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南和县志 1979-200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南和县志 1979-2009
  • 南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210910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846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883页
  • 主题词:南和县-地方志-1979~200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南和县志 1979-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大事记5

第一编 建置区划37

第一章 政区37

第一节 地理位置37

第二节 建置沿革37

第三节 行政区划40

第四节 区划勘界43

第二章 乡镇概况44

第一节 和阳镇44

第二节 贾宋镇46

第三节 郝桥镇47

第四节 河郭乡49

第五节 阎里乡51

第六节 三召乡52

第七节 史召乡53

第八节 三思乡54

第三章 村庄基本情况57

第二编 自然环境73

第一章 地质地貌73

第一节 地质73

第二节 地貌74

第二章 气候物候75

第一节 气候75

第二节 物候79

第三章 水文土壤植被80

第一节 水文80

第二节 土壤81

第三节 植被93

第四章 自然资源94

第一节 土地资源94

第二节 水资源94

第三节 生物资源96

第四节 矿产资源97

第五章 自然灾害97

第一节 生物灾害97

第二节 气象灾害98

第六章 环境保护100

第一节 环境污染100

第二节 环境治理102

第三节 环境管理103

第三编 人口105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105

第一节 人口数量105

第二节 人口分布106

第二章 人口结构108

第一节 年龄构成108

第二节 性别构成111

第三节 民族构成112

第四节 文化构成113

第三章 人口变动113

第一节 自然变动113

第二节 机械变动113

第四章 人口控制11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15

第二节 处罚与奖励116

第三节 宣传教育与服务116

第四节 计生管理117

第四编 城乡建设119

第一章 南和县城119

第一节 南和古城119

第二节 县城规划121

第二章 县城建设123

第一节 街道建设123

第二节 公用设施124

第三节 公共建筑129

第四节 县城标志性建筑130

第五节 城市管理131

第三章 房地产132

第一节 房地产管理133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134

第四章 村庄建设136

第一节 村庄构成136

第二节 民居建设137

第三节 农村住宅小区建设137

第五章 建筑施工139

第一节 建筑队伍139

第二节 工程招标140

第三节 质量监督141

第六章 管理机构141

第一节 城乡规划局141

第二节 城乡建设局142

第三节 城管综合执法局142

第五编 交通 电力143

第一章 交通运输143

第一节 管理机构143

第二节 公路概况144

第三节 公路桥梁146

第四节 货物运输149

第五节 旅客运输149

第六节 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150

第七节 养路费征稽151

第二章 电力152

第一节 管理机构152

第二节 供电设施152

第三节 电网改造156

第四节 电费电价157

第五节 电业管理159

第六编 邮政 电信161

第一章 邮政161

第一节 邮政设施161

第二节 邮政线路162

第三节 邮政业务162

第四节 邮政管理164

第五节 邮政机构165

第二章 电信165

第一节 有线通信165

第二节 无线通信168

第七编 经济总览171

第一章 经济总量171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171

第二节 主要经济指标173

第二章 经济结构174

第一节 产业结构174

第二节 产业内部结构175

第三章 经济质量与效益176

第一节 生产力水平176

第二节 社会保障177

第四章 固定资产投资178

第一节 投资规模178

第二节 投资结构179

第五章 民营经济181

第一节 起步与发展181

第二节 社会进步作用182

第六章 对外开放183

第一节 优惠政策183

第二节 招商引资184

第三节 对外贸易185

第八编 经济体制改革187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87

第一节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7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188

第三节 粮食直接补贴与农资直接补贴189

第二章 工业企业经营体制改革189

第一节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89

第二节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190

第三章 商贸流通体制改革190

第一节 国有商业流通体制改革191

第二节 供销合作联社改革192

第三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3

第四章 宏观调控体制改革194

第一节 计划体制改革194

第二节 投资体制改革194

第三节 财税体制改革195

第四节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196

第五节 金融体制改革197

第九编 农业201

第一章 农业区划201

第一节 农业综合区划202

第二节 林业区划202

第三节 畜牧业区划203

第二章 农业生产力204

第一节 劳动力204

第二节 耕地205

第三节 农业机械206

第三章 种植业206

第一节 农作物生产206

第二节 耕作制度210

第三节 高效农业技术210

第四节 植物保护212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215

第六节 管理机构216

第四章 设施蔬菜217

第一节 产业兴起和发展217

第二节 栽培技术218

第三节 市场营销218

第四节 名优产品219

第五章 水利219

第一节 人畜饮水219

第二节 城乡供水工程220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21

第四节 防汛抗旱222

第五节 管理机构223

第六章 林果业225

第一节 林木资源225

第二节 植树造林226

第三节 古树名木227

第四节 果品生产229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229

第六节 管理机构230

第七章 畜牧业230

第一节 畜禽养殖230

第二节 规模养殖234

第三节 疫病防治和检疫236

第四节 管理机构237

第八章 农业机械238

第一节 农机作业238

第二节 农机具更新239

第三节 管理机构242

第十编 工业243

第一章 工业综述243

第一节 劳动力243

第二节 工业结构244

第三节 工业规模245

第四节 工业效益245

第五节 名优特产品247

第六节 工业园区248

第二章 工业门类250

第一节 钢制品业250

第二节 板材加工业250

第三节 建材业251

第四节 纸制品业251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业253

第六节 化工业255

第七节 二轻工业255

第八节 其他工业256

第九节 重点企业257

第三章 企业管理264

第一节 管理机构264

第二节 经营管理264

第十一编 商贸服务业267

第一章 商业体制267

第一节 国有商业267

第二节 集体商业269

第三节 私营及个体商业270

第二章 商业经营270

第一节 生产资料供应270

第二节 生活资料购销271

第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收购273

第四节 废旧物品收购273

第五节 石油经营273

第六节 饮食服务273

第三章 粮油购销2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4

第二节 粮油购销275

第三节 棉花购销281

第四节 粮食仓储281

第五节 粮食加工283

第四章 物资流通283

第五章 商业专营283

第一节 烟草专营283

第二节 盐业专营285

第三节 烟花爆竹专营286

第四节 生猪定点屠宰286

第六章 农贸市场287

第一节 集市庙会287

第二节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88

第三节 综合商场288

第十二编 金融保险业289

第一章 金融业务289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南和县支行业务289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和支行业务290

第三节 中国农业银行南和县支行业务291

第四节 中国建设银行南和县支行业务293

第五节 南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业务295

第六节 南和县城市信用社业务297

第七节 南和县邮政储蓄银行业务297

第八节 金融监管298

第二章 保险业务298

第一节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和支公司业务298

第二节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和支公司业务300

第十三编 综合经济管理303

第一章 计划管理3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3

第二节 计划编制304

第三节 重点项目立项305

第二章 财政管理3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5

第二节 财政收支306

第三章 税务管理311

第一节 分税制前税务312

第二节 国税管理314

第三节 地税管理317

第四章 统计管理319

第一节 大型普查319

第二节 专项调查320

第三节 管理机构321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3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21

第二节 市场建设和管理322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323

第四节 私有经济管理323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325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326

第七节 执法打假326

第八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328

第六章 物价管理3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29

第二节 收费管理329

第三节 物价监督329

第四节 价格评估鉴定330

第七章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330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0

第二节 计量管理330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331

第四节 质量监督管理331

第八章 国土资源管理3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2

第二节 土地使用制度333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333

第四节 地籍管理334

第五节 建设用地管理335

第六节 土地市场336

第七节 土地开发复垦337

第八节 耕地保护337

第九章 安全生产管理3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8

第二节 安全培训338

第三节 安全监察338

第十章 审计管理339

第一节 管理机构339

第二节 国家审计339

第三节 内部审计340

第四节 社会审计340

第十四编 政治体制改革341

第一章 民主制度建设341

第一节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41

第二节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342

第三节 建立政务公开制度343

第四节 改革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344

第二章 党政机构改革344

第一节 1996年机构改革344

第二节 2002年机构改革345

第三节 2005年机构改革345

第三章 事业单位改革346

第一节 实行聘用制346

第二节 职称改革346

第四章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47

第一节 干部选拔任用改革347

第二节 实行公务员制度347

第三节 工资制度改革348

第五章 司法体制改革348

第一节 公安工作改革349

第二节 检察工作改革350

第三节 审判工作改革350

第四节 司法行政改革351

第十五编 中国共产党南和县地方组织353

第一章 组织机构353

第一节 领导机构353

第二节 工作机构360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363

第二章 重要会议364

第一节 党代会364

第二节 县委全会365

第三章 战略决策369

第一节 “发展乡镇企业”战略369

第二节 “科教兴县”战略370

第三节 “万亩大棚菜”战略370

第四节 “兴工强县、强农富民、扩城兴市、活商促产”战略371

第五节 “内外开放、招商引资”战略371

第六节 “三化联动”战略372

第七节 “贴近、融合、借助、共赢”战略373

第四章 纪律检查373

第一节 组织机构373

第二节 廉政教育375

第三节 制度建设376

第四节 纠风工作377

第五节 廉政监督379

第六节 惩治腐败379

第五章 组织工作381

第一节 党员队伍建设381

第二节 干部队伍建设383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385

第六章 宣传工作387

第一节 理论教育387

第二节 社会宣传389

第三节 新闻宣传390

第七章 精神文明建设392

第一节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92

第二节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393

第八章 农村工作394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94

第二节 农村财务管理395

第三节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396

第九章 统战工作396

第一节 统战对象397

第二节 平反纠错397

第三节 海外联系和对台工作398

第十章 政法工作398

第一节 政法队伍建设398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400

第三节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401

第四节 严打专项斗争401

第十一章 老干部工作401

第一节 老干部管理402

第二节 老干部活动402

第三节 落实老干部待遇402

第十二章 信访工作403

第一节 信访接待403

第二节 依法治访404

第十三章 党校教育405

第一节 理论培训和素质教育405

第二节 函授教育405

第十六编 南和县地方人民代表大会407

第一章 人民代表407

第一节 代表选举及构成407

第二节 代表活动408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410

第一节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410

第二节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410

第三节 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410

第四节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411

第五节 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411

第六节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412

第七节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413

第八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413

第三章 人大常委会414

第一节 常委会会议414

第二节 工作机构416

第四章 代表议案办理418

第五章 依法监督420

第一节 法律监督420

第二节 工作监督423

第三节 代表视察425

第四节 受理人民来信来访427

第六章 乡镇人大工作427

第七章 人事任免428

第十七编 南和县地方人民政府431

第一章 组织机构431

第一节 领导机构431

第二节 工作机构435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437

第二章 施政方式438

第一节 会议制度438

第二节 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439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441

第一节 组织机构441

第二节 应急预案441

第四章 施政辑要442

第一节 发展乡镇企业442

第二节 科教兴县443

第三节 发展万亩大棚菜444

第四节 兴工强县、强农富民、扩城兴市、活商促产446

第五节 内外开放、招商引资448

第六节 实施“三化联动”449

第七节 落实“贴近、融合、借助、共赢”八字方针451

第十八编 政协南和县地方委员会453

第一章 政协委员453

第一节 委员产生453

第二节 委员构成454

第二章 政协会议455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455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459

第三节 主席会议462

第四节 工作机构462

第三章 政协工作463

第一节 政治协商463

第二节 民主监督464

第三节 参政议政464

第四节 社会服务466

第十九编 人民团体467

第一章 工会467

第一节 代表大会467

第二节 主要工作468

第二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469

第一节 代表大会469

第二节 主要工作470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471

第一节 代表大会471

第二节 主要工作472

第四章 其他主要社会团体473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473

第二节 计划生育协会474

第三节 残疾人联合会475

第四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476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477

第二十编 公安司法479

第一章 公安479

第一节 机构设置479

第二节 刑事侦查480

第三节 治安管理480

第四节 专项打击与治理482

第六节 户政管理483

第七节 出入境管理483

第八节 监所管理484

第九节 消防管理485

第十节 交通管理486

第二章 检察489

第一节 机构设置489

第二节 刑事检察490

第三节 反贪污贿赂检察490

第四节 渎职侵权检察491

第五节 监所检察49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492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492

第八节 技术检察492

第九节 职务犯罪预防493

第十节 人民监督员工作493

第三章 审判493

第一节 机构设置494

第二节 审判队伍494

第三节 审判制度494

第四节 刑事审判494

第五节 民事审判497

第六节 经济审判497

第七节 行政审判498

第八节 执行498

第四章 司法行政499

第一节 机构设置499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499

第三节 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解500

第四节 公证与律师501

第五节 基层司法行政501

第六节 普法宣传和依法治县502

第二十一编 人民武装505

第一章 武装机构505

第一节 县人民武装部505

第二节 基层人民武装部506

第三节 武警南和县中队507

第二章 兵役507

第一节 兵役登记507

第二节 兵员征集508

第三章 民兵510

第一节 民兵组织510

第二节 政治教育511

第三节 军事训练512

第四节 训练储藏设施513

第四章 国防动员514

第一节 国防教育514

第二节 人民防空516

第二十二编 综合政务管理517

第一章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517

第一节 人事管理517

第二节 劳动管理527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531

第四节 机构编制管理536

第五节 管理机构538

第二章 民政管理539

第一节 社会救助管理539

第二节 优抚安置管理544

第三节 地名管理548

第四节 社会福利管理549

第五节 社会事务管理550

第六节 管理机构553

第三章 宗教事务管理554

第一节 教别554

第二节 管理557

第二十三编 教育559

第一章 教育管理559

第一节 机构设置559

第二节 学校管理559

第二章 教育体制561

第一节 公办学校561

第二节 民办学校561

第三节 公办民助学校562

第三章 教育结构562

第一节 学前教育562

第二节 小学教育564

第三节 初中教育566

第四节 高中教育568

第五节 特殊教育569

第六节 成人教育570

第七节 职业教育570

第四章 教师队伍572

第一节 教师结构572

第二节 教师培训573

第三节 工资福利575

第五章 学制与课程576

第一节 学制576

第二节 课程设置576

第三节 招生考试577

第六章 教学教研579

第一节 教研方法579

第二节 教研理论580

第三节 教研成果581

第七章 经费与基建582

第一节 教育经费582

第二节 设施建设583

第二十四编 科学技术587

第一章 科技兴县587

第一节 科技政策587

第二节 科技投入588

第二章 科技服务588

第一节 科学决策服务588

第二节 技术与信息服务588

第三章 科技队伍588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589

第二节 群众队伍589

第四章 科技活动589

第一节 科技宣传与培训589

第二节 科技成果推广590

第三节 防震减灾591

第四节 新能源利用591

第五章 科技项目及科研成果592

第一节 重点科研项目592

第二节 科技成果593

第六章 民营科技组织593

第一节 民营科研机构593

第二节 民营科技型企业594

第三节 高新民营科技企业595

第七章 专利管理5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596

第二节 专利申请596

第八章 气象观测597

第一节 气象测报597

第二节 气象服务598

第三节 人工影响天气598

第二十五编 文化体育599

第一章 文学艺术599

第一节 文学创作599

第二节 艺术创作600

第二章 群众文化609

第一节 文化活动609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610

第三节 文艺团体617

第四节 娱乐场所617

第三章 广播电视618

第一节 广播618

第二节 电视618

第四章 图书报刊619

第一节 图书阅览619

第二节 图书发行619

第三节 报刊620

第五章 史志档案621

第一节 编史修志621

第二节 档案管理623

第六章 文物624

第一节 文物古迹624

第二节 文物收藏631

第三节 文物管理634

第七章 文化管理635

第一节 管理机构635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635

第八章 体育636

第一节 学校体育636

第二节 群众体育636

第三节 体育竞技637

第四节 体育设施638

第五节 管理机构638

第二十六编 艺文639

第一章 著述录639

第二章 文学作品选录645

第一节 小说传记645

第二节 散文杂文654

第三节 诗词664

第四节 戏剧选录669

第三章 民间文学摘录691

第一节 神话传说691

第二节 民间故事697

第三节 联句歌谣699

第四章 碑文选登701

第一节 敕令御书赋文701

第二节 记事碑文703

第三节 神道墓表705

第四节 墓志铭710

第二十七编 医疗卫生713

第一章 管理机构713

第二章 医疗队伍714

第一节 结构714

第二节 分布715

第三章 医疗体制717

第一节 公费医疗改革717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18

第四章 医疗技术720

第一节 中医720

第二节 西医720

第五章 妇幼保健721

第一节 新生儿疾病筛查721

第二节 婚前检查722

第三节 妇女病普查722

第六章 卫生防疫723

第一节 机构设置723

第二节 疾病防治723

第七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725

第一节 抗击非典725

第二节 防控甲型H1N1流感726

第三节 应对手足口病726

第八章 爱国卫生运动727

第一节 公共卫生727

第二节 城乡环境卫生治理729

第三节 农村厕所改造729

第四节 灭鼠杀虫729

第九章 医疗机构730

第一节 南和县人民医院730

第二节 南和县中医院731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731

第四节 村卫生所732

第五节 南和县卫生学校733

第十章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7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733

第二节 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管理733

第三节 药政管理734

第二十八编 社会生活735

第一章 婚姻家庭735

第一节 婚姻735

第二节 家庭737

第三节 称谓742

第二章 居民生活743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744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745

第三章 风俗747

第一节 生活习俗747

第二节 礼仪习俗749

第三节 岁时习俗751

第四节 其他习俗753

第四章 方言753

第一节 声调754

第二节 声母754

第三节 韵母755

第四节 南和方言词汇757

第五章 社会现象759

第二十九编 人物765

第一章 人物传765

第一节 古代人物765

第二节 近代人物779

第三节 现当代人物781

第二章 人物表(录)800

第一节 唐至清科举文武职官表800

第二节 元至清荐举掾仕文武职官表809

第三节 南和籍副厅(副师)级以上党政军企业界领导干部名表810

第四节 南和籍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名表813

第五节 受省级以上表彰人员名表815

第六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816

限外辑要833

一、2010~2013年南和县四套班子领导任职表833

二、前志【1996版《南和县志》】勘误836

后记837

索引8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