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要
  • 李烈炎,王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947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980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002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史:思想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古农业文明卷引语11

一、先夏遗存12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12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14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20

(四)入夏前的生产部类及技术工艺23

二、夏代27

(一)关于二里头文化27

(二)夏人之居28

(三)夏人工艺30

(四)夏人文字考39

(五)农业状况40

三、商代44

(一)商祖考44

(二)商居迁45

(三)商人工艺47

(四)商品、货币、商业与商人60

(五)甲骨文63

(六)气象知识66

(七)农业状况71

四、周代76

(一)周祖考76

(二)周人之居77

(三)周代工艺科技概况78

(四)自然生物定名(《诗经》草木虫鸟兽鱼名谱)107

(五)农业状况128

医学卷(伤寒论)引语137

一、伤寒140

二、张仲景伤寒论142

(一)张仲景142

(二)仲景《伤寒论》143

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自序146

三、历代伤寒论148

(一)汉至唐148

(二)宋代150

(三)元代158

(四)明代159

(五)清代164

四、瘟疫论及其他185

(一)瘟疫论185

附:清代瘟疫书目录190

(二)霍乱论191

附:清代霍乱书目录194

(三)痧症论195

附:清代痧症书目录196

(四)鼠疫论197

度量衡卷引语203

一、三代度量衡204

(一)度204

(二)量205

(三)衡206

二、秦代度量衡209

(一)度209

(二)量210

(三)衡210

三、两汉度量衡212

(一)度212

(二)量213

(三)衡214

四、魏晋南北度量衡216

(一)度216

(二)量219

(三)衡219

五、隋唐度量衡220

(一)度220

(二)量221

(三)衡221

六、宋代度量衡223

(一)度223

(二)量224

(三)衡225

七、元代度量衡227

(一)度227

(二)量227

(三)衡228

八、明清度量衡229

(一)度229

(二)量230

(三)衡230

九、历代度量衡数值、进制表232

乐律卷引语237

一、上古三代乐律考238

(一)上古三代乐器形制238

(二)音律定制241

(三)古代早期音阶观243

附录:相关乐理常识246

二、秦汉乐律249

(一)五下六上249

(二)阴阳相生252

(三)六十律254

三、魏晋南北乐律257

(一)五音还相为宫尝试257

(二)差值再分配261

(三)丝法定音263

四、隋唐五代乐律266

(一)隋寻旧求尺266

(二)唐乐制由盛而废267

(三)五代十三弦定律268

五、宋代乐律270

六、明代乐律(朱载堉十二平均律)275

(一)破九寸,弃三分275

(二)十二平均法277

(三)黄钟四生法279

历法卷引语289

一、三代历法291

(一)殷商治历291

(二)周代历法300

二、秦汉历法341

(一)《太初历》(《三统历》)342

(二)《四分历》348

(三)《乾象历》354

三、魏晋南北历法361

(一)魏《黄》、《太》361

(二)《景初历》363

(三)《刘智历》(附《乾度历》等二历)367

(四)《三纪历》369

(五)《玄始历》(附《永初历》等二历)372

(六)《元嘉历》375

(七)《大明历》383

(八)《正光历》388

(九)《兴和历》(附《九宫行棊历》等二历)391

(十)《天保历》(附《灵宪历》等六历)393

(十一)发现日、月、五星运动不均匀性396

四、隋唐历法398

(一)《开皇历》398

(二)《皇极历》399

(三)《大业历》406

(四)唐《戊寅历》(附《千岁历》)412

(五)《麟德历》(附《神龙历》等三历)416

(六)《大衍历》(附《至德历》)422

(七)《五纪历》(附《符天历》)430

(八)《正元历》(附《观象历》)432

(九)《宣明历》434

(十)《崇玄历》438

五、五代历法442

(一)五代可知历名442

(二)《调元历》442

(三)《钦天历》444

六、宋代历法447

(一)宋代可知历名447

(二)《应天历》447

(三)《乾元历》(附《至道历》)451

(四)《仪天历》455

(五)《崇天历》459

(六)《明天历》464

(七)皇祐漏刻466

(八)《奉元历》468

(九)《观天历》470

(十)《纪元历》474

(十一)《统元历》477

(十二)《乾道历》479

(十三)《淳熙历》(附《五星再聚历》)482

(十四)《会元历》484

(十五)《统天历》485

(十六)《开禧历》(附《淳祐历》等二历)488

(十七)《成天历》490

(十八)《本天历》492

七、辽金历法494

(一)贾、杨《大明历》494

(二)赵知微《大明历》495

八、元明清历法500

(一)元《授时历》500

(二)明《大统历》517

(三)明初译《回回历法》517

(四)明《圣寿万年历》518

(五)明《新法历》520

(六)明《晓菴历》521

(七)清《时宪历》523

九、太平天国、民国历法526

(一)太平天国《天历》526

(二)《民国历》526

数学卷引语529

一、上古数学530

(一)数理原始(考古发掘)530

(二)数学原始(文献记载)537

二、夏商数学(规矩及勾股测术)545

(一)数学一般545

(二)规矩及勾股测术548

三、周初数学(八卦数理及勾股测天)549

(一)八卦的数学启示549

(二)周人用数555

(三)商高勾股(周公、商高问答)559

(四)数的涵义(上古及夏、商和周初)564

四、周代数学(两周百工算术)565

(一)九数(门类算术)565

(二)分数应用566

(三)工艺数学知识568

(四)先秦数学思辩572

(五)权衡论(运畴学端倪)576

五、两汉数学(系统算术时代)579

(一)《周髀》(最早的天文算术)579

(二)西汉《算数书》(介于“九数”、“九章”之间的数学)581

(三)《九章算术》(系统化算术)587

(四)张衡圆周率601

六、魏晋南北数学(数学体系化时代)603

(一)赵爽注《周髀》(勾股图说)603

(二)刘徽注《九章算术》606

(三)孙子算术616

(四)夏侯阳算术619

(五)张邱建算术(三元不定方程)623

附:张邱建算经自序626

(六)祖冲之圆周率(缀术)627

(七)祖暅开立圆术(等积原理)630

(八)甄鸾《五曹算经》(及《五经算术》、《数术记遗》)632

七、隋唐数学(数学知识化时代)637

(一)刘焯、僧一行推天体运行速度(等间距二次内插法)637

(二)王孝通《缉古算术》(开带从立方解三次方程)639

(三)唐朝确立算经十书(李淳风等注释数学经典)643

八、宋元数学(高深数术时代)649

(一)贾宪《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开高次方)649

(二)沈括《梦溪笔谈》(隙积术·会圆术)653

(三)刘益《议古根源》(正负开方术)655

(四)李冶数学(勾股容圆·立天元一)657

附:李冶《测圆海镜序》665

(五)秦九韶《数书九章》(大衍求一·正负开方)666

附:秦九韶《数书九章序》679

(六)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及“杨辉算法”(求捷化优之算学)682

(七)朱世杰《四元玉鉴》(多元高次方程组·高阶等差级数及高次招差术)688

九、明清数学(上)(明代)704

(一)吴敬数学704

(二)王文素数学707

(三)程大位数学712

(四)徐光启数学及中西观715

附:《几何原本》、《测量全义》及《历学会通》中的几个重要知识719

十、明清数学(下)(清代)724

(一)梅文鼎数学724

(二)《数理精蕴》744

(三)明安图割圆连比例数学(明氏展开式)749

(四)乾嘉问经释古数学753

(五)焦循数理数学764

(六)汪莱理论数学767

(七)李锐开方论数学776

(八)董佑诚割圆连比例数学(无穷级数)782

(九)发掘《四元》数学785

附:罗士琳“比例”数学观787

(十)项名达割圆连比例数学(三角函数)788

(十一)戴煦对数数学(并椭圆求周、三角函数)791

(十二)夏鸾翔曲线数学799

(十三)普遍关注的数学问题(微积分倾向)804

(十四)李善兰承中化西数学808

(十五)清末余编834

附录:清末数学教科书概貌840

附一 十九世纪末大型中西数学知识丛书840

附二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数学教材841

理学卷(朱子哲学)引语847

一、论“理”848

(一)何谓“理”848

(二)理与气850

(三)理与性851

(四)物与性852

(五)理与太极853

(六)理无内外、无方所、无形状、往来不穷855

(七)理一分殊856

(八)理的客观实在性857

(九)天与理858

(十)天理与人欲859

(十一)理与动静863

二、格物致知穷理867

(一)格物867

(二)致知869

(三)穷理872

(四)诚与敬874

(五)知与行882

三、人、物之性887

(一)何谓性887

(二)气质之性889

(三)性与命及富贵贫贱寿夭893

(四)人性之善恶896

四、论中902

(一)在中之义与中之道902

(二)关于折衷903

(三)中与正904

(四)中庸905

五、体用909

(一)体用观念由来909

(二)“体用”本义910

(三)体用一源,显微无间911

六、心与知觉912

(一)何为心912

(二)心、性、情、意、志之区别913

(三)关于心与知觉914

(四)心感物有正不正与善不善914

(五)敬与放心916

七、论《易》918

(一)读《易》当分三等918

(二)《易》本卜筮之书920

八、论孟子性善说922

(一)故与利,智与凿922

(二)孟子之人无有不善926

九、论张子《西铭》930

(一)张载《西铭》930

(二)程、朱论《西铭》931

十、论释氏诸说935

(一)儒、释二道不两立935

(二)论禅学940

(三)论释家之书942

十一、论说天文947

(一)关于天之行道与日月蚀947

(二)天、日、月三者之行度949

(三)关于天度的测定952

(四)天无体,二十八宿便是天之体954

(五)天地的形成955

(六)天地辟阖,无始无终956

(七)黑夜乃天之正色958

(八)关于月亮盈亏、朔望959

(九)闰余和置闰961

十二、养生观963

(一)《调息箴》963

(二)《紫阳琴铭》965

(三)关于道家惜气养生之道965

(四)关于老子“专气致柔”966

(五)养生训语967

(六)辨养生成仙说968

附:本章第(五)节相关资料969

十三、理学余说970

三告(作者后记)972

本书撰著工作说明9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