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部法治发展报告 2013 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机制之作用、功能与社会需求的调研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丹冰,潘俊星,王鸿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5534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法制-研究报告-西北地区;社会主义法制-研究报告-西南地区;仲裁-研究报告-西北地区;仲裁-研究报告-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西部法治发展报告 2013 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机制之作用、功能与社会需求的调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调查研究篇3
第一章 仲裁作用、功能及社会需求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报告3
一、引言3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3
(二)调研方法、过程及对象7
二、分析与讨论11
(一)仲裁在西部地区的市场需求状况11
(二)受访者对《仲裁法》及仲裁制度的认知状况12
(三)受访者对仲裁制度的评价程度19
(四)受访者对仲裁的行为选择及评价33
三、结论与建议38
(一)结论38
(二)建议41
第二章 公众对仲裁功能、作用、需求认知与感受的调研报告43
一、引言43
(一)调研背景43
(二)调研对象44
二、问卷分析44
(一)对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认识44
(二)对仲裁制度的基本认识50
(三)对我国仲裁实务的认识62
三、问题与对策68
第三章 仲裁员对仲裁法及实务认识、感受的调研报告71
一、引言71
二、数据分析与统计72
(一)调研样本基本特征分析72
(二)对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机制作用的认识74
(三)对仲裁制度及其实施状况的认识78
(四)对仲裁机构和法院关系的认识90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96
(一)影响仲裁业务拓展的社会公众问题与对策96
(二)仲裁委员会法律属性不清晰问题与对策98
(三)仲裁与诉讼关系不明确问题与对策99
(四)仲裁员独立性与权力界限问题与对策100
第四章 法官对仲裁法及实务认识、感受的调研报告102
一、引言102
(一)调研目的102
(二)调研问卷体系概述103
(三)问卷内容及预期目标104
二、调研数据量化分析及研究105
(一)对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机制作用的认识105
(二)对仲裁制度的认识111
(三)实务中诉讼与仲裁的关系119
三、调研结论与对策建议125
(一)调研结论125
(二)对策建议128
第五章 律师对仲裁法及实务认识、感受的调研报告132
一、导言132
(一)调研目的与意义132
(二)调研对象及其特征133
(三)调查方法134
二、对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机制作用的认识134
(一)对争议解决方式公正与效率的认识134
(二)对仲裁解决争议优势与劣势的认识135
(三)对仲裁在我国整个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作用的认识136
(四)对我国仲裁制度发展制约因素的认识137
三、对仲裁制度及其实施状况的认识137
(一)对仲裁委员会法律地位的理解137
(二)对仲裁受案范围的看法140
(三)对仲裁协议有效要件的认识141
(四)仲裁制度实施状况的调查143
四、对仲裁机构和法院关系的认识150
(一)法院对仲裁的支持150
(二)法院对仲裁的监督151
(三)法院对仲裁的影响155
(四)国内外仲裁司法监督的“双轨制”156
五、问题与对策157
(一)仲裁员素质较低问题与对策157
(二)仲裁机构独立性不够问题与对策157
(三)“仲裁诉讼化”问题与对策158
(四)仲裁模式单一问题与对策159
(五)仲裁司法监督与支持不合理问题及对策161
下篇 专题研究篇165
第六章 试论中国民商事仲裁法律制度演进中的政府作用——基于“仲裁行政化”的专题调研165
一、引言165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165
(二)调研方法167
(三)调研的时间跨度与范围168
二、对仲裁机构与政府关系现状的认识与调查169
(一)对仲裁机构与政府关系一般认识的问卷分析169
(二)仲裁机构与政府关系的网络调查分析174
(三)政府推动是中国民商事仲裁制度得以建立与发展的关键179
三、中国“仲裁行政化”的历史渊源与现实选择179
(一)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范畴179
(二)路径依赖决定中国民商事仲裁具有“行政化”特征180
(三)政府作用在民商事仲裁制度演进(变迁)中的利弊分析189
四、政府在民商事仲裁中的“有所不为”和“有所为”193
(一)政府在民商事仲裁中的“有所不为”193
(二)政府在民商事仲裁中的“有所为”195
第七章 仲裁的道德基础与道德诉求197
一、仲裁成因的道德基础197
二、仲裁过程的道德效应199
三、仲裁人的道德使命200
(一)全力塑造仲裁人的职业形象201
(二)着力强化仲裁过程的道德引导202
(三)理性审视仲裁选择的价值导向203
第八章 仲裁治理性质探析——兼论我国仲裁制度的完善204
一、治理的内涵界定与类型划分204
二、仲裁自主性的理论分析与历史证成205
(一)自主治理与仲裁运行机理的契合206
(二)仲裁自主性的发展历史208
三、我国仲裁制度自主性的不足209
(一)仲裁机构的行政化色彩浓厚209
(二)仲裁诉讼化倾向严重211
(三)临时仲裁制度缺位211
四、我国仲裁制度自主性的加强213
(一)淡化仲裁机构的行政化213
(二)适当设定仲裁司法监督的内容和范围213
(三)确立临时仲裁制度214
第九章 试论仲裁制度发展的环境要素215
一、仲裁制度环境要素的构成及作用215
二、仲裁制度环境要素的现状与问题218
三、仲裁制度环境要素的培植与优化221
第十章 仲裁调解制度基本问题探析225
一、引言225
二、调解制度介绍226
三、仲裁调解的基本规则227
(一)仲裁调解的当事人主导规则228
(二)仲裁调解员的中立规则229
(三)仲裁调解的保密规则231
四、仲裁调解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232
(一)平和、镇定而积极233
(二)富有耐心和坚持234
(三)敏锐的洞察力236
五、仲裁调解员的权限237
(一)辅助型调解237
(二)评价型调解238
(三)辅助型与评价型调解的冲突与融合238
六、结语240
第十一章 劳动仲裁:民商事仲裁制度的“孪生兄弟”241
一、引言241
二、民商事仲裁与劳动仲裁的区别242
(一)概念与特征不同242
(二)调整范围及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不同244
(三)受案方式不同245
(四)管辖权不同246
(五)审理机制不同246
(六)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组成不同247
三、我国劳动仲裁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民商事仲裁制度的交互性248
(一)劳动仲裁制度的建立与中断248
(二)劳动仲裁制度的恢复与发展250
(三)我国民商事仲裁制度的恢复和发展253
四、完善劳动仲裁制度的思考253
(一)建立独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254
(二)建立“或裁或审、各自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254
附录256
参考文献275
致谢283
热门推荐
- 691892.html
- 803639.html
- 1147206.html
- 3106233.html
- 2125842.html
- 1970555.html
- 3439198.html
- 459946.html
- 145829.html
- 465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0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89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7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8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5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41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0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4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6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