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订聂氏伤寒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三订聂氏伤寒学
  • 聂惠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3596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3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771页
  • 主题词:伤寒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订聂氏伤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张仲景原序1

引子:导读十则3

一、《伤寒论》溯源3

二、《伤寒论》的六经与六经辨证5

三、《伤寒论》的辨证法术7

四、《伤寒论》的论治法术11

五、《伤寒论》的组方法术13

六、《伤寒论》的用药法术19

七、《伤寒论》对临床医学的贡献21

八、《伤寒论》的学术地位与价值26

九、学好《伤寒论》之心法28

十、《伤寒论》的研究32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8

概论38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40

一、太阳病提纲40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41

(一)太阳中风脉证提纲41

(二)太阳伤寒脉证提纲42

(三)太阳温病脉证提纲44

三、辨病发于阴阳46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7

第二节 太阳病证50

一、太阳经证50

(一)中风表虚证50

1.桂枝汤证50

2.桂枝汤禁例64

3.桂枝汤兼证66

(1)桂枝加葛根汤证66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68

(3)桂枝加附子汤证72

(4)桂枝去芍药汤证74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75

(6)桂枝新加汤证76

(二)伤寒表实证80

1.麻黄汤证80

2.麻黄汤禁例87

3.麻黄汤兼证93

(1)葛根汤证93

(2)大青龙汤证96

(3)小青龙汤证100

(三)表郁轻证104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104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107

3.桂枝二越脾一汤证108

二、太阳腑证112

(一)太阳蓄水证112

(二)太阳蓄血证122

1.桃核承气汤证122

2.抵当汤证126

3.抵当丸证129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131

一、变证论治法则131

二、辨表里缓急先后治则132

(一)汗下先后治则132

(二)标本缓急治则135

三、辨寒热真假137

四、辨虚证实证138

五、辨阴阳自和欲愈候140

六、热证142

(一)热郁胸膈证142

1.桅子豉汤证142

2.桅子厚朴汤证147

3.桅子干姜汤证148

4.桅子豉汤禁例149

(二)热邪迫肺证151

(三)热迫阳明证155

(四)热迫大肠证156

七、虚证161

(一)心阳虚证161

1.桂枝甘草汤证161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163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164

4.桂枝加桂汤证166

(二)阳虚兼水气证170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170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71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76

(三)脾虚证180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180

2.小建中汤证182

3.桂枝人参汤证184

(四)肾阳虚证186

1.干姜附子汤证186

2.茯苓四逆汤证187

3.真武汤证189

(五)阴阳两虚证190

1.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证190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194

3.炙甘草汤证195

八、结胸证200

(一)结胸辨证200

(二)热实结胸证202

1.大陷胸汤证202

2.大陷胸丸证210

3.小陷胸汤证212

(三)寒实结胸证215

九、脏结证218

十、痞证219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219

(二)热痞证220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20

2.附子泻心汤证224

(三)寒热错杂痞证226

1.半夏泻心汤证226

2.生姜泻心汤证232

3.甘草泻心汤证235

(四)痰气痞证239

(五)水痞证243

(六)痞证误治后下利的辨治243

十一、上热下寒证247

第四节 太阳病变逆证249

一、火逆变证249

(一)火邪迫血变证249

(二)误灸变证及预后251

(三)误熨变证及自愈机转252

(四)火逆坏证的预后253

(五)温病误火的变证255

二、吐逆变证256

三、汗下逆变证259

第五节太阳病类似证262

一、风寒湿痹证262

(一)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证262

(二)甘草附子汤证265

二、水饮停聚证267

三、胸膈痰实证271

第六节 合病与并病274

一、合病证274

(一)太阳阳明合病274

(二)太阳少阳合病276

(三)三阳合病278

二、并病证279

(一)太阳阳明并病279

(二)太阳少阳并病281

第七节 太阳病欲解时284

太阳病篇总结285

一、汗法的运用288

二、消法的运用290

三、吐法的运用291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95

概论29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297

一、阳明病提纲297

二、阳明病主要脉证298

三、阳明病病因病机300

第二节 阳明病证305

一、阳明病经表证305

二、阳明病热证306

(一)桅子豉汤证306

(二)白虎汤证307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313

(四)猪苓汤证316

三、阳明病实证320

(一)承气汤证320

1.调胃承气汤证320

2.小承气汤证325

3.大承气汤证331

(二)润导法证346

1.麻子仁丸证346

2.蜜煎方及猪胆汁方证347

(三)下法辨证350

(四)下法禁例353

四、阳明病寒证358

五、阳明病虚证363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364

一、发黄证364

(一)湿热发黄证364

1.茵陈篙汤证364

2.桅子柏皮汤证369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371

(二)寒湿发黄证373

(三)火逆发黄证374

(四)合病发黄证374

二、血热证377

(一)衄血证377

(二)蓄血证378

(三)下血证380

第四节 阳明病类似证381

第五节 阳明病预后383

第六节 阳明病欲解时384

阳明病篇总结385

一、清法的运用387

二、下法的运用389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394

概论394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396

一、少阳病提纲396

二、少阳病治禁397

第二节 少阳病证399

一、小柴胡汤证399

二、小柴胡汤禁例417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419

一、变证论治法则419

二、柴胡桂枝汤证419

三、大柴胡汤证422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427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429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431

第四节 少阳病类似证436

一、热入血室证436

二、阳微结证439

第五节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440

第六节 少阳病欲解时442

少阳病篇总结442

和法的运用444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451

概论451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452

第二节 太阴病证454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456

一、太阴兼表证456

二、太阴腹痛证457

三、太阴发黄证463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465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465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465

三、太阴转属阳明证466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467

太阴病篇总结468

补法的运用469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472

概论472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474

一、少阴病提纲474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475

三、少阴病治禁477

第二节 少阴病证480

一、少阴寒化证480

(一)四逆汤证480

(二)通脉四逆汤证486

(三)白通汤证489

(四)白通加猪胆汁汤证490

(五)真武汤证494

(六)附子汤证497

(七)桃花汤证500

(八)少阴下利可灸证505

二、少阴热化证507

(一)黄连阿胶汤证507

(二)猪苓汤证510

(三)热移膀胱证511

(四)少阴下利可刺证512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513

一、少阴病兼太阳证513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513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516

二、少阴病兼阳明证517

第四节 少阴病类似证520

一、四逆散证520

二、吴茱萸汤证526

第五节 咽痛诸证528

一、猪肤汤证528

二、甘草汤与桔梗汤证529

三、苦酒汤证532

四、半夏散及汤证533

第六节 少阴病预后536

一、少阴病欲愈证536

二、少阴病可治证537

三、少阴病危重证538

第七节 少阴病欲解时544

少阴病篇总结544

温法的运用547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551

概论551

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552

第二节 厥阴病证553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553

(一)乌梅丸证553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557

(三)麻黄升麻汤证559

二、厥阴寒证562

(一)当归四逆汤证562

(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564

(三)吴茱萸汤证567

三、厥阴热证569

第三节 厥逆辨证573

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573

二、辨厥逆证574

(一)热厥574

1.热厥的特点与禁忌574

2.热厥轻证575

3.热厥重证576

(二)寒厥577

1.阳虚阴盛厥577

2.冷结膀胱厥578

(三)痰厥579

(四)水厥580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582

第四节 辨呕哕下利证585

一、辨呕证585

(一)阳虚阴盛呕585

(二)邪转少阳呕585

(三)痈脓致呕586

二、辨哕证587

(一)胃寒致哕证587

(二)哕而腹满证588

三、辨下利证588

(一)下利辨证588

(二)实热下利证589

(三)虚寒下利证591

1.虚寒下利证治591

2.虚寒下利兼表治则592

第五节 厥热胜复证594

第六节 厥阴病预后598

一、厥阴病可愈证598

二、厥阴病危重证600

三、厥阴虚寒下利的转归602

第七节 厥阴病欲解时607

厥阴病篇总结608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611

概论611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612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613

一、辨霍乱与伤寒下利的异同613

二、霍乱治法614

(一)四逆加人参汤证614

(二)五苓散、理中丸证616

(三)桂枝汤证620

(四)四逆汤证620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622

三、愈后调养623

霍乱病篇总结624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627

概论627

第一节 阴阳易证627

第二节 差后劳复证628

一、差后劳复证治628

(一)枳实桅子豉汤证628

(二)小柴胡汤证630

(三)牡蛎泽泻散证631

(四)理中丸证632

(五)竹叶石膏汤证633

二、差后饮食调养638

差后劳复病篇总结639

附篇641

一、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与实用优势643

二、仲景脉法的运用特长651

三、《伤寒论》针灸疗法的临床实用意义655

四、赵本《伤寒论》原文排列次序与临床实用意义658

五、《长沙方歌括》方歌辑录692

附录705

一、本书未录的原文707

二、古今剂量折算表708

三、主要参考书目709

四、条文索引710

五、方剂索引716

六、验案索引718

七、古代应用病证索引722

八、现代应用病证索引728

九、笔者应用病证索引733

聂惠民简历7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