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改革开放事典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仕元主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和试点司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1139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813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8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改革开放事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济体制概论1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
(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结构1
目录1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二 经济体制的沿革3
(一)经济体制的初创阶段(1949—1957年)3
(二)“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58—1960年)10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61—1965年)18
(四)“文化大革命”中经济体制的变动(1966—1976年)22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1977—1992年)27
一 农村改革的历程3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32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2
(二)政社分开34
(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35
(四)农村所有制结构的调整36
二 联产承包制与双层经营体制37
(一)联产承包制的性质和特征37
(二)联产承包制的土地承包关系38
(三)联产承包制与集体企业制度39
三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40
(一)改革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40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42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和成效43
四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45
(一)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建立45
(二)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46
(一)农村金融工作的新要求50
五 农村资金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50
(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51
六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4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式54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原则54
七 农村改革试验区55
(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56
(二)土地制度建设试验57
(三)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验58
(四)乡镇企业制度建设59
(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验61
(六)林业、牧业、渔业、国营农场和贫困地区体制改革试验62
八 国营农场的改革64
(一)国营农场的建立64
(二)旧农场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65
(三)国营农场改革的进展和成效66
九 乡镇企业的发展70
(一)农村改革前社队企业的基本状况70
(二)社队企业发展的转折时期(1979—1984年)71
(三)乡镇企业全面发展阶段(1984—1987年)72
(四)乡镇企业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1988—1991年)73
(五)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74
(六)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特点76
十 县级综合改革77
(一)县级综合改革的提出77
(二)县级综合改革的特点77
(三)县级综合改革的进展78
第三章 企业改革82
一 改革前的企业管理体制82
二 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基本要求83
三 近10多年来企业改革的进展84
四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86
五 企业的所有制结构89
六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90
(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出现与发展90
(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和形式91
(三)行业承包制92
(四)首钢承包经营责任制94
七 企业股份制试点95
(一)企业股份制试点的发展情况95
(二)股份制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6
(三)企业股份制规范化97
八 企业集团98
(一)企业集团的出现与发展98
(二)企业集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01
九 企业兼并、破产和横向经济联合102
(一)企业兼并的出现与发展102
(二)《企业破产法》的实施103
(三)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104
(四)国家对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基本政策107
十 企业税利分流试点112
(一)税利分流的提出和发展112
(二)税利分流的内容和基本做法113
十一 企业工资分配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115
(一)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115
(二)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119
(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20
(四)改革试点情况121
第四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122
一 城市综合改革试点122
(一)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提出122
(二)试点城市的发展123
(三)试点城市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125
(四)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进展和基本经验127
(一)历史沿革133
二 城市计划单列133
(二)80年代城市计划单列的背景与特点134
(三)城市计划单列的内容与实质136
(四)城市计划单列的成效与问题138
(五)城市计划单列的完善与发展139
三 市领导县体制140
(一)历史沿革140
(二)市领导县体制的发展141
(三)市领导县体制的完善142
四 城区改革155
(一)旧体制的弊端155
(二)城区改革的主要内容155
五 小城市改革158
(一)小城市的发展概况及特点158
(二)小城市改革开放的成绩和基本经验159
(一)城市服务社会化试点的提出和进展163
六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服务社会化163
(二)建立城市服务社会化体系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164
(三)大城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趋势165
第五章 计划体制、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169
一 计划体制改革169
(一)传统计划体制的特点、作用与弊病169
(二)计划体制改革发展过程172
(三)计划管理内容与计划体系改革173
(四)计划管理体制与计划方式改革177
(五)计划管理机构及职能改革180
二 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181
(一)旧体制的特点、作用与弊端181
(二)投资体制改革的进展183
(三)投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185
(四)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186
(五)投资资金管理体制改革188
(六)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成立专业投资公司190
第六章 财政体制改革192
一 1978年以前财政体制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192
(一)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192
(二)“一五”时期的财政体制193
(三)1958年全面改革财政体制的尝试194
(四)60年代调整时期的财政体制196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197
(六)改革前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弊端198
二 1978年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200
三 国家与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调整201
(一)改革以前的情况201
(二)建立企业基金制201
(三)实行利润留成制度202
(四)第一步利改税203
(五)第二步利改税204
(六)多种形式的盈亏包干制度205
四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207
(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207
(二)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208
(三)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办法209
(四)实行财政包干办法211
(五)对少数地区实行特殊预算管理体制213
(六)建立和完善乡(镇)预算体制214
五 改革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和预算编制方式215
(一)预算内投资实行“拨改贷”215
(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改革215
(三)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体制216
(四)建立财政支农周转资金218
(五)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219
(六)实行复式预算220
第七章 税收体制改革221
一 1979年以前的税制演变221
(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221
(二)1953年修订税制221
(三)195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国农业税制222
(四)1963年改进工商所得税征税办法223
(五)1973年工商税制简并224
二 近10多年来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225
三 建立健全所得税226
(一)两步利改税和国营企业所得税的建立226
(二)改革集体企业所得税228
(三)建立个体工商所得税228
(四)建立私营企业所得税229
四 改革工商税和建立流转税230
(一)工商税一分为四230
(二)产品税231
(三)增值税232
(四)营业税232
(五)盐税233
(六)资源税233
五 建立调节作用的税种234
(一)开征烧油特别税234
(二)开征建筑税235
(三)开征各种奖金税和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235
(四)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238
(五)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39
六 建立涉外税制241
(一)开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241
(二)开征个人所得税242
(三)开征外国企业所得税243
(四)继续沿用的几个税种及其税收优惠243
(五)经济特区和沿海港口城市涉外税收优惠245
(六)两个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合并247
七 农业税制的改革249
(一)农业税改革250
(二)开征耕地占用税252
八 关税税制改革和优惠规定254
(一)关税政策254
(二)关税条例255
(三)关税条例的修订256
(四)关税优惠规定257
(五)关税管理体制改革259
九 完善地方税收制度259
(一)恢复开征牲畜交易税260
(二)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260
(三)恢复屠宰税260
(四)开征房产税260
(六)恢复印花税261
(五)开征车船使用税261
(七)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262
(八)恢复筵席税262
(九)恢复集市交易税263
(十)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263
十 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264
第八章 金融体制改革266
一 1979年以前的金融体制266
(一)社会主义银行体系的建立266
(二)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的建立和加强267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银行工作267
(四)银行工作的整顿和恢复268
二 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268
三 建立健全金融体系269
(一)中央银行的建立269
(二)专业银行、综合性银行的恢复和建立270
(三)建立健全城乡信用合作机构274
(四)恢复和建立其他金融机构275
(五)中外合资、侨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发展277
四 改革银行业务制度278
(一)运用经济方法组织各项存款278
(二)扩大信贷领域278
(三)改革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制度280
(四)发展多种信用方式和信用工具281
五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282
(一)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282
(二)建立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84
六 开拓和发展金融市场286
(一)短期金融市场286
(二)长期金融市场288
七 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292
八 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293
(一)外汇留成制度的改革294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294
(三)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295
(四)外债管理制度的改革296
九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297
第九章 价格、流通体制改革299
一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299
(一)传统体制下的价格和价格管理299
(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300
(三)价格管理机构的改革300
(四)价格管理权限的改革301
(五)价格管理形式的改革302
(六)价格体系改革的进程303
二 商业体制改革307
(一)1979年以前商业体制的特点与弊端307
(三)“三多—少”流通体制改革308
(二)扩大商业企业自主权试点308
(四)工业品购销形式、计划管理改革309
(五)推行和完善商业经营责任制309
(六)小型国营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实行“改、转、租”的改革310
(七)工业品批发商业体制改革311
(八)商业股份制企业试点312
(九)多种经济成份、多元化流通格局的形成313
(十)商业企业“四放开”改革314
(十一)转换商业企业经营机制315
三 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316
(一)供销合作社的性质与体制改革的任务316
(二)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进程317
四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23
(一)粮食政策的调整323
(二)粮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326
(三)粮食合同定购及收购体制改革330
(四)粮食销售体制改革332
(五)粮食的多渠道经营及开放粮食市场333
五 物资流通体制改革341
(一)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体制的特点和弊端341
(二)物资体制改革的崭新局面342
(三)物资贸易中心的由来与发展343
(四)物资企业改革和物资企业集团的发展345
(五)物资机构的改革346
(六)物资配送的兴起348
六 市场发育现状349
第十章 住房制度改革355
一 住房制度改革的提出355
二 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356
三 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356
四 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358
五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展362
六 全面调整公房租金363
(一)大步提租,相应补贴363
(二)多提少补365
(三)分步提租不补贴367
七 出售公有住房368
(一)公房出售基本情况368
(二)公房出售的几种形式370
八 集资建房376
九 合作建房378
十 新房新租金381
十一 改建危房和解决困难户住房382
十二 发展住房金融业务385
(一)住房储蓄银行385
(二)开办房地产信贷业务387
一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389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89
二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391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391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391
三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394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394
(二)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395
(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概况396
四 待业保险制度改革398
(一)待业保险制度的建立398
(二)待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98
(三)待业保险改革的方向和原则400
(四)待业保险改革进展400
五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402
(一)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402
(二)工伤保险的主要原则403
(三)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404
(四)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405
(五)进一步改革工伤保险制度的设想406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407
一 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和部署407
二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409
三 经济特区412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412
(二)深圳经济特区415
(三)珠海经济特区417
(四)汕头经济特区418
(五)厦门经济特区419
(六)海南经济特区419
四 沿海港口开放城市420
(一)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概况420
(二)各市简况422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431
五 经济技术开发区431
(二)各开发区简况434
六 沿海经济开放区440
(一)沿海经济开放区概况440
(二)各沿海经济开放区简况442
七 内陆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444
(一)概况444
(二)前景446
八 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446
(一)广东、福建综合改革开放试验要点447
(二)海南综合改革开放试验要点452
(三)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进展453
(四)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的经验459
九 外贸体制改革460
(一)外贸体制的历史沿革460
(二)传统外贸体制的特点和弊端461
(三)外贸体制改革的进展462
(四)外贸体制改革的成果463
十 外商投资企业概况464
(一)外商的直接投资465
(二)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465
(三)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466
(四)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468
(五)外商来华投资的程序468
(六)100家销售额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469
十一 对外开放的基本成果472
第十三章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474
一 1978年以前中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及其沿革474
二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479
(一)机构的分类480
(二)管理的方式方法480
三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按职能划分的类别和管理方法480
四 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81
五 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改革483
(一)改革的方针484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机构设置484
六 1988年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改革486
(一)1982—1986年间机构变动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486
(二)1988年机构改革的情况487
(三)1989年的“三定”验收487
七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489
(一)地方机构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489
(二)地方机构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490
(三)地方机构改革的试点490
第十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规划492
一 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的进展492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总体设想492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1982年)495
(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497
(四)“七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498
(五)《“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499
(六)《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502
(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八年规划(1988—1995年)504
(八)《经济体制改革十年规划和“八五”纲要》的设计过程506
二 《经济体制改革十年规划和“八五”纲要》508
(一)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目标508
(二)企业体制改革510
(三)农村经济改革515
(四)市场流通和价格体制改革516
(五)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518
(六)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521
(七)宏观调控体制改革523
(八)改革的推进方式和步骤529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设想531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53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框架534
(三)改革的阶段目标和推进方式536
第十五章 科技体制改革539
一 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539
二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540
三 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542
(一)试点探索阶段(1978—1985年3月)542
(二)深入发展阶段(1985年3月—1987年)543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新阶段(1988年以来)546
(四)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547
四 城市科技、经济体制配套改革试点548
(一)城市科技体制改革试点548
(二)城市科技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549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551
五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51
(二)高新技术的范围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审定552
(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的若干政策554
(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税收政策555
(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556
六 “八五”科技体制改革规划要点558
第十六章 教育体制改革563
一 基础教育563
(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563
(二)《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564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565
(四)小学初中教学改革565
(五)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566
(六)初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566
(七)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567
(八)中小学德育工作568
(九)恢复和建立教育督导制度569
(十)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570
(十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571
(十二)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改革572
二 职业技术教育573
(一)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573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573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574
(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576
(五)“双元制”试点576
三 成人教育577
(一)《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577
(二)岗位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578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78
(四)成人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81
(五)扫盲教育581
(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582
(六)农民文化技术教育582
(八)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的建立583
(九)成人社会力量办学584
四 高等教育585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585
(二)高等教育有关科类的改革586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588
(四)修订高等学校专业目录590
(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591
(六)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593
(七)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594
(八)高校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发展594
(九)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598
(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600
(一)民族教育发展成就和改革601
五 民族教育601
(二)少数民族班和预科班的创立603
(三)民族文字教材的建设和改革604
(四)教育援藏工作的改革604
六 农村、城市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606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606
(二)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606
(三)城市教育的综合改革608
(四)企业教育的综合改革610
七 电化教育611
(一)电化教育的发展611
(二)卫星电视教育的发展611
(三)广播电视大学612
(四)卫星电视师范教育613
(五)电化教育专业的设立613
八 教育法制建设614
(一)教育经费结构的改革615
九 教育经费615
(二)高等学校事业费预算管理改革617
(三)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617
(四)高等学校学生助学金制度的改革617
(五)群众捐资与中小学校舍改造618
(六)中小学勤工俭学619
(七)高等学校校办产业619
第十七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621
一 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的突破621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621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23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62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627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628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630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633
二 经济体制的变化633
(一)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已占有相当地位633
三 经济成就卓著,人民生活改善634
(一)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634
(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635
(三)技术进步加快,经济效益提高635
(四)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636
(五)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联系加强637
附录:638
一 有关改革的重要文件63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84年10月20日通过)638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1992年10月12日)的报告6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682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2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06次常务会议通过,1992年7月23日国务院第103号令发布)691
二 十四年改革开放大事记(1978年12月至1992年12月)706
三 部分主要经济指标(1978—1991年)793
热门推荐
- 490107.html
- 2088944.html
- 25060.html
- 365595.html
- 2693152.html
- 2874967.html
- 3807885.html
- 942985.html
- 3562837.html
- 819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9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9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46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2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17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9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9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7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6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