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9763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海洋环境-调查研究-浙江省;海洋环境-调查研究-福建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1
1.2 调查研究区域1
1.2.1 区域位置1
1.2.2 区域概况2
1.3 调查研究内容及方法3
1.3.1 调查研究内容4
1.3.2 调查研究方法4
第2章 海洋气象10
2.1 气候特征11
2.1.1 气温11
2.1.2 气压12
2.1.3 相对湿度13
2.1.4 风15
2.1.5 云20
2.1.6 能见度22
2.1.7 天气现象22
2.2 灾害型天气系统23
2.2.1 热带气旋23
2.2.2 冷空气(寒潮)24
2.2.3 温带气旋25
2.2.4 副热带高压25
2.3 小结26
2.3.1 气候特征26
2.3.2 灾害型天气系统27
第3章 海洋水文28
3.1 潮汐29
3.1.1 潮汐类型29
3.1.2 最大可能潮差30
3.2 海流31
3.2.1 潮流35
3.2.2 余流38
3.3 海浪43
3.3.1 波高和周期45
3.3.2 波向45
3.4 温盐密和声速46
3.4.1 温度46
3.4.2 盐度50
3.4.3 密度54
3.4.4 声速58
3.5 悬浮物63
3.5.1 平面分布64
3.5.2 垂直分布65
3.6 透明度、水色及海发光66
3.6.1 透明度66
3.6.2 水色67
3.6.3 海发光68
3.7 小结69
第4章 大气化学及海气通量70
4.1 化学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70
4.1.1 气体70
4.1.2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79
4.1.3 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总碳80
4.1.4 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氮、硫、磷的化合物80
4.1.5 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金属离子82
4.2 海水中二氧化碳体系及海气交换通量85
4.2.1 海水二氧化碳体系计算模式86
4.2.2 海水二氧化碳各分量86
4.2.3 海气交换通量估算87
4.2.4 结论88
4.3 大气物质来源分析88
4.3.1 金属元素来源分析88
4.3.2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判断大气物质来源91
4.3.3 结论94
4.4 小结94
第5章 海水化学96
5.1 化学基本要素96
5.1.1 溶解氧96
5.1.2 pH100
5.1.3 总碱度102
5.2 营养盐104
5.2.1 硝酸盐105
5.2.2 亚硝酸盐108
5.2.3 铵盐111
5.2.4 溶解态无机氮113
5.2.5 溶解态氮116
5.2.6 总氮118
5.2.7 活性磷酸盐121
5.2.8 溶解态磷124
5.2.9 总磷127
5.2.1 0活性硅酸盐130
5.3 有机物132
5.3.1 总有机碳133
5.3.2 石油类135
5.4 重金属136
5.4.1 汞136
5.4.2 铜137
5.4.3 铅139
5.4.4 镉139
5.4.5 砷141
5.4.6 锌142
5.4.7 总铬142
5.5 海水质量评价143
5.6 海水营养盐组成及结构152
5.6.1 溶解态无机氮的组成152
5.6.2 生源要素结构特征153
5.7 小结156
第6章 沉积化学157
6.1 沉积化学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157
6.1.1 沉积环境158
6.1.2 有机污染159
6.1.3 营养盐160
6.1.4 重金属161
6.2 沉积物质量评价164
6.2.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164
6.2.2 生态风险指数法164
6.3 沉积物中生源要素与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167
6.3.1 生源要素(氮、磷)的来源分析167
6.3.2 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168
6.3.3 结论169
6.4 沉积物中镉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169
6.4.1 表层沉积物中镉的含量及分布169
6.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70
6.4.3 结论172
6.5 小结172
第7章 微生物173
7.1 细菌173
7.1.1 海水中细菌173
7.1.2 沉积物中细菌176
7.2 放线菌178
7.2.1 海水中放线菌178
7.2.2 沉积物中放线菌182
7.3 真菌183
7.3.1 海水中真菌183
7.3.2 沉积物中真菌187
7.4 异养细菌188
7.4.1 水平分布188
7.4.2 垂直分布192
7.4.3 季节变化192
7.5 病毒192
7.5.1 水平分布192
7.5.2 垂直分布196
7.5.3 季节变化196
7.6 微生物多样性197
7.6.1 类群组成分析197
7.6.2 异养细菌分布特征197
7.6.3 微生物物种多样性198
7.7 小结201
第8章 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203
8.1 叶绿素a203
8.2 微微型浮游生物210
8.2.1 聚球藻210
8.2.2 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216
8.3 微型浮游生物220
8.3.1 种类组成220
8.3.2 细胞数量221
8.4 小型浮游生物225
8.4.1 种类组成225
8.4.2 细胞数量226
8.4.3 主要赤潮生物种类227
8.5 浙江海域隐藻两新记录种228
8.5.1 形态特征229
8.5.2 数量分布230
8.5.3 环境适应性分析231
8.6 小结232
第9章 浮游动物233
9.1 中型浮游动物233
9.1.1 种类组成233
9.1.2 栖息密度234
9.1.3 生物量236
9.2 大型浮游动物238
9.2.1 种类组成238
9.2.2 栖息密度239
9.2.3 生物量241
9.2.4 主要类群242
9.3 鱼类浮游生物252
9.3.1 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252
9.3.2 季节变化253
9.4 浮游动物多样性评价255
9.4.1 生态类型255
9.4.2 物种多样性256
9.4.3 趋势变化258
9.5 小结259
第10章 底栖生物260
10.1 大型底栖生物260
10.1.1 物种组成260
10.1.2 栖息密度261
10.1.3 生物量263
10.1.4 群落结构265
10.2 潮间带生物268
10.2.1 物种组成268
10.2.2 栖息密度269
10.2.3 生物量273
10.3 污损生物276
10.3.1 物种组成276
10.3.2 数量组成276
10.3.3 优势种生态特点283
10.3.4 与环境因子关系284
10.4 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趋势性变化285
10.4.1 物种趋势性变化285
10.4.2 生物量趋势性变化286
10.4.3 本区底栖生物在中国海的地位287
10.5 小结287
第11章 游泳动物289
11.1 物种组成289
11.2 生物学状况291
11.3 资源密度293
11.3.1 总资源密度293
11.3.2 鱼类295
11.3.3 甲壳类297
11.3.4 头足类299
11.4 渔业资源评估302
11.4.1 鱼类资源302
11.4.2 甲壳类资源302
11.4.3 头足类资源303
11.5 主要经济鱼种资源现状评价——以带鱼为例303
11.5.1 数量分布303
11.5.2 季节变化304
11.5.3 生物学特征304
11.5.4 资源评估305
11.6 小结306
第12章 区域海洋学特征307
12.1 区域流场特征307
12.1.1 潮汐潮流特征307
12.1.2 环流特征308
12.1.3 上升流特征308
12.2 区域生态环境特征310
12.2.1 近岸水体富营养310
12.2.2 赤潮灾害频发311
12.2.3 上升流区域叶绿素a分布特征313
第13章 若干海洋科学问题讨论与研究315
13.1 大气物质干沉降通量研究315
13.1.1 干沉降通量的估算模式315
13.1.2 营养盐干沉降通量315
13.1.3 金属元素干沉降通量317
13.1.4 结论317
13.2 溶解氧低值区域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318
13.2.1 夏季溶解氧低值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318
13.2.2 秋季溶解氧低值区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319
13.2.3 结论321
13.3 束毛藻的分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322
13.3.1 物种分布322
13.3.2 暖流指示种的代表性323
13.3.3 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323
13.3.4 指示气候变化325
13.4 人类扰动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以象山港为例325
13.4.1 ABC曲线分析325
13.4.2 多样性指数分析327
13.4.3 扰动评价327
参考文献329
附录334
附录1 微生物克隆文库(OTU)334
附录2 微型浮游生物337
附录3 小型浮游生物341
附录4 浮游动物351
附录5 鱼类浮游生物361
附录6 大型底栖生物365
附录7 潮间带生物375
附录8 污损生物382
附录9 游泳动物384
附录10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项目人员表388
热门推荐
- 995858.html
- 50262.html
- 1504367.html
- 2528927.html
- 1103900.html
- 1987006.html
- 460617.html
- 2951186.html
- 999357.html
- 1619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2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6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4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95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7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88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4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85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80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