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砭石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砭石学
  • 孟竞璧,孟子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478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砭刺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砭石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砭石发展简史1

1.1 砭石的再发现1

1.2 砭石的由来及有关文献研究2

1.3 砭石治疗过程中发现了经脉4

1.4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循行路线示意图4

1.5 《砭经》评议9

1.5.1 《砭经》作者的研究9

1.5.2 砭术的失传论述10

1.5.3 对《砭经》内容的探讨10

附件:《砭经》原文12

砭术述略13

砭道人述15

跋採藥老人15

1.6 古代“砭石”文字多样性的考证15

1.7 近几年发掘出土的砭石及其用途的考证16

1.8 20世纪是继失复砭的时代22

1.8.1 砭石佳石的探索22

1.8.2 泗滨浮石砭具的发现和物理特性检测23

1.8.3 泗滨浮石的成因31

1.8.4 有关泗滨浮石的其他问题35

2.1 中医学的哲学真谛37

第二章 中医理论指导砭石疗法37

2.1.1 中医学的整体衡动观38

2.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8

2.1.3 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应用39

2.1.4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9

2.1.4.1 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应用40

2.2 经络总论41

2.2.1 经络的生成与古代的经络观察41

2.2.1.1 经络的生成41

2.2.1.2 经络、经络理论和经络学说41

2.2.3 中医的经络系统与已知结构的关系43

2.3.1 十二经脉44

2.3 经络各论44

2.3.1.1 十二经脉循行的方向和次序:45

2.3.1.2 经脉的分布概况46

2.3.1.3 经脉的表里和流注关系46

2.3.2 奇经八脉48

2.3.2.1 督脉48

2.3.2.2 任脉48

2.3.2.3 冲脉48

2.3.2.4 带脉48

2.3.2.5 阴跷、阳跷48

2.3.3.1 肺,手太阴之脉49

2.3.3 十四经脉循行路线49

2.3.2.6 阴维、阳维49

2.3.3.2 大肠,手阳明之脉50

2.3.3.3 胃,足阳明之脉51

2.3.3.4 脾足太阴之脉52

2.3.3.5 心,手少阴之脉53

2.3.3.6 小肠,手太阳之脉54

2.3.3.7 膀胱,足太阳之脉54

2.3.3.8 肾,足少阴经之脉56

2.3.3.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57

2.3.3.10 三焦,手少阳之脉58

2.3.3.11 胆,足少阳之脉59

2.3.3.12 肝,足厥阴之脉60

2.3.3.13 任脉61

2.3.3.14 督脉61

2.3.3.15 足六条经脉的循行路线显像照片62

2.3.3.16 十二皮部63

2.4 经络的病证64

2.4.1 十二经脉的是动病和所生病65

第三章 穴位篇66

3.1 腧穴概说66

3.1.1 穴位的命名66

3.1.1.1 象形的穴名66

3.1.2 穴位的分类、演变与发展67

3.1.3 定穴法(审穴法)68

3.2 经络腧穴各论78

3.2.1 手太阴肺经穴78

3.2.2 手阳明大肠经穴80

3.2.3 足阳明胃经穴84

3.2.4 足太阴脾经穴91

3.2.5 手少阴心经穴95

3.2.6 手太阳小肠经穴97

3.2.7 足太阳膀胱经穴100

3.2.8 足少阴肾经穴111

3.2.9 手厥阴心包经穴115

3.2.10 手少阳三焦经穴117

3.2.11 足少阳胆经穴120

3.2.12 足厥阴肝经穴127

3.2.13 督脉经穴130

3.2.14 任脉经穴134

3.2.15 经外奇穴138

3.2.15.1 头颈部138

3.2.15.2 胸腹部139

3.2.15.3 背腰部140

3.2.15.4 上肢141

3.2.15.5 下肢142

4.1.3 砭板144

4.1.2 砭尺144

4.1.4 砭锥144

4.1 砭具的制作144

第四章 砭具的制作和砭术的技法144

4.1.1 砭块144

4.1.5 砭梳145

4.1.6 圆砭石145

4.1.7 砭擀指145

4.1.8 砭轮146

4.1.9 砭滚146

4.1.10 泗滨浮石佩146

4.1.11 砭扣146

4.1.13 砭铲147

4.1.14 电热砭石治疗仪147

4.1.12 砭豆147

4.1.15 砭镰148

4.1.16 砭刀149

4.2 砭术操作技法150

4.2.1 按压类技法150

4.2.1.1 按法151

4.2.1.2 点法152

4.2.1.3 压法152

4.2.2 摩擦类操作技法153

4.2.2.1 摩法153

4.2.2.2 擦法154

4.2.2.3 推法154

4.2.2.5 抹法156

4.2.2.4 搓法156

4.2.3 摆动类技法157

4.2.3.1 一指禅摆动法157

4.2.3.2 滚法157

4.2.3.3 揉法158

4.2.3.4 擀法分为顺(轻)擀和逆(重)擀161

4.2.3.5 砭擀指的指诊技法161

4.2.3.6 弹拔法162

4.2.4 振动类操作技法162

4.2.4.1 振动类技法162

4.2.5 叩击法类技法162

4.2.6 刮法163

4.2.5.2 穴位叩击法163

4.2.5.1 砭刀163

4.2.7 划法164

4.2.8 扭法165

4.2.9 温凉闻挝感法165

4.2.9.1 温法165

4.2.9.2 凉法166

4.2.9.3 闻法166

4.2.9.4 感法167

5.1.2 八纲辨证及治疗原则168

5.1.1.3 理论168

5.1.1.2 砭石技法168

5.1.1.1 砭具168

5.1 治疗总论168

第五章 砭石治疗篇168

5.1.1 砭石疗法三个关键168

5.1.2.1 阴阳169

5.1.2.2 表里169

5.1.2.3 寒热169

5.1.2.4 虚实170

5.1.3 脏腑辨证及治疗原则170

5.1.3.1 肺与大肠170

5.1.3.2 脾与胃171

5.1.3.3 心与小肠172

5.1.3.5 心包与三焦173

5.1.3.4 肾与膀胱173

5.1.3.6 肝与胆174

5.1.4 经络辨证及治疗原则174

5.1.4.1 十四经证候175

5.1.5 经络与中医的病机(病理)177

5.1.6 分经选穴总则179

5.1.6.1 砭石处方及配穴179

5.1.6.2 砭石处方组成规律179

5.1.6.3 常用配穴方法180

5.1.6.4 特定穴的应用180

5.1.6.5 五输穴的应用180

5.1.6.7 郄穴的应用182

5.1.6.6 原、络穴的应用182

5.1.6.8 六腑下合穴的应用183

5.1.6.9 脏腑俞、募穴的应用183

5.1.6.10 八会穴的应用184

5.1.6.11 八脉交会的应用184

5.1.7 取穴规律185

5.1.7.1 局部取穴185

5.1.7.2 远隔取穴185

5.1.7.3 辨证取穴185

5.1.7.4 12经脉的表里取穴185

5.1.8.4 前后配穴186

5.1.9 十四经脉、脏腑、体表投影及其分布的(穴位)特殊性和主治规律186

5.1.8.7 经验配穴186

5.1.8.6 局部和远隔部配穴186

5.1.8.5 交叉配穴186

5.1.8.1 单侧配穴186

5.1.8.3 双单上下配穴186

5.1.8.2 双侧配穴186

5.1.8 配穴规律186

5.1.7.5 八脉交会穴取穴186

第六章 砭石治疗脏腑经络病证197

6.1 头痛197

6.2 面痛201

6.3 眩晕201

6.4 不寐204

6.5 郁证206

6.6 癫狂208

6.7 痫证209

6.8 痉证210

6.9 厥证212

6.10 惊悸214

6.11 中风216

6.12 面瘫(颜面神经麻痹)219

6.13 感冒220

6.14 失音222

6.15 咳嗽223

6.16 哮喘226

6.17 中暑228

6.18 高热229

6.19 胸痹231

6.20 胁痛233

6.21 呃逆235

6.22 呕吐237

6.23 胃痛239

6.24 腹痛241

6.25 泄泻243

6.26 水肿245

6.27 便秘247

6.28 产后腹痛249

6.29 月经不调250

6.29.1 经早251

6.29.2 经迟252

6.29.3 经乱254

6.30 痛经255

6.31 闭经257

6.32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症候群)259

6.33 妊娠痫证261

6.34 乳少262

6.35 风疹263

6.36 小儿痿证264

6.37 小儿泄泻265

6.38 疳疾267

6.39 脱肛268

6.40 遗精269

6.41 痿证271

6.42 阳萎272

第七章 经筋274

7.1 总论274

7.1.1 经筋与运动系统274

7.1.1.1 筋膜275

7.1.1.2 滑液囊275

7.1.1.3 腱滑液鞘275

7.1.1.4 滑车276

7.1.1.5 籽骨276

7.2 经筋与经脉的区别276

7.3.1 对经筋的认识过程277

7.3 经筋系统277

7.3.3 经筋系统的内容278

7.3.2 人体经筋的分布与循行278

7.3.3.1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279

7.3.3.2 大筋280

7.3.3.3 小筋280

7.3.3.4 宗筋281

7.3.3.5 膜筋281

7.3.3.6 缓筋281

7.3.3.7 维筋281

7.3.3.8 膂筋281

7.3.4.1 主束骨292

7.3.4 经筋系统的功能292

7.3.4.2 利机关293

7.3.4.3 为刚为墙293

7.3.4.4 反映病候293

7.4 经筋疾病的病因294

7.4.1 外因294

7.4.1.1 外感六淫与疫毒294

7.4.1.2 外力伤害295

7.4.1.3 内因所伤295

7.5.3 经筋损伤合并撕脱骨折与反应296

7.5.1 经筋肌肉动力性损伤与反应296

7.5.2 经筋肌肉挫伤与反应296

7.5 经筋疾病的病机296

7.4.1.4 不内外因296

7.5.4 经筋韧带损伤与反应297

7.5.5 关节错缝、脱位与反应297

7.5.6 骨折与反应297

7.6 人体组织结构与经筋痹痛相关比较299

7.7 经筋理论300

第八章 砭石治疗经筋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篇)302

8.1 头面部疾病302

8.1.1 面神经麻痹302

8.2.1 颈部损伤303

8.2 颈部经筋病303

8.2.2 颈椎病304

8.2.2.1 病因病理(机)304

8.2.2.2 颈椎病证分型及病理病证临床表现304

8.2.2.3 砭术治疗306

8.2.3 落枕307

8.3 胸部经筋病309

8.3.1 胸部挫伤309

8.3.2 胸部肌肉拉伤310

8.3.3 腹部肌肉拉伤310

8.4 肩部伤筋311

8.4.1 肩部扭挫伤311

8.4.2 肩周炎312

8.4.3 肩峰下滑囊炎313

8.4.4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314

8.4.5 岗上肌肌腱炎(岗上肌钙化)315

8.5 肘部伤筋316

8.5.1 肘部软组织扭挫伤317

8.5.2 肱骨外上踝炎317

8.5.3 前臂屈肌总腱损伤318

8.5.4 桡侧腕伸肌群轧辄性腱鞘炎318

8.6 腕与手伤筋319

8.6.1 腕关节背侧腱鞘囊肿319

8.6.2 腕关节软骨盘破裂320

8.6.3 腕关节劳损320

8.6.4 腕管综合症321

8.6.5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322

8.6.6 屈桡肌腱狭窄性肌腱炎323

8.7 腰部伤筋323

8.7.1 急性腰扭伤323

8.7.2 腰肌劳损324

8.7.3 慢性腰臀肌损伤325

8.7.4 腰椎间盘突出症326

8.7.5 棘上韧带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327

8.7.6 棘间韧带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328

8.7.7 腰背肌膜劳损329

8.7.8 髂腰韧带劳损330

8.7.10 骶髂关节韧带损伤331

8.7.9 腰骶关节韧带劳损331

8.7.11 肥大性脊柱炎332

8.8 髋关节伤筋333

8.8.1 髋关节滑囊炎333

8.8.2 髋关节扭伤、挫伤334

8.8.3 股内收肌损伤(骨盆耻骨联合处骨折)334

8.8.4 股后侧肌群及其肌腱损伤335

8.8.5 股二头肌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336

8.8.6 股四头肌挫伤336

8.8.7 臀部筋膜损伤337

8.8.8 梨状肌损伤337

8.9.1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339

8.9 膝关节部位伤筋339

8.9.2 髌上滑囊血肿340

8.9.3 膝腘窝囊肿340

8.9.4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341

8.9.5 腓肠肌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342

8.9.6 自体压迫性腓总神经麻痹342

8.9.7 小腿三头肌及跟腱拉伤343

8.9.8 胫骨膜炎344

8.10 踝部或足部伤筋344

8.10.1 踝关节扭伤344

8.10.2 跖管综合症345

8.10.4 踝部腱鞘炎346

8.10.3 足部腱鞘囊肿346

8.10.5 足跟痛症347

第九章 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砭石疗法348

9.1 疲劳综合症348

9.1.1 脑力型疲劳综合症348

9.1.2 劳作性疲劳综合症349

9.2 电脑综合症350

9.2.1.眼球干涩症治疗方法350

9.2.2.手指、手臂、肘、肩胛症等病证350

9.3 癌症疼痛351

9.4 损伤疼痛352

9.4.2 瘀血痛353

9.4.1 气滞痛353

第十章 砭术保健354

10.1 头部砭术保健法354

10.1.1 前额感应354

10.1.2 刮印堂354

10.1.3 理眉354

10.1.4 拭目354

10.1.5 划鼻354

10.1.6 点人中354

10.2.3 擦颈部前方355

10.2.2 刮颈部两侧355

10.2.1 刮颈项部后方355

10.2 颈部和肩部砭术保健法355

10.1.10 头顶感应355

10.1.9 梳头355

10.1.8 擦面颊355

10.1.7 刺迎香355

10.1.11 耳道闻法355

10.3.3 滚法356

10.4.1 擦胸356

10.3.5 刮法356

10.3.4 擦法356

10.4 胸、腹、胁下砭术保健法356

10.3.2 擀法356

10.3.1 感法356

10.3 背部砭术保健法356

10.2.4 拍打肩部356

10.4.2 擦腹357

10.4.3 擦胁下357

10.5 四肢砭术保健法357

10.5.1 擦上肢内侧357

10.5.2 刮上肢外侧357

10.5.3 擦下肢内侧357

10.5.4 刮下肢前面、外侧与后面357

10.5.5 拍打四肢357

10.5.6 擦手、足掌357

10.5.7 刮手、足背3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