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活的“革命” 道德建设的范式和路向转换 “新生活运动”的伦理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活的“革命” 道德建设的范式和路向转换 “新生活运动”的伦理研究
  • 李明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三峡书店
  • ISBN:754266184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活的“革命” 道德建设的范式和路向转换 “新生活运动”的伦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现状1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1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4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8

一、道德哲学的日常生活转向8

二、伦理“运动”中的道德生成与发展27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39

一、研究内容40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42

第一章 新生活运动及其伦理概述45

第一节 新生活运动的产生与发展45

一、复杂的社会背景46

二、准备与发起53

三、响应与发展61

四、衰落与终结64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的伦理目标66

一、国家层面:用民族固有道德来实现救国目标66

二、社会层面:用传统道德解决国民生活道德失范问题73

三、个人层面:以生活的“革命”塑造“新”人81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的伦理思想基础88

一、以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为思想根基88

二、以儒学化的三民主义思想为现实依据93

三、以西方现代伦理思想为借鉴资源98

第二章 新生活运动的道德内容及伦理特征104

第一节 礼义廉耻:新生活运动的道德准则104

一、礼义廉耻的历史源流及对道德建设的作用105

二、新生活运动发起初期对礼义廉耻的统一释义108

三、礼义廉耻的解释宣传117

四、抗日战争时期礼义廉耻的新解释126

第二节 走进“生活”的道德要求132

一、道德为何需要走进生活132

二、衣、食、住、行方面的道德要求134

三、其他生活方面的道德要求142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的伦理特征148

一、革命运动中的道德重建148

二、教育运动中的道德教化150

三、文化运动中的道德复兴153

四、军事化运动中的道德统一155

第三章 新生活运动的道德实践158

第一节 以“运动”促进道德养成158

一、“清洁”“规矩”运动与道德惯习的养成159

二、“三化”运动与道德原则之践行163

三、季节性运动与道德习俗的变革168

四、战时特殊运动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172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的重点人群及其道德作用176

一、公务人员和军人的道德引领176

二、青年学生及其道德责任182

三、女性新生活与女性道德189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中的道德推进方式193

一、以充分的宣传引导来提高道德准则的认同度193

二、以严格的检阅奖惩来实现道德践行的有效监督和激励199

三、以突出典型和重点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效应205

第四章 新生活运动的道德成效与失败的伦理原因211

第一节 新生活运动的道德成效211

一、一定程度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212

二、一定区域里民众道德生活的变化221

三、一定时期内国民爱国意识的加强230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失败的伦理原因237

一、忽视伦理精神动员背后的物质基础239

二、“运动”的道德理论准备不足245

三、执行人员的道德行为示范性不足251

四、道德变革与其他变革不同步257

第五章 新生活运动的伦理反思261

第一节 “生活”的离弃与回归:道德建设的路向转换261

一、从单向的“自上而下”到双向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261

二、借助日常生活开展道德建设271

第二节 “运动”的意义与建构:道德建设的范式转换278

一、从注重宣传灌输到借助一定形式的“运动”279

二、开展合适的道德“运动”285

结语294

参考文献297

后记3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