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经典研究与临床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经典研究与临床 下
  • 王琦著;王东坡整理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51321100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208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古籍-研究;中医学-临床医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经典研究与临床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伤寒论》研究方法2

第一节 《伤寒论》研究思路与方法2

一、研究思路2

二、研究方法4

第二节 《伤寒论》的字句与读法7

一、自注句7

二、省文8

三、假借字8

四、古今字句意义的区别9

五、句读10

第三节 《伤寒论》理论提要10

一、病证关系与汤证关系10

二、六病分类13

第四节 《伤寒论》的研究原则23

一、悉遵本貌,编次不可移易23

二、“以老解老”,立论当以原著为凭24

三、融旧冶新,亦纵亦横25

第二章 《伤寒论》讲解26

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26

一、太阳病初起脉证26

二、太阳中风脉证27

三、太阳伤寒脉证28

四、根据脉证辨审伤寒的发展趋势30

五、伤寒病情转变的依据32

六、温病的证候及坏病的现象与转归33

七、病有发于阳、发于阴之不同35

八、太阳病有经尽自愈及针刺预防传变的方法36

九、太阳病欲解的时间39

十、表邪解后仍不太舒服的,待邪尽正复而自愈40

十一、辨伤寒真寒假热、真热假寒40

十二、太阳中风证治41

十三、桂枝汤证治47

十四、桂枝加葛根汤证治47

十五、太阳病误下后,气上冲的治法48

十六、对坏病当按具体情况处理49

十七、酒客患太阳中风禁服桂枝汤50

十八、素有喘疾,因感受太阳中风而发作的治法51

十九、凡内热壅盛的不能服桂枝汤52

二十、太阳病发汗后,表阳虚而汗漏不止的证治52

二十一、太阳病误下,邪陷胸中,胸阳不足的治法53

二十二、太阳病,误下后变证的治法54

二十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的几种转变、治法及禁忌55

二十四、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治法56

二十五、服桂枝汤后的两种不同证治56

二十六、服桂枝汤后,出现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的治法57

二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证治59

二十八、脾失转输、水饮内停的治法60

二十九、误服桂枝汤的变证及其治法62

三十、误服阳旦汤(桂枝汤)后变证的救治及其病愈的道理64

第二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66

一、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输的治法66

二、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证治67

三、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的治法68

四、桂枝证误下,致下利不止、喘而汗出的证治68

五、太阳伤寒的证治70

六、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的治法72

七、辨太阳病十日已过的转归及证治72

八、大青龙汤的证治及其禁忌75

九、大青龙汤证的又一脉证76

十、小青龙汤证治77

十一、服小青龙汤后渴者为向愈80

十二、外证未解,脉呈浮弱,仍宜汗解81

十三、太阳病误下,表邪未解而喘的证治81

十四、外证未解,禁用下法83

十五、太阳病误下后,脉浮者仍当解外83

十六、太阳病八九日麻黄汤证仍在,仍以麻黄汤治之84

十七、太阳病自衄者可愈85

十八、太阳病发汗不彻而出现的太阳阳明并病的证治85

十九、太阳病误下后尺脉微的不可发汗,可待其津和自汗而愈87

二十、太阳病尺中脉迟不能发汗的道理87

二十一、脉浮主表病,可用麻黄汤88

二十二、太阳病脉浮者可用麻黄汤89

二十三、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及其治法89

二十四、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90

二十五、伤寒不汗致衄,仍须汗解90

二十六、表证里证之辨治91

二十七、伤寒汗后,余邪未尽,宜用桂枝汤再汗92

二十八、阴阳自和是病愈的机转92

二十九、以伤津液为例,说明疾病自愈93

三十、下后复汗致内外阴阳俱虚94

三十一、下后阳虚的证治94

三十二、汗后气阴两伤的证治95

三十三、汗后热邪迫肺作喘的证治三十四、汗后心气虚的证治97

三十五、汗后阳虚欲作奔豚的治法98

三十六、汗后脾虚气滞致腹胀的治法99

三十七、中阳不足,水饮上逆的证治和治禁100

三十八、汗后阴阳两虚的证治102

三十九、汗下后阳虚烦躁的治法102

四十、汗后虚实的辨别与治法104

四十一、五苓散的证治105

四十二、汗后烦渴的治法106

四十三、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之鉴别107

四十四、水逆的证治108

四十五、发汗之后心肾阳虚的问题108

四十六、栀子豉汤的证治109

四十七、汗下后烦热、胸中窒的治法112

四十八、伤寒大下后心中结痛的治法112

四十九、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治法113

五十、伤寒下后,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的治法113

五十一、栀子豉汤的禁忌证114

五十二、太阳病误汗导致肾阳虚的治法114

五十三、津液不足者禁汗115

五十四、淋家禁汗116

五十五、疮家禁汗116

五十六、衄家禁汗117

五十七、亡血家禁汗117

五十八、汗家禁汗117

五十九、中焦虚寒不能发汗118

六十、标本先后的治法118

六十一、伤寒误下后表里缓急先后治法119

六十二、表证而脉反沉的辨治120

十三、汗下不当而致表里俱虚121

六十四、以脉判断战汗自愈之机及汗之或下之而解121

六十五、太阳中风荣弱卫强的治法122

六十六、小柴胡汤的证治123

六十七、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及转属阳明126

六十八、误下后致变的柴胡疑似证126

六十九、伤寒四五日出现胁下满者,可用小柴胡汤治之127

七十、伤寒里虚腹痛先补后和的治法127

七十一、辨小柴胡汤之用法129

七十二、伤寒里虚心中悸而烦的治法130

七十三、大柴胡汤的证治131

七十四、大柴胡汤证误用丸药下后的症状及治法133

七十五、下后里实的证治134

七十六、热结下焦血分轻证的证治134

七十七、伤寒下后邪陷烦惊的证治136

七十八、伤寒肝乘脾的证治137

七十九、伤寒肝乘肺的证治138

八十、误用火法的变证及自愈的转机138

八十一、太阳中风误用火攻的变证及预后140

八十二、误火致心阳外亡的证治141

八十三、温病表证禁用火法141

八十四、太阳病用火法所致的变证142

八十五、阳证、实证误用灸法所致的变证143

八十六、灸法的禁忌、误灸的危害、误灸后的变证及其转归143

八十七、烧针发汗,针处受寒所致奔豚的证治144

八十八、误用火法而致的病变复用下法治疗,为其烦躁由烧针引起的治法146

八十九、伤寒加温针必惊146

九十、太阳病误用吐法的变证147

九十一、吐后胃燥化热147

九十二、汗后阳虚胃中虚冷148

九十三、吐下后发生的变证,并辨调胃承气汤与柴胡汤证的不同148

九十四、热结下焦血分重证的证治149

九十五、从小便利与不利辨热与血结150

九十六、热与血结下焦的缓治法151

九十七、以小便利与小便少辨水停的部位151

第三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152

一、提出结胸与脏结及结胸的主要脉证152

二、脏结的主要脉证及其预后153

三、心脾肾三脏俱结的脏结证155

四、结胸与痞证的成因及大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156

五、结胸证脉浮大者禁用下法157

六、结胸证的死候157

七、误下的不同转归及结胸的证治158

八、未经误下而成的大结胸证159

九、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160

十、汗下后实邪内结的大结胸重证的证治161

十一、小结胸病的证治162

十二、误下出现的两种转归163

十三、太阳病误下后,以脉测证163

十四、冷水潠灌致成的烦躁及寒实结胸164

十五、太阳少阳并病出现邪热入里的证治165

十六、热入血室,当刺期门166

十七、热入血室的证治167

十八、热入血室暮则谵语167

十九、外证未罢,心下支结的证治168

二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证治169

二十一、阳微结与纯阴结的辨证及阳微结的治法170

二十二、小柴胡汤、大陷胸汤、半夏泻心汤的不同适应证171

二十三、太阳少阳并病误下后所发生的症状173

二十四、痞的成因及症状174

二十五、水饮停于胸胁的证治174

二十六、虚痞的病机及预后175

二十七、热痞的证治176

二十八、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177

二十九、五苓散治痞的问题178

三十、汗出解后胃不和,胁下有水气的痞证治法179

三十一、胃中虚、客气上逆之痞的证治181

三十二、伤寒误下,下利不止的证治182

三十三、汗吐下后气血虚弱成痿证183

三十四、伤寒汗吐下后,痞而噫气的治法184

三十五、下后余热迫肺的证治185

三十六、外证未解而里虚寒下利的证治185

三十七、解表攻痞的先后证治186

三十八、由表入里而里实热的痞证治法186

三十九、胸中有痰痞塞的证治187

四十、脏结的又一种死证188

四十一、白虎加人参汤证188

四十二、表无大热而里热盛的证治189

四十三、表里先后的治则190

四十四、太阳少阳并病禁下的治法190

四十五、太阳少阳合病,里热下利证治191

四十六、上热下寒的证候和治法192

四十七、风湿相搏的证候和治法192

四十八、风湿留于关节的证治194

四十九、白虎汤的证治195

五十、炙甘草汤的证治196

五十一、结脉代脉的脉象及预后198

第四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98

一、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199

二、胃家实200

三、太阳病误治而转属阳明病201

四、阳明病的外现证候202

五、阳明病初得时的症状202

六、阳明病的性质203

七、转属阳明的两种情况204

八、脉大为阳明病之主脉205

九、太阴转属阳明证例205

十、?然微汗出是邪入阳明的一个征象206

十一、阳明中风的症状及治疗禁忌206

十二、以能食不能食辨别阳明的中风与中寒207

十三、胃中冷而又感受寒邪的病208

十四、阳明寒湿证汗出自解209

十五、阳明病欲解的时间209

十六、阳明中寒误用凉药的变证210

十七、欲作谷瘅的脉证210

十八、阳明病无汗的一种病理211

十九、阳明虚寒的厥证211

二十、阳明中风热邪上干的证侯212

二十一、阳明湿热发黄的病机和先兆212

二十二、阳明病误火的变证213

二十三、以脉象辨阳明证213

二十四、阳明病鼻衄的一种预兆214

二十五、津液输布的问题214

二十六、胃寒呕多不可攻215

二十七、阳明病心下硬满者禁攻215

二十八、阳明病,无形热郁者禁下及误下后的变证216

二十九、胃有郁热而心烦的治法216

三十、阳明病攻下之证及大小承气汤的运用217

三十一、阳明病有潮热,如大便硬时方可以用下法221

三十二、谵语和郑声及谵语的死候222

三十三、以脉象辨别谵语的预后222

三十四、谵语的转归和治疗224

三十五、津液与谵语的关系225

三十六、大承气汤疑似证的辨别225

三十七、以能食不能辨燥结的轻重226

三十八、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228

三十九、阳明病外有表邪、内有燥屎的治法229

四十、阳明里证误汗伤津的变证229

四十一、三阳合病而偏重于阳明的证候和治法230

四十二、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出现大承气汤证231

四十三、阳明病误治的变证及客气动膈的治疗231

四十四、阳明热盛津气两伤的治法232

四十五、阳明移热膀胱的证治233

四十六、猪苓汤的禁忌证233

四十七、表热里寒的证治234

四十八、胃虚寒证234

四十九、从脉证预测鼻衄235

五十、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的特殊症状235

五十一、阳明病的小柴胡汤证236

五十二、阳明病胁下硬满的证治237

五十三、腹水兼黄疸的证候及治法237

五十四、腹满无尿而哕的预后238

五十五、津亏便秘的证治238

五十六、阳明中风的证治239

五十七、阳明表证无汗而喘的治法240

五十八、瘀热发黄的病机及治法240

五十九、阳明蓄血的成因及证治241

六十、阳明病下后可攻不可攻的辨证242

六十一、阳明病燥屎内结的辨证242

六十二、以脉象辨表里及汗下的治法243

六十三、大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243

六十四、燥屎内结致喘冒不能卧的证治244

六十五、阳明虚寒,浊阴上逆的证治244

六十六、误下变证及其转归与证治245

六十七、汗多亡津而致便硬246

六十八、阳热盛而阴血虚的脉象247

六十九、脾约证的证治247

七十、太阳病转属阳明的特征及治法250

七十一、伤寒吐后实热未解的治法250

七十二、太阳病误治,津伤气滞的治法250

七十三、大、小承气汤的不同用法251

七十四、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急下之252

七十五、阳明热盛,迫津外出,急下之252

七十六、发汗不解、腹满痛,急下之253

七十七、以腹满减与不减辨虚实253

七十八、从脉象辨阳明少阳合病的顺逆及治法254

七十九、阳明病有瘀血的证治255

八十、阳明病便脓血的变证255

八十一、寒湿在里的阴黄证256

八十二、阳黄的证治257

八十三、阳黄而无里实的证治257

八十四、瘀热发黄的又一治法258

第五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0

一、少阳病初期的症状260

二、少阳中风禁用吐下及误治的变证260

三、少阳病禁汗及误治的辨证261

四、太阳病转入少阳有柴胡汤证的治疗262

五、少阳误治之坏病263

六、三阳合病偏于少阳的脉证265

七、伤寒由表入里的辨证265

八、以能食与否辨病之转属266

九、少阳病欲愈的脉象267

十、少阳病的欲解时267

第六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67

一、太阴病脾虚寒证的主症和治禁268

二、太阴中风将要痊愈的脉证269

三、太阴病欲解时270

四、太阴表证的治法270

五、自利不渴的属性及治法271

六、太阴病湿郁发黄证与脾家实阳复的自愈证271

七、太阳误下而邪陷太阴的证治272

八、太阴病用药时当注意病人的胃气274

第七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74

一、少阴病的脉证274

二、少阴虚寒证的辨证275

三、少阴病亡阳的证侯276

四、少阴病火劫发汗的变证277

五、少阴病脉细沉数禁汗277

六、少阴病禁汗禁下之辨277

七、少阴下利的转归278

八、手足温为阳复之兆279

九、少阴病阳复的表现279

十、少阴病中风欲解的脉象280

十一、少阴病的欲解时间280

十二、少阴病的预后及灸法280

十三、少阴病热瘀下焦证281

十四、少阴病误汗,导致下厥上竭的危候281

十五、少阴病阴盛而阳不回的难治证282

十六、少阴病阳气衰竭的死证282

十七、少阴病阳脱阴竭的死证282

十八、阴盛阳绝的死证283

十九、肺肾将绝的死证283

二十、阴阳离决的死证283

二十一、少阴病表寒证的证治284

二十二、少阴表寒证的治法285

二十三、少阴病阴虚火旺的证治285

二十四、少阴病阳虚寒盛证治286

二十五、阳虚寒湿凝滞的证治287

二十六、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的证治287

二十七、桃花汤的证治289

二十八、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可用刺法289

二十九、少阴吐利的吴茱萸汤证289

三十、少阴病阴虚咽痛的证治290

三十一、邪热客于少阴致咽痛的证治291

三十二、少阴病痰热咽中伤生疮的证治292

三十三、少阴感受寒邪的咽痛治法293

三十四、少阴病虚寒下利,格阳于上的证治293

三十五、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的证治294

三十六、少阴病阳虚有水气证治295

三十七、阴盛格阳的证治296

三十八、阳郁致厥的证治297

三十九、水热互结而阴虚的证治299

四十、少阴病燥热伤津的急下证299

四十一、少阴病热结旁流的急下证300

四十二、少阴病里热内实的急下证300

四十三、少阴病脉沉者,宜急温其里302

四十四、少阴病胸中实邪与阳虚寒饮的辨治302

四十五、少阴下利阳虚血亏气陷的证治303

第八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03

一、厥阴病上热下寒证304

二、以脉象判断厥阴中风的预后304

三、厥阴病的欲解时间304

四、厥阴病将愈之口渴证305

五、虚寒厥逆不可攻下305

六、厥热胜复与下利的关系306

七、厥热胜复之交,阴阳和自愈之理306

八、因误治而致除中的死证307

九、阳复太过,可致喉痹及便脓血两种变证308

十、热厥的辨治309

十一、发热与厥冷时间相等者可自愈310

十二、厥的病理及症状310

十三、脏厥与蛔厥的鉴别及证治311

十四、热厥轻证的两种不同转归312

十五、寒结下焦致厥的见证312

十六、厥热胜复及阳复太过的变证313

十七、厥多于热为病进313

十八、厥证灸不愈的死候314

十九、阴极阳脱的死候314

二十、阴竭阳绝的死候315

二十一、阴盛于内,阳亡于外的死候315

二十二、血虚致厥禁攻下316

二十三、厥热下利的难治证316

二十四、脉促厥逆可用灸法317

二十五、热厥的治法317

二十六、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317

二十七、血虚久寒的治法319

二十八、大汗亡阳而内寒下利厥逆的证治320

二十九、误治亡阳致厥的治法321

三十、痰实致厥的证治321

三十一、阳虚停水致厥的证治322

三十二、伤寒误下致寒热错杂的证治323

三十三、欲作下利的征兆324

三十四、寒格的证治324

三十五、下利阳复自愈的征象325

三十六、以脉之数与紧辨病之转归325

三十七、厥利危证的治法和预后326

三十八、寒邪热化的见证326

三十九、虚寒下利禁表327

四十、从脉象辨下利的预后327

四十一、虚寒下利的戴阳轻证328

四十二、下利阳复自愈及阳复太过的变证328

四十三、下利脉绝、厥逆预后的判断328

四十四、下利脉证相反的死证329

四十五、下利,阴盛格阳的证治329

四十六、热痢的证治330

四十七、虚寒下利兼表的治法331

四十八、白头翁汤证的辨证331

四十九、热结旁流的证治332

五十、下利虚烦的证治332

五十一、呕家有痈脓者,不可见呕治呕333

五十二、阳虚呕厥的证治333

五十三、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证治334

五十四、呕而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334

五十五、误治致胃中寒冷而哕334

五十六、哕逆实证的辨治335

第九节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35

一、霍乱病的主要症状336

二、霍乱病表里合邪的辨证336

三、曾病霍乱,又病伤寒的病变和转归336

四、阳虚阴脱的治法337

五、霍乱兼表证的辨治338

六、里和而表未解的治法340

七、里寒兼表的证治340

八、吐利后里真寒外假热的证治341

九、阴竭阳亡的证治341

十、病后胃虚,不胜谷气342

第十节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42

一、阴阳易的证治343

二、差后劳复的治法343

三、伤寒差后发热的证治344

四、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的治法345

五、病后虚寒喜唾的治法345

六、病后气津两伤,气逆欲吐的治法346

七、病后饮食调摄347

第三章 《伤寒论》专题研究348

第一节 伤寒不独为“寒”论348

一、伤寒名义348

二、时代背景348

三、实际内容349

第二节 提纲非“纲”论349

一、太阳之为病350

二、阳明之为病350

三、少阳之为病350

四、太阴之为病351

五、少阴之为病351

六、厥阴之为病352

第三节 六经非“经”论352

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352

二、与《素问·热论》并非一脉相承354

三、“三阴三阳”说的意义356

第四节 无分“经”“腑”论357

一、关于太阳经证、腑证357

二、关于阳明经证、腑证及其他359

第五节 太阳非仅主表论360

一、太阳非仅主表360

二、六病皆有表证362

第六节 小柴胡汤并非少阳病主方论363

一、关于少阳病的位置问题363

二、关于少阳病提纲问题364

三、小柴胡汤是否少阳病的主方364

第七节 “厥阴病”与“厥阴篇”有别论366

一、讨论厥阴病篇的前提366

二、厥阴病篇的九个问题368

一、厥阴病的本质374

二、厥阴病的提纲375

三、关于厥证375

四、小结378

第八节 病发于阴病发于阳论378

一、历代医家对本条主要的几种看法379

二、病发于阴发于阳的指导意义380

第九节 “下利”证治专论383

一、下利热证383

二、下利寒证385

三、下利寒热错杂证386

第十节 《伤寒论》专题问答387

一、《伤寒论》中方名的意义387

二、怎样掌握五泻心汤证治要领387

三、“烦躁”和“躁烦”有何不同388

四、 “下利清谷”与“谷不化”的含义有何区别388

五、白通加入尿猪胆汁汤与白通汤、四逆汤有何不同388

六、炙甘草为什么以“清酒”六升加水煎服389

七、如何学习、研究《伤寒论》389

八、如何理解《伤寒论》序中的《胎胪药录》390

九、“六经”是“名”还是“实”391

十、六经病皆有“欲解”时,有否研究意义392

第四章 《伤寒论》与临床研究394

第一节 《伤寒论》的治疗学思想394

一、重视正气394

二、注重体质405

三、治分表里407

四、多层次治疗411

五、八法应用414

六、方药运用441

第二节 仲景方治疗临床杂病458

一、当归四逆汤治少腹痛458

二、桃核承气汤治前列腺肥大459

三、四逆散治阳痿460

四、黄连阿胶汤治失眠461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遗精462

六、猪苓汤治尿血463

七、三泻心汤治“心下痞”464

第三节 仲景方治疗内科急症465

一、急性出血465

二、急性脘痛466

三、急黄467

四、暴喘468

五、暴吐469

六、暴利469

七、高热、昏迷、谵妄470

八、厥470

附录473

Ⅰ内经与伤寒研究学术论文著作目录474

Ⅱ名家序言及手稿4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