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佛与化雅 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近佛与化雅 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 左志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175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诗歌研究-中国-北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近佛与化雅 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北宋中后期佛学语境的产生1

二佛学语境影响诗歌创作之必然性及表现4

三 研究概况综述7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简述12

第一章 北宋中后期佛学语境的形成与发展16

第一节 从相斥到相合:北宋佛教禅教合一的发展趋势17

一 旧论新兴:“禅教合一”在北宋的实现17

二 僧人士大夫化:禅教合一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23

三“文字禅”:禅教合一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26

第二节 从排毁到融通:士大夫对待佛学态度之转变28

一 北宋中期之前士大夫对待佛教之态度及得失28

二 王安石新学与佛学31

三 苏轼“蜀学”与佛学37

四 黄庭坚对于佛学的吸收与学习40

小结43

第二章 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以王、苏、黄之学佛与创作为中心45

第一节 从服膺空观到体认禅悟:王安石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45

一 王安石对佛教态度的转变过程46

二 梦幻泡影、万法本空:对般若空观思想的服膺50

三 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对平等观思想的运用54

四 无住生心、随缘任运:对禅悟境界的体认56

五 王安石佛学思想的逻辑顺序58

第二节 从相生相待到平等不二:苏轼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61

一 苏轼之学佛历程62

二 平等观:苏轼研习佛学的切入点及关注点66

三 出于唱和需要而不自觉地援道入佛——由“相生相待”而至“平等不二”(上)68

四 自觉的融通佛道——由“相生相待”而至“平等不二”(下)70

五 苏轼援道入佛与其晚年思想特点之关系73

第三节 从反观内省到自在自为:黄庭坚学佛路径的文学书写76

一 从研习到亲证:黄庭坚之学佛历程76

二 反观与内省:以儒入佛的真如自性体悟方式81

三 护持与坚守:真如自性之护持与伦理信念之坚守86

四 儒释交融之自在自为境界的体悟89

五 黄氏佛学思想逻辑顺序与其儒学修养理论的对应关系91

小结92

第三章 佛禅语言的诗化运用——以王、苏、黄学佛与其诗歌语言、诗学思想之关系为中心93

第一节 王安石学佛与其诗歌语言及诗学思想93

一 王安石之诗学探源:以其唐诗选及集句诗创作为中心94

二 丰富语言与对偶求工:王安石以佛语入诗之动因考察102

三 扬弃悲哀、走向自持:诗道体认变化与其学佛经历之关系107

四 澹泊沉静、雅丽工巧:境界营造与学佛之关系113

第二节 苏轼学佛与其诗歌语言及诗学思想118

一 求新:苏轼诗学思想的核心118

二 现时概念与价值体系的解构:运用佛禅语言求新方式之一120

三 表情达意与摹景状物:运用佛禅语言求新方式之二127

第三节 黄庭坚学佛与其诗歌语言及诗学思想132

一 所指的陌生化:诗歌语言追求与融摄佛语之关系133

二 意指的非单一化:诗歌意脉表达与佛学语言的运用137

三 能指的可延展性:融摄佛典与诗歌意境营造的创新141

小结146

第四章 静定照物的引入借鉴——以王、苏、黄之创作对佛教静观的运用为中心147

第一节 静观与王安石诗歌创作思维148

一 寺院“场域”内王安石诗歌创作对佛教观照方式的运用148

二 本质直观的即兴书写:静定照物与王安石诗歌创作思维154

三 潜在设定的诗化表达:禅悟境界之体认与王安石诗歌创作思维161

四 佛教观照方式入诗与王安石对唐诗创作方式的承袭与突破169

第二节 静观与苏轼诗歌创作思维171

一“迹象”的陈列与“不定点”的营造172

二 静观所得的“催化”作用178

三 静定观照方式运用入诗与苏轼学佛之关系184

第三节 静观与黄庭坚诗歌创作思维186

一 淡泊自持的人格精神特点与黄庭坚对诗歌本体的认识187

二 真如静穆与超越洒脱——黄庭坚对“静观”之运用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189

三“静观”运用与山谷诗学之关系195

小结197

第五章 北宋中后期诗歌流变与文人学佛之变化——以王、苏、黄之比较为中心198

第一节 学佛路径、关注焦点的变化及原因——以王、苏、黄之对比为中心198

一 禅学地位的凸显:学佛路径及关注焦点的变化199

二 学佛路径、关注焦点不同所昭示的发展趋势206

三 文人学佛方式、关注焦点转变之原因208

四 禅宗化:文人学佛方式、关注焦点的变化趋势212

第二节 学佛之变化与诗歌书写内容变化之关系213

一“雅健”:北宋中后期所凸显出的诗学话语之一214

二 人格精神书写的凸显与“雅健”风格的实现216

三 自在平和:师法山谷及“雅健”审美范式确立所昭示的发展趋势223

四 追慕雅健卻臻平和:学佛变化与内圣理论完善背景下的诗风走向226

第三节 诗歌语言之变化与学佛之变化——以王、苏、黄之比较为中心227

一 从佛学经典到语录公案:典故来源变化之一228

二 从语言借用到事典融摄:典故融摄变化之二230

三 从用于再现到用于表现:典故运用变化之三233

四 文学疆界的重新划分与再次稳定:典故融摄变化原因之一236

五 雅健风格的具体追求与句法呈现:典故融摄变化原因之二239

六 运用程度的由用及体与由浅及深:典故运用变化原因之三242

第四节 佛禅观照方式运用变化与北宋中后期诗风流变之关系——以王、苏、黄之对比为中心244

一 明镜映物与平等该罗:静定观照方式内涵的区别244

二 静谧肃穆与洒脱随缘:静观与诗思结合形成的审美风格247

三 由静观至活观:儒释整合趋势下创作思维的转变250

四 观照方式的选择与北宋中后期诗风的转向253

小结258

第六章 士大夫知识构成变化与北宋后期诗歌流变之关系——以前期江西诗派为主259

第一节 江西诗派理禅渊源与其范式选择、诗美追求260

一 江西诗派诸人禅学渊源及学禅特点论析261

二 江西派整合儒释特点与范式选择之关系267

三 人格范式之确立与诗美追求之特点274

第二节 学佛习禅与学诗论诗:江西派之学佛与其诗论走向277

一 语言运用与学佛及其诗论走向278

二 由亲历亲为到自在自为:江西派禅学渊源影响下的诗论实践方式288

三“锻煉而归于自然”:江西诗派的诗论指向293

第三节 活观照物:江西派诗歌创作论的理禅渊源与文学表现294

一“活观”:禅宗观照方式对理学产生渗透的结果294

二 江西派诸人对观物方式与诗歌创作过程关系的体认298

三 活观照物创作思维论的具体践行与诗歌书写内容的转变300

四“贵富”:“活观”运用所造就的江西派诗美追求305

第四节 吕本中“活法”说形成过程及内涵的理学观照307

一 吕本中理学渊源及其理学观点探讨307

二 吕氏诗论发展脉络及其与理学之关系312

三 吕本中“活法”说与杨时“执中”论的学理性相通316

四 南宋学者对“活法”一词运用的启示320

小结323

结语325

参考文献328

后记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