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695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中学历史课-教学法-中学教师-聘用-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2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概述2

考点梳理2

一、高中历史课程论2

(一)高中历史课程理念2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5

(三)高中历史课程的作用5

(四)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概述5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及其特点10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10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特点13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13

(一)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13

(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16

(三)选择了新的课程内容18

四、高中历史教科书分析19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19

(二)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19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的史学素养21

考点梳理21

一、认识史学理论21

(一)史学理论21

(二)相关概念21

二、史学发展脉络22

(一)主要线索22

(二)二十世纪史学概述24

三、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27

(一)唯物史观27

(二)全球史观27

(三)文明史观27

(四)现代化史观28

(五)比较史学28

四、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关的史学方法28

(一)历史知识与历史体裁28

(二)历史资料的收集及运用29

(三)历史的阐释和评价29

强化训练30

第二章 中国史3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2

考点聚焦3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32

考点梳理32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32

(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32

(二)氏族公社32

(三)传说时代33

二、夏商周时期33

(一)夏、商、西周33

(二)春秋战国34

三、秦汉时期37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7

(二)两汉时期38

四、魏晋时期40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42

六、宋元时期46

(一)宋、辽、西夏、金的更替46

(二)两宋经济的发展47

(三)元代的统一及影响47

(四)元代的社会经济48

(五)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文化48

七、明清时期50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50

(二)清代的政治制度50

(三)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清代疆域的奠定51

(四)明清赋役制度52

(五)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53

(六)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54

(七)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4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57

考点梳理57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57

(一)两次鸦片战争57

(二)中日甲午战争58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9

(四)签订的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59

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61

(一)太平天国61

(二)义和团运动62

三、洋务运动62

(一)概况62

(二)历史影响62

四、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63

(一)维新变法思潮与戊戌变法63

(二)辛亥革命64

五、晚清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65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66

(一)北洋军阀政府66

(二)新文化运动66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7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68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70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一”70

(二)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70

八、抗日战争73

(一)抗日战争爆发73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73

(三)南京大屠杀74

(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74

(五)抗战的胜利75

(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学术研究76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76

(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76

(二)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76

第三节 中国现代史78

考点梳理78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政权的巩固7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79

(三)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81

(四)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81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82

(一)中共八大82

(二)“大跃进”83

(三)人民公社化83

(四)七千人大会83

(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果和失误83

三、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84

(一)文化大革命84

(二)拨乱反正85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87

(一)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8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87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88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89

(五)“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89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90

(七)新时期的各项成就91

强化训练92

第三章 世界史9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98

考点聚焦98

第一节 世界古代史98

考点梳理98

一、人类的起源98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99

三、古代埃及文明100

(一)尼罗河的赠与100

(二)金字塔100

四、古代印度文明100

(一)概述100

(二)种姓制度101

五、古代希腊文明101

(一)克里特文明101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01

(三)古希腊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02

六、古代罗马文明103

(一)古罗马政治制度103

(二)罗马法104

七、基督教文明106

(一)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106

(二)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制度107

(三)中世纪基督教文化108

(四)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108

(五)中世纪欧洲的大学110

八、伊斯兰教文明110

(一)伊斯兰教110

(二)阿拉伯帝国111

第二节 世界近代史111

考点梳理112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12

(一)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112

(二)新航路开辟112

(三)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与殖民扩张112

(四)第一次工业革命113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15

(一)文艺复兴115

(二)宗教改革117

(三)启蒙运动118

三、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119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19

(二)美国独立战争121

(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122

(四)美国内战124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125

(六)日本明治维新125

(七)德意志统一126

(八)第二次工业革命127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27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27

(二)巴黎公社革命128

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29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29

(二)有关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研究129

六、近代科技与文化130

第三节 世界现代史131

考点梳理131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31

(一)历史背景131

(二)进程132

(三)影响132

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133

(一)十月革命133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建立133

(三)有关苏俄时期政治体制的研究134

三、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34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35

(一)巴黎和会135

(二)华盛顿会议136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36

五、“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36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36

(二)罗斯福新政137

(三)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138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140

(一)历史背景140

(二)“二战”的进程140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142

七、“二战”后的世界各国143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43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44

八、“二战”后的国际关系147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47

(二)殖民体系的解体和第三世界的兴起150

(三)多极化趋势151

九、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52

(一)经济全球化152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52

十、现代科学技术153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前提条件15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征153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53

强化训练154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162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原则16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2

考点聚焦162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162

考点梳理162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162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163

(一)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为标准分类163

(二)以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标准分类163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163

第二节 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164

考点梳理164

一、整体性原则164

二、以学生为主的原则164

三、意义建构的原则165

四、过程开放的原则166

强化训练166

第二章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16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8

考点聚焦168

第一节 认识课程标准168

考点梳理168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168

二、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设计的关系169

(一)课程标准给历史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理念、新教法和新学法169

(二)历史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的目标169

第二节 解读教材170

考点梳理170

一、历史教材170

二、历史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设计170

第三节 学情分析171

考点梳理172

一、学情分析172

(一)学生智力因素分析172

(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172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73

第四节 制定教学目标174

考点梳理174

一、教学目标174

二、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174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做的准备175

(一)研究历史课程标准175

(二)分析教学内容176

(三)分析学习者特征176

(四)分析社会形势需要176

(五)资源的准备177

四、如何写教学目标177

第五节 组织教学内容178

考点梳理178

一、组织教学内容的三项基本任务178

(一)理清知识线索178

(二)建构知识结构178

(三)解读重要概念178

二、组织教学内容的几种主要途径178

(一)优化教学内容178

(二)创新教学内容178

(三)教学内容的重组179

(四)教学内容的衔接179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179

考点梳理179

一、教学方法179

二、如何选择教学方法180

(一)学生实际180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180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180

(四)教学环境条件181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181

(一)讲授法181

(二)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181

(三)史料教学法182

第七节 制定教学策略184

考点梳理184

一、教学策略184

二、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184

(一)针对性原则184

(二)综合性原则184

(三)多样性原则184

(四)可操作性原则184

(五)灵活性原则185

第八节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187

考点梳理187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187

(一)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187

(二)提供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188

(三)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189

(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育个别化、个性化成为可能189

(五)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189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190

第九节 课堂练习设计194

考点梳理194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194

二、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194

第十节 教学设计的撰写195

考点梳理195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195

(一)学习需要分析195

(二)学习内容分析196

(三)学生特征分析196

(四)制定教学策略196

(五)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196

(六)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196

(七)修改196

二、教案的功能和作用196

三、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197

(一)教案的项目力求规范197

(二)教案的整体要和谐197

(三)教案的形式要灵活197

(四)教案的关键是运用197

强化训练198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202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20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2

考点聚焦202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202

考点梳理202

一、有效教学202

二、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203

(一)明确历史教育价值取向203

(二)适应学生的需求、知识和能力水平203

(三)科学地整合学习内容203

(四)强调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203

三、有效教学与学生发展204

第二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高效学习204

考点梳理204

一、历史学习的基础204

二、历史学习过程205

(一)影响历史学习过程的学习要素205

(二)历史学习过程的内涵及特征205

(三)历史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205

三、历史学习指导206

(一)学习类型的含义206

(二)学习类型的分类206

四、历史学习方法207

(一)知识型学习方法指导207

(二)技能型学习方法指导208

(三)史实运用型学习方法指导208

第二章 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21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10

考点聚焦210

第一节 历史课堂导入技能210

考点梳理210

一、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原则与要求210

(一)导入的原则211

(二)导入的要求211

二、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功能212

(一)集中、定向功能212

(二)促进认知衔接的功能212

(三)交流信息,精神互动功能212

三、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213

(一)复习法213

(二)设问法213

(三)兴趣法214

第二节 历史课堂语言技能215

考点梳理215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原则与要求215

(一)要有历史特色216

(二)语言要生动216

(三)语言变化要适当216

(四)面部表情要配合216

(五)心理节奏要考虑217

二、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功能217

(一)易于学生理解217

(二)易于调动学生217

(三)教与学有机结合217

(四)感受语言美218

第三节 历史课堂提问技能218

考点梳理218

一、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原则218

(一)针对性原则218

(二)可接受性原则218

(三)循序渐进性原则218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219

二、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219

三、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类型219

(一)直接提问式219

(二)兴趣启发式219

(三)问旧启新法220

(四)情境启示法220

(五)设疑置难法220

(六)讨论式220

(七)比较式221

(八)阶梯式221

(九)评价式221

(十)综合式222

(十一)化用式222

第四节 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222

考点梳理223

一、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应用和要求223

(一)影响课堂组织技能的主要因素223

(二)课堂组织技能的应用要求223

(三)新课程改革对课堂组织提出的新要求224

(四)课堂组织技能训练224

二、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功能225

(一)组织课堂管理,激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225

(二)促使教学多样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25

(三)实现教学个别化,保护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225

(四)进行课堂管理,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226

(五)提高教学效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226

三、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类型226

(一)课堂组织行为类型226

(二)课堂组织教学阶段类型226

第五节 历史课堂板书技能227

考点梳理227

一、板书的类型227

(一)提纲式板书227

(二)重点式板书228

(三)图示式板书228

(四)表格式板书229

(五)并列比较式板书229

二、板书的布局230

(一)对称型230

(二)偏正型230

(三)自由型230

三、板书的技巧和要求230

(一)板书的书写技巧230

(二)板位的安排230

(三)历史课堂板书的要求231

第六节 历史课堂结束技能231

考点梳理231

一、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含义231

二、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功能231

(一)巩固强化功能231

(二)过渡衔接功能232

(三)加强认识、深化主题功能232

(四)挖掘潜力、培养能力功能232

(五)内外沟通立疑开拓功能232

三、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类型232

(一)教师概括式232

(二)学生参与式234

强化训练235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238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23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8

考点聚焦238

第一节 历史教学评价概述238

考点梳理238

一、历史教学评价的内涵238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238

三、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239

(一)全面性原则239

(二)广泛性原则239

(三)多样性原则239

第二节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239

考点梳理239

一、教育测量239

二、教育评价240

三、教育评价的方法240

强化训练241

第二章 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24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2

考点聚焦242

第一节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242

考点梳理242

一、课堂教学评价242

(一)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242

(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243

(三)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243

二、自我反思244

(一)自我反思的内容244

(二)自我反思的原则244

(三)自我反思的实施程序244

(四)自我反思的实施方法245

第二节 学业评价246

考点梳理246

一、学业评价246

(一)学业评价的类型246

(二)学业评价的功能247

(三)学业评价的方法247

二、学业评价与高考考试的关系248

三、试卷质量的评价249

(一)信度(可靠性)249

(二)效度(有效性)250

(三)难度(难易性)250

(四)区分度(鉴别性)250

强化训练251

附录 教学设计经典范例253

教学设计《文艺复兴》253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259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261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