜和评论家的二元理论86

第一节 卫护文学“一体化”的主流评论家86

第二节 陷入迷惘状态的郭沫若89

第三节 茅盾:在“代言体”与“自言体”之间矛盾93

第四节 周扬:文艺运动的领导者与政策的制定者99

第五节 与权力话语密切相关的林默涵106

第六节 张光年与《文艺报》的风雨历程109

第七节 右手编教材、左手抓批判的以群115

第八节 何其芳进行理论探索时的矛盾心态118

第九节 提倡“写中间人物”的邵荃麟123

第十节 李希凡:在“战士”与“院士”之间徘徊130

第十一节 其他文学评论家135

第四章 在反规范化中崛起144

第一节 反叛文学“一体化”的非主流评论家144

第二节 保持独立学术品格的胡风147

第三节 冯雪峰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155

第四节 巴人对人情、人性的呼唤162

第五节 开辟现实主义新路的秦兆阳165

第六节 强调文学艺术特征的陈涌169

第七节 黄秋耘的“琐谈”与“断想”172

第八节 钱谷融的“人学”新论175

第九节 其他文学评论家179

第五章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小说评论187

第一节 在非文学的沉闷氛围制约下187

第二节 小说争鸣的泛政治化倾向196

第三节 侯金镜:热情而细致的园丁199

第四节 冯牧的“繁花”与“草叶”201

第五节 朱寨:严谨而认真的学者204

第六章 在颂歌和战歌笼罩下的诗歌评论206

第一节 诗评家的几种类型206

第二节 沸沸扬扬的诗坛210

第三节 严峻而雄辩的亦门221

第四节 鼓吹现代格律诗的何其芳224

第五节 受权力意志支配的安旗229

第七章 散文评论的断裂与延续233

第一节 “形散神不散”的审美观念233

第二节 发育不良的报告文学理论236

第三节 从“杂文复兴”到“小品文的新危机”240

第八章 富于建设性的戏剧理论批评245

第一节 在挫折中探求新的戏剧观念245

第二节 关于戏剧冲突、悲喜剧等问题的讨论248

第三节 张庚:杰出的戏剧学学者253

第四节 李健吾的批评文体259

第五节 佐临的“写意戏剧观”262

第六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267

第七节 焦菊隐:以民族化为核心的话剧理论272

第八节 田汉戏剧理论的建设性和实践性277

第九节 以研究编剧理论著称的顾仲彝280

第十节 陈瘦竹:融合中西戏剧理论284

第九章 视野单一的电影评论288

第一节 政治缝隙中的理论探讨288

第二节 从“电影锣鼓”到“创新独白”的争辩290

第三节 夏衍的电影观念295

第四节 强调电影特性的张骏祥300

第五节 重视电影剧本创作的荒煤302

第六节 注意理论与创作双向交流的艺军304

第十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评论306

第一节 姚文元“棍子”式批评及其特征306

第二节 文化激进派的崛起315

第三节 文化激进派的文艺主张318

第四节 “地下文学评论”对文化激进派的反弹324

第五节 打开历史的黑箱:“写作组”剖析330

第六节 余秋雨与“石一歌”335

第二编 多元化的80年代——“后毛泽东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341

第十一章 历史的新篇章342

第一节 向激进的文艺理论发起挑战342

第二节 难以为继的文学批判运动344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的历史性演变350

第十二章 从困惑中走出350

第二节 从停滞到活跃的“作者论”355

第三节 文学接受理论研究的拓展357

第四节 文艺新学科的兴起360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复兴364

第六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浮出地表367

第七节 有待突破的当代文学史研究372

第十三章 美学研究的深入376

第一节 以实践观点作指导的朱光潜376

第二节 蔡仪:反映论美学的式微378

第三节 集新思潮之大成的李泽厚380

第四节 在品鉴中沉思的王朝闻385

第五节 以审美为名呼吁个体自由的高尔泰387

第六节 进展和趋势389

第十四章 文学研究的新视界393

第一节 呼唤文学新潮的评论家393

第二节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及其争论397

第三节 具有深厚哲学、美学功力的王元化401

第四节 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405

第五节 鲁枢元:文艺心理学界的新潮象征411

第六节 “闽派”评论家:文艺研究新思维的张扬者414

第七节 “京派”“海派”中的评论新秀418

第十五章 不断的开拓与选择427

第一节 周扬的悲剧427

第二节 滞重的跋涉430

第三节 站在思想解放的前列433

第四节 《文艺理论与批评》评论家群437

第五节 台港文学研究的走向444

第十六章 缤纷的小说理论批评世界449

第一节 小说艺术观念大幅度革新449

第二节 现代主义来了456

第三节 阎纲的“评论诗”461

第四节 追求“杂色”的王蒙465

第五节 在蜕变中奋进的雷达471

第六节 曾镇南对当代新作的爱与知474

第七节 构筑小说美学殿堂的尝试477

第十七章 诗歌理论批评的嬗变480

第一节 突破性的进展480

第二节 由“朦胧诗”酿发的轩然大波485

第三节 艾青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494

第四节 艺术思维与现代诗学联姻的公木498

第五节 真诚坦率、见解犀利的公刘500

第六节 谢冕:新诗潮的歌手502

第七节 注重诗美学探讨的李元洛507

第八节 流沙河隔海说诗510

第九节 三大群体:诗论家生态分布513

第十八章 散文理论批评的探索517

第一节 散文研究的新思维517

第二节 活跃的报告文学研究520

第三节 当代杂文走向辨524

第四节 把散文研究推向新高度的林非527

第五节 注重散文特质探讨的余树森与俞元桂529

第六节 黄钢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532

第十九章 面对新的戏剧世界的理论批评535

第一节 在重新组合中走向自身535

第二节 关于戏剧观、话剧等问题的争鸣538

第三节 余秋雨的戏剧理论工程546

第四节 步态稳健的谭霈生548

第五节 曲六乙对戏剧艺术的探讨551

第六节 高行健“完全的戏剧”理论553

第一节 从剧作理论向电影本性转移558

第二十章 建设中的影视文学理论批评558

第二节 没有结论的热烈争辩562

第三节 电视剧理论探索568

第四节 提倡电影文学价值的张骏祥573

第五节 “文章辛辣留川味”的钟惦棐575

第六节 两位“商榷型理论家”578

余论 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征584

附录一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大事记591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661

后记6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