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麻醉与复苏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俞卫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0114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15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734页
- 主题词:麻醉学 复苏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麻醉与复苏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静脉麻醉药研究进展1
第一节 静脉麻醉理论新进展1
一、脑电双谱分析1
二、常数Keo1
三、持续输注后半衰期1
四、目标浓度控制输注4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4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的目标控制输注9
一、目标控制输注的概况9
二、目标浓度控制输注的种类10
三、目标浓度控制输注的评价指标13
四、影响TCI性能的因素14
五、列表法分步给药15
六、TCI技术的应用16
一、临床应用17
第三节 丙泊酚研究进展17
二、“Diprifusor”TCI18
三、抗氧化剂作用19
四、抗呕吐作用19
五、在婴幼儿麻醉中的应用20
六、静脉麻醉镇静催眠深度的研究21
七、赋形剂脂肪乳的研究22
第四节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进展24
一、REM用于减轻气管插管对的心血管反应24
二、REM对脑循环的影响24
三、REM在门诊手术麻醉中的应用25
四、REM用于肝功能不全病人手术的麻醉26
五、REM用于剖宫产病人的麻醉26
六、REM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27
七、REM用于术后镇痛27
一、理想的肌肉松弛药29
第五节 肌肉松弛药研究进展29
二、各类肌肉松弛药34
三、新的肌松药的药效动力学比较41
四、术后残存肌松药的思考43
第六节 米库氯铵的代谢和拮抗46
一、Miv的代谢46
二、Miv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拮抗48
第七节 静脉麻醉药心肌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50
一、心肌收缩机制50
二、影响心肌收缩性的因素51
三、静脉麻醉药对心肌抑制作用的机制52
第二章 吸入麻醉药研究进展57
第一节 低流量麻醉57
一、再吸入技术简史57
二、LFCCA的理论基础57
三、LFCCA的实施方法59
四、优点和注意事项62
五、LFCCA的潜在危险63
第二节 地氟烷研究进展66
一、物理特性66
二、药效动力学特点67
三、药代动力学特性70
四、临床评价71
五、耐受性76
六、药物的相互作用78
七、剂量和使用78
八、地氟烷在全身麻醉中的地位79
第三节 七氟烷研究进展81
一、主要特性及理化性质81
二、药理作用82
三、麻醉方法91
四、麻醉时辅助用药的使用方法95
第四节 最低肺泡浓度值的影响因素98
一、病人机体状况98
二、测定方法99
三、配伍用药99
四、其他因素101
第五节 吸入麻醉药的心血管效应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103
一、心血管功能的自主神经调节103
二、吸入麻醉药的心血管效应105
三、自主神经调节改变与吸入性麻醉药的心血管效应106
第六节 七氟烷与其他吸入麻醉药对冠脉循环影响的比较108
一、对灌注压的影响108
二、对冠脉血流的影响109
三、对心肌代谢的影响110
一、病人自控镇痛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112
第三章 临床镇痛治疗研究进展112
第一节 术后镇痛新进展112
二、超前镇痛123
三、术后硬膜外镇痛的评价与问题126
四、多途径镇痛在疼痛治疗中的价值130
第二节 术后镇痛对机体的影响133
一、术后镇痛与手术病人康复133
二、术后镇痛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36
三、术后镇痛与免疫应答139
第三节 特殊病人的镇痛144
一、心脏手术病人应用高胸段椎管内镇痛144
二、PCA在治疗晚期癌痛病人中的应用147
三、产科镇痛149
四、无痛人工流产153
五、胸椎旁间隙阻滞镇痛155
六、关节内镇痛158
七、小儿镇静与镇痛——非静脉途径给予阿片类药物159
第四章 疼痛机制研究进展167
第一节 疼痛传导途径的发育生理学研究进展167
一、疼痛发育生物学进展168
二、婴儿的早期疼痛和组织损伤对以后的感觉处理过程的影响169
第二节 疼痛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170
一、疼痛的新机制171
二、疼痛治疗的新观点及新方法171
三、新型镇痛药的前景与临床172
四、“总疼痛”的新概念及其对疼痛治疗的影响173
第三节 术后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敏化机制174
一、术后疼痛的外周敏化机制174
二、术后疼痛的中枢敏化机制175
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175
第四节 前列腺素的致痛机制及其治疗进展179
一、前列腺素的生理功能180
二、前列腺素的致痛机制180
三、前列腺素与环氧化酶181
四、环氧化酶抑制剂与炎性疼痛182
五、非类固醇抗炎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83
六、环氧化酶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183
七、应用前景184
第五节 阿片受体研究的重大突破185
一、阿片与阿片受体185
二、阿片受体与依赖成瘾机制187
三、结束语188
第六节 氯胺酮镇痛的研究进展188
一、氯胺酮的镇痛机制189
二、氯胺酮的临床应用191
一、正常体液平衡194
第一节 围术期体液疗法194
第五章 休克研究进展194
二、疾病、麻醉、手术创伤对体液平衡的影响195
三、围术期体液疗法的生理基础196
四、围术期输液量和输液方法196
五、围术期各种液体的应用与选择197
六、围术期体液疗法的监测199
第二节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抗介质策略200
一、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基本概念200
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200
三、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抗介质治疗201
四、展望203
第三节 小容量复苏203
一、小容量复苏的临床意义203
二、小容量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205
一、双阿司匹林交联分子血红蛋白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210
第四节 双阿司匹林交联分子血红蛋白210
二、双阿司匹林交联分子血红蛋白在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212
第五节 围术期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研究进展214
一、围术期输血诱发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214
二、围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216
三、围术期输血与肿瘤复发216
四、对策与展望217
第六节 人工氧载体的治疗新进展218
一、改良的血红蛋白溶剂218
二、氟碳乳剂219
三、血红蛋白溶剂和氟碳乳剂的比较220
第七节 过激性炎症反应的信号调制机制221
一、创伤、感染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221
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与细胞因子221
三、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226
四、介质中和及抗介质治疗227
五、抗介质治疗评价与局限性234
六、脓毒症的胞内信号转导236
七、急性相反应蛋白的细胞因子调控及信号转导240
八、炎症介质信号转导——胞质信号分子的调制策略241
九、炎症介质信号与转录因子242
十、炎症介质信号转导——靶性转录因子的调制策略243
十一、转录活化核因子的调控及意义244
十二、结束语245
第六章 全麻机制与全麻深度监测246
第一节 脂质学说与蛋白质学说的新进展246
一、脂质学说246
二、蛋白质学说247
第二节 离子通道水平的全麻机制研究252
一、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252
二、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257
三、中枢神经突触传递261
四、脊髓外周传入系统262
附: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与麻醉学研究266
一、膜片钳技术266
二、在麻醉学领域中的应用267
三、小结268
第三节 γ-氨基丁酸受体与全麻机制的研究进展268
一、γ-氨基丁酸受体及其亚单位组成268
二、γ-氨基丁酸A受体及其亚单位的区域分布269
三、全麻药物影响γ-氨基丁酸A受体的电生理学研究270
四、麻醉药物影响γ-氨基丁酸A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71
五、γ-氨基丁酸A受体复合体是全麻药物作用的重要靶位272
六、前景及展望273
第四节 全麻本质的创造性思维274
一、历史回顾:乙醚麻醉分期的意义274
二、哲学思辨:意识丧失是否是麻醉惟一标志?275
三、“麻醉深度”监测进展:脑电双频指数和心率变异指数276
四、“理想麻醉状态”的达成277
第七章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防治279
第一节 心肌预适应与心肌保护279
一、心肌预适应与心肌保护研究进展279
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283
第二节 K?通道开放剂与心肌保护288
一、K?通道的发现及特点288
二、K?通道开放剂对K?通道的作用288
三、K?通道开放剂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289
四、K?通道开放剂应用于心肌保护的局限性291
五、临床意义和今后的研究方向292
第三节 挥发性麻醉药物对心脏预适应作用293
二、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机制294
一、心脏缺血预适应的特征294
三、挥发性麻醉药物对心脏预适应作用的表现295
四、挥发性麻醉药物模拟缺血预适应的机制296
五、结束语297
第四节 凋亡在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298
一、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及基因调控298
二、引起心肌细胞发生凋亡的因素298
三、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凋亡298
四、缺血及再灌注导致凋亡的机制299
第五节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300
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301
二、参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几种因素301
三、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研究进展303
第八章 心血管手术麻醉306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与血液保护306
一、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及其功能异常306
二、体外循环中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310
三、血液保护与“血液麻醉”313
四、心血管手术血液保护的3年回顾316
第二节 心脏手术中的肾脏保护320
一、心脏手术中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320
二、心脏手术中肾脏损害的机制分析321
三、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321
四、肾功能衰竭的预防322
五、结论324
第三节 心血管麻醉新技术325
一、穿心肌激光血管重建术的麻醉处理325
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围麻醉期管理及进展328
三、快速周转技术带来的心血管麻醉用药观念的转变331
第四节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与冠状动脉疾病336
二、心脏的神经支配与心绞痛337
一、胸部硬膜外麻醉处理心绞痛的效果337
三、应激反应与交感神经及心肌缺血338
四、硬膜外麻醉镇痛的价值338
五、胸部交感神经阻滞(TESB)治疗冠心病的机制339
六、硬膜外麻醉/镇痛的临床应用340
七、胸部交感神经阻滞的操作及管理340
八、硬膜外麻醉/镇痛需注意的问题342
第九章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其防治344
第一节 脑循环特点及麻醉的影晌344
一、脑循环的病理生理基础344
二、麻醉对脑循环的影响346
三、麻醉技术及麻醉管理对脑循环的影响348
第二节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350
一、腺苷与缺血性脑损伤350
二、自由基与缺血性脑损伤350
三、神经递质与缺血性脑损伤351
四、细胞凋亡与缺血性脑损伤352
五、展望353
第三节 钙平衡与缺血性脑损伤354
一、细胞内游离钙及其生理功能354
二、正常细胞内钙稳态的维持355
三、低氧引起的钙超载356
四、钙超载引起脑损伤的机制356
五、通过防止[Ca2+]i过度升高来保护神经细胞的药物357
第四节 细胞因子、粘附分子与缺血性脑损伤359
一、肿瘤坏死因子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59
二、白介素-1β和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361
三、白介素-6和白介素-10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362
四、对细胞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的整体思考363
五、细胞粘附分子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363
二、脑缺血预适应367
一、缺血预适应及心肌缺血预适应367
第五节 缺血预适应与脑缺血耐受367
三、脑缺血预适应诱导形成及保护作用368
四、脑缺血预适应机制368
五、小结369
第六节 脑复苏与脑保护的应用研究370
一、低温在脑复苏和脑保护中的价值371
二、麻醉药物在脑复苏和脑保护中的应用374
三、血液稀释的脑保护作用377
四、其他药物的脑复苏和脑保护作用380
第十章 重症监测新进展383
第一节 氧供需平衡监测及其临床意义383
一、氧输送的生理383
二、不同临床条件下的氧输送模式384
三、整体氧耗与氧输送的关系385
四、治疗原则386
第二节 组织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87
一、组织PCO2监测的生物学基础387
二、组织PCO2监测的临床应用389
三、结束语391
第三节 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应用392
一、脑氧供与脑氧耗392
二、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的监测393
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394
四、结束语396
第四节 血容量测定进展397
一、CO法398
二、浓缩稳定性核素铬的红细胞标记法398
三、羟乙基淀粉法399
一、CO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400
第五节 心排出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400
二、创伤性CO测定方法概述401
三、无创CO测定方法概述402
四、总结405
第六节 全麻深度判断及监测新进展406
一、全麻深度判断的新概念406
二、麻醉深度的监测新进展409
第十一章 局部麻醉与麻醉并发症416
第一节 新型局麻药——罗比卡因416
一、物理化学性质416
二、基础研究416
三、临床研究418
四、安全性分析419
五、总结419
第二节 局部麻醉新进展420
一、静脉区域麻醉420
二、关节腔内镇痛422
三、椎管内麻醉新技术423
第三节 麻醉前准备与处理425
一、对麻醉前用药阿托品的再评价425
二、气道困难的识别与处理427
第四节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诊断与处理431
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概念431
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治疗433
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治疗原则434
第五节 围术期高血压的防治现状435
一、高血压的标准和分期435
二、围术期高血压的原因435
三、高血压对机体的危害436
四、围术期高血压的防治436
五、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437
八、术后恢复期高血压的处理438
六、气管内插管期间高血压反应的防治438
七、麻醉期间高血压的处理438
第六节 麻醉并发症研究进展439
一、局麻药惊厥439
二、术后认知障碍442
三、全麻术后病人低体温战栗问题的研究进展445
四、器官移植与血液系统并发症447
第十二章 重症监测与治疗452
第一节 急性肺损伤452
一、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452
二、急性肺损伤的病因学454
三、急性肺损伤的肺容量变化456
四、急性肺损伤的治疗进展457
第二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62
一、粘附分子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62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示指标研究进展464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特殊治疗研究进展465
第三节 肝功能衰竭和肝功能保护469
一、肝脏的功能469
二、肝功能障碍病人的处理474
三、暴发性和迟发性肝功能衰竭475
第四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480
一、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80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482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485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487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进展488
六、甘露醇相关性急性肾功能障碍492
一、历史回顾495
二、多器官功能衰竭495
第五节 内脏缺血/再灌注与多器官功能衰竭495
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496
四、内脏缺血/再灌注497
五、内脏缺血/再灌注与多器官功能衰竭499
六、肠源性中性粒细胞预激活介质500
七、肠管缺血-再灌注治疗501
第六节 重症监护病人的管理503
一、术后营养支持503
二、术后氧疗505
三、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507
四、肺栓塞的诊治512
五、外伤病人的管理516
第十三章 专科与特殊病人的麻醉521
第一节 产科病人的麻醉521
一、产科生理变化521
三、产科麻醉药理522
四、分娩镇痛522
二、产科病理生理522
五、剖宫产麻醉523
第二节 小儿麻醉527
一、小儿麻醉前准备527
二、小儿部位麻醉529
三、小儿麻醉并发症的防治534
第三节 小儿复苏538
一、新生儿复苏538
二、婴儿和儿童复苏541
第四节 耳鼻咽喉科的麻醉546
一、喉镜、显微喉镜和支气管镜手术麻醉547
二、中耳手术的麻醉549
三、扁桃腺、增殖体手术麻醉549
四、头颈部肿瘤手术麻醉550
六、颅底手术麻醉552
五、面部创伤和整形手术麻醉552
第五节 非住院病人麻醉554
一、概述554
二、非住院手术麻醉前准备554
三、麻醉方法与麻醉用药556
四、麻醉恢复期的管理559
五、实施非住院麻醉的困难561
第六节 单肺通气麻醉563
一、开胸后对肺泡通气与血流灌注比率(V/Q)的影响563
二、体位对呼吸的影响563
三、单肺通气的适应证563
四、单肺通气方法564
五、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方法及定位564
六、Univent导管的临床应用565
七、单肺通气的低氧血症机制567
八、单肺通气时呼吸管理的要求569
九、单肺麻醉期间低氧血症的治疗570
第七节 特殊病人的麻醉574
一、老年病人的麻醉574
二、糖尿病病人的手术麻醉580
三、嗜铬细胞瘤麻醉近况590
第十四章 麻醉与免疫595
第一节 麻醉与免疫调节595
一、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力595
二、围术期MHCⅡ型分子的免疫调节595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596
四、靶细胞(激活的免疫细胞)活性各个阶段的药理调节599
五、围术期NK细胞活性的调节599
六、麻醉药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作用600
七、麻醉药对淋巴细胞的作用601
第二节 麻醉与细胞因子603
一、概述603
二、细胞因子的特性604
三、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的地位605
四、细胞因子的分类607
五、与麻醉相关的细胞因子607
六、细胞因子受体611
七、信号转导路径613
八、麻醉中的细胞因子改变613
九、细胞因子与神经系统613
十、细胞因子与妊娠614
十一、细胞因子与超敏反应614
十二、细胞因子与移植615
十三、细胞因子的下调616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的内容618
二、细胞因子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618
第三节 应激与细胞因子反应618
三、手术创伤与细胞因子反应619
四、感染的细胞因子反应623
五、细胞因子拮抗剂624
六、展望625
第四节 一氧化氮与麻醉626
一、NO的生化特性626
二、内源性NO的生理作用628
三、NO的病理生理学630
四、NO的吸入治疗631
五、NO吸入的不良反应633
六、NO吸入装置和监测634
七、NO与麻醉药634
八、NO与疼痛机制634
一、内皮细胞对维持血液流动性的作用636
第五节 内皮细胞与血小板对维持血液流动性的作用636
二、内皮细胞功能不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637
三、血小板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641
第六节 热休克蛋白——新一类凋亡抑制基因643
一、热休克蛋白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643
二、热休克蛋白抗凋亡的作用机制644
三、热休克蛋白与bcl-2的关系646
第十五章 麻醉与肝脏648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及麻醉648
一、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变化648
二、术前肝功能的评估651
三、肝脏病人的麻醉654
四、各种肝脏疾病病人的麻醉657
第二节 肝移植手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662
一、概述662
三、肝移植病人受体的术前评估和治疗663
二、肝移植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663
四、肝移植病人的麻醉实施667
五、肝移植病人的术中管理668
六、体外静脉-静脉转流的应用670
七、凝血弹力图在肝脏移植术中的应用673
八、肝移植病人的术后处理676
九、婴幼儿肝移植的麻醉与管理681
第三节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684
一、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征表现684
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685
三、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与预防689
第四节 卤代类吸入麻醉药肝毒性研究进展692
一、氟烷性肝炎抗原的研究692
二、氟烷性肝炎抗原的用途693
四、卤代类吸入麻醉药肝毒性免疫应答的研究694
三、库普弗(Kupffer)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694
附:卤代类吸入麻醉药代谢与氟烷性肝炎696
一、卤代类吸入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696
二、P450 2E1催化氟烷氧化代谢696
三、P450 2E1酶抑制剂预防氟烷性肝炎的发生697
四、P450 2E1酶对其他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影响698
第五节 肝细胞色素P450酶与麻醉药物代谢699
二、影响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活性的因素700
一、P450系统的组成、分布及命名700
三、影响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表达的因素703
四、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与麻醉药的代谢704
五、常用的P450酶研究方法706
第六节 转录活化核因子-кB及其介导肝脏炎症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708
一、转录活化核因子-кB及其抑制分子家族708
二、转录活化核因子-кB的激活机制709
三、转录活化核因子-кB介导肝脏组织细胞炎症损伤反应的可能机制710
四、转录活化核因子-кB与肝脏炎症损伤反应的防治712
热门推荐
- 2347382.html
- 3351539.html
- 2299605.html
- 1564499.html
- 2443739.html
- 2017399.html
- 3493178.html
- 3234622.html
- 2315398.html
- 1074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6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80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5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1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8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5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2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6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38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