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学与未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儒学与未来
  • 刘蔚华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1110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中国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学与未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宋焕新1

自序1

儒学:亚细亚思想方式综论1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2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提出2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实质和基本特征5

二、亚细亚思想方式的典型表现14

(一)亚细亚思想方式在思想领域的反映14

(二)亚细亚思想方式的典型代表:儒学19

三、儒家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阶段21

(一)中国儒学的萌芽、产生和兴起22

(二)儒学的独尊与经学化23

(三)儒学在变异中发展25

(四)儒学的重振与复兴26

(五)传统儒学的终结27

(一)先秦百家中的显学29

四、儒家学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29

(二)封建社会的正宗学术32

(三)作为传统丈化的主流35

中国儒学的起源39

一、儒学起源的几种理论39

二、“三代”社会的发展与礼乐制度的形成42

三、儒学的先驱:周公姬旦48

四、学术下移与私学兴起对儒学的催生作用50

一、孔子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54

孔子——儒学创始人54

(一)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55

(二)鲁国的社会环境与丈化传统59

(三)孔子家世的影响63

二、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演变过程63

(一)青少年时期64

(二)中年时期71

(三)老年时期78

(一)价值本源上的天人转化88

三、孔子的儒学体系88

(二)人的尊严与价值在于“仁”92

(三)政治思想中的德礼政刑94

(四)“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97

(五)培养“士君子”的教育思想与“好学敏行”的认识论101

四、儒家基本典籍的形成105

五、孔子的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108

孟子思想112

一、孟子的时代和生平112

二、孟子的思想体系124

(一)王道、仁政思想124

(二)重民、尊贤思想130

(三)天命、人性思想134

(四)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140

三、孟子的历史地位145

四、余论151

一、荀子的生平与时代153

荀子思想153

二、荀子的思想体系160

(一)天与人160

(二)性与伪167

(三)群与分174

(四)礼与法177

(五)知与行184

(六)名与实189

三、苟子的历史地位192

中国阴阳观念的形成194

一、阴阳观念的起源195

二、阴阳观念的扩展197

三、阴阳观念的哲理化200

《易传》中的儒学思想206

一、《易传》的形成206

(一)《彖传》207

(二)《象传》209

(三)《文言》210

(四)《系辞传》211

(五)《说卦传》211

(六)《序卦传》212

(七)《杂卦传》213

二、《易传》中儒学思想的特点214

(一)阴阳大化思想216

(二)圣人王道观念217

四、仁学的衰落218

(三)重位尚中意识218

(四)崇德广业精神222

儒家仁学的演变225

一、仁学的开端225

(一)从政治上论仁227

(二)从道德上论仁229

(三)从事功上论仁231

二、仁学的系统化232

(一)处理仁和礼、道德论与政治论的关系233

(二)形成仁学的规范体系235

(三)“成仁”的认识论237

(一)战国时期关于仁学的争鸣241

(二)汉代的宗法与崇仁247

(三)魏晋时期的名教危机与唐代的恢复道统251

(四)宋儒将仁学推向极致254

三、仁学的流变259

五、对仁学的反思264

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社会271

一、时代潮流与文化发展27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元观念274

(一)宇宙观上对“生”的崇尚276

(二)社会观上对“家”的爱戴279

(三)人生价值观上对“德”的追求283

(四)思维方式上的贵“和”倾向286

三、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转化288

一、传统性与现代性291

儒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291

二、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295

三、传统文化的价值选择298

四、儒家文化的普遍理念302

(一)儒家文化以伦理价值为中心303

(二)儒家文化以社会国家为本位304

(三)儒家文化以义务至上为准则304

(四)儒家文化以民本主义为依据305

(五)儒家文化以完美人格为理想306

(六)儒家文化以世界大同为归宿307

五、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307

(一)人道意识307

(二)地球家园意识308

(三)合理增长人口意识发308

(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识309

(五)独立人格与自主意识309

(六)道义原则与功利主义统一的意识310

(八)保护生态与环境意识311

(七)重视社会参与和公共关系的意识311

(九)崇尚创业、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312

(十)科技主义与人本主义统一的意识314

(十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意识314

关于儒家伦理精神的批判继承316

一、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316

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17

三、儒家伦理精神批判继承的可操作性321

(一)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322

(二)要反映现实社会关系322

(三)要在理论上重新做出价值诠释323

(四)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324

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反思——纪念侯外庐先生326

一、探讨中国历史的特殊性327

二、清理传统思想发展的脉络330

三、冲决历史惰性力的网罗337

迎接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