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脉络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脉络论
  • 吴以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5728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349页
  • 文件大小:528MB
  • 文件页数:1401页
  • 主题词:经络-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脉络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脉络学说总论3

第一章 脉络学说的学术地位及其应用价值3

第一节 脉络学说的概念诠释3

第二节 脉络学说的研究范围6

一、文献整理7

二、理论创新7

三、病因病机8

四、临床实践10

五、实验研究11

六、新药研发12

第三节 脉络学说的学术地位14

第四节 脉络学说的应用价值17

第二章脉络学说的历史沿革20

第一节《内经》奠定了脉络学说理论基础20

一、《内经》之前远古文明对血与脉的认识20

二、《内经》提出“血脉”概念,初步形成心(肺)一血一脉循环系统23

三、气血相关对血脉理论的重大影响24

四、血脉(络)理论在生理病理及辨证治疗中的应用24

五、初步论述心痛、心悸、中风、坏疽等血脉(络)病变26

第二节《伤寒杂病论》奠定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28

一、首次提出“脉络”概念28

二、提出“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塞塞不通”的脉络病机28

三、专篇论述胸痹心痛、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29

四、创制通络方药30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诊断进展31

第四节 隋唐时期病机与方药记载丰富脉络病变治疗33

一、脉络病变的病因病机论述33

二、脉络病变的治疗方法及药物33

第五节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推动脉络病变临床证治发展34

一、对中风、胸痹心痛病机理论的发展34

二、对脉络病变治疗方法及药物的发展35

三、脉学诊断学的发展35

第六节 明清时期对脉络学说发展的贡献36

一、叶天士对络病及脉络学说的贡献36

二、王清任补气活血与活血化瘀治法方药发展37

三、对心与脉络系统的认识37

四、对脉络病变病机及治疗的发展38

第七节 近代中西医汇通论治脉络病变39

第三章 血脉与脉络学说42

第一节心(肺)一血一脉循环系统43

一、心43

二、肺45

三、血47

四、脉48

第二节 脉一血脉一奇恒之腑的脉49

一、“脉”,字的早期含义49

二、《内经》血脉概念的建立50

三、血脉一奇恒之腑50

四、血脉的结构与功能特点51

五、血脉(络)理论整体观的临床价值52

第三节脉络的空间结构特点53

一、支横别出,逐层细分53

二、络体细窄,网状分布53

三、络分阴阳,循行表里53

第四节 脉络功能特点54

一、脉络气血运行时空特点54

二、脉络的生理功能55

第五节 脉络学说形成的要素分析58

一、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是脉络学说形成的基础58

二、格物致知的形体解剖是构成脉络学说的重要因素60

三、汲取古代哲学思想成为脉络学说整体系统观的突出特色64

第四章 气与脉络学说72

第一节 气血相关研究是保持脉络学说整体系统理论特色的根本72

一、气概念的引入对中医学术理论及脉络学说体系构建发挥重要作用72

二、气血相关强调机体生命运动的动态研究74

三、气血相关揭示了脉络生理与病变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75

四、气血相关有效指导脉络病变的临床治疗78

第二节气机与气化对(血)脉络及其发病影响和治疗82

一、气机——气之升降出人运动对(血)脉络及血液运行的影响83

二、气化对(血)脉络及血液运行的影响87

第三节 气之分类、循行及功能对脉络病变影响及治疗94

一、真元之气94

二、宗气96

三、营卫之气98

四、五脏之气107

五、经络之气与脉络之气111

第四节 气血相关的广泛研究显示出其重要的科学价值111

一、气血相关理论的研究概况112

二、不同类别气的现代研究114

三、气化功能的现代研究118

四、气血相关研究是生命科学时代推动脉络学说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119

第五章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122

第一节 复杂性科学提出了血管病变研究的新命题122

一、复杂性科学背景下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趋势122

二、血管病变的复杂性特征及研究进展126

三、复杂性科学提出了血管病变研究的新命题129

第二节 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136

一、营卫理论137

二、承制调平149

三、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161

第三节 营卫承制调平对“脉络一血管系统病”的指导作用163

一、重视自然社会因素对血管病变的影响163

二、注重调整全身性整体功能状态治疗血管病变164

三、寻找血管病变的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165

四、探讨血管外膜与内膜相互影响在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及通络干预166

五、重视微血管损伤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及通络干预167

六、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168

七、从“气分”,、“血分”,、““水分”论治慢性心力衰竭169

八、在血管病变治疗中应重视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169

第六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病因病机174

第一节 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发病机制研究174

第二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发病因素研究176

一、气候变化异常一外感六淫177

二、社会心理应激一内伤七情178

三、环境污染影响一毒损脉络179

四、生活起居异常一劳逸失度180

五、代谢产物蓄积一痰浊瘀毒181

第三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基本病理机制183

一、络气郁滞(或虚滞)184

二、脉络瘀阻186

三、脉络绌急187

四、脉络瘀塞188

五、络息成积189

六、热毒滞络190

七、脉络损伤192

八、络虚不荣192

第四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复杂性特征193

一、致病因素的多重影响194

二、病理类型的交叉互患195

三、病理过程的动态演变195

第七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论治197

第一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方法198

一、辨发病因素199

二、辨营卫气血201

三、辨寒热虚实203

四、辨络形络色204

五、辨个体差异206

六、辨理化检查211

第二节“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总则——络以通为用227

第三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论治230

一、脉络病变证候类型辨证论治231

二、心肺脑肾脏腑脉络病变辨证论治237

第四节“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的特色优势246

一、注重气血相关的辩证观246

二、重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247

三、强调综合调节的系统观249

四、调动自愈能力的治疗观250

五、突出搜剔疏通的治法方药250

第八章“营卫承制调平”指导缺血性“脉络一血管系统病”研究253

第一节 国家“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总体设计思路254

一、澄清源流,厘清概念,科学诠释,提出新说254

二、总体设计,分部求证,系统整合,突出创新256

三、传承经典,源于实践,创新理论,指导临床258

第二节“络以通为用”治疗总则指导下通络药物研究259

一、依据“络以通为用”治疗总则确定实验药物259

二、实验用药的质量控制260

第三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及共性病机研究266

一、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研究沿革266

二、证候辨证标准研究的发展趋势267

三、“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标准研究268

四、“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共性病机研究279

第四节 络气郁滞/虚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284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络气郁滞/虚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285

二、络气郁滞/虚滞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286

三、络气郁滞/虚滞证候因素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288

四、络气郁滞/虚滞证候模型代谢组学研究294

五、络气郁滞/虚滞病证复合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模型及通络干预研究300

六、营卫承制调平数学模型揭示证候因素对血管病变影响及通络效应规律315

七、通过细胞模型探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病与通心络干预作用机制327

八、络气郁滞/虚滞对血管病变影响及通络干预作用价值358

第五节 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361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361

二、外膜损伤致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及通络干预研究364

三、络气郁滞/虚滞病证复合动脉粥样硬化病生理基础及通络干预研究375

四、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学术价值399

第六节 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研究405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研究405

二、从营气与血管内皮相关性探讨ET一1诱发冠脉痉挛机制及通络干预研究406

三、从卫气与外膜相关性探讨外膜损伤致血管痉挛机制及通络干预研究411

四、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研究的学术价值422

第七节 脉络瘀塞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研究429

一、脉络学说指导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研究429

二、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基础与临床研究433

三、通络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保护作用研究447

四、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作用研究462

五、通络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治疗价值477

第八节 综合评价分析揭示病证法药关联性的科学内涵482

一、通络干预络气虚滞/郁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病证法药关联性研究482

二、通络药物干预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病证法药关联性研究487

三、通络药物干预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病证法药关联性研究490

四、综合分析与评价揭示通络干预病证法药关联性的科学内涵491

第九节 营卫承制调平对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防治指导研究493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心律失常治疗研究493

二、营卫承制调平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507

第十节 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脉络学说513

一、遵循中医学科规律传承创新系统建立脉络学说513

二、汲取现代科学进展赋予脉络学说新的时代内涵516

三、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脉络学说519

第九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常用通络治疗药物523

第一节 流气畅络药523

一、辛香理气523

二、辛温通络528

三、辛香开窍539

第二节 化瘀通络药543

一、养血和血通络543

二、活血化瘀通络547

三、搜剔化瘀通络556

第三节 祛痰通络药559

一、祛风痰通络559

二、祛湿痰通络560

三、祛热痰通络565

四、利湿浊通络569

第四节 祛风通络药573

一、息风通络573

二、搜风通络579

三、散风通络583

四、潜镇息风589

第五节 荣养络脉药593

一、益气通络593

二、温通络脉600

三、养阴通络603

四、养血通络613

第六节 解毒通络药616

第十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代表方剂626

第一节 历代医家治疗脉络病变的代表方药627

一、瓜蒌薤白白酒汤627

二、瓜蒌薤白半夏汤628

三、积实薤白桂枝汤630

四、风引汤631

五、炙甘草汤632

六、木防己汤634

七、当归四逆汤635

八、黄芪桂枝五物汤636

九、大黄?虫丸638

十、小续命汤639

十一、小活络丹641

十二、大活络丹642

十三、导痰汤643

十四、牵正散645

十五、苏和香丸646

十六、生脉散647

十七、大秦艽汤649

十八、三化汤651

十九、地黄饮子652

二十、涤痰汤653

二十一、半夏白术天麻汤654

二十二、羚角钩藤汤656

二十三、安宫牛黄丸657

二十四、血府逐瘀汤659

二十五、补阳还五汤662

二十六、活络效灵丹664

二十七、镇肝熄风汤665

二十八、定心汤667

二十九、补络补管汤668

三十、加味补血汤669

第二节 当代“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代表方药670

一、通心络胶囊670

二、参松养心胶囊679

三、芪苈强心胶囊684

中篇 常见“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临床治疗691

第一章 高血压病69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69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69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701

附:中西结合研究进展701

第二章 高脂血症705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及治疗705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及治疗708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71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714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71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71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724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73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732

第四章 冠心病心绞痛73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73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740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746

附:中西医结合进展747

第五章 急性心肌梗死75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75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75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761

附:中西医研究进展762

第六章 心律失常765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765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768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774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774

第七章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8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78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786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79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793

第八章 心脏X综合征79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79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0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805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807

第九章 心肌病81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81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14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819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820

第十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23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823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26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83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833

第十一章 风湿性心脏病835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835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39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84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844

第十二章 病毒性心肌炎847

第一节西医学认识与治疗84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50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855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855

第十三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85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85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63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87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873

第十四章 出血性脑血管病87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87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8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890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891

第十五章 血管性痴呆894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894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898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904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05

第十六章 血管神经性头痛90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90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91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917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17

第十七章 糖尿病肾病92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92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92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93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34

第十八章 糖尿病心脏病93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93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942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948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49

第十九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52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952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957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96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64

第二十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6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96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972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977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79

第二十一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984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984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989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995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996

第二十二章 动脉硬化闭塞症100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100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100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101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012

第二十三章 雷诺病和雷诺征101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101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102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1026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027

第二十四章 大动脉炎1030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1030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103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1041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043

第二十五章 血栓性浅静脉炎1046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1046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1049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105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053

第二十六章 深静脉血栓形成105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105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1062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1066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066

第二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70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1070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1077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1087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1087

第二十八章 微循环障碍1093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1093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1097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1103

附:中西结合研究进展1104

下篇“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代表性治疗方药研究进展1115

第一章 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治疗创新药物研究历程1115

第一节 厚积薄发,初拟处方1115

第二节 三位一体,加快发展1116

第三节 格物致知,再探络病1116

第四节 创新发展,脉络学说1118

第二章 通心络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病变研究1120

第一节 通心络胶囊理论与组方研究1120

第二节 通心络胶囊实验研究1122

一、对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的作用1122

二、对高黏血症的作用1124

三、对高血压的作用1126

四、对血管内皮的作用1131

五、对动脉硬化斑块抑制与稳定的作用1138

六、对血管痉挛的作用1144

七、对心肌缺血的作用1146

八、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1150

九、对脑缺血的作用1159

十、对急性脑梗死的作用1163

十一、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1174

十二、其他作用1179

第三节 通心络胶囊临床研究1184

一、对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的作用1184

二、对高黏血症的作用1192

三、对高血压的作用1197

四、对血管内皮的作用1203

五、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1209

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1214

七、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1219

八、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作用1224

九、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1227

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1229

十一、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1236

十二、其他治疗应用1242

第四节 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系统评价1246

一、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1246

二、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1248

第三章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研究1250

第一节 理论与组方研究1250

第二节 实验研究1252

一、广谱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研究1252

二、广谱治疗心律失常的药效研究1262

三、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1266

四、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1267

第三节 临床研究1267

一、对室性早搏的治疗作用1267

二、对房颤的治疗作用1275

三、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1280

四、对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1282

五、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1285

六、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早期心肌损害的治疗作用1289

七、对失眠症的治疗作用1290

八、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作用1291

九、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作用1292

十、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1293

十一、对焦虑症的治疗作用1294

十二、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1295

十三、治疗心律失常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1296

第四章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1301

第一节 理论与组方研究1301

第二节 实验研究1302

一、强心作用1303

二、利尿作用1305

三、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及心肌重构作用1308

四、总结1321

第三节临床研究1322

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1322

二、对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1328

三、对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1331

四、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1332

五、其他类型心力衰竭1333

六、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脑钠肽的影响1336

七、总结1338

英文缩略语中文注释1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