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医大师张志远医论医话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国医大师张志远医论医话
  • 张志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9331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2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50页
  • 主题词: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医大师张志远医论医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习医散论1

业医十个准则1

业医须知1

研医要有真才实学1

学医药戒骄苦练2

业医要功底深厚不尚空谈2

理论与经验相结合3

实践验证理论3

舌脉富诊断参考价值3

诊疗三原则4

临床重视辨证施治4

辨证切记寻找主症4

症证分开5

临床五步处方三要5

中医诊断不能西化5

辨证施治不泥现代病名6

辨证施治是灵魂6

临床应药随证转6

病症转化治亦随变7

舌苔论治分三型7

寒病热化早期切勿苦寒伤正7

三阴病不存在寒化证8

传统和中法8

处方要掌握技巧二字8

遣药组方要重视相反相成8

中病即止不可过量9

处方小巧与大作各有春秋9

提倡投药少而精9

药少量大也是医疗风格10

信奉先贤不泥古10

化古为新促进发展10

以今用古不应以古概今11

研究传统文献要纠残补缺11

中医言气约分四类11

调气施治多种病症12

中医临床四大特色12

瘀血证的表现与用药12

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13

湿邪的危害与处理13

调理肝气冲胃分三步14

湿温双向治疗14

妇产病重养血调冲任14

外感风寒应速治15

逆流挽舟内外同治15

治流行性热证分三段15

癫痫治疗要注意三层次16

胃失和降考虑四治16

运用四招治紫癜16

串联诊录别具一格17

肿瘤晚期扶正第一17

外感与阴虚发热之别17

甘温除热宜于阳气烦劳18

脑血管痉挛可致半身不遂18

癔病治法与遣药18

精神分裂有静和狂19

夏季亦有伤湿证19

治疗湿疹要防水19

咽炎不痛按痰火施治19

肩臂痛不离搜风活血20

处方慎重考虑药物用量20

呃逆初起,当先降气20

双向调节尿闭症21

尿崩症上下两调21

产后恶露不绝勿盲目止血21

肝硬化腹水戒酒忌盐21

慢性前列腺炎行气活血22

猩红热要泻火解毒22

甲状腺肿大宜软散活消23

黄褐斑、黑眼圈为瘀血23

高血压头上有五症23

中阴溜腑切勿攻下24

头痛与久病入络24

胃肠停饮见三症24

中暑多汗先要救阴25

小儿营养不良以促进饮食为主25

调理喘与咳嗽分道扬镳25

医水邪发汗利尿26

汗出未解不宜扶阳26

寒温共疗汤值得试用27

狐惑与湿热有关27

阳明病调治四法27

外感风寒变化治疗规律28

亡阳虚脱要加人参、龙骨、牡蛎28

顽麻证须活血通络28

口苦咽干目眩杂病常见29

中暑分二型29

胸痹处方亦疗他病29

温疟与桂枝30

药加粳米作用30

柴氏应用古方30

蜂蜜入药31

刘氏调心肝安神31

四味解表药32

痰火开窍泄邪32

活血化瘀能医奇疾怪症33

吃元明粉死亡说33

执死方不易治活病33

通补混用是良招34

活血祛瘀可疗多种慢性疾患34

肝病注意保养35

心悸和强心不宜对号入座35

醉酒伤身35

要学习铃医绝招36

辨证施治是中医灵魂36

痰饮头眩要健脾利水37

纠正附子、石膏家的说法37

胃病仍须消导37

纠正用药倾向性38

医家应德医双馨38

论异药同方38

补阴返阳39

活学活用经方39

芳香与寒凉同方39

临床不要对号入座40

关于以心代脑40

争取益寿之道41

人才就是工作能力41

中医特色药随症变41

医生应抢救送终42

卫气营血辨证无实际意义42

处方要考虑对胃影响43

四逆证不是皆为阳衰43

升阳气降阴火的含义43

制阴火也要急行44

精神失调用宣泄法44

常吃食物降三高45

组方要有规范45

写医案处方应简明扼要45

业医应谦虚、低调46

江湖良医46

延寿之道47

颜嫂外感秘方47

体虚便秘宜润不可攻48

食疗列举48

治火五法48

风温治法49

发汗治湿仍属良法49

妇女产后三症49

六合同春50

承气汤的启用50

老人保健要降四高50

慢性胃炎须掌握胀、痛二字51

老人服熟地黄滋阴养血51

高热不要依赖银花51

表里双解有一定优势52

健身以补气为主轴52

调气机、祛病邪要用动药53

传人要看德、平民化53

多读书有利临床、辨别真伪54

扶阳气便可保身54

胖瘦与病理变化54

食疗也可治病55

精神病用相克疗法55

临床要依靠诊断给药56

平民营养餐56

乐天者不吃心平气和汤56

治病分南北、不分南北57

茶有妙用57

人乳是宝57

对鼻炎要防、治结合58

小承气汤含有三方58

胃阴不足降气与润化同治58

郝氏校歌祭文59

诊断处方要根据病情60

吃了好60

清热注意解毒60

因人施治61

临床运用技巧61

丸散入药节约药源62

编写各家学说注意四点62

攻邪也为存人62

实践是检验疗效的标准63

病虚郑声63

假证乱真64

三药质疑64

论烦躁65

遣药对比65

勿被“炎”字束缚66

肺燥疗法66

信古不宜泥书67

古花新放促进发展67

掌握疗从病走68

师法前人要有辨识能力68

读《伤寒论》余录69

读《伤寒论》不受束缚69

《伤寒论》温病存在三疑69

学习《伤寒论》掌握三句话69

攻读《伤寒论》注意七事70

学习《伤寒论》注意错字衍文71

学仲景之书防止“布袋装”71

《伤寒论》刺期门乃民间疗法71

六经学说应称三段病机论72

《伤寒论》缺温病治法72

《伤寒论》存津液之说尚须论证72

《伤寒论》断注举例73

《伤寒论》风湿证应移入《金匮要略》73

《金匮要略》载许多《伤寒论》内容73

《伤寒论》内纰漏与后人抄写、校正、复刻有关74

《伤寒论》《金匮要略》要重新编次切合临床74

《伤寒论》少阴病分回阳与救阴两门74

对《伤寒论》内容的评价75

《伤寒论》汗家发汗与禹余粮丸属错简75

《伤寒论》存在五失75

《伤寒论》中的笔误76

《伤寒论》内有三混淆76

《伤寒论》的三点归纳76

学习《伤寒论》抓住十二汤方系统77

整理《伤寒论》须以方列症或以症带方77

《伤寒论》方药主治78

《伤寒论》方药配伍还应商榷78

太阳中风是感冒有汗型78

《伤寒论》五证十八方79

《伤寒论》以药名方79

伤寒、中风不应强分80

伤寒三阳合病回眸80

《伤寒论》《金匮要略》选择应用81

《伤寒论》施治两规81

《伤寒论》六经为病变过程82

《伤寒论》三隐82

《伤寒论》非贵族专书82

热结旁流须要急下存阴83

《伤寒论》四问83

疗泻必须利尿84

阳中治阴84

《伤寒论》内容含杂85

经方时方论86

对经方的质疑86

经方、时方结合一体86

时方作用不可低估87

时方的四大优势87

时方家的临床特色87

时方派推叶桂为旗手88

叶派遣药的得失88

时方、杂方派的治疗优势88

疗流感时方居优89

时方开胸汤89

时方轻灵例举90

重视特殊脉象90

胃家实的由来与处理90

肝着的特点91

信古者不泥古说91

重视药物分析91

附子炮制已经灭毒92

药物相配量中寓巧92

投用古方应据症定量93

从药量应用三承气汤93

桂枝汤投量随证而变93

麻黄单用发汗力小94

开辟麻黄甘草的多项作用94

石膏附子合用94

外感无汗不宜白芍95

古方药物应选用95

红白黑三仙入药95

甘草益气养心亦治惊恐96

邪在三阳早期不可投枳壳、厚朴96

纠正心律不齐桂枝、炙甘草领先96

呕吐哕首推大黄、半夏、生姜、代赭石96

石膏、附子、大黄应打破表里界限97

山栀子又称小大黄97

吴氏治痒投麻连赤汤突出连翘97

干姜、细辛、五味子势单力薄98

桑菊银荷非邀功避罪之药98

桑翘汤乃时方精华98

王氏时方用药99

时方家有二失99

经方与时方之分99

经时方结合有利临床100

经时方合用救死扶伤100

经时方的派别用药100

经方家屈翁用药101

经方存在不足101

汗多亡阴例举101

论胃家实102

《金匮要略》方以人、症、数字命名102

经方派处方加甘草、生姜、大枣目的有三103

吴锡璜时方用药103

时方中加入经方药103

叶桂临床避刚遣柔104

流派学说105

流派的划分105

伤寒学派存在两种缺点105

孟河派处方轻灵避桂附硝黄106

新安派不属温热系统106

叶桂处方三大特色106

叶氏治胃病小方107

叶氏遗方小陷胸汤加神曲枇杷叶107

叶氏遣药三个特色107

叶氏的卫气营血108

叶氏临证五大优点108

尤在泾吸收叶桂章法109

尤怡研医可法109

尤怡遗方109

薛雪处理杂症,亦长袖善舞110

徐氏肃降肺气验方一首110

温热派亦用东垣法110

王孟英遣药准绳111

王孟英三绝111

王孟英经验可法112

王孟英用药亦存在偏颇112

王孟英是实践家113

王孟英亦用热药附子113

费氏遣药平中有奇113

陆九芝遗方一首114

师法叶、王二家用药114

马培之肥儿糕114

赵海仙施治特点115

张锡纯临证四特色115

张锡纯开石膏四大特色115

张锡纯止痛喜开三方116

丁甘仁喜开芦根、通天梗116

曹氏公布民间验方117

夏应堂的经验117

张氏桑杏合剂117

恽氏也开时方药118

地方门派118

谢氏头痛处方118

周氏感冒治疗法119

赵氏临床特色119

纪氏运用经方实践119

薛雪传人用药120

叶桂遗方120

易水河间学说异同121

温病派遣药商榷121

叶桂用杂方之药121

张锡纯不属攻邪派122

流派临床有独到之处122

伤寒学派用药亦分南北122

叶派用药存在偏颇123

叶氏养胃不适于实证123

叶派在山东影响124

温病论亦用经方124

消除派别门户之见124

对王孟英先贤评价125

贵阳贱阴非仲景中心学说125

温胃要用理中汤加吴茱萸126

太阳神与三大火焰126

杏林杂谈127

引《易》入医突出一个变字127

论师门传授127

秦越人为山东济南长清区人128

黄元御学说不宜淹没128

张景岳亦属养阴专家129

读《景岳全书》要对照实践129

重视精神养老129

服药时间体现烧山火、透天凉130

烧釜得水靠气化130

奇谈一则130

拜师学医样板131

开成方宜加减运用131

代替品与俏药131

君药量大一方二主也要如此132

太阳伤寒误为温病132

自学中医、学校教育与家传师授的区别133

吕晚村未固守六味、八味丸133

医家四戒133

对中医医疗机构提出五点建议134

上热下寒升降并用法134

痞满、结胸勿拘于泻心、陷胸汤134

先石膏后附子疗法135

治疗肺炎的用药思路135

补气阴血三用汤135

俏皮药不起作用136

普通方剂暗藏精兵136

发热四个类型137

流利气机须用香燥药137

调理惊恐不要离开枣龙牡137

解除表邪分阴阳两虚137

怫郁要表里双解138

打饱儿汤的药物组成138

犀羚作用质疑139

黄芪建中汤可应对亚健康139

调理妇产科病有十招139

坤医的五大门神140

女病四仙140

行气活血可止痛140

食疗数则141

处方应化古为新141

温病无神昏忌服二角与虫类141

温病不存在邪入心包141

业医汲取众长,不得守一家之言142

平安粥142

发汗止泻逆流挽舟142

老医谨慎亦能误病143

调理热证时方药物应重点掌握143

保护阳气能延年益寿143

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要持两面观144

湿疹外洗亦有疗效144

悼俞君辞世一周年144

轻方小药亦能误病145

镇静止痉非疗本之药145

宫外孕服药、手术两种准备145

子痫的四大症状146

外用局部疗法146

酒渣鼻的外治法146

传统技艺留下一招147

老人便秘综合疗法147

小儿良药承气化积汤147

治自汗量大奇观148

高热下后伤阴开三鲜148

柴胡越鞠汤优于丸剂148

三苦一解汤统治热证149

治偏瘫要考虑三降一扩149

夏天常服防暑保身汤149

热证初愈用大保汤150

崩漏缘于血失故道150

田氏经验两则150

慕氏治疗疮疡经验150

蒲氏回生丹的广泛用途151

泻火解毒首选栀子金花丸151

应当推广五虎汤151

补中益气汤加量升提大气下陷152

验方筋骨肉痛麻丸152

爽胃饮的临床观察152

心动过缓重用附子、鹿茸153

三化汤能改善偏瘫症状153

达原饮减味即理胃汤153

健身饮料天地人汤154

增强健康甘霖汤154

身痛验方两则154

强壮丹的适应证154

冲和汤加味扩大用途155

治傻汤的应用155

二陈汤加味治胃病也用柴胡、黄芩156

六味丸的适应证156

麦味地黄丸壮水制火156

阳毒证需要清热解毒157

芳香流气、降开运转八字治胃157

调理虚损以补为主157

吴氏对大闪风的调治158

怫郁聚结用防风通圣丸158

腰痛日久重点补肾158

调理痹证应加虫类药物159

哮喘方内加白萝卜159

处方宜加引经报使药159

解除风热表邪桑叶、浮萍最佳160

寇氏药对160

正确对待错杂用药160

阴寒便秘也可少加大黄161

广谱消炎六神汤161

六味地黄丸变化运用161

虚性哮喘加保本药附子162

商氏经验三方162

起用附子白薇162

百节风宜宣散活血163

热证退热三仙汤加石膏163

身体萎弱吃大量熟地黄163

治抑郁四药164

调治鼻渊五品164

稳定心率宜开四将164

白芍乌头为关节炎克星165

三把火165

醒神丹的施治对象165

简易方治头晕眼花166

草黄乳没丸的验案166

邪哭神散的治疗验案166

清暑消夏白菊饮167

水肿证亦加二草三虫167

肺热干咳无痰开清燥救肺汤167

随症减量有两大优点168

处方遣药少而精168

杂方亦见大效168

临床投药有倾向性168

黄氏富有高级思维169

《伤寒论》整理者功不可没169

继承医学遗产要古调选弹169

医生评级要以临床能力为标准170

现代中医有四忧170

学岐黄术要树立自信170

时方、经方、杂方学派应当并存171

杂方派无有贬义171

厚古影响发扬前人经验171

方杂而效高172

杂方派用药群英会172

经、时、杂方各具春秋172

热邪内陷营血173

阳证转阴173

不宜否定现在所用人参的作用174

阴血不足宜平补、滋养174

身形羸瘦补血为上174

小恙锅沸症175

表里双解分二方175

药肆竞争有奇策176

药开别名不宜传习176

攻补寒热合用有特殊作用176

补阳温里二者不同177

阴血同治属妙招177

水饮调治法177

杂方派的特色178

杂方亦有优点178

杂方含有奥义须深入研究179

卢氏阴火探讨179

苏派医家内含180

结胸的形成180

论风药180

台湾中医现状181

惊人医案181

养阴益寿182

厌食宜养胃182

表里双治非特殊疗法182

慢病缓治例举183

丸散药材应用熟品183

中风忌汗183

张山雷理肝处方184

辛氏老医经验184

幻觉、幻视与痰有关184

勇于负责的岐黄大师185

调治软瘫185

亡阳案兼症186

发展学术吸收新知186

寒热组方可法186

治病开药求本187

空白疗法187

毒性药物不应抛弃188

水火药物188

医僧单方可疗多症189

宫廷方突出保健可治小病189

对攻邪观点要一分为二190

学经典要化裁符合今用190

何氏谈医治哮喘190

应振兴活血化瘀疗法191

降血脂可试服七叶汤191

益气养阴降高血糖192

读书疲劳喝香茶、饮解困汤192

温补提高性功能193

口干要增加唾液分泌193

脱敏治痒193

镇痛非疗本之药194

中药抗癌有疗效可助一臂之力194

解除炎症注意双规性194

发汗与泄热降温195

补虚要有区别195

化饮祛痰须利水195

论左右归丸196

子宫腺肌症196

古方寒热配伍不宜否定196

人参加附子197

古方配伍注意相反方向197

五行投药法198

赵氏诊疗特点198

随病饮药法198

发药大忌格言199

抗菌抑毒不要脱离辨证施治199

要活读经典善用其药200

《伤寒论》三个看点200

铃医秘方201

积累知识传于后昆201

消除伤寒、温病门户之见201

洄溪治肺气不降202

清凉降气止呕用鲜药202

伤温二派遣药同方203

少阳阳明合治范例203

错判答卷埋没人才204

中央车轮汤204

《伤寒论》急下证商榷204

治病方法心传206

风水要发汗解表206

疔疮宜大量清热解毒206

抑肝双向疗法207

产褥热要清火凉血207

脑震荡、挫伤要重视活血化瘀207

升阳散火治疗头痛207

调理心律不齐208

胃病温补防止寒凉208

口干舌燥重在促进唾液分泌208

温病分期治疗209

参黄通便法209

解表治里可以分合210

调理湿热,重点治湿210

手足心烦热210

治胃病要注意幽门螺杆菌211

改善老年性痴呆211

预防偏瘫211

发热类型不一212

感冒与温病分治212

咳嗽组方谏言213

心血亏虚精神失常213

胆怯温阳214

活血治疗脑震荡、挫伤214

偏瘫益气扩脉促流214

精神分裂以气血痰火论治215

支气管哮喘突出肃肺利气215

营养不良水肿首先补气养血216

饮邪上泛发生眩晕216

膀胱热淋着重清火解毒216

心悸发生也要潜阳217

疗头痛、低热升发清阳217

缺乳以疏通障碍为主217

调理慢性胃病要有连续性218

血失故道子宫出血宜活血化瘀218

肝硬化要软肝缩脾219

调治肺结核加抗痨药219

痹证选取抗风湿药219

胃肠消化不良忌用攻下220

调理肝功能用药220

尿路疗法220

胸痹以通论治221

胃炎随症状调治221

慢性盆腔炎重点活血化瘀222

崩漏不宜盲目止血222

治子宫、卵巢发育不良兼通月经223

治胃肠积气223

肝风内动宜潜阳、滋水涵木223

少阴病应服四逆汤224

呕哕可服济生橘皮竹茹汤224

生化汤不宜滥用225

龙胆泻肝汤去木通广泛应用225

地黄饮子治痿证225

敛汗方选用牡蛎汤226

秦艽扶羸汤加味治肺结核226

阳和汤的两项用途226

安神用平脑汤227

胃热用竹叶石膏汤227

人参败毒散减味仍能解表228

保元汤加味治心动过缓228

心脑血管病开黄赤山汤228

香苏散与麻黄汤229

清营汤的运用2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