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
  • 丁俊萍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458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6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三个代表”思想-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3

(三)“三个代表”论断的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8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12

(一)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成果13

(二)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1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27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特点、贡献、地位和意义3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和重要贡献3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35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38

第一编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思想43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思想43

(一)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生产力思想44

(二)社会发展规律上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47

(三)工人阶级在争得政治统治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9

(四)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与利用人类文明一切成果50

(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2

(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53

(七)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5

二 列宁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思想56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进入社会主义57

(二)社会主义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60

(三)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国家,管理国家的任务首先归结于经济任务61

(四)利用资本主义的最新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63

(五)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64

三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要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思想65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历史考察69

一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69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对振兴实业、发展生产力的探索及其启示69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73

(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问题的系统阐述80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88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88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所体现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91

三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96

(一)对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96

(二)对发展生产力途径和条件的思考107

(三)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及其实践的简要评析124

四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126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内容126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30

(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34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9

(五)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46

第三章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153

一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思想的提出153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活动主线的概括和总结153

(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思想的酝酿和形成157

二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含义163

三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依据169

四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内容179

五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在“三个代表”中的地位184

第四章 “三个代表”在生产力思想方面的理论创新189

一 把发展生产力与党的执政使命联系起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89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命题的提出189

(二)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主要依据192

二 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98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探索198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新的概括和阐释201

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命题的提出20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211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217

四 总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和重大战略221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221

(二)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关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24

(三)防范经济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225

(四)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27

(五)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结合,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237

(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48

(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57

五 在邓小平“三步走”构想和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6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意义26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269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272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途径275

第二编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9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先进文化的基本思想291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先进文化的基本思想291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292

(二)关于文化理论的基石与核心原理297

(三)关于建设无产阶级新型文化的基本观点304

二 列宁关于先进文化的基本思想308

(一)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阐述309

(二)“两种民族文化”理论311

(三)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312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理——“灌输”理论313

(五)“文化革命”的思想315

(六)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性原理318

三 斯大林关于先进文化的基本思想320

(一)科学地论述了先进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32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阐释文化的起源和功能323

(三)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学习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324

(四)继承列宁提出的党性原则,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加强对文化思想工作的领导325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发展先进文化思想的历史考察328

一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发展先进文化思想328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确立32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系统阐述333

二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先进文化思想344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345

(二)以开放的态度向其他国家学习346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47

(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348

(五)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偏差和失误的简要评析348

三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发展先进文化思想35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5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四有”新人35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355

第七章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360

一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的提出360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命题的提出360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的形成364

二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含义369

(一)文化、先进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含义369

(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含义379

(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含义388

三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内容408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09

(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414

(三)按照“四以”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新人418

(四)继承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423

第八章 “三个代表”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理论创新431

一 将先进文化与党的建设联系在一起,把它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431

(一)从先进文化上建设党的命题的提出431

(二)从先进文化上建设党的依据432

(三)先进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相辅相成436

二 将先进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437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438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442

三 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450

(一)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451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发展453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460

四 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462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464

(二)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470

第三编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77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思想477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的基本思想477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484

(二)利益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现实关系486

(三)共同利益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487

(四)利益是社会关系的表现,物质利益决定政治利益488

(五)工人阶级没有本阶级的私利488

(六)对社会主义利益、共产主义利益概念的探索490

二 列宁关于利益的基本思想494

(一)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494

(二)能否给工人带来实际利益是检验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是否优越的标准495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497

(四)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应当关心劳动者的个人利益497

(五)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对工人有好处499

(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包括奖金和利润等制度是贯彻个人利益原则的一种方法500

(七)物质利益的分配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501

(八)社会主义社会要探索和发现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501

(九)反对以权谋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502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利益思想的历史考察504

一 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的人民群众利益思想505

(一)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由之路505

(二)共产党人一切言行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509

(三)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513

(四)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实现对群众的领导的前提条件516

二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的人民群众利益思想518

(一)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519

(二)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525

三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人民群众利益思想539

(一)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39

(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的最大利益543

(三)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546

(四)“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550

第十一章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555

一 利益的相关概念分析555

(一)利益的概念555

(二)利益的类别560

二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的提出569

三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含义575

(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含义575

(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577

四 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581

(一)切实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581

(二)切实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594

(三)切实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609

(四)人民利益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17

第十二章 “三个代表”在人民群众利益思想方面的理论创新623

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623

(一)从“三个全局”的高度,强调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624

(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要逐步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626

(三)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关键一环630

二 把增进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31

三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37

四 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642

五 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为困难群体谋利益645

六 在谋求人民利益的途径等方面的理论创新647

主要参考文献654

后记6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