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 钟章成,董鸣,陶建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2076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50页
  • 文件大小:384MB
  • 文件页数:584页
  • 主题词:植物生态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植被生态学3

第1章 四川主要森林植被地理3

1.1 四川亚热带高山常绿针叶林3

1.1.1 四川亚热带高山常绿针叶林的地理分布3

1.1.2 四川亚热带高山常绿针叶林的群落特征4

1.1.3 四川亚热带高山常绿针叶林的发生与来历5

1.2 四川亚热带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5

1.2.1 高山栎的种类与地理分布5

1.2.2 高山栎林的分布中心5

1.3 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

1.3.1 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6

1.3.2 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类型的区系与结构上的主要特征6

1.3.3 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垂直带谱上的特征6

1.3.4 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类型中的南亚热带类型问题探讨7

1.4 四川亚热带针叶林7

1.4.1 四川亚热带针叶林的群系与地理分布7

1.4.2 四川亚热带针叶林的群落特征8

1.4.3 四川亚热带针叶林的群落演替8

1.4.4 四川亚热带针叶林的群系分布规律9

1.5 四川其他植被类型学上的地理学问题10

第2章 四川现代植被地理研究11

2.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地理分布和起源11

2.2 亚热带针叶林的地理分布与起源13

2.3 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的起源与迁移13

2.4 高山栎林的发生15

2.5 结论16

第3章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7

3.1 中国常绿阔叶林形成的地理背景17

3.2 中国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特点17

3.3 中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18

3.3.1 群落外貌18

3.3.2 群落结构20

3.4 中国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模式与演替特点20

3.4.1 演替模式20

3.4.2 演替特点21

3.5 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21

3.5.1 研究的回顾21

3.5.2 常绿阔叶林研究现状22

3.5.3 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展望23

第4章 略论中国植被及其分布规律25

4.1 中国的自然条件及其对植被的影响25

4.2 中国植被的基本类型25

4.2.1 针叶林25

4.2.2 阔叶林25

4.2.3 灌丛和灌草丛26

4.2.4 草原和稀树草原26

4.2.5 荒漠27

4.2.6 高山冻原与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27

4.2.7 草甸27

4.3 中国植被的分布规律28

4.3.1 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28

4.3.2 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29

第二篇 植物群落生态学33

第1章 高山生态系统“工程师”——垫状植物的促进作用33

1.1 植物群落的促进作用33

1.2 垫状植物的促进作用34

1.2.1 垫状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34

1.2.2 垫状植物促进作用的表现35

1.3 垫状植物促进作用的影响因子36

1.3.1 海拔高度36

1.3.2 胁迫程度37

1.3.3 空间位置37

1.3.4 时间阶段37

1.3.5 物种地域归属38

1.3.6 受益物种生活型38

1.4 促进作用的作用机制38

1.4.1 胁迫梯度假说38

1.4.2 生态位分化机制38

1.5 问题与展望39

1.5.1 存在的问题39

1.5.2 研究展望39

第2章 气候变化下的高寒森林更新:潜在影响与机制43

2.1 引言43

2.2 对土壤种子库萌发的影响45

2.2.1 研究背景与问题45

2.2.2 增温对种子萌发的潜在影响46

2.2.3 影响机制47

2.2.4 生态学意义50

2.3 对森林人工与自然更新的影响51

2.3.1 研究背景与问题51

2.3.2 增温对森林更新的潜在影响51

2.3.3 影响机制52

2.3.4 生态学意义56

2.4 对不同施肥管理方式森林更新的影响57

2.4.1 研究背景与问题57

2.4.2 增温的潜在影响57

2.4.3 影响机制57

第3章 小径竹与森林更新研究进展66

3.1 小径竹种群生态学研究66

3.1.1 种群生理生态研究66

3.1.2 种群结构动态及调节67

3.2 林冠环境与小径竹的克隆生长68

3.3 小径竹对森林树种更新的影响69

3.3.1 小径竹对乔木幼苗定居及生长的影响69

3.3.2 小径竹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69

3.4 小径竹开花与森林更新70

3.5 小径竹对森林土壤的影响71

3.6 展望72

第4章 重庆市重点湿地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类型研究77

4.1 研究区域概况77

4.2 调查方法77

4.3 结果与分析78

4.3.1 湿地植物区系和植物种类78

4.3.2 湿地植被类型和分布81

4.4 讨论83

第三篇 植物种群生态学87

第1章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中的几个问题87

1.1 植物种群数量动态及其机理研究87

1.1.1 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研究87

1.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88

1.3 植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88

第2章 寄生植物生态学: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90

2.1 引言90

2.2 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的选择90

2.3 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生长的影响91

2.3.1 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92

2.3.2 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94

2.4 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95

2.5 寄生植物与植物群落中其他营养级的交互作用95

2.5.1 外界资源对寄生植物的上行效应95

2.5.2 土壤微生物对寄生植物的上行效应96

2.5.3 寄生植物对土壤的下行效应98

2.6 寄主植物对寄生植物的防御99

2.7 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100

2.8 展望100

第3章 金属型植物比较生态毒理学及耐性机制103

3.1 金属型植物概述103

3.2 金属型植物的比较生态毒理104

3.2.1 金属型植物重金属抗性及吸收对策104

3.2.2 金属型植物光合、蒸腾生理生态106

3.2.3 过氧化损伤和抗氧化途径111

3.3 金属型植物抗性与矿质营养耐性的关系113

3.4 金属型植物异速生长效应及机制115

3.5 金属型植物耐性机制117

3.5.1 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控制机理117

3.5.2 细胞区室化机制118

3.5.3 细胞内螯合机制119

3.5.4 抗氧化代谢机制120

3.6 金属型植物研究问题和展望120

3.6.1 金属型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120

3.6.2 金属型植物耐性机理研究121

3.6.3 金属型植物应用技术改进121

第4章 红树植物对陆海交错带湿地持久性污染物生态行为影响126

4.1 全球的红树植物及其分布研究126

4.1.1 全球主要红树植物分类126

4.1.2 全球红树植物分布127

4.1.3 中国红树林资源及其分布132

4.2 陆海交错带滨海湿地持久性毒物的污染研究137

4.2.1 陆海交错带滨海湿地现状137

4.2.2 陆海交错带滨海湿地的特征138

4.2.3 滨海湿地污染现状139

4.2.4 陆海交错带滨海湿地持久性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140

4.3 红树植物对持久性污染物生态行为影响142

4.3.1 红树植物对持久性污染物的阻滞142

4.3.2 红树植物对持久性污染物的吸收144

4.3.3 持久性污染物在红树植物根际的转化与迁移特征145

4.3.4 红树植物治理陆海交错带湿地持久性污染物的应用与展望147

第5章 山西霍山野核桃种群空间点格局分析151

5.1 研究区概况151

5.1.1 样地设置152

5.1.2 龄级划分152

5.1.3 点格局分析152

5.2 结果分析153

5.2.1 野核桃龄级结构153

5.2.2 野核桃种群不同龄级及枯木的空间格局153

5.2.3 野核桃种群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154

5.2.4 野核桃种群不同龄级个体与枯木的空间关联156

5.3 讨论和结论157

5.3.1 讨论157

5.3.2 结论157

第四篇 植物个体生态学161

第1章 植物克隆生态学:变化环境中克隆性状的功能性分析161

1.1 引言161

1.2 植物克隆及其环境164

1.2.1 植物克隆性及其表现164

1.2.2 植物克隆环境特征166

1.2.3 克隆性状及其功能划分167

1.3 克隆构型及其可塑性169

1.3.1 间隔子长度及其可塑性170

1.3.2 分枝强度及其可塑性172

1.3.3 分枝角度及其可塑性173

1.4 克隆整合174

1.4.1 整合格局和整合方向及其可塑性176

1.4.2 整合强度及其可塑性(资源对比度)177

1.5 克隆分工180

1.5.1 分株资源投资格局181

1.5.2 分株资源获取器官形态及其可塑性(获取资源的结构)183

1.6 克隆繁殖与有性繁殖比185

1.6.1 生物量投资及其可塑性187

1.6.2 分生组织投资及其可塑性188

1.7 克隆存储190

1.7.1 物质和能量储存及其可塑性191

1.7.2 分生组织储存及其可塑性192

1.8 克隆生长193

1.8.1 分株数量增长速率及其可塑性193

1.8.2 构件数量增长速率及其可塑性196

1.9 克隆扩展197

1.9.1 径向扩展及其可塑性197

1.9.2 面积扩展及其可塑性197

1.10 小结198

1.11 未来研究的建议200

第2章 入侵克隆植物的生化防御策略213

2.1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213

2.1.1 植物的抗性213

2.1.2 植物的免疫系统214

2.1.3 植物抗病基因序列与结构多样性及进化特征215

2.1.4 防御信号途径间形成的网络结构216

2.1.5 植物抗病性对生物入侵研究的启示217

2.2 植物与内生细菌219

2.2.1 植物内生细菌的存在与发生的根源219

2.2.2 植物内生细菌与宿主植物的互利与协同演化220

2.2.3 植物内生细菌对生物入侵研究的启示221

2.3 克隆植物入侵的新型武器——化感作用221

2.3.1 化感物质的产生及其发生途径221

2.3.2 入侵克隆植物化学防御物质与土壤系统演化关系223

2.3.3 化感作用的研究方向225

2.4 丛枝菌根真菌与克隆植物入侵225

2.4.1 AMF与植物的相互作用225

2.4.2 AMF与克隆植物入侵227

2.5 植物激素在入侵克隆植物生化防御中的作用229

2.5.1 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229

2.5.2 植物激素的特殊功能232

2.5.3 植物激素与克隆植物的入侵233

第3章 濒危植物夏蜡梅研究进展244

3.1 夏蜡梅的系统地位244

3.2 夏蜡梅的生物学特性245

3.2.1 夏蜡梅的形态特征245

3.2.2 夏蜡梅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特征245

3.2.3 夏蜡梅的开花与传粉习性246

3.2.4 夏蜡梅的细胞学特征246

3.2.5 夏蜡梅的发育生物学247

3.2.6 双受精和种子形成247

3.2.7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47

3.3 夏蜡梅群落特征248

3.3.1 夏蜡梅群落种类组成248

3.3.2 夏蜡梅群落外貌特征248

3.3.3 夏蜡梅群落结构特征248

3.3.4 夏蜡梅群落物种多样性248

3.3.5 夏蜡梅种群结构249

3.4 夏蜡梅次生代谢产物249

3.4.1 夏蜡梅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249

3.4.2 环境因子对夏蜡梅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249

3.4.3 夏蜡梅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动态变化250

3.5 夏蜡梅生理生态与生长250

3.5.1 夏蜡梅的光合特性250

3.5.2 夏蜡梅及其主要植物叶片灰分含量及热值的季节动态250

3.5.3 夏蜡梅幼苗的形态可塑性251

3.6 夏蜡梅繁殖生态251

3.6.1 夏蜡梅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251

3.6.2 夏蜡梅的开花物候与传粉成功251

3.6.3 夏蜡梅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251

3.7 夏蜡梅不同大小级种子的生理特性251

3.7.1 夏蜡梅种子化学成分分析251

3.7.2 夏蜡梅种子大小对其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252

3.7.3 夏蜡梅种子大小对其幼苗生长与植株建成的影响252

3.8 夏蜡梅遗传多样性252

3.8.1 夏蜡梅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252

3.8.2 夏蜡梅小距离范围的遗传分化分析253

3.9 夏蜡梅空间遗传结构与分子系统地理学253

3.9.1 夏蜡梅种群空间遗传结构253

3.9.2 夏蜡梅自然种群cpSSR遗传变异253

3.9.3 夏蜡梅分子系统地理格局254

3.9.4 夏蜡梅冰期避难所及种群扩张路线的推测254

3.9.5 夏蜡梅优先保护单元的确定254

3.10 夏蜡梅逆境生理生态254

3.10.1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生理特性的影响254

3.10.2 光强对夏蜡梅子叶显微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255

3.10.3 铜离子对夏蜡梅种子萌发生理的影响255

3.11 夏蜡梅的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256

3.11.1 夏蜡梅稀有和濒危的历史因素256

3.11.2 夏蜡梅稀有和濒危的人为因素256

3.11.3 夏蜡梅稀有和濒危的内在因素257

3.11.4 夏蜡梅的保护策略258

第4章 植物多酚研究进展262

4.1 引言262

4.1.1 植物多酚的生物活性262

4.1.2 抗辐射能力263

4.1.3 抗氧化能力263

4.1.4 抗心脑血管疾病能力264

4.1.5 抗癌能力264

4.1.6 抑菌消炎能力265

4.1.7 护肝益肾能力265

4.2 植物多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266

4.2.1 植物多酚与次生防御266

4.2.2 植物多酚与逆境生理267

4.2.3 植物多酚与养分循环268

4.3 植物多酚的应用269

4.3.1 植物多酚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269

4.3.2 植物多酚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270

4.3.3 植物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70

4.3.4 植物多酚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71

4.3.5 植物多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72

4.3.6 植物多酚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273

4.3.7 植物多酚在日化用品中的应用273

4.3.8 植物多酚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75

4.4 植物多酚的提取方法276

4.4.1 水浴加热法276

4.4.2 回流加热法276

4.4.3 超声波辅助法277

4.4.4 微波辅助法277

4.4.5 生物酶解法277

4.4.6 离子沉淀法278

4.4.7 超临界流体法278

4.4.8 生物膜法278

4.4.9 层析分离法279

4.5 植物多酚定量分析方法279

4.5.1 络合反应279

4.5.2 氧化还原反应280

4.5.3 亲和加成反应282

4.6 研究展望282

第5章 植物水淹适应性与碳水化合物的关系288

5.1 水淹环境下影响植物生长的胁迫因素289

5.1.1 外部因素289

5.1.2 内部因素290

5.2 水淹胁迫下植物对碳水化合物消耗和储备的权衡290

5.2.1 植物在生理形态上的变化——伸长生长或抑制伸长生长290

5.2.2 水淹前后植物碳水化合物总量与水淹耐受能力的关系291

5.2.3 水淹下植物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分配变化292

5.3 水淹胁迫下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293

5.3.1 植物激素的调节293

5.3.2 植物酶的调节294

5.4 水淹胁迫下影响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关基因295

5.5 水淹胁迫下植物碳水化合物研究的意义和展望295

5.5.1 现实意义295

5.5.2 理论研究展望296

第6章 羊草沿东北盐-碱梯度的生理和生长响应301

6.1 引言301

6.2 材料和方法301

6.2.1 实验地点301

6.2.2 测量土壤和植物特性302

6.2.3 测量种群特性302

6.2.4 测量不同土壤层次水势变化303

6.2.5 数据分析303

6.3 结果303

6.4 讨论304

第7章 丛枝菌根(AM)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308

7.1 引言308

7.2 丛枝菌根的概念及多样性研究308

7.3 AM真菌对土壤无机养分利用的研究309

7.4 AM真菌对土壤有机养分利用和腐生营养能力的研究309

7.5 AM真菌改善生态系统营养平衡的研究310

7.6 AM真菌与宿主植物养分动力学机制研究311

7.7 研究展望311

第8章 当前生物入侵研究的热点及其发展趋势315

8.1 生物入侵研究的回顾315

8.2 生物入侵的含义315

8.3 前生物入侵研究的热点315

8.3.1 生物入侵的机制315

8.3.2 生物入侵的生态效应316

8.3.3 种群动态的分子机制317

8.4 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317

第五篇 应用生态学321

第1章 植物篱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研究321

1.1 植物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研究进展321

1.1.1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研究现状322

1.1.2 植物篱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进展323

1.1.3 植物篱研究展望325

1.2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326

1.2.1 植物篱及其土壤养分分布特征326

1.2.2 植物篱对坡地不同土壤层次物理性质特征的影响332

1.2.3 植物篱对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作用338

1.3 植物篱对坡面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346

1.3.1 各小区不同采样点微生物数量分析346

1.3.2 不同小区的细菌分离结果347

1.3.3 各小区不同采样点土壤生物量碳分析348

1.3.4 各小区不同采样点土壤生物量氮分析349

1.3.5 结论350

1.4 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效应研究350

1.4.1 植物篱对坡耕地径流泥沙的影响350

1.4.2 植物篱条件下坡耕地土壤的抗蚀性变化特征351

1.4.3 植物篱控制面源污染的临界带间距确定353

1.4.4 植物篱技术在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54

1.5 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效益研究356

1.5.1 等高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效益研究358

1.5.2 经济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综合效益研究362

1.5.3 物种配置植物篱对坡耕地营养元素拦截效应366

1.5.4 利用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及其综合效益368

1.5.5 三峡库区植物篱坡地农业技术及其生态效益分析371

1.5.6 植物篱技术的推广应用378

第2章 珍稀植物药生态循环农业及其全产业链发展——以浙江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为例383

2.1 珍稀植物药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培育383

2.2 珍稀植物药生态循环农业工程设计384

2.3 珍稀植物药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功能作用分析385

2.4 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养生旅游资源386

2.4.1 养生旅游与产业生态旅游资源386

2.4.2 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养生旅游发展探讨386

2.5 有机国药全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387

2.5.1 珍稀植物药生态循环农业“全产业链”整体设计387

2.5.2 寿仙谷珍稀植物药生态循环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功能388

2.6 结论与建议390

2.6.1 加强科技创新,打造科技研发团队390

2.6.2 拓展养生旅游,积极融入区域品牌391

2.6.3 追求综合效益,实施知识产权交易391

2.6.4 追求品牌效益,提升品牌忠诚度391

2.6.5 追求优化功能,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391

2.6.6 追求品质保证,建立质量追踪系统391

2.6.7 坚持科学发展,健全企业文化体系392

第3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393

3.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393

3.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393

3.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与危害396

3.2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400

3.2.1 植物修复技术400

3.2.2 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和耐受性401

3.2.3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超积累机制407

3.3 展望410

第4章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415

4.1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发展历程415

4.1.1 国外研究发展进程415

4.1.2 国内研究发展进程415

4.2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概念与特点416

4.2.1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内涵416

4.2.2 脆弱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416

4.2.3 脆弱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417

4.2.4 脆弱生态环境的类型划分417

4.3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418

4.3.1 脆弱性评价的原则418

4.3.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方法体系419

4.4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421

4.5 研究展望423

第5章 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思考425

5.1 生态学与环境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425

5.1.1 生态学425

5.1.2 什么是环境问题425

5.1.3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425

5.2 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25

5.2.1 人口问题426

5.2.2 粮食问题426

5.2.3 能源问题426

5.2.4 资源问题427

5.2.5 环境污染问题428

5.3 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由之路428

5.3.1 生态危机428

5.3.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428

5.3.3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对策428

第6章 重庆市生态地球化学430

6.1 重庆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应用前景展望430

6.1.1 重庆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进展430

6.1.2 重庆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432

6.1.3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社会经济意义453

6.2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应用前景展望454

6.2.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454

6.2.2 特色土地资源开发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456

6.2.3 地方病研究、防治中的应用457

6.2.4 生态环境预警中的应用458

6.2.5 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459

6.2.6 其他方面的作用459

6.3 建议459

6.3.1 政策建议459

6.3.2 具体工作开展建议461

第7章 水生植物及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研究与实践465

7.1 引言465

7.1.1 水污染的原因465

7.1.2 水污染的主要类型466

7.1.3 水污染的主要治理技术或方式466

7.2 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污水的原理与方法466

7.2.1 原理467

7.2.2 方法467

7.2.3 水体净化植物的选择467

7.3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和净化污水的机理或过程469

7.3.1 水生植物的生态生理特性469

7.3.2 水生植物气体交换与输导代谢的影响因素471

7.3.3 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生态学原理471

7.4 水生植物形态和生理特性对污水长期浸泡的响应473

7.4.1 水生植物形态对长期污水浸泡的响应473

7.4.2 水生植物生理特性对长期污水浸泡的响应474

7.4.3 污染水体里有害污染物对水生植物生理和生长的影响474

7.4.4 多环芳烃(PAH)污染对水生植物生理的影响474

7.4.5 表面活性剂(LAS)对水生植物的损伤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475

7.5 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的生理机制和净化修复技术475

7.5.1 淡水水生植物对江河湖泊水体的净化修复机理或作用475

7.6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478

7.7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480

7.7.1 湿地的分类及各自特点480

7.7.2 人工地的基本结构、组成及特点485

7.7.3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的优势486

7.8 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与人工湿地运行487

7.8.1 人工湿地的运行原理及污染物去除机制487

7.8.2 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作用488

7.9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对污水净化的协同作用491

7.9.1 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491

7.9.2 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491

7.9.3 湿地基质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491

7.9.4 湿地微生物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492

7.10 湿地水生植物的筛选和群落的构建与搭配492

7.10.1 最适湿地植物的筛选493

7.10.2 深根湿地植物培植技术493

7.10.3 湿地植物合理搭配技术493

7.11 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率的因素494

7.11.1 气温变化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494

7.11.2 湿地植物生长状况对人工湿地磷净化效果的影响494

7.12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应用与实践495

7.12.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495

7.12.2 我国人工湿地应用的探索与实践496

7.13 我国有代表性的人工湿地工程497

7.14 水生植物及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现存问题与探索498

7.14.1 人工湿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局限及应对措施498

7.15 讨论与结语500

第8章 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501

8.1 主要生态学原理501

8.1.1 生态学是城市园林植物选择的基础501

8.1.2 景观生态学是城市园林绿化布局的基础502

8.2 植物生态学应用发展503

8.2.1 朴素应用阶段503

8.2.2 初步应用阶段504

8.3 主要应用概述506

8.3.1 植物选择506

8.3.2 绿地生态功能507

8.3.3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509

8.3.4 公园建设511

8.3.5 居住区绿地建设513

8.4 展望514

8.4.1 节约型和可持续园林建设514

8.4.2 防灾避险和生态修复515

8.4.3 关注大环境,发展大园林515

第9章 重庆三峡库区油桐资源现状及发展前景519

9.1 重庆三峡库区油桐的资源现状519

9.2 重庆三峡库区发展能源植物油桐的优势520

9.2.1 具有油桐生长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520

9.2.2 拥有油桐资源产业的历史基础520

9.3 油桐产业的发展前景520

9.3.1 作为能源植物的发展前景520

9.3.2 油桐其他经济价值的发展前景521

9.4 对三峡库区油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521

第10章 地质时期低CO2浓度对植物的影响研究523

10.1 低CO2浓度与植物进化适应523

10.2 低CO2浓度对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524

10.3 低CO2浓度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524

10.3.1 光合生理524

10.3.2 水分生理525

10.4 低[CO2]与其他逆境因子525

10.4.1 低[CO2]与干旱胁迫525

10.4.2 低[CO2]与低温526

10.4.3 低[CO2]与N、P营养缺乏527

10.5 低[CO2]对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527

10.6 小结5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