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舆论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建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2796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舆论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认识舆论,尊重民意1
一、舆论,就在我们身边1
导言 认识舆论,尊重民意1
一、舆论,就在我们身边1
二、了解舆论史,学习舆论学3
二、了解舆论史,学习舆论学3
三、捕捉舆论信号,把握舆论法则5
三、捕捉舆论信号,把握舆论法则5
第1章 社会舆论及传播特征7
第1章 社会舆论及传播特征7
一、原始社会的舆论传播8
第一节 舆论起源的历史8
一、原始社会的舆论传播8
第一节 舆论起源的历史8
二、“舆论”概念的出现10
二、“舆论”概念的出现10
第二节 舆论的性质13
一、公众见解的体系13
第二节 舆论的性质13
一、公众见解的体系13
二、公众意识的整合14
二、公众意识的整合14
三、社会心理的互动16
三、社会心理的互动16
第三节 舆论传播的特征18
一、舆论意识的表层性18
第三节 舆论传播的特征18
一、舆论意识的表层性18
二、舆论传播的动态性20
二、舆论传播的动态性20
三、舆论传播的弹性21
三、舆论传播的弹性21
四、舆论传播的惯性22
四、舆论传播的惯性22
五、舆论传播的张力24
五、舆论传播的张力24
第四节 舆论案例解析25
第四节 舆论案例解析25
一、舆论的众志成城26
一、舆论的众志成城26
二、舆论特征的生动展示27
二、舆论特征的生动展示27
三、舆论的社会广延性28
三、舆论的社会广延性28
第2章 舆论的产生与形成模式31
第2章 舆论的产生与形成模式31
一、舆论的公众环境32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32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32
一、舆论的公众环境32
二、舆论的意识环境34
二、舆论的意识环境34
三、产生意见的“场”35
三、产生意见的“场”35
第二节 舆论形成的阶段转换38
一、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38
一、社会矛盾向议论的转化38
第二节 舆论形成的阶段转换38
二、个人意见的扩展41
二、个人意见的扩展41
三、偶然事件的激发44
三、偶然事件的激发44
四、意见领袖的引领46
四、意见领袖的引领46
一、舆论的聚议量48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48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48
一、舆论的聚议量48
二、舆论量及其强势49
二、舆论量及其强势49
三、舆论量差和舆论的类型51
三、舆论量差和舆论的类型51
第四节 舆论形成的模式52
第四节 舆论形成的模式52
一、积聚式舆论的突发模式53
一、积聚式舆论的突发模式53
二、引爆式舆论的高涨模式55
二、引爆式舆论的高涨模式55
三、舆论的平缓渐进模式57
三、舆论的平缓渐进模式57
第3章 舆论的群体表达61
第3章 舆论的群体表达61
第一节 口头语言表达行为62
一、舆论微变的俗语62
第一节 口头语言表达行为62
一、舆论微变的俗语62
二、议论与调侃的风行64
二、议论与调侃的风行64
三、民谣中的民心67
三、民谣中的民心67
第二节 肢体行为的意见宣示70
第二节 肢体行为的意见宣示70
一、鼓掌的宣泄71
一、鼓掌的宣泄71
二、失控的聚众与文明的结社72
二、失控的聚众与文明的结社72
三、其他体态舆论76
三、其他体态舆论76
第三节 票决的意志表达79
第三节 票决的意志表达79
一、票决的舆论足迹79
一、票决的舆论足迹79
二、现代票决方式82
二、现代票决方式82
三、票决行为的舆论价值84
三、票决行为的舆论价值84
第4章 舆论形态的构成87
第4章 舆论形态的构成87
第一节 社会传闻的结构88
一、舆论的隐形传播88
第一节 社会传闻的结构88
一、舆论的隐形传播88
二、隐性舆论的解构90
二、隐性舆论的解构90
第二节 会议的舆论形态91
一、会议的起源与演变91
第二节 会议的舆论形态91
一、会议的起源与演变91
二、会议舆论的构成96
二、会议舆论的构成96
三、会议议题的确定与表决98
三、会议议题的确定与表决98
四、会议舆论活动成功的条件101
四、会议舆论活动成功的条件101
第三节 理论争鸣的置辩104
一、历史发展中的理论争鸣104
一、历史发展中的理论争鸣104
第三节 理论争鸣的置辩104
二、理论传播的舆论法则106
二、理论传播的舆论法则106
第四节 艺术传播的舆论激情108
第四节 艺术传播的舆论激情108
一、造型艺术的舆论效果109
一、造型艺术的舆论效果109
二、音乐的舆论感召力112
二、音乐的舆论感召力112
三、文学作品的舆论共鸣115
三、文学作品的舆论共鸣115
一、舆论行为的组合117
第五节 舆论的综合传播117
第五节 舆论的综合传播117
一、舆论行为的组合117
二、游行示威的法律约束119
二、游行示威的法律约束119
第5章 社会舆论的类化121
第5章 社会舆论的类化121
一、民意的量化122
第一节 民意是社会意识的主流122
第一节 民意是社会意识的主流122
一、民意的量化122
二、民意产生的社会法则124
二、民意产生的社会法则124
三、民意的基本属性127
三、民意的基本属性127
四、民意的历史地位131
四、民意的历史地位131
第二节 众意的复合系统132
第二节 众意的复合系统132
一、公众舆论的一般特征133
一、公众舆论的一般特征133
二、阶级舆论和阶层舆论135
二、阶级舆论和阶层舆论135
三、团体的内聚力与团体舆论137
三、团体的内聚力与团体舆论137
四、群体舆论的冗杂138
四、群体舆论的冗杂138
第6章 舆论传播的增减律141
第6章 舆论传播的增减律141
第一节 舆论流量与布量的增减142
一、潜在舆论的显化142
第一节 舆论流量与布量的增减142
一、潜在舆论的显化142
二、舆论时空的变化与舆论态势144
二、舆论时空的变化与舆论态势144
第二节 主导舆论的出现与舆论回落145
一、从议论的无序化到舆论的有序化145
一、从议论的无序化到舆论的有序化145
第二节 主导舆论的出现与舆论回落145
二、舆论消失的特殊形式--舆论转换148
二、舆论消失的特殊形式--舆论转换148
一、由社会沉默走向室语150
第三节 舆论的六级增减律150
一、由社会沉默走向室语150
第三节 舆论的六级增减律150
二、从牢骚、传闻走向议论151
二、从牢骚、传闻走向议论151
三、强烈社会情绪的出现,争议加剧152
三、强烈社会情绪的出现,争议加剧152
四、意见领袖的引导,主导舆论形成154
四、意见领袖的引导,主导舆论形成154
五、群情激昂,出现聚众行为155
五、群情激昂,出现聚众行为155
六、行为舆论向骚乱的转化155
六、行为舆论向骚乱的转化155
第7章 舆论传播的波动律159
第7章 舆论传播的波动律159
一、舆论波及其结构160
第一节 舆论波与舆论波动律160
一、舆论波及其结构160
第一节 舆论波与舆论波动律160
二、舆论波动律162
二、舆论波动律162
第二节 社会舆论的冲突166
一、舆论冲突的形式166
第二节 社会舆论的冲突166
一、舆论冲突的形式166
二、舆论冲突的社会动因169
二、舆论冲突的社会动因169
三、舆论冲突的类型171
三、舆论冲突的类型171
第8章 社会舆论的正负功能177
第8章 社会舆论的正负功能177
第一节 追求真理的诤言178
一、坚持说真话、讲真理178
第一节 追求真理的诤言178
一、坚持说真话、讲真理178
二、诤言与求言的互补181
二、诤言与求言的互补181
三、诤言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182
三、诤言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182
四、诤言是社会决策的参照系184
四、诤言是社会决策的参照系184
五、诤言的预测功能186
五、诤言的预测功能186
第二节 社会褒扬的赞颂187
第二节 社会褒扬的赞颂187
一、褒扬性舆论的内容188
一、褒扬性舆论的内容188
二、褒扬性舆论的教化190
二、褒扬性舆论的教化190
一、中国古代的舆论监督192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192
一、中国古代的舆论监督192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192
二、舆论监督的心理制裁194
二、舆论监督的心理制裁194
三、舆论监督与民主196
三、舆论监督与民主196
四、舆论监督是社会的防腐剂198
四、舆论监督是社会的防腐剂198
一、美言的陷落200
第四节 美言与假话的舛误200
一、美言的陷落200
第四节 美言与假话的舛误200
二、假话败俗的恶果203
二、假话败俗的恶果203
三、假话舆论产生的原因205
三、假话舆论产生的原因205
一、谬理“似是而非”的性质207
第五节 谬理喧器的蛊惑207
一、谬理“似是而非”的性质207
第五节 谬理喧器的蛊惑207
二、谬理的哲学误区209
二、谬理的哲学误区209
一、谣言是环境危机的产物211
第六节 谣言惑众与传播规则211
一、谣言是环境危机的产物211
第六节 谣言惑众与传播规则211
二、谣言的基本种类214
二、谣言的基本种类214
三、控制谣言的策略220
三、控制谣言的策略220
第9章 舆论传播机构及其作用223
第9章 舆论传播机构及其作用223
一、新闻界的舆论合力224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舆论效应224
一、新闻界的舆论合力224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舆论效应224
二、引导舆论与舆论导向226
二、引导舆论与舆论导向226
第二节 出版界的舆论影响229
一、书籍的舆论潜能229
一、书籍的舆论潜能229
第二节 出版界的舆论影响229
二、畅销书的舆论浪233
二、畅销书的舆论浪233
三、确定图书选题的舆论标准236
三、确定图书选题的舆论标准236
第三节 公共关系公司的舆论产品240
第三节 公共关系公司的舆论产品240
一、设计舆论形象,获取社会声誉240
一、设计舆论形象,获取社会声誉240
二、咨询与捉刀机构的宣传242
二、咨询与捉刀机构的宣传242
三、贩卖意见的游说246
三、贩卖意见的游说246
一、国家官员的政见灌输250
第四节 政府宣传与发言人250
一、国家官员的政见灌输250
第四节 政府宣传与发言人250
二、新闻发布机关的意见控制253
二、新闻发布机关的意见控制253
第10章 舆论在社会框架中的地位257
第10章 舆论在社会框架中的地位257
第一节 经济运动的发声器258
一、生产力的音喉258
一、生产力的音喉258
第一节 经济运动的发声器258
二、公众利益的呼号261
二、公众利益的呼号261
三、生产活动中的舆论活力264
三、生产活动中的舆论活力264
第二节 政治机体的意识回声265
第二节 政治机体的意识回声265
一、政治系统的舆论反馈266
一、政治系统的舆论反馈266
二、政治设施的舆论校正268
二、政治设施的舆论校正268
三、政治舆论与政见的形成270
三、政治舆论与政见的形成270
第三节 社会舆论的结构与对流273
一、权力机构的舆论地位273
一、权力机构的舆论地位273
第三节 社会舆论的结构与对流273
二、政府要人的立言275
二、政府要人的立言275
三、公众舆论的上达276
三、公众舆论的上达276
四、上下层舆论的分离与融合280
四、上下层舆论的分离与融合280
第11章 中西舆论制度283
第11章 中西舆论制度283
第一节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机制284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方式284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方式284
第一节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机制284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内容286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政内容286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旁听及进言288
三、人民代表大会的旁听及进言288
一、人民政协的议政性质290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议政活动290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议政活动290
一、人民政协的议政性质290
二、人民政协议政的基本渠道292
二、人民政协议政的基本渠道292
三、人民政协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294
三、人民政协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294
第三节 群众组织的呼声296
一、企事业职工的评议与票决权296
一、企事业职工的评议与票决权296
第三节 群众组织的呼声296
二、村民的议事厅299
二、村民的议事厅299
三、居民委员会会议304
三、居民委员会会议304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议会与表决305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议会与表决305
一、西方议会形成的历史306
一、西方议会形成的历史306
二、议会舆论的表达方式308
二、议会舆论的表达方式308
三、质询和弹劾的舆论监督310
三、质询和弹劾的舆论监督310
第五节 西方国家的多党舆论活动312
一、多党与两党的舆论争吵312
一、多党与两党的舆论争吵312
第五节 西方国家的多党舆论活动312
二、政党竞选的舆论314
二、政党竞选的舆论314
一、参与管理的发言权317
第六节 西方国家公民的直接舆论参与317
一、参与管理的发言权317
第六节 西方国家公民的直接舆论参与317
二、瑞士的直接票决320
二、瑞士的直接票决320
三、公民的其他舆论方式322
三、公民的其他舆论方式322
第12章 社会问题的舆论“破译”325
第12章 社会问题的舆论“破译”325
第一节 社会命题的索解326
一、向社会主体寻求答案326
一、向社会主体寻求答案326
第一节 社会命题的索解326
二、民意调查的历史与现状328
二、民意调查的历史与现状328
三、防止民意测验步入误区333
三、防止民意测验步入误区333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态度设计335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态度设计335
一、态度的概念与指标336
一、态度的概念与指标336
二、美国的态度表与设计337
二、美国的态度表与设计337
三、中国态度表与舆论模型342
三、中国态度表与舆论模型342
一、索取舆论指数的五种方法347
第三节 民意测验的具体操作347
第三节 民意测验的具体操作347
一、索取舆论指数的五种方法347
二、民意测验的抽样353
二、民意测验的抽样353
三、汇集样本和舆论态势分析354
三、汇集样本和舆论态势分析354
本书著者学术活动简介361
本书著者学术活动简介361
必读书目364
必读书目364
热门推荐
- 3707819.html
- 3335822.html
- 1320736.html
- 1197984.html
- 3874710.html
- 2028010.html
- 1756894.html
- 320957.html
- 852224.html
- 437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21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39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04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84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10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7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2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38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2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