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致青春 你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致青春 你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 刘川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4869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青少年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致青春 你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国家政治与制度2

1.国家与政权2

新石器时代六大文化区系2

“天下”之所指2

“中国”之所指3

中国为何被称为“华夏”4

“九州”与“神州”从何而来4

三代之治5

夏朝5

商朝6

周朝6

春秋五霸7

战国七雄8

大秦一统9

西汉10

东汉10

三国鼎立11

两晋12

南北朝13

隋朝13

唐朝14

五代十国14

宋朝15

元朝15

明朝16

清朝16

2.人才选拔制度17

世卿世禄制17

征辟18

察举18

贤良方正19

举孝廉19

九品中正制20

科举制20

常科21

制科22

恩科22

进士科22

明经科23

武科23

翻译科24

八股文24

童试25

乡试26

会试与殿试26

三甲27

状元27

榜眼27

探花28

进士28

举人28

秀才29

3.学制与教育30

太学30

博士30

太学的教育体制31

太学生的来源32

太学生卒业分配32

国子监32

官学33

书院制度34

同文馆34

通儒院35

四大书院35

东林书院36

京师大学堂36

4.职官制度37

王37

禅位制38

后38

嫡长子制39

卿大夫39

皇帝40

皇太子40

三公九卿41

宰相41

六尚十三曹42

郡县制42

州、道制43

御史大夫43

刺史44

三辅44

郡守和县令45

侨州郡县45

三省六部制46

尚书令46

尚书仆射47

侍中47

侍郎47

中书令48

政事堂48

御史台48

九寺五监49

九寺职能49

观察处置使50

参知政事50

翰林院51

谏官51

路、军、府、州52

知府与知州52

5.兵制与刑罚53

兵农合一制53

烽火台54

金鼓旌旗54

三军55

将军55

募兵制56

府兵制56

卫所兵制57

“兵”和“勇”之分57

八旗制度58

绿营58

大理寺59

三法司会审59

七出60

五听61

八议61

五刑62

秋后处决62

十恶不赦63

诛族63

连坐64

6.赋役和其他制度64

井田制64

占田制65

户籍65

算赋和口赋66

均输66

平准66

常平仓67

三十税一67

盐铁官营68

均田制68

租庸调制69

两税法69

徭役69

钱法70

一条鞭法70

第二篇 古代思想与学术72

1.儒家72

儒家思想72

体系结构72

思想核心73

民贵君轻73

礼之用和为贵73

儒家伦理观74

儒家政治观74

儒家历史观75

儒家科学观75

孔门四科75

孔门六艺75

2.道家76

道家76

老庄易派76

黄老易派76

道77

自然77

天性77

白化77

无为77

因循78

道法自然78

天地不仁78

无为而治79

柔弱胜刚强79

道生法79

齐物论80

3.法家80

法家80

法先王与法后王81

法、术、势82

“法”的作用82

反对“礼”82

不法古循今83

强国弱民83

权制断于君则威84

刑用于将过84

循名而责实84

4.墨家85

兼爱85

非攻85

明鬼85

天志86

尚贤86

尚同86

非命87

非乐87

节用87

节葬87

巨子87

墨者88

墨守成规88

5.百家争鸣88

经学88

古文经学89

今文经学89

玄学90

小学91

宋学91

汉学91

兵家92

农家92

名家93

阴阳家93

纵横家94

杂家94

小说家94

6.思想家95

仁者孔子95

亚圣孟子96

主张“性恶论”的荀子96

“无为”的老子97

任逍遥的庄子98

弘“法”的韩非子98

罢黜百家的董仲舒99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100

融合儒道的玄学者郭象100

“出尘埃而窥绝冥”的向秀101

“功在孔孟之间”的周敦颐102

“明天理”的程颢、程颐兄弟102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03

开湖湘文化的胡安国104

“心即理”的陆九渊104

“知行合一“的王守仁105

顾炎武106

第三篇 文学与文化艺术108

1.语言文字108

仓颉造字108

甲骨文108

大篆109

金文109

小篆110

隶书110

楷书110

草书111

行书111

王羲之与《兰亭序》111

颠张醉素112

颜筋柳骨112

永字八法113

孙过庭与《书谱》113

宋四家114

董其昌114

文言文115

白话文115

六书116

训诂学116

音韵学116

双声与叠韵117

2.古文体118

神话传说118

诗118

楚辞118

乐府诗119

南北朝民歌119

古体诗120

近体诗120

唐传奇121

宋词121

元曲121

赋122

骈文122

明小品文123

小说123

变文124

3.文学流派124

建安风骨124

玄言诗125

田园诗125

山水诗125

宫体诗125

边塞诗126

西昆体126

江西诗派126

永嘉四灵127

台阁体127

江左三大家128

花间派128

婉约派129

豪放派129

常州词派129

公安派130

竟陵派130

娄东诗派130

桐城派131

中晚唐诗派131

4.文学家131

楚辞创始屈原131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132

田园诗人陶渊明132

开山水诗之首的谢灵运132

边塞诗人高适133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杨炯133

诗歌革新家陈子昂134

“开盛唐田园山水之先声”的孟浩然134

诗狂贺知章134

诗仙李白135

诗圣杜甫135

诗佛王维136

文章巨公韩愈136

“诗豪”刘禹锡137

“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白居易138

“出语多崔嵬”的柳宗元138

“雄姿英发”的杜牧139

“缠绵悱恻”的李商隐139

千古词帝李煜140

白衣卿相柳永140

奠定宋代文化盛世的欧阳修141

提高词地位的的苏轼141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142

“气吞残虏”的陆游143

“曲圣”关汉卿143

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144

浪漫戏曲家汤显祖145

“爱听秋坟鬼唱诗”的蒲松龄145

“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146

“醉余奋扫如椽笔”的曹雪芹146

5.绘画147

中国画147

人物画148

山水画148

花鸟画148

文人画149

笔法149

墨法149

写意150

工笔150

白描151

十八描151

三绝顾恺之151

展子虔和游春图152

阎立本与《历代帝王图》152

画圣吴道子153

荆关北派山水154

江南画派154

书画皇帝155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155

南宋四大家156

元四家156

浙派157

吴门画派157

唐伯虎158

扬州八怪158

赵之谦159

6.乐舞159

古琴159

编钟160

磬160

箜篌160

古筝161

琵琶161

箫162

笛162

二胡163

《乐记》163

《高山流水》163

《梅花三弄》164

《阳关三叠》164

《霓裳羽衣曲》164

《春江花月夜》165

《广陵散》165

《十面埋伏》166

7.戏曲166

戏曲166

诸宫调167

南戏167

杂剧167

昆曲168

秦腔168

京剧169

豫剧169

川剧169

粤剧170

生旦净末丑170

唱念做打171

脸谱171

梨园行171

古典十大喜剧172

古典十大悲剧172

8.篆刻与雕塑172

篆刻172

徽派篆刻173

浙派篆刻173

石鼓文173

汉魏碑刻174

礼器碑174

史晨碑175

张迁碑175

大足石刻175

中国印章176

秦始皇陵兵马俑176

中国三大石窟177

乐山大佛178

9.稀世国宝178

玉琮王178

红山文化玉龙179

司母戊大方鼎179

四羊方尊179

大型青铜立人像180

何尊180

大盂鼎181

侯马盟书181

越王勾践剑181

曾侯乙编钟182

虎座凤架鼓182

商鞅铜方升182

马踏飞燕183

金缕玉衣183

长信宫灯184

降龙博山炉184

第四篇 史学与天人之学186

1.史论186

属辞比事186

春秋笔法186

六家二体186

五志三科187

直书与曲笔187

史才三长187

六经皆史188

史意说188

2.史书体裁189

正史189

杂史189

别史189

野史190

纪传体190

编年体190

纪事本末体190

政书191

实录191

方志191

类书192

丛书192

3.史学家192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192

司马迁193

班固194

杜佑195

司马光195

马端临196

赵翼196

钱大昕197

章学诚197

崔述198

4.天文历算198

观象授时198

天文历法与政权199

改正朔199

日、气、朔200

干支计时200

《天文志》与《五行志》201

三垣201

四象202

二十八星宿202

古代星图203

二十四节气203

黄历203

阴历204

阳历204

夏历205

颛顼历205

太初历205

授时历206

5.医学206

中医206

中医基础理论207

岐黄208

悬壶208

杏林208

扶正与祛邪208

中药与方剂209

人体经络网209

人体穴位210

扁鹊210

张仲景211

华佗212

孙思邈213

李时珍214

第五篇 民俗与节日礼法216

1.通俗节日216

春节216

人日216

立春217

元宵节217

二月二217

上巳节218

社日218

清明节219

端午节219

七夕220

中元节221

中秋节221

重阳节222

冬至222

腊八节223

小年223

除夕224

2.饮食文化225

中华菜系225

宴饮之礼225

一献之礼226

向位之礼226

进食之礼227

席间雅兴228

流觞曲水228

酒令229

传花229

茶道230

烧尾宴230

满汉全席231

3.称谓文化232

姓氏的来源232

名和字232

别号233

行辈命名法233

谦称234

尊称235

名讳236

地望236

君王赐姓236

4.娱乐文化237

六博237

投壶238

围棋239

射覆240

中国象棋240

百戏241

角抵241

蹴鞠242

骑射243

马球243

豆叶戏244

踏青244

冰戏245

社戏245

赛龙舟246

5.车马服饰246

卤簿246

金根车247

辒辌车247

乘舆247

黄屋左纛248

“五辇”、“五辂”、“三舆”248

官轿249

骖乘250

冕服250

弁服251

朝服251

常服251

行服252

雨服252

冠冕252

乌纱帽253

顶戴花翎254

6.伦理修养255

人伦255

礼义廉耻255

五伦256

三纲五常256

三从四德257

三纲领八条目258

牺牲258

主敬259

贞节牌坊259

丁忧260

7.民间礼俗260

做满月260

抓周261

百日礼262

冠礼262

笄礼263

三书六礼263

说媒264

相亲264

过礼265

迎娶265

哭嫁266

盖头266

拜堂267

洞房268

合卺268

回门269

做寿269

丧礼270

冥婚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