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体赋学史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福轩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2246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238MB
- 文件页数:548页
- 主题词:赋-诗歌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体赋学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赋学的发轫与古律之分1
二 古体赋学的研究现状4
三 古体赋学的分期及内容8
第一章 汉魏六朝:古体赋学的发生与成熟12
第一节 形成期:两汉赋论13
一 渊源与功用论:古诗之流与讽谏说14
二 性征论:“丽则”与“丽淫”辨17
三 创作论:“赋迹”、“赋心”说21
第二节 成熟期:魏晋南北朝赋论25
一 赋用论:对两汉赋论的认同与发展26
二 本体论:赋学批评的新变31
三 情志与词采兼重——刘勰的赋学理论36
第二章 唐宋时期:古律之辨与古体赋学的发展43
第一节 南北文风融合与初唐古体赋学思想44
一 初唐帝王及近臣的赋论45
二 经史学家的赋学思想55
三 文士的创作与辞赋批评67
第二节 试赋之争与古体赋学的发展80
一 科举试赋之争与古体赋学的发展81
二 帝王与开元、天宝年间文士的辞赋观96
第三节 古文家的赋学思想116
一 赋循经义:早期古文家的辞赋观117
二 明志与骚情:韩、柳等古文家的赋论125
三 讽世救世:晚唐古文家的赋学观131
第四节 唐末赋学思想的新变135
一 晚唐辞赋创作的转向与赋学思想的新变135
二 辞采与讽谕:晚唐赋论的两种倾向138
第五节 赋兼才学与北宋初期的赋学批评147
一 赋兼才学:北宋初期赋论的转向148
二 赋写类书:吴淑《事类赋》的赋学意义153
三 田锡、王禹偁等文人的古体赋学论157
第六节 文赋的兴起与古文家的赋学观162
一 文赋的兴起与赋学的再造162
二 苏轼及其后学的辞赋观166
第七节 南渡的崇骚情结及赋学思想197
一 “最爱元祐”与两宋之际辞赋创作的崇骚情结198
二 以古是尚:两宋之际的赋学批评201
第八节 骚为辞赋祖:南宋中后期的赋学理论208
一 乾淳以来诗人和理学家的赋论209
二 《骚》为辞赋祖:南宋末年的辞赋批评231
附 金源赋学批评241
第三章 元明时期:祖骚宗汉与古体赋学的繁荣249
第一节 元代赋学思想的演进250
一 元代前期的试赋之争250
二 元代复古赋论的进程256
第二节 明代的赋学复古理论276
一 明初赋论的“祖骚宗汉”说277
二 以前后七子为主体的复古赋论280
三 晚明对汉魏六朝赋学的归依286
第三节 祝尧及其《古赋辨体》的赋学思想291
一 祝尧生平行谊与《古赋辨体》的编纂291
二 《古赋辨体》的赋论294
三 《古赋辨体》的影响314
第四节 “赋属诗”与“唐无赋”说检论317
一 “赋属诗”、“唐无赋”说的提出317
二 “赋属诗”、“唐无赋”说的理论内涵320
三 “赋属诗”、“唐无赋”说的现实意义325
第五节 元明时期赋选与古赋理论329
一 元明时期的辞赋选本330
二 赋选与古体赋学批评332
第四章 清及近代:古体赋学的总结与转型338
第一节 明末清初:古体赋学的博综丽雅取向339
一 经世文统下的崇情与雅实赋风340
二 “博洽雅丽”的赋格追求345
第二节 康雍年间:古体赋学的醇雅转向348
一 康雍年间的醇雅赋论349
二 康熙帝及其宰臣的赋学观361
第三节 乾嘉时期:古律争胜格局下的古体赋论366
一 程廷祚的古体赋学理论368
二 阮元及诂经经舍赋学的复古倾向372
三 桐城派古文家的赋学批评375
第四节 同光时期:古体赋学的再兴379
一 曾国藩及其后学的古体赋学观381
二 祖骚宗汉——刘熙载的古体赋论390
三 张之洞“重古重情”的赋学批评398
第五节 清末民初赋学复古及其转型意义401
一 起源论:诗、骚与诸子401
二 取向论:崇汉祖骚,兼采六朝404
三 赋史论:学术转向与时代意义411
第六节 清代赋选的古体批评415
一 古律兼综:清初赋选的古体思想415
二 古律争衡与会通:乾嘉时期古体赋选批评421
三 以古入律:同光时期的赋选倾向431
第五章 古体赋学与骚、选及诗文理论的渗融437
第一节 古体赋学与骚学437
一 辞赋体类选择与赋学观438
二 历代骚、赋关系批评444
第二节 古体赋学与“选”赋批评452
一 历代对《文选》“选赋”的批评453
二 《文选》评点研究与赋学464
第三节 古体赋学与诗文理论的渗融475
一 赋学与诗文理论的互渗476
二 赋学与诗文理论互渗的成因484
总论 中国古体赋学的特征——以清代为中心489
一 赋源论:诗骚之流与“祖骚宗汉”说489
二 体征论:情、辞、理、意496
三 辨体论:古律辨争与古律会通501
四 风格论:沉博绝丽及其他517
主要参考文献523
索引533
后记536
热门推荐
- 2702855.html
- 24172.html
- 2338477.html
- 3815401.html
- 890740.html
- 2582052.html
- 1316444.html
- 1059832.html
- 2423731.html
- 1738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6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25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95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75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16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46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4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1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