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江南传教史 第2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龙鞶作;周士良译 著
- 出版社: 辅大书坊
- ISBN:978986622186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16页
- 文件大小:210MB
- 文件页数:7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史江南传教史 第2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明清易代之际的中国教务(1644年至1650年)3
第一章 清朝的起源3
第一节 女真3
第二节 满清皇室的起源5
第三节 满洲强盛之始5
第四节 清人入关7
附录一:清朝官修史书所载清帝世系9
附录二:满洲的发祥地10
第二章 清人遇汤若望于北京12
第一节 北京住院免于火灾12
第二节 汤若望获准留居北京内城12
第三节 汤若望奉命修历供职钦天监13
第三章 清人在西部诸省遇见传教士15
第一节 在山西、陕西两省15
第二节 清军灭张献忠16
第三节 利类思、安文思被清兵虏送北京18
附录:肃亲王20
第四章 中部诸省21
第一节 清兵抵南京21
第二节 清兵进取两粤21
第三节 清朝官员在广州与教士相遇22
第五章 浙江与福建教务24
第一节 杭州住院24
第二节 清师入闽25
第三节 王祁之乱25
第四节 瞿西满与穆尼各所遭的艰险26
第五节 泉州与福州各会口27
第六节 艾儒略、阳玛诺在延平28
第七节 郑成功带给福建的灾难29
第六章 江南30
第一节 清兵下江南30
第二节 上海住院所遭的危险30
第三节 徐光启家31
第四节 常熟与松江各会口32
卷二顺治朝(1644年至1661年)36
第一章 顺治朝概况36
第一节 北京的中央政府36
第二节 征服各省36
第三节 顺治朝与传教士38
第二章 传教人员39
第一节1644年的传教人员39
第二节1652年教务情况40
第三章 汤若望与朝廷的关系46
第一节 汤若望的职衔46
第二节 汤若望与皇帝、皇太后的私人关系47
第三节 皇帝命令为汤若望改建教堂49
第四节 汤若望劝导清世祖的种种努力50
附录:清世祖赐汤若望「通微教师」称号的上谕53
第四章 北京教务55
第一节 龙华民逝世55
第二节 利类思与安文思55
第三节 汪儒望57
第四节 穆尼各58
第五节 汤若望获准邀新传教士至中国59
第六节1659年汤若望再获准邀新传教士至中国60
第七节 汤若望阻止毁灭澳门63
附录一:佟姓一家65
附录二:《白乃心与吴尔铎中亚行记》67
第五章 顺治朝江南教务70
第一节 传教人员70
第二节 南京与运河沿岸各会口71
第三节 上海与常熟住院74
第四节 传教士的工作76
第五节 崇明77
第六节 甘弟达许太夫人78
第七节 佟国器80
第六章1650年至1664年间其它省份的教务82
第一节 山东82
第二节 山西82
第三节 陕西83
第四节 江西83
第五节 浙江85
第六节 福建86
第七节 南部诸省86
第八节 湖广、四川、河南86
第九节1664年教务简表87
第十节 传教事业自初创至1664年的总结89
第七章1644年至1664年亡故的传教士91
第一节1644年至1664年亡故教士简表91
第二节 费奇观、毕方济、曾德昭92
第三节 傅汎际、瞿西满92
第四节 艾儒略、龙华民、阳玛诺92
第五节 穆尼各(Smogolenski)93
第六节 方德望、卫匡国、贾宜睦95
第七节 穆尼各(Nicolas Motel)、乐类思、林公撒、苏纳、郎安德96
第八节1655年至1664年殁于东来途中的传教士97
附录:自明清易代(1644年)至杨光先发难时(1664年)为止,在中国的耶稣会士姓名表98
卷三 杨光先发动教难(1664年至1671年)104
第一章 康熙继任顺治104
第一节 嗣君的选择104
第二节 辅政大臣105
第二章 教难的预兆107
第一节 对天主教的隐恨107
第二节 关于一个行星出现问题的控告案107
第三节 关于殡葬时辰的第二次控告108
第四节 安文思下狱109
第三章 杨光先的控告获准111
第一节 杨光先111
第二节《辟邪论》112
第三节《不得已》112
第四章 审讯与判决114
第一节 提审北京四教士114
第二节 北京教士被捕下狱115
第三节 第一次判决116
第四节 汤若望判处绞刑117
第五节 审讯第三项罪名:历法的错误118
第六节 汤若望与信教官员五人判处死刑120
第七节 审讯的结局121
第八节 汤若望的开释与五监员的处死123
第九节 许之渐与佟国器召至京师124
第五章 各省的教难126
第一节 各省取缔天主教126
第二节 山东127
第三节 山西128
第四节 陕西128
第五节 湖广128
第六节 江西129
第七节 浙江130
第八节 福建130
第九节 广东131
第十节 江南131
附录:1665年集合于北京的神父名单135
第六章 广州的教士监狱136
第一节 各省教士解送广州136
第二节 教士集合于广州住院137
第三节 郭纳爵与金弥格逝世139
第四节 广州会议139
第五节 耶稣会士闵明我141
第七章 留居北京四教士所受的考验143
第一节 杨光先占据汤若望的住院143
第二节 汤若望的逝世143
第三节 北京三教士的幽囚生活144
第四节 杨光先的胜利144
第五节 康熙帝亲政145
第八章 教士回朝供职或重返各省147
第一节1668年耶诞节朝廷以历法征询留京教士147
第二节 教士召至宫中148
第三节 南怀仁作公开的测验149
第四节 南怀仁审查1669年的时宪书149
第五节 观象台上的测验150
第六节 北京教士设法解除禁令152
第七节 昭雪汤若望与信教官员153
第八节 葡萄牙使臣至北京155
第九节 广州教士重新分行各省156
附录:1669年耶稣会中国区会士名单159
卷四 康熙帝的青年时代(1671年至1692年)164
第一章 康熙朝政治史的概况164
第一节 康熙朝的第二阶段164
第二节 吴三桂之战165
第三节 平定两广168
第四节 平定台湾168
第五节 满洲的组织171
第六节 平定西域(西鞑靼地区)171
第七节 中国与俄罗斯的第一次纠葛172
第八节 康熙帝的家事177
第二章 流戍的教士重返各省180
第一节 流戍的教士返回原住院180
第二节 上海潘国光茔地182
第三节1673年的会士名单186
第三章 北京的传教事业191
第一节 人员191
第二节 教士与皇帝本人的关系193
第三节 康熙帝的宗教观195
第四节 传教事业197
第四章 江南教务202
第一节 传教人员202
第二节 天主对于初期传教工作的祝福203
第三节 江南西部的教务204
第四节 丹阳205
第五节 五河教务的进展206
第六节 崇明教务的发展208
第七节 亡故的教士211
第八节 许太夫人逝世214
第五章 其它省份的传教事业217
第一节 湖广217
第二节 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的教务218
第三节 山东教务221
第四节 江西教务221
第五节 福建教务222
第六节 浙江教务223
第七节 传教百周年223
第六章 教士的补充226
第一节 传教士的忧虑226
第二节 南怀仁的书信228
附录一:南怀仁的画像232
附录二:南怀仁致世界各地耶稣会公函235
第三节 菲律宾耶稣会士被邀前来中国248
第四节 为传教士开辟新路线的努力250
第五节1673年至1692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253
第六节 中国籍耶稣会士256
第七节 其它修会的传教士258
第七章 中国首任「代牧」主教260
第一节「外方传教会」的发轫260
第二节 任命中国传教区「代牧主教」两人及「总代理」一人262
第三节 罗文藻主教263
第四节 宣誓事件263
第八章 法国耶稣会士传教事业的发轫272
第一节 法王路易十四世派遣耶稣会士至中国272
第二节 法国传教使团的第一批教士273
第三节 自法国至北京的行程274
第四节 法国耶稣会士在各省的最早事业277
第九章1692年的上谕280
第一节 南怀仁逝世280
第二节1692年3月颁发的信教自由上谕282
第三节 信教自由上谕颁布时中国传教区的情况286
卷五 康熙朝的第三阶段,十五年的信教自由(1692年至1707年)292
第一章 中国首任主教292
第一节 康熙朝的第三阶段292
第二节1575年至1735年间澳门历任主教294
第三节 首任代牧主教295
第四节 南京与北京的葡萄牙籍主教(1690年)297
第五节 中国划分为十二个教会行政管辖区(1696年)299
第六节 南京主教区300
第二章1692年至1707年间中国传教区的工作人员304
第一节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304
第二节 传教人员的补充306
第三节1699年耶稣会中国区的概况314
第四节1701年中国教务概况316
第三章 传教事业324
第一节 京师及直隶324
第二节 江南教务327
第三节 湖广教务331
第四节 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教务332
第五节 山东教务332
第六节 江西教务333
第七节 浙江教务333
第八节 福建教务333
第九节 法国传教团的传教事业334
附录一:北京法国耶稣会士的教堂340
附录二:中国区耶稣会亡故会士表341
附录三:亡故法国耶稣会士表342
附录四:隆盛、毕嘉、李西满、陆希言、万其渊、万惟一、颜理伯七人墓志342
第四章 枢机主教铎罗奉使来华345
第一节 教宗设法同中国通使345
第二节 礼仪问题346
第三节 传教开始时的礼仪问题347
第四节 福建西班牙籍会士最先提出疑问350
第五节 罗马第一次决定352
第六节1655年亚历山大七世的敕令354
第七节1669年克莱芒九世的敕令357
第八节 广州会议358
第九节1693年阎当的命令359
第十节 阎当1693年3月26日训令的分析360
第十一节1700年北京教士请皇帝对于礼仪的意义作一声明364
第十二节1704年11月20日克莱芒九世的决定366
第十三节1701年铎罗奉使来华368
第十四节 铎罗在北京(1705年12月4日至1706年8月20日)371
第十五节 铎罗在南京(1706年12月17日至1707年3月17日)374
第十六节 铎罗流放澳门377
第十七节 铎罗与在华耶稣会士的纠葛378
第十八节 铎罗擢升为枢机主教383
第十九节1710年6月8日铎罗逝世385
卷六 康熙朝末年(1707年至1722年)388
第一章 本期传教区的情况388
第一节 康熙朝的第四阶段388
第二节 康熙帝上诉罗马389
第三节领「票」事件390
第四节 康熙朝最后十五年394
中国区耶稣会新来教士简表394
第五节1707年至1722年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简表396
第六节1707年至1723年间中国籍耶稣会士397
第七节1717年会士名单上所列耶稣会住院398
第八节1720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区概况表400
第二章 北京与各省教务401
第一节 北京教务401
1717年企图驱逐教士事件407
附录:巴罗:《中国游记》408
第二节 江南教务409
第三节 其它省份的传教事业412
第四节 测绘中国地图419
第三章 嘉禄奉使来华423
第一节 罗马关于派遣特使的准备423
第二节 中国怎样等待教廷特使426
第三节 嘉禄在中国429
第四章 康熙帝的逝世与传教士的亡故434
第一节 康熙帝的逝世434
第二节1707年至1722年间亡故的教士435
一、中国区耶稣会亡故会士简表435
二、亡故的法国耶稣会士简表436
第三节 北京教士的亡故437
第四节 各省亡故的教士440
第五节 卒于传教区外的教士442
卷七 雍正朝(1723年至1735年)446
第一章 新帝即位446
第一节 雍正即帝位446
第二节「西堂」的肇始446
第三节 新帝即位后的严厉措施448
第四节 赵昌的失势与接受洗礼449
第五节 苏努一家451
第二章 禁教的上谕460
第一节 福建开始禁教460
第二节 北京下令全国禁教461
第三节 禁教令的执行462
第四节 被逐教士定居广州466
第五节 禁教的原因467
第三章1725年至1732年469
第一节 禁教令后的教务情况469
第二节 戴进贤与徐懋德470
第三节1725年加尔默罗会士二人入使清廷470
第四节 葡萄牙使臣来华(1726年至1727年)471
第五节 开办「译学馆」(1729年至1744年)472
第六节1730年的地震472
第四章 雍正末年流放广州的教士移居澳门474
第一节1732年8月流放广州的教士迁至澳门474
第二节 皇帝召见京中教士475
第三节 雍正末年北京耶稣会士的处境476
第五章 各省教务482
第一节 湖广教务482
第二节 杭州与江南483
第三节1724年至1735年间的中国耶稣会士486
附录一:1724年中国区耶稣会概况488
附录二:雍正朝(自1722年12月20日至1735年10月7日)法国耶稣会士492
附录三:雍正朝(1722年至1735年)中国耶稣会士494
卷八 乾隆朝(1736年至1795年)498
第一章 乾隆朝的最初十年(1736年至1746年)498
第一节 雍正帝的继任者498
第二节1736年最早的禁教令498
第三节1737年第一次教难500
第四节1736年至1746年间北京的传教事业501
第五节1735年至1746年北京三处教堂的人员502
第六节1735年至1746年各省传教事业与工作人员510
第七节 湖广教务512
第八节 江南教务514
第九节 中国籍耶稣会士(1735年至1746年)519
第二章 教宗本笃十四世结束礼仪问题522
第一节 乾隆初年传教士对待礼仪问题的情况522
第二节 本笃十四世1742年7月5日《自此特殊》敕令524
第三节 教宗本笃十四世1744年12月19日的诏书530
第四节 礼仪问题中天主圣神的作用530
附录一:1623年至1758年间教宗同中国的关系535
附录二:庞嘉宾等携至罗马的中国证件537
第三章1746年至1754年的流血教难540
第一节 教难至于流血540
第二节 福建柏伯多禄殉教541
第三节 教难延及各省544
第四节 江南教难548
第五节1747年12月11日谈方济被捕549
第六节1747年12月21日黄安多被捕551
第七节 元和县与苏州府的第一次定谳552
第八节 第二次判决,1748年2月14日至27日553
第九节 两教士判处死刑,于1748年9月13日绞决556
第十节 传教先生唐德光与黄斐理伯557
第十一节1748年10月柏伯多禄四同事殉教558
第十二节 殉教的标志558
第十三节 南京五名耶稣会士被捕下狱560
第四章 传教人员与事业(至1762年)562
第一节 传教区进入新的环境562
第二节1746年至1762年间在北京逝世的耶稣会士563
第三节1746年至1762年间获准至北京的耶稣会士566
第四节 北京的传教事业569
第五节 各省传教人员与事业573
第六节 湖广教务575
第七节 江南传教人员与事业577
第八节1746年至1762年间的中国籍耶稣会士580
第五章 葡萄牙首相蓬巴尔的迫害与中国耶稣会的消灭(1762年至1775年)584
第一节 澳门耶稣会士被捕(1762年7月)584
第二节 自澳门至里斯本(1762年11月5日至1764年10月16日)589
第三节 蓬巴尔的监狱590
第四节 挽救传教区的初步努力593
第五节1762年至1774年十二年中在北京逝世的会士594
第六节1762年至1774年间新来的会士596
第七节1762年至1774年间的中国籍耶稣会士599
第八节1762年至1774年间的北京教务600
第九节1768年至1769年的教难602
第十节1762年至1774年间湖广、江西、河南诸省教务604
第十一节1762年至1774年的江南教务606
第十二节 耶稣会被取缔607
第十三节 取缔耶稣会的消息传至北京608
第十四节 蒋友仁、刘松龄逝世614
第十五节1775年2月13日若瑟堂焚毁614
第十六节1774年至1775年间晁俊秀的书信615
第十七节 解散耶稣会的敕令公布617
第十八节 中国最后一批耶稣会士618
第六章 乾隆朝最后二十年(1775年至1795年)622
第一节 为替代中国的耶稣会士而采取的最早措施622
第二节 遣使会士接管耶稣会士的事业(1783年至1785年)624
第三节1775年至1785年的中国教务625
第四节1775年至1785年十年间的江南教务632
第五节1784年至1785年的教难637
第六节 天主教传至朝鲜644
第七节 乾隆朝的最后十年( 1785年至1795年)645
卷九 嘉庆朝(1796年至1820年)与道光朝至1840年652
第一节 嘉庆、道光两朝的政治事件652
第二节 前耶稣会士655
第三节 北京传教事业的结束657
第四节 殉教者(1795年至1840年)661
第五节1795年至1840年间各省教务664
第六节 结论671
本编附录675
附录一:《南怀仁告全体耶稣会士书》675
附录二:《天主堂改为天后宫碑记》676
附:第一册、第二册人名录679
热门推荐
- 1949468.html
- 3244112.html
- 1826724.html
- 3378093.html
- 3860158.html
- 56782.html
- 2182036.html
- 654613.html
- 1248385.html
- 29634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8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05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35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0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9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9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30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7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94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