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940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970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583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篇 经学时代415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415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420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420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421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424
(四)元、天、阴阳、五行425
(五)四时428
(六)人副天数432
(七)性情434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437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442
(十)灾异447
(十一)历史哲学449
(十二)《春秋》大义454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462
(一)纬与谶462
(二)所谓象数之学463
(三)阴阳之数466
(四)八卦方位469
(五)卦气471
(六)孟喜、京房473
(七)音律配卦477
(八)其他纬书479
(九)阴阳家与科学483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484
(一)“古学”与刘歆484
(二)扬雄486
(1)《太玄》487
(2)《法言》492
(三)王充495
(1)自然主义496
(2)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497
(3)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500
(4)方法论501
(5)性说502
(6)对于命运之见解503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507
(一)玄学家与孔子507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509
(三)阮籍、嵇康、刘伶517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521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523
第五章 南北朝之新道家上532
(一)玄学与孔子532
(二)名理537
(三)王弼539
(1)“无”539
(2)义、理542
(3)圣人之情544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546
(五)《列子·杨朱篇》中之快乐主义548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556
(一)向秀与郭象556
(二)“独化”558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560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562
(五)“无为”564
(六)“圣智”567
(七)“逍遥”571
(八)“齐物”573
(九)“至人”577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580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580
(二)佛家与道家581
(三)“六家七宗”584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592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594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595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597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599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600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609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615
(一)吉藏之二谛义615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618
(1)唯识教双离空有618
(2)识之四分619
(3)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620
(4)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624
(5)一切唯识628
(6)三性、三无性、真如635
(7)转识成智638
(三)法藏之《金师子章》641
(1)“明缘起”642
(2)“辨色空”643
(3)“约三性”643
(4)“显无相”644
(5)“说无生”644
(6)“论五教”645
(7)“勒十玄”647
(8)“括六相”651
(9)“成菩提”651
(10)“入涅槃”652
(11)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653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655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655
(1)真如、如来藏655
(2)三性658
(3)共相识与不共相识661
(4)万法互摄662
(5)止观665
(6)诸佛染性667
(7)觉与不觉668
(8)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669
(9)湛然“无情有性”之说670
(二)慧能、神会、宗密672
(1)慧能、神会与禅宗672
(2)无念673
(3)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675
(4)宗密所述禅宗七家678
(5)宗密和会“宗”“教”685
(6)宗密所述之五教688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695
(一)韩愈696
(二)李翱698
(三)道学与佛学704
(四)道教中一部分 之思想705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708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711
(一)周濂溪711
(1)《太极图说》711
(2)《太极图说》与《通书》714
(二)邵康节718
(1)太极与八卦720
(2)先天图及其他图723
(3)特殊的事物之发生726
(4)人与圣人726
(5)世界年表729
(6)政治哲学732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734
(一)张横渠734
(1)气735
(2)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737
(3)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738
(4)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739
(5)性说741
(6)天人合一743
(7)对于“二氏”之批评746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747
(1)天理748
(2)对于佛氏之批评754
(3)形上、形下755
(4)气756
(5)性757
(6)阴阳、善恶之消长760
(7)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761
(8)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766
第十三章 朱子770
(一)理、太极771
(二)气777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780
(四)人物之性783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788
(六)政治哲学791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793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797
(一)陆象山797
(二)杨慈湖802
(三)朱陆异同805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811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811
(六)王阳明813
(1)大学问814
(2)知行合一817
(3)朱王异同818
(4)对于“二氏”之批评822
(5)爱之差等823
(6)恶之起源824
(7)动静合一827
(8)阳明心学所引起之反动828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830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835
(一)汉学与宋学835
(二)颜李及一部分 道学家836
(1)理、气838
(2)性、形843
(三)戴东原848
(1)道、理848
(2)性、才852
(3)求理之方法857
(4)恶之起源858
(5)东原与荀子860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864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864
(二)康有为866
(1)孔子立教改制866
(2)《大同书》870
(三)谭嗣同874
(1)仁与“以太”874
(2)有无与生灭876
(3)大同之治878
(4)论教主879
(四)廖平881
(1)经学一变881
(2)经学二变883
(3)经学三变884
(4)经学四变886
(5)经学五变888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889
附录891
审查报告一&陈寅恪891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894
审查报告三&陈寅恪900
审查意见&国立编译馆904
人名索引909
书篇名索引936
热门推荐
- 2346879.html
- 360346.html
- 2720216.html
- 1907854.html
- 2250333.html
- 1291064.html
- 2884949.html
- 3703667.html
- 1261869.html
- 972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6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0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32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88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02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63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89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32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17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