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衣俊卿(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1445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20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739页
- 主题词: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及其基本格局1
一、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理论原因3
(一)新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内在理论根据4
(二)新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外在理论原因7
二、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文化与历史背景10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命运11
(二)现代人的文化—历史困境14
三、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基本格局17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18
(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20
(三)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22
(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23
第一篇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27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辩证法思想27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30
(一)商品拜物教与物化现象31
(二)物化的规定性和具体表现形式33
(三)物化的普遍化和物化意识的生成39
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42
(一)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43
(二)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45
(三)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48
三、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50
(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51
(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基本内涵54
(三)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58
四、执著的文化守望61
(一)自我超越与回归63
(二)心灵深处的文化家园75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86
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88
(一)理论的危机与哲学性的丧失88
(二)“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92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98
(一)第一阶段:总体性的理论98
(二)第二阶段:非批判的实证性理论100
(三)第三阶段:总体性理论的重建102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哲学构想108
一、市民社会与西方革命观110
(一)东西方社会的结构差别:市民社会地位的不同110
(二)西方革命的核心问题:争夺文化领导权118
二、实践哲学构想124
(一)客观主义和历史宿命论批判125
(二)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想129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136
一、人类文化精神的博采与升华139
(一)传统文化精神:人的自我拯救140
(二)德国古典哲学:人的主体性的生成141
(三)现代西方哲学:人的异化的扬弃144
(四)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精神的生成145
二、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149
(一)乌托邦的意义150
(二)“尚未存在”本体论153
(三)希望:人之存在的本体论结构155
(四)具体的乌托邦:世界的人道化162
第二篇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173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173
一、批判的社会理论178
(一)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本质差别180
(二)哲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批判现存183
二、启蒙辩证法186
(一)技术理性批判186
(二)大众文化批判198
三、否定的辩证法210
(一)核心概念:非同一性212
(二)本质精神:绝对否定220
(三)现实维度:“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223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230
一、异化的内化和批判的深化231
(一)意识形态批判233
(二)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244
(三)异化批判与精神分析的综合256
二、压抑性的心理机制264
(一)弗洛伊德的文明观265
(二)现代人的压抑性心理机制269
(三)关于非压抑性生存方式的设想273
三、“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277
(一)人的个体化进程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278
(二)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其表现形式281
(三)超越异化:确立“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288
四、非生产性(非创造性)的性格结构290
(一)性格与性格结构290
(二)非生产性(非创造性)性格结构的基本类型292
(三)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297
五、重占有的生存方式301
(一)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303
(二)现存社会:以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为主导的物化人格304
(三)克服物化:以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为主导的“新人”307
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311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312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314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317
(三)交往行为与技术异化的扬弃321
二、交往行为的合理化325
(一)普遍语用学:关于交往的一般理论326
(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332
三、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维度338
(一)生活世界的“非殖民化”338
(二)以商谈伦理为特征的话语政治346
第八章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355
一、存在哲学的自由理论357
(一)人的自由的理论前提359
(二)绝对自由与绝对责任361
(三)存在哲学:一种人道主义370
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372
(一)走向马克思主义372
(二)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思想380
(三)希望本体论和道德共同体399
第九章 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404
一、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系统阐释406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407
(二)人的本质及其异化410
(三)异化的扬弃与总体的人的生成415
二、日常生活批判的全面开启418
(一)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418
(二)作为社会根基的日常生活428
(三)日常生活批判的两个维度432
三、空间批判和节奏分析437
(一)空间生产理论与日常生活批判439
(二)节奏分析与日常生活批判445
第三篇 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453
第十章 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453
一、科学的辩证法: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与历史主义的唯物主义454
(一)对思辨辩证法和正统唯物主义的批判454
(二)伽利略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458
(三)科学辩证法:“具体——抽象——具体”460
(四)科学的统一466
二、社会主义:平等、民主与自由468
(一)卢梭的平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469
(二)公民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现代自由和民主的两个灵魂474
(三)平等、自由与社会主义的合法性478
第十一章)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484
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485
(一)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思想486
(二)症候阅读法的确立490
二、从意识形态到科学: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496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对立497
(二)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502
三、“多元决定”的辩证法510
(一)“多元决定”的矛盾观511
(二)“多元决定”的实践观514
(三)“多元决定”的社会历史观517
第四篇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529
第十二章 南斯拉夫实践派529
一、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534
(一)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思考535
(二)异化理论与社会批判理论538
(三)对革命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解541
二、彼得洛维奇:实践哲学与革命思想544
(一)对马克思思想的四种解释或表述546
(二)以实践哲学涵盖历史唯物主义548
(三)以革命思想发展实践哲学550
三、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与辩证法552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553
(二)对政治的人道主义批判555
四、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与异化558
(一)异化与社会主义559
(二)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批判561
(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563
第十三章 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566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571
(一)人道主义:马克思思想的主线571
(二)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574
(三)对当代社会普遍异化的批判579
二、激进哲学与激进民主制580
(一)激进需要与激进哲学581
(二)当代资本主义:形式民主586
(三)现存社会主义:对需要的专政590
(四)第三条道路:激进民主制593
三、日常生活的人道化597
(一)日常生活的界定598
(二)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和一般图式603
(三)日常生活的人道化607
第十四章 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617
一、科拉科夫斯基:意识形态批判619
(一)对教条主义的激进批判620
(二)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分析630
二、沙夫:社会主义人道主义635
(一)人的哲学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637
(二)异化与社会主义640
(三)处在十字路口上的共产主义运动645
第十五章 捷克的新马克思主义650
一、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历程651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复制652
(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几次尝试655
(三)布拉格之春和思想解放运动658
二、科西克:具体辩证法661
(一)具体(性)与总体(性)663
(二)伪具体性世界批判669
(三)具体总体的生成与人的实践674
结语 依旧开放的理论地平线680
一、开放的理论视域681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682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683
(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685
(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686
(五)后马克思主义688
(六)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691
(七)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693
二、永远的批判精神693
参考文献705
2001年版后记716
2007年版后记717
2012年版后记719
热门推荐
- 2107895.html
- 1553054.html
- 2353465.html
- 846111.html
- 1971642.html
- 352786.html
- 3785666.html
- 359043.html
- 2720183.html
- 20287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0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81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32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78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9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8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21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4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28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