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辐射防护手册 第3分册 辐射安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德平,潘自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7502201637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6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辐射防护手册 第3分册 辐射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2.1辐射防护三原则1
1.2.2辐射防护最优化1
目录1
第1章 辐射防护原则和纲要1
1.1引言1
1.2辐射防护的原则1
1.2.2.5最优化原则的执行2
1.2.2.4最优化的方法2
1.2.2.1辐射防护最优化概念2
1.2.2.2最优化的过程2
1.2.2.3影响最优化的因素2
1.3.1辐射安全组织3
1.3辐射防护纲要3
1.3.2.4辐射安全教育的内容4
1.3.2.3辐射安全教育计划的设计4
1.3.2辐射安全教育4
1.3.2.1领导的职责4
1.3.2.2制定辐射安全教育计划的要求4
1.3.3.2设施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5
1.3.3.1设施辐射防护设计的最优化5
1.3.3设施的设计5
1.3.4.1剂量控制纲要6
1.3.4职业照射的控制6
1.3.5.1排放和环境管理标准的确定7
1.3.5公众剂量的控制7
1.3.4.2监督纲要7
参考文献8
1.3.6应急计划8
1.3.5.2处置设施的监察8
1.3.5.3流出物监测8
1.3.5.4环境监测8
2.1.1α放射源9
2.1密封源9
第2章 使用密封源的安全9
2.1.3低能光子源10
2.1.23放射源10
2.1.4γ放射源11
2.1.5中子源13
2.2密封源的分级14
2.3.1.6射气液体闪烁法(226Ra源用)17
2.3.1.5射气固体吸收法(226Ra源用)17
2.3密封源的检验17
2.3.1放射性方法17
2.3.1.1湿擦法17
2.3.1.2干擦法17
2.3.1.3浸泡法17
2.3.1.4煮沸浸泡法17
2.3.2.6压水增重法18
2.3.2.5氦加压法18
2.3.2非放射性方法18
2.3.2.1真空鼓泡法18
2.3.2.2热液体鼓泡法18
2.3.2.3加压鼓泡法18
2.3.2.4氦质谱法18
2.5密封源的防护19
2.4密封源的选用19
2.5.2α放射源的防护20
2.5.1密封源的防护特点20
2.5.3β放射源的防护21
2.5.3.2β辐射的屏蔽22
2.5.3.1β剂量估算22
2.5.3.3轫致辐射24
2.5.3.4注意事项25
2.5.5.1控制区和监督区26
2.5.5γ放射源的防护26
2.5.4低能光子源的防护26
2.5.5.2γ剂量估算27
2.5.5.3γ辐射的屏蔽29
2.5.5.5安全保护系统31
2.5.5.4辐射剂量监测31
2.5.6.1中子剂量估算33
2.5.6中子源的防护33
2.5.5.6源的保管、贮存和运输33
2.5.6.2中子源的屏蔽34
2.6.1.1辐射特性36
2.6.1放射性静电消除器36
2.5.6.3注意事项36
2.6典型应用时的防护36
2.6.1.2污染的预防37
2.6.2.1设计38
2.6.2放射性厚度计、物位计、密度计38
2.6.3.1设计、制造要求39
2.6.3γ射线照相(探伤)机39
2.6.2.2安装和维修39
2.6.3.2现场防护40
2.6.4.2测井人员的防护41
2.6.4.1测井用放射源41
2.6.4放射性测井仪41
2.6.5.2敷贴器的安全使用42
2.6.5.1近距治疗用放射源42
2.6.5表浅治疗、间质治疗及腔内治疗42
2.6.5.4注意事项43
2.6.5.3后装源技术43
2.6.6.1治疗机44
2.6.6γ射线远距治疗44
2.6.6.3照射45
2.6.6.2治疗室45
2.6.7.1屏蔽措施46
2.6.7钴圃和铯圃46
2.6.6.4剂量监测46
2.6.6.5维修46
2.6.7.2辐射水平的估算47
2.6.7.3其它安全措施48
2.6.8.1外照射的防护49
2.6.8γ辐照室49
2.6.8.2水污染的预防50
2.6.8.3臭氧等有害气体的清除51
2.6.8.5选址53
2.6.8.4耐辐照问题53
参考文献55
3.1.1X线的产生58
3.1X线源58
第3章 X射线的防护58
3.1.2X线机60
3.2.3减少散射线的照射61
3.2.2限制管头组装体的X线泄漏61
3.1.3其它X线源61
3.2X线防护的基本原则61
3.2.1屏蔽一切无用的X线,减小有用线束的宽度61
3.2.4进行适当屏蔽62
3.3.1慎重使用放射诊断,做到放射诊断正当化64
3.3医疗放射诊断X线防护64
3.3.2.1提高记录和显示系统的灵敏度67
3.3.2尽可能减少照射剂量,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67
3.3.2.2提高X线的透过系数68
3.3.2.3尽量减小照射野面积69
3.3.2.5减少透视时间,控制受检者照射剂量71
3.3.2.4采用新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衰减71
3.3.2.7进行必要的屏蔽72
3.3.2.6远离照射野72
3.3.3.1从防护的观点出发选择和维护X线机及有关设备75
3.3.3实现放射诊断最优化的重要保证措施75
3.3.2.8保证放射摄影质量减少重拍比例75
3.3.3.2医院放射科的建筑结构与辐射防护77
3.3.3.3制订和执行严格的防护规程78
3.4放射治疗X线的防护79
3.3.3.4进行严格的剂量监测79
3.4.1.1深部X线治疗室的屏蔽80
3.4.1工作人员的防护80
3.5.1注意探伤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操作规程84
3.5工业探伤X线的防护84
3.4.1.2安全联锁装置84
3.4.2患者的防护84
3.4.2.1慎重判断放射治疗的必要性84
3.4.2.2做好照射计划,避开敏感、关键的正常组织84
3.4.2.3加强剂量监测84
3.6X线分析仪器的防护85
3.5.2加强防护训练85
3.7.1电子束加工工艺及电子显微镜的X线防护86
3.7其它X线源的防护86
3.7.3发射管、调制管、灯塔管、磁控管、高压整流二极管等高电压、大功率电子管的X线防护88
3.7.2电视机、显象管、电影放映飞点管的X线防护88
3.8.2.1剂量计的能量响应89
3.8.2X线监测仪器及方法89
3.8X线防护的监督和监测89
3.8.1X线防护监督和监测的基本要求89
参考文献91
3.8.2.4剂量计的抗电磁场干扰特性91
3.8.2.2剂量计的方向性91
3.8.2.3剂量计的时间特性91
4.1.3粒子加速器的种类93
4.1.2粒子加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93
第4章 粒子加速器的辐射防护93
4.1粒子加速器的特性93
4.1.1粒子加速器的基本原理93
4.1.4加速器辐射源的特点94
4.1.5.2带电粒子95
4.1.5加速器的辐射源95
4.1.5.2贯穿辐射96
4.1.5.3感生放射性98
4.2.1加速器建筑物的考虑100
4.2加速器的建筑物和辐射屏蔽100
4.1.5.4其他辐射来源100
4.2.2.2屏蔽材料的选择101
4.2.2.1屏蔽设计原则101
4.2.2辐射屏蔽101
4.2.2.3屏蔽计算102
4.2.2.4一些特殊的屏蔽问题103
4.3.1联锁装置107
4.3辐射安全系统107
4.3.2警告装置109
4.3.4观察系统110
4.3.3辐射监测装置110
4.4.1.2加速器结构材料的感生放射性111
4.4.1.1概述111
4.4加速器辐射防护的主要问题111
4.4.1感生放射性的防护111
4.4.1.4冷却水的感生放射性115
4.4.1.3气载放射性115
4.4.1.5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和贮存117
4.4.2.2氚的释放118
4.4.2.1氚的危害118
4.4.2氚的危害和防护118
4.4.2.3氚的防护119
4.4.3.1保证治疗部位接受适宜的剂量120
4.4.3医用加速器上对病人的防护120
4.4.4.1.1电子加速器121
4.4.4.1高压型加速器121
4.4.3.2减小有用射线束内杂散辐射的照射121
4.4.3.3减小有用射线束外的辐射的照射121
4.4.4一些典型的加速器上的辐射防护121
4.4.4.1.2离子加速器122
4.4.4.2电子直线加速器124
4.4.4.3回旋加速器125
4.4.4.4电子感应加速器126
4.51.2区域监测127
4.5.1.1个人剂量监测127
4.5辐射监测127
4.5.1辐射监测要求127
4.5.2选择和使用监测仪时应注意的问题128
4.5.1.5液态流出物的监测128
4.5.1.3表面污染监测128
4.5.1.4气载放射性的监测128
4.6.1臭氧130
4.6非辐射危害和安全考虑130
4.6.4其他131
4.6.3窒息性气体131
4.6.2微波131
4.7加速器的安全运行132
参考文献133
5.1.2表面污染135
5.1.1外照射135
第5章 使用开放源的安全135
5.1操作开放源的主要危害因素135
5.1.2.4转变成空气污染危害138
5.1.2.3皮肤渗透危害138
5.1.2.1外照射危害138
5.1.2.2食入危害138
5.1.4外环境污染139
5.1.3工作场所空气污染139
5.3地址选择和工作场所要求140
5.2安全操作的基本原则140
5.3.1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141
5.3.2工作场所分级143
5.3.3工作单位的地址选择144
5.3.4.3各区的布局145
5.3.4.2各级工作场所的分区要求145
5.3.4工作场所的分区布置145
5.3.4.1分区145
5.3.5.4甲级工作场所附加要求146
5.3.5.3乙级工作场所附加要求146
5.3.5工作场所的建筑要求146
5.3.5.1一般要求146
5.3.5.2丙级工作场所附加要求146
5.3.7.1液体废物147
5.3.7液体和固体废物的处置147
5.3.6通风147
5.3.8.1热室148
5.3.8密闭操作系统148
5.3.7.2固体废物148
5.3.8.2手套箱149
5.3.8.3通风柜150
5.4.1.2内照射监测151
5.4.1.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151
5.4辐射防护监测151
5.4.1个人剂量监测151
5.4.2.1辐射场监测152
5.4.2工作场所监测152
5.4.2.3空气污染监测153
5.4.2.2表面污染监测153
5.5.1豁免范围154
5.5辐射防护管理154
5.4.3外环境监测154
5.5.2建立健全辐射防护规章制度155
5.5.3教育与训练156
5.5.5.1个人防护用品157
5.5.5个人卫生防护157
5.5.4贮存和运输157
5.5.4.1贮存157
5.5.4.2运输157
5.6.1.1使用情况158
5.6.1钟表工业158
5.5.5.2其它防护措施158
5.6实际应用中的辐射防护举例158
5.6.1.2辐射危害状况159
5.6.2.1平面布置举例160
5.6.2医学应用160
5.6.1.3辐射防护措施160
5.6.2.3对患者的管理163
5.6.2.2操作时的防护163
5.6.2.4“三废”管理166
5.6.2.5辐射防护监测167
参考文献168
6.1.2铀矿石加工170
6.1.1铀矿开采170
第6章 铀矿开采和矿石加工中的辐射防护170
6.1铀矿石的开采和加工170
6.2铀矿石开采和加工中的辐射有害因素172
6.2.1.1γ辐射173
6.2.1γ辐射和3辐射173
6.2.2表面放射性污染175
6.2.1.23辐射175
6.2.3.1氡176
6.2.3氡和氡子体176
6.2.3.2氡子体181
6.2.3.3氡子体对人体的危害186
6.3.1三废排放量188
6.3铀矿山、水冶厂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88
6.2.4长寿命放射性气溶胶188
6.3.3三废对环境的影响190
6.3.2三废中的有害物质190
6.4.1一般防护原则和防尘降氡措施191
6.4铀矿开采和矿石加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措施191
6.4.2.1防氡方法192
6.4.2特殊防氡、除氡方法192
6.4.2.2矿井除氡方法194
6.4.2.3矿井氡子体排除方法195
6.4.3.2氡析出率的测定197
6.4.3.1风量计算原则197
6.4.3铀矿通风风量计算197
6.4.3.3氡析出量的计算199
6.4.3.4铀矿通风风量计算方法201
6.4.4.1局部通风208
6.4.4铀水冶厂排氡通风208
6.4.5辐射监测209
6.4.4.2全面换气209
6.4.6.2液体废物的处置要求211
6.4.6.1固体废物的处置要求211
6.4.6三废处置要求211
附表Ⅰ 氡衰变表212
附表Ⅱ 氡的积累表213
附表Ⅲ 钍射气衰变和积累表T=54.5s215
附表Ⅳ 取样结束后滤纸上氡子体的蜕变数据表216
参考文献219
7.1.1浓缩铀的生产220
7.1铀加工的主要工艺过程220
第7章 铀加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220
7.1.2六氟化铀的生产和还原222
7.1.3铀冶金及燃料元件制造223
7.2.1.1六氟化铀的特性225
7.2.1六氟化铀、铀子体、堆后料和浓缩铀的主要特性225
7.2铀加工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和污染水平225
7.2.1.4浓缩铀的辐射特性226
7.2.1.3堆后料的辐射特性226
7.2.1.2铀及铀子体的辐射特性226
7.2.2.1气载污染230
7.2.2浓缩铀和铀转换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和污染水平230
7.2.2.2β、γ外照射231
7.2.3.1铀尘及铀屑233
7.2.3铀冶金及元件制造过程中的辐射危害因素和污染水平233
7.2.3.2外照射235
7.2.3.3铀-233冶金和加工过程中的辐射危害因素239
7.3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240
7.2.4铀加工厂的其它危害因素240
7.4.1密闭和通风243
7.4铀加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措施243
7.4.2工作场所和人员的防护244
7.4.3事故的预防和处理245
7.4.5三废处置要求246
7.4.4辐射剂量监测246
参考文献247
8.1.2压水堆核电厂248
8.1.1核电厂发展概况248
第8章 核电厂及反应堆的辐射防护248
8.1核电厂概述248
8.1.3沸水堆核电厂251
8.1.4.1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255
8.1.4核电厂的辐射防护限值255
8.1.4.2在正常运行下广大居民的剂量限值256
8.1.4.4事故情况下广大居民的剂量限值257
8.1.4.3排放限值257
8.2.1.1正常运行时258
8.2.1堆本体258
8.2核电厂的辐射源258
8.2.1.3事故时260
8.2.1.2停堆时260
8.2.2.1主冷却回路262
8.2.2冷却剂系统262
8.2.2.2辅助回路266
8.2.4废物处理系统267
8.2.3乏燃料的储存和运输267
8.3.1.1核电厂内的辐射水平269
8.3.1正常运行时的职业照射269
8.3核电厂的辐射危害269
8.3.1.2核电厂的职业照射273
8.3.2.1核电厂的排出物276
8.3.2正常运行时对环境的辐射影响276
8.3.2.2周围居民的集体剂量当量负担279
8.3.3.1核电站的辐射事故280
8.3.3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险280
8.3.3.2反应堆事故风险评价283
8.3.3.3核电厂辐射危险与其他事故危险的比较285
8.3.3.4核电厂事故实例286
8.4.1.1不同国家对区域的划分287
8.4.1分区管理287
8.4降低核电厂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防护措施287
8.4.1.2分区管理289
8.4.2.2压水堆核电厂的屏蔽290
8.4.2.1反应堆屏蔽的特点290
8.4.2屏蔽290
8.4.3.1通风设计的一般原则291
8.4.3通风291
8.4.4系统设计和设备布置292
8.4.3.2压水堆核电厂的通风292
8.4.5设备要求293
8.4.6.1材料选择294
8.4.6降低辐射源活度的措施294
8.4.6.4去污295
8.4.6.3过滤295
8.4.6.2控制冷却剂的pH295
8.4.8计划、组织与训练296
8.4.7操作器械和操作方法的改进296
8.5.1.1影响核电厂安全的外部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297
8.5.1厂址选择297
8.5降低周围居民受照的防护措施297
8.5.1.2影响放射性物质迁移的厂址特性和环境特性298
8.5.2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多重屏障设计299
8.5.1.3人口分布及社会资源利用情况299
8.5.3.1气体废物300
8.5.3三废处理300
8.5.3.2液体废物301
8.5.4.1应急堆芯冷却系统303
8.5.4事故安全设施303
8.5.3.3固体废物303
8.5.4.2安全壳喷淋系统304
8.5.5.1应急防护措施305
8.5.5应急防护行动305
8.5.4.3安全壳隔离系统305
8.5.5.2应急行动开始时间306
8.5.5.3应急行动实施范围307
8.6.1工作场所γ辐射监测308
8.6核电厂的辐射监测308
8.6.2.2一回路承压边界泄漏监测309
8.6.2.1燃料包壳破损监测309
8.6.2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的监测309
8.6.3排出物监测311
8.6.2.3安全壳泄漏监测311
8.6.4环境监测312
8.6.5应急监测313
8.6.5.2应急检测队314
8.6.5.1核电厂运行的监测314
8.7.1.1在堆上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时的辐射防护要求315
8.7.1研究用反应堆的辐射防护315
8.7其他反应堆厂房的辐射防护315
8.7.1.2辐照同位素过程中的辐射防护316
8.7.2核供热堆的辐射安全要求317
8.7.1.3考验燃料元件时的辐射防护317
参考文献319
9.1.1乏燃料处理322
9.1概述322
第9章 乏燃料处理及放射性核素生产中的辐射防护322
9.1.2放射性核素生产324
9.2.1.1乏燃料放射性核素的组成325
9.2.1乏燃料的辐射特性325
9.2后处理厂及放射性核素生产厂的辐射源325
9.2.1.2裂变产物的辐射特性327
9.2.1.3重核素的辐射特性334
9.2.3.1反应堆生产的放射性核素335
9.2.3放射性核素生产厂的辐射源335
9.2.2后处理厂辐射源的分布335
9.3.1.1乏燃料的运输336
9.3.1乏燃料处理过程中的辐射危害336
9.2.3.2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336
9.3主要生产过程中的辐射危害因素336
9.3.1.2首端处理337
9.3.1.3化学分离和净化339
9.3.1.4铀、钚的最终纯化和转化341
9.3.1.5三废处理342
9.3.1.6设备去污及检修344
9.3.2.1外照射346
9.3.2放射性核素生产过程中的辐射危害346
9.3.2.2空气污染347
9.4.2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险352
9.4.1正常运行时的环境影响352
9.3.2.3表面污染352
9.4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352
9.5辐射防护措施355
9.5.1降低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防护措施356
9.5.1.1厂房布置和分区357
9.5.1.3密闭和通风360
9.5.1.2屏蔽360
9.5.1.4设备、材料选择361
9.5.1.5事故预防及维修362
9.5.2环境保护措施363
9.5.3辐射剂量监测364
参考文献365
10.1.2原则性对策368
10.1.1运输中的主要危害因素368
第10章 放射性物质运输368
10.1运输中的危害因素及原则性对策368
10.2货物安全运输法规简介369
10.2.1.1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LSA)370
10.2.1放射性物质分类370
10.2.1.3裂变物质371
10.2.1.2表面污染物体(SCO)371
10.2.2.1A1和A2值的确定372
10.2.2包装类型和货包分级372
10.2.1.4特殊形式的放射性物质372
10.2.1.5其他形式放射性物质372
10.2.2.2运输指数的确定382
10.2.2.3货包和包装的分类383
10.2.2.4货包分级384
10.2.3货包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限值385
10.2.4豁免(免检)货包规定386
10.2.6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和表面污染物体的运输387
10.2.5邮寄货包规定387
10.2.7.1标记388
10.2.7标记、标志和标牌388
10.3.1设计总要求391
10.3货包和包装的设计要求391
10.2.7.2标志391
10.2.7.3标牌391
10.3.3对A型货包的附加要求392
10.3.2对工业型货包的附加要求392
10.3.4对B型货包的附加要求393
10.3.5.2对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质的试验395
10.3.5.1对LAS-III物质的试验395
10.3.5放射性物质和包装的试验内容395
10.3.5.4对B型包装的试验396
10.3.5.3对A型包装的试验396
10.4.1一般要求397
10.4货包的装载要求397
10.3.6试验设备397
10.4.2货包与人员或未感光胶片间的隔离距离398
10.4.4公路运输时的附加要求399
10.4.3铁路运输时的附加要求399
10.5安全管理制度400
10.4.7邮寄运输时的附加要求400
10.4.5海轮运输时的附加要求400
10.4.6航空运输时的附加要求400
10.5.1运输的申报和批准401
10.5.3.2运输途中的检查402
10.5.3.1运输前的检查402
10.5.2运输容器的合格审批402
10.5.3安全检查402
10.5.4事故管理403
10.5.3.3到站和中转站检查403
10.5.5其它404
参考文献406
11.2.1行政管理措施407
11.2核临界安全措施407
第11章 核临界安全407
11.1实施核临界控制的原则407
11.3几种常用核临界控制方式的特点408
11.2.2工程技术措施408
11.4.1.1235U、239Pu的单参数限额409
11.4.1单体限额409
11.4235U和239Pu次临界限额409
11.4.1.2235U、239Pu次临界单体限额与浓度的关系411
11.4.1.3235U次临界限额与235U浓缩度的关系417
11.4.1.4235U-H2O-C混合物限额419
11.4.1.7Pu-U天然溶液和PuO2—U天然O2—H2O均匀混合物的次临界(к∞〈1)钚浓度420
11.4.1.6UF6次临界285U浓缩度和氢慢化剂的关系420
11.4.1.5无慢化UF6的235U极限浓缩度420
11.4.1.8Pu-U天然溶液和PuO2—U天然O2—H2O均匀混合物的次临界限额421
11.4.1.9干和湿PuO2—U(天然)O2粉末混合物次临界限额422
11.4.1.10特殊几何条件的次临界限额424
11.4.1.11控制慢化剂的UF6装运限额426
11.4.1.12使用中子吸收剂的次临界限额427
11.4.2.2放宽单体次临界限额的物理因素429
11.4.2.1减小单体次临界限额的意外事件429
11.4.2影响单体次临界限额的因素429
11.4.3.1贮存和运输问题434
11.4.3多体问题434
11.4.2.3混凝土反射层的影响434
11.4.3.2面密度法、密度类比法、立体角法435
11.4.4核临界安全常用的计算程序440
11.5.1溶液临界事故特点441
11.5临界事故经验教训及对策441
11.5.3假定的临界事故裂变总次数442
11.5.2临界事故剂量442
11.5.5应急计划443
11.5.4临界报警系统443
参考文献444
11.5.6事后处理444
12.1辐射事故与一般事故的比较446
第12章 辐射事故及其处理446
12.2辐射事故的分类和分级447
12.3辐射事故原因分析449
12.4.2进入事故现场前的准备工作451
12.4.1事故现场处理的一般原则451
12.4辐射事故的处理451
12.4.3安全防护人员在事故处理时的职责452
12.4.4辐射事故处理举例453
12.5.1国外辐射事故简况454
12.5辐射事故实例454
12.5.2.1一般情况456
12.5.2反应堆和核电厂事故456
12.5.2.2爱达荷SL-1反应堆事故457
12.5.2.4三里岛核电厂事故458
12.5.2.3温茨凯尔1号堆事故458
12.5.2.5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460
12.5.3.2放射性泄漏及释放事故463
12.5.3.1临界事故463
1.2.5.3乏燃料后处理厂事故463
12.5.6密封源辐照事故464
12.5.5选冶厂事故464
12.5.3.3其它典型事故464
12.5.4铀加工厂事故464
12.5.9内照射事故465
12.5.8X射线辐照事故465
12.5.7加速器辐照事故465
12.6辐射事故的预防466
12.5.10运输事故466
附表12.1反应堆和临界试验装置的临界事故470
附表12.2反应堆元件熔化事故472
附表12.3化工厂临界事故474
附表12.4美国强放废液罐泄漏事故475
附表12.6后处理厂其它典型事故476
附表12.5后处理厂放射性泄漏和释放事故476
附表12.7美国UF6释放(大于5kg)事故477
附表12.9美国尾矿坝事故478
附表12.8法国UF6释放事故478
附表12.10密封源辐照事故479
附表12.12X射线辐照事故481
附表12.11加速器辐照事故481
附表12.14内照射事故482
附表12.13其它外照射事故482
附表12.15美国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实例484
参考文献485
13.1.1分类及型式488
13.1通风柜488
第13章 放射性物质操作设备的辐射防护要求488
13.1.2通风柜的通风设计489
13.1.3选择原则和安装要求490
13.2.1.3防护工作箱491
13.2.1.2防护手套箱491
13.2工作箱491
13.2.1分类及型式491
13.2.1.1薄壁手套箱491
13.2.2.1工作箱的选用493
13.2.2工作箱的选用、布置及一般防护要求493
13.2.2.3对工作箱的一般防护要求495
13.2.2.2工作箱的布置495
13.2.3.1手套的种类498
13.3热室499
13.3.1概述499
13.2.3.2手套的更换499
13.3.2热室的设计500
13.3.3生物屏蔽500
13.3.4热室通风502
13.3.5其它问题502
13.4.1反射镜503
13.4.2潜望镜503
13.4观察装置503
13.4.3.1平板窗504
13.4.3.2玻璃屏蔽窥视窗504
13.4.3窥视窗504
13.4.3.4组合式屏蔽窥视窗507
13.4.3.3液体屏蔽窥视窗507
13.4.4电视508
13.5一般的放射性操作工具和机械手509
13.5.1一般的放射性操作工具509
13.5.2剑式机械手512
13.5.3机械连接的主从机械手513
13.5.4电随动主从机械手516
参考文献518
第14章 个人防护用具520
14.1个人防护用具介绍520
14.1.1身体各部分防护用具520
14.1.1.1头面部防护用具520
14.1.1.2手脚用防护用具520
14.1.1.3身躯用防护用具523
14.1.2呼吸道防护用具524
14.1.2.1过滤型呼吸器524
(1)防气溶胶口罩524
(2)电动送风口罩526
(3)防毒面具527
14.1.2.2隔离型呼吸器531
(1)软管供气式呼吸器531
(2)自给式呼吸器533
14.2个人防护用具的选择和使用534
14.2.1个人防护用具的选择534
14.2.2.1防护手套的使用535
14.2.2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535
14.2.2.2呼吸器的使用535
14.2.2.3气衣的使用537
14.3个人防护用具的清洗维修和保管538
14.3.1清洗和去污538
14.3.2维修和保管539
参考文献539
第15章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540
15.1引言540
15.1.1去污的必要性540
15.1.2去污效果的评价541
15.2.1表面放射性污染的分类543
15.2表面放射性污染543
15.2.2表面污染的机制543
15.3.1放射性物质污染表面的导出限值544
15.3表面去污544
15.3.2去污方法分类544
15.3.3.2喷砂抛光545
15.3.3.1清扫、吹脱和真空吸脱545
15.3.3.3可剥离膜法545
15.3.3干法545
15.3.4湿法546
15.3.4.1喷射水和蒸汽546
15.3.4.4超声波547
15.3.4.3湿法喷砂抛光547
(1)特点547
15.3.4.2水或溶液加刷子的去污547
(2)影响去污的参数548
(3)实际应用549
(1)表面活性剂550
15.3.4.5化学去污550
(2)络合剂550
15.3.4.6电解556
15.3.4.7氟利昂法557
15.3.4.8泡沫去污558
15.4.1.1回路的污染559
15.4.1反应堆的去污559
15.4.1.2回路的去污559
(1)高浓化学去污法559
15.4核装置去污559
(2)低浓化学去污法566
(3)高温络合剂去污法570
15.4.1.3反应堆事故后的去污570
15.4.2.1生产堆燃料的后处理厂571
15.4.2核燃料循环工厂的去污571
15.4.2.2材料试验堆和快堆燃料的后处理厂571
(1)浸泡572
15.4.2.3多用途后处理厂572
(2)化学去污572
15.5油漆涂层、镶面和聚合材料的去污573
15.4.3去污后表面的处理573
15.5.1油漆涂层573
15.5.1.1油漆涂层的污染573
(3)高压水去污573
15.5.1.3去污574
15.5.1.2涂层污染的防止574
(1)去污液575
15.5.2镶面576
(2)辐射稳定性576
15.5.2.1非聚合物材料576
15.5.2.2聚合材料577
15.5.3聚氯乙烯塑料的应用578
15.6.2控制爆破579
15.6.1引言579
15.6.3火焰切割579
15.6污染混凝土表面的去除579
15.6.7混凝土路面破碎机580
15.6.6墙壁和地面锯580
15.6.8钻孔和剥离580
15.6.9布雷斯塔剥离剂580
15.6.5岩石劈裂机580
15.6.4热喷枪580
15.6.10打磨581
15.6.11水枪581
15.7棉毛织品的去污581
15.7.1污染特点582
15.7.2.2棉织品的去污583
15.7.2.1棉织品污染的特点583
15.7.2.3去污实践583
15.7.2棉织品的去污583
15.7.3毛织品的去污585
15.7.4合成纤维的去污586
157.5聚合物防护衣的去污587
15.7.6洗涤去污588
参考文献589
附录A594
附录B597
13.2.3手套的种类及更换598
热门推荐
- 701813.html
- 1920869.html
- 2901930.html
- 2834495.html
- 160946.html
- 3795848.html
- 1732960.html
- 3744658.html
- 1878111.html
- 30376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51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3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3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38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3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1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8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47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4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