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学新论 简要本 1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经济学新论 简要本 1
  • 钱伯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5268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济学新论 简要本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1

满足需要的多方面与多层次1

发展生产——“劳动是父, 土地是母”3

同一人类主题,为什么贫富又如此悬殊5

第二节 生产经营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10

生产三要素10

经营三要素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5

第三节 经济规律与经济动力18

经济规律18

经济机制20

经济动力、活力与压力22

第四节 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3

社会经济制度2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27

第五节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29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9

任务(一)——激励劳动热情32

任务(二)——引导有序劳动35

资源稀缺与经济学38

第六节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40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40

系统原理42

辩证方法44

(Ⅰ.基础理论)第二章 社会劳动的大分工、大协作47

第一节 分工协作与三次产业47

分工协作的伟大功勋47

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48

对三次产业的一些理论误解50

第二节 科技在分工协作中特殊地位和作用5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53

科技层次和发展的无限过程55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57

第三节 两个层次的经济运动59

企业经济运动59

国民经济运动61

市场的中心和中介63

第四节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作用65

提供软硬环境,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65

从整体出发,组织宏观经济调控68

从长远出发,促使社会经济多目标的实现70

第三章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74

第一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74

使用价值与价值74

使用价值与效用76

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79

第二节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81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81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83

两种劳动的统一内涵85

第三节 劳动价值的多种表现87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87

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91

劳动力价值与“值不值得”的判定92

第四节 商品价值的内容构成94

完全价值94

剩余价值96

剩余价值理论99

剩余价值和利润规律103

第五节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107

社会劳动的不同表现107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109

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110

物化劳动来自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116

第六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119

商品的价值形式119

商品与货币的转化123

商品拜物教与“拜劳教”127

货币表现形式及其流通规律130

第四章 物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33

第一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重要性与二重性133

现代生产决定于物化劳动133

物化劳动的二重性136

继承与发展,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138

第二节 物化劳动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141

历史的误会和误解141

按资分配和三要素理论批判143

关于“斯密教条”的思考145

第三节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150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两种内涵的逻辑联系150

只有克服扭曲,才能深化认识152

只有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按资本和技术要素分配有根有据153

第四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155

生产资料所有制155

不同的所有制模式157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161

第五节 物化劳动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64

环境资源与级差地租164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166

资源开发与物化劳动的利用169

(Ⅱ.市场经济)第五章 社会劳动与市场经济规律172

第一节 市场对组织社会劳动的巨大功能172

两只看不见的手172

市场机制与价格作用174

优化资源配置及竞争机制的核心地位176

第二节 按劳分配规律178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涵178

按劳分配规律的制约条件180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183

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格规律)186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186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189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申191

社会主义理应创造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193

第四节 市场供需与供需均衡195

市场供需与供需弹性195

市场均衡与蛛网原理200

投资乘数与加速原理203

第五节 市场秩序与社会保障体系207

市场秩序207

市场管理209

优胜劣汰与社会保障体系211

第六节 市场交易费用与城市经济发展213

市场交易费用213

城市经济发展216

几个最大化的实现217

第六章 市场类型与市场体系220

第一节 市场类型220

完全竞争市场220

不完全竞争市场221

不同市场的成本估量223

第二节 商品市场225

商品市场的主体与客体225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227

批发零售与商品劳务市场228

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新经济与知识经济)230

第三节 要素市场233

金融市场233

劳动力“市场”234

房地产市场236

技术、信息市场237

第四节 国内国际市场228

国内市场228

区域市场240

国内国际市场体系241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4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44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244

社会主义经济决不是短缺经济246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2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市场行为250

个人和家庭的市场行为251

企业的市场行为253

政府的市场行为2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257

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257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258

实现社会公平的方法途径260

“中国人怕下岗,德国人想失业”26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研究264

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264

社会市场经济与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26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69

(Ⅲ.企业经济)第八章 企业行为目标和经营管理271

第一节 企业行为目标和约束271

企业基本特征271

企业行为目标273

企业行为约束274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构成要素276

企业内部要素276

企业外部环境279

组织协调与企业管理280

第三节 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282

经营管理与管理科学282

经济人、社会人与行为科学283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285

第四节 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287

企业组织结构287

企业组织形式288

农业产业化组织290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292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292

公司制组织形式293

股份制经营296

第九章 企业要素与费用投入299

第一节 活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299

劳动就业制度与考核299

按劳分配——工资与奖金301

各种分配形式304

第二节 劳动对象投入与价值补偿306

劳动对象种种306

资源消耗308

劳动对象的价值补偿309

第三节 劳动手段投入与价值移行310

劳动手段投入的特殊表现310

劳动手段的折旧与更新311

劳动手段的扩大再生产规律314

第四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计量——企业经济核算316

企业经济核算316

财务成本与机会成本318

几种会计表式321

第十章 企业产出与效益考察325

第一节 企业产出的内容325

产出内容——品种、质量与数量325

产品质量与质量经济326

第二节 企业产出的计量(核算)327

实物量与价值量327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329

总产值、增加值与生产净值331

第三节 企业投入产出对比的经济效益334

效益、效果与效用334

效益理论和计量方法336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338

第四节 企业的合理经营与开拓创新340

规模经营340

企业集团312

企业生产经营的开拓和创新343

(Ⅳ.国民经济)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及宏观调节346

第一节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346

政策目标的多重性326

多重目标的矛盾和统一348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350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两种运动及平衡表现351

两种运动与流量、存量351

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循环理论352

古典均衡原理的现实经济思考355

第三节 国民经济活动量的核算357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357

国民经济生产量的核算359

国民经济分配量的核算361

国民经济使用量的核算366

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368

第四节 供需平衡与宏观调节373

供需平衡与失衡373

要素平衡——劳力资源与使用375

供需平衡与经济周期377

揭示两种平衡关系的IS—LM模型378

第五节 价格水平与价格体系383

物价总水平383

价格信号与价格扭曲386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388

价格体制与体系389

第六节 经济结构与产业政策391

经济结构391

产业政策393

产业配置与区位优势395

第十二章 财政收支与财税调节397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财政收支的性质变化397

三次产业与公共产品397

财政收支的补偿内容398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财政科学的基础理论400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402

财政政策与体制模式402

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403

财政支出的三个方向404

第三节 财政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406

国家预算406

税收及税收率408

公债与债息率410

第四节 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411

财政平衡的多种表现411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413

财政“结余”与通货紧缩414

第十三章 货币、信用及金融调节417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金融417

货币与信用417

货币与资金418

金融与金融资产420

金融的调剂与调节422

第二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424

货币总量424

信贷收支与平衡426

货币供需与两类膨胀428

货币供应的总量界限430

第三节 货币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430

利率及贴现率432

准备金制度434

公开市场业务435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437

第四节 银行保险和金融体系439

银行系统439

保险及保险业441

证券及证券业443

现代金融体系446

(Ⅴ.国际经济)第十四章 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449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449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449

比较成本与相对需求理论450

经济全球化趋势452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453

第二节 国际贸易455

国际市场455

国际贸易政策456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459

第三节 国际金融460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460

资本流动与国际资本市场462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464

第四节 国际投资与生产465

国际投资生产一体化465

跨国公司467

国际经济增长468

第五节 发展不平衡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70

国际经济发展的因素470

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471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73

第六节 国际经济协调组织474

世界贸易组织47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77

世界银行集团479

第十五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481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对外经济481

两种经济的不同视角481

对外经济与发展战略482

对外经济的发展484

第二节 外贸进出口与关税调节485

商品劳务进出口485

关税与非关税488

外贸效益与盈亏标准489

第三节 对外资本往来491

外资及其类型491

利用外资493

对外投资495

第四节 汇率、购买力与汇率调节497

汇率与购买力497

人民币汇率499

汇率调节与综合作用501

第五节 国际收支平衡和调节的综合作用502

国际收支及平衡调节502

经济杠杆调节的综合作用506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508

第十六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511

第一节 加强法制建设511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511

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512

增强法律意识与严格执法514

第二节 坚持两个文明516

物质文明516

精神文明517

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519

第三节 强化国民核算520

国民核算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依据520

综合国力的内涵522

国际经济对比524

第四节 制定发展战略和总体经济模式526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526

经济发展战略528

总体经济模式530

第五节 K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531

坚持系统原理与辩证方法,建设市场经济531

改革和建设的一二三原则533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535

附:《经济学新论》(全文本)前言5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