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专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专论
  • 高铭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1520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4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54页
  • 主题词:刑法(学科: 研究生 地点: 中国) 刑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专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

第一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1

一、 创立、发展时期(1949年10月至1957年上半年)2

二、 萧条、停滞时期(1957年下半年至1976年10月)5

三、 复苏、繁荣时期(1976年10月至现在)6

第二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发展之前瞻32

一、 转换理论观念32

二、 调整研究方向33

三、 改革研究方法34

四、 拓宽研究视野34

第二章 新中国刑法立法概述36

第一节 刑法立法的概念和研究意义36

一、 刑法立法的概念36

二、 刑法立法的研究意义38

第二节 中国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及其局部修改补充42

一、 1979年刑法典孕育诞生的曲折历程42

二、 对1979年刑法典的局部修改补充45

第三节 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及其整体评价50

一、 刑法典的全面修订:1997年刑法典的公布施行50

二、 对修订的刑法典的整体评价51

三、 修订刑法典之后的立法概况54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研究63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缘起与演进63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肇始63

二、 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66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蕴涵70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70

二、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蕴涵74

一、 法律主义原则78

第三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78

二、 禁止事后法原则79

三、 禁止类推解释原则80

四、 明确性原则82

五、 刑罚法规正当原则84

第四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确立85

一、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确立过程之简要回顾85

二、 1997年刑法典确立罪刑法定原则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争议与研讨89

三、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中确立的重大意义97

第五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立法与司法贯彻中的缺憾101

一、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立法贯彻中的缺憾101

二、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事司法贯彻中的缺憾109

三、 对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立法与司法缺憾的反思111

一、 我国刑法理论对各种犯罪概念表述之评价114

第一节 犯罪概念及犯罪的基本特征114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研究114

二、 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基本特征的争论120

三、 社会危害性与犯罪客体的关系123

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和分类123

一、 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123

二、 犯罪构成的分类127

第三节 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133

一、 关于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内容的争议134

二、 行为主体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要件)135

三、 行为侵犯的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要件)139

四、 犯罪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不应合并为一个要件、危害行为不应独立为一个要件143

第四节 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144

第五章 犯罪客观方面研究151

第一节 危害行为概念研究151

一、 刑法中“行为”的立法及界说151

二、 危害行为的定义153

一、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和行为性158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研究158

二、 不作为犯罪的种类和规范构造164

三、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根据168

第三节 危害结果研究171

一、 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争议171

二、 正确界定危害结果概念的几个问题172

第四节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178

一、 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178

二、 刑法因果关系的地位180

三、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184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193

一、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功能193

第六章 犯罪主体研究193

二、 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198

三、 犯罪主体的类型201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205

一、 未成年人犯罪之界定205

二、 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之犯罪范围206

三、 未成年人犯罪之特殊刑事责任原则214

第三节 精神障碍人的危害行为及其刑事责任221

一、 精神障碍的含义221

二、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224

三、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228

第四节 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231

一、 单位犯罪的界定232

二、 单位犯罪的处罚238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244

一、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功能244

第七章 犯罪主观方面研究244

二、 罪过形式和无罪过事件247

三、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253

四、 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256

第二节 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内容问题258

一、 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本身的认识259

二、 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的评价性认识263

第三节 犯罪间接故障问题270

一、 间接故障的概念与构成特征270

二、 间接故障的认定273

第四节 疏忽大意过失中的“应当预见”问题276

一、 应当预见的内容276

二、 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279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285

一、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性质285

第八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研究285

二、 犯罪既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290

三、 犯罪预备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295

四、 犯罪未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299

五、 犯罪中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303

第二节 犯罪实行行为含义的理解与认定308

一、 犯罪实行行为着和的含义309

二、 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310

第三节 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与认定315

一、 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315

二、 犯罪完成与否的认定317

第四节 犯罪分子意志内外原因的含义与认定321

一、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含义321

二、 犯罪分子意志以内原因的含义324

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328

一、 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未遂问题328

二、 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中止问题332

第九章 共同犯罪研究336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说336

一、 共同犯罪的概念336

二、 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338

三、 共同犯罪的形式342

四、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346

五、 我国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的研究现状和意义357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基本认定358

一、 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358

二、 认定共同犯罪中几个值得研究的疑难问题360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365

一、 共同犯罪人分类概述365

二、 关于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的争论370

一、 犯罪集团概念的法定化问题373

第四节 犯罪集团及其认定373

二、 犯罪集团的构成特征376

三、 犯罪集团认定中的几个问题379

第五节 共同犯罪与身份382

一、 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382

二、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应如何定性386

第十章 罪数问题研究389

第一节 实质的一罪和法定的一罪若干问题研究389

一、 关于继续犯389

二、 关于想像竞合犯392

三、 关于结合犯的设置规律398

第二节 处断的一罪若干问题研究400

一、 关于连续犯400

二、 关于牵连犯404

三、 关于吸收犯414

一、 正当防卫的概念422

第十一章 正当防卫研究422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化根据和意义422

二、 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427

三、 正当防卫的意义429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430

一、 正当防卫成立条件若干争议问题辨析430

二、 正当防卫成立条件探析433

三、 不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非法防卫行为444

第三节 防卫过当的定罪与量刑446

一、 防卫过当的定罪446

二、 防卫过当的量刑449

第四节 特殊防卫问题450

一、 特殊防卫的称谓451

二、 特殊防卫与普通正当防卫的关系453

三、 特殊防卫的适用454

第十二章 刑事责任研究457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历史考察458

一、 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考察458

二、 刑事责任承担主体的历史考察463

三、 刑事责任解决方式的历史考察467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471

一、 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471

二、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476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478

一、 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根据479

二、 刑事责任的哲学理论根据485

第四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过程490

一、 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490

二、 刑事责任的终结时间491

三、 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493

第十三章 刑罚功能与刑罚目的研究494

第一节 刑罚功能494

一、 刑罚功能概说494

二、 刑罚功能观点概览495

三、 刑罚功能分述497

第二节 刑罚目的502

一、 刑罚目的的界定502

二、 中外刑罚目的诸学说及其评析507

三、 刑罚目的应当是特殊预防与报应的统一521

第十四章 死刑研究525

第一节 死刑概说525

一、 死刑的历史沿革525

二、 关于死刑价值、死刑立法及死刑司法的争议疑难问题528

第二节 中国死刑立法及其争论的回顾与评价532

一、 中国死刑立法进程的回顾533

二、 如何合理设置死刑的立法之争537

三、 修订刑法典对于死刑立法的抉择540

第三节 中国死刑司法适用的疑难争议问题547

一、 如何理解《刑法》第48条规定的“罪行极其严重”547

二、 如何正确把握适用死缓的条件549

三、 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关于处理死缓犯的规定550

第十五章 罚金刑研究557

第一节 罚金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地位问题558

第二节 罚金刑的适用范围问题562

一、 关于罚金刑适用的犯罪主体562

二、 关于罚金刑适用的犯罪类型567

第三节 罚金刑的数额问题571

一、 确定罚金数额的依据572

二、 罚金刑数额的法律规定方式574

一、 并科罚金制580

第四节 罚金刑的适用方式580

二、 选科罚金制582

三、 复合罚金制583

四、 单科罚金制583

五、 易科罚金制584

第五节 关于罚金刑的执行问题586

一、 关于罚金制缓刑的问题586

二、 关于罚金易科问题588

第十六章 自首制度研究591

第一节 关于自首的本质591

第二节 关于自首的成立要件595

第三节 关于余罪自首的主体597

第四节 关于余罪自首的“其他罪行”601

第五节 关于自首从宽处罚的根据603

一、 关于数罪并罚制度的概念及特征608

第一节 数罪并罚制度概说608

第十七章 数罪并罚制度研究608

二、 数罪并罚的原则611

第二节 我国刑法数罪并罚中若干问题研究614

一、 无期徒刑的并罚规则614

二、 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并罚规则617

三、 决定执行刑期的限度621

四、 附加刑的并罚规则622

五、 数个有期自由刑部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规则627

第三节 不同法律条件下适用数罪并罚原则若干问题研究630

一、 判决宣告前的同种数罪的并罚研究630

二、 原判之罪为数罪的条件下发现漏罪的并罚研究633

三、 刑罚未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数个漏罪的并罚研究636

四、 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数个新罪的并罚研究638

五、 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新罪且发现漏罪的并罚研究6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