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环境科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水环境科学
  • 陈震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32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水环境-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环境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前言1

第0章 绪论1

0.1 水是生命之源3

0.1.1 水是生命的摇篮3

0.1.2 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4

0.2 水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5

0.2.1 水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5

0.2.2 水环境科学的特点5

参考文献6

第1章 水环境的现状7

1.1 水资源概况7

1.1.1 世界水资源现状7

1.1.2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9

1.1.3 水环境面临的问题21

1.2 水污染的危害28

1.2.1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8

1.2.2 缺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9

参考文献32

第2章 水环境社会学33

2.1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34

2.1.1 生活污水35

2.1.2 农牧业活动36

2.1.3 工业活动37

2.1.4 生态、环境的破坏40

2.1.5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40

2.2 水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41

2.2.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41

2.2.2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水环境管理力度44

2.2.3 逐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45

2.2.4 开源节流,建立节水型社会48

2.2.5 水利工程53

参考文献56

第3章 水文气象学57

3.1 水循环体系57

3.1.1 大循环和小循环58

3.1.2 水循环的影响因素59

3.1.3 水循环的自净作用60

3.2 地球上的气候带60

3.2.1 热带气候61

3.2.2 地中海气候62

3.2.3 极地气候62

3.3.1 洋流63

3.3 水文气象63

3.3.2 行星风系位置的影响64

3.3.3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64

3.3.4 太阳的活动66

3.3.5 季风67

3.4 水循环的异常与旱涝灾害70

3.4.1 水循环的异常71

3.4.2 洪灾72

3.4.3 旱灾72

3.4.4 台风、飓风、热带风暴、海啸73

参考文献75

第4章 水文地理、地质学76

4.1 水文地理学76

4.1.1 地理环境与水环境状态77

4.1.2 土壤79

4.1.3 森林、草原82

4.1.4 湿地、沙漠85

4.2 水文地质学89

4.2.1 地质结构与地下水的分布规律89

4.2.2 地下水质与地方病100

4.3.1 泥石流103

4.3 地质灾害与水环境103

4.3.2 火山爆发与地震104

4.3.3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105

4.3.4 喀斯特环境106

参考文献106

第5章 水环境化学107

5.1 天然水化学107

5.1.1 天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107

5.1.2 天然水的分类109

5.2.1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111

5.2 天然水组成111

5.2.2 天然水化学组成与特点117

5.3 天然水组成的影响因素136

5.3.1 气候的影响136

5.3.2 地质、地理条件的影响138

5.3.3 大气中溶质的影响141

5.3.4 生化因素的影响142

参考文献144

第6章 水环境生态学146

6.1 水环境生态特征146

6.1.1 生产者147

6.1.2 消费者151

6.1.3 分解者153

6.2 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功能157

6.2.1 物质的循环157

6.2.2 能量的流动162

6.3 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64

6.3.1 水生生物生存和活动的影响因素164

6.3.2 水生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167

6.4 水生生态系统168

6.4.1 水生生态系统的类型168

6.4.2 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扰动171

6.4.3 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173

6.4.4 富营养化水体防治的具体措施174

参考文献177

第7章 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179

7.1 废水生物处理概述180

7.1.1 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181

7.1.2 生物处理对污水水质的要求182

7.2 活性污泥法184

7.2.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及净化原理184

7.2.2 活性污泥的系统参数186

7.2.3 活性污泥系统分类及运行方式187

7.2.4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187

7.3.1 生物膜法净化污水的原理188

7.3 生物膜法188

7.3.2 生物滤池189

7.3.3 生物转盘191

7.3.4 生物流化床192

7.4 接触氧化滤池与厌氧生物处理法193

7.4.1 生物接触氧化法193

7.4.2 厌氧生物处理法194

7.5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196

7.5.1 氨化和硝化196

7.5.3 除磷方法197

7.5.2 反硝化197

7.6 氧化塘处理污水系统198

7.6.1 氧化塘技术198

7.6.2 氧化塘类型199

7.6.3 土地处理法201

7.6.4 人工湿地法203

参考文献205

第8章 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206

8.1 中和法207

8.1.1 概述207

8.1.2 基本原理207

8.1.3 中和法在酸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08

8.2 化学沉淀法212

8.2.1 氢氧化物沉淀法213

8.2.2 硫化物沉淀法214

8.3 电解法215

8.3.1 电解原理216

8.3.2 电解槽217

8.3.3 电解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19

8.4 化学氧化法220

8.4.1 臭氧氧化221

8.4.2 湿式氧化221

8.4.3 焚烧222

8.4.4 氯氧化223

8.4.5 高级氧化技术223

8.4.6 超临界氧化技术235

参考文献238

第9章 水环境监测241

9.1 地表水的监测241

9.1.1 地表水的采样241

9.1.2 地表水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250

9.2 地下水的监测253

9.2.1 地下水的采样253

9.3 水污染监测与调查255

9.2.2 地下水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255

9.3.2 入河排污口监测与调查256

9.3.1 污染源调查256

9.3.3 水污染事故调查259

9.3.4 水污染动态监测259

9.4 水体沉降物监测260

9.4.1 采样点布设260

9.4.2 采样260

9.4.3 样品保存与预处理261

9.4.4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261

9.5 生物监测262

9.5.2 监测频次和采样时间263

9.5.1 采样垂线(点)布设263

9.5.3 样品采集与保存264

9.5.4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266

9.6 海洋监测267

9.6.1 陆源排污口邻近海域监测268

9.6.2 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及河口区环境质量监测270

9.6.3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272

9.6.4 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276

9.6.5 监测与评价278

参考文献2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