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1949-200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1949-2009
  • 张斌贤,楼世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878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教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1949-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近代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1

第一节 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探索2

一 教育作为科学的辩难2

二 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5

三 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与学科独立性7

第二节“教育独立”思想11

一 教育经费独立12

二 教育行政独立15

三 教育独立于教会17

第三节 教育宗旨的思想演变20

一 洋务派“中体西用”论的教育宗旨20

二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民说”教育宗旨22

三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23

第四节 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25

一 五四运动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26

二 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思想与试验27

参考文献36

第二章 教育学术思想的社会主义转型38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教育学术探索38

一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延续38

二 关于建设新教育的学术讨论4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界的思想改造运动46

一 思想改造运动的发起46

二 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48

三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49

四 思想改造运动的收获51

第三节 关于“全面发展问题”的学术讨论52

一 讨论“全面发展问题”的提出52

二 “一个理论问题”与“两个具体问题”53

参考文献55

第三章 苏联教育学的引入及传播57

第一节 苏联教育学引入的原因57

一 新的文化教育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论指导58

二 打破旧思想旧教育需要新的教育理论作为批判武器59

三 苏联教育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60

第二节 苏联教育学的全面引入61

一 教育理论专著和教材的译介62

二 苏联教育专家的讲学64

三 留学生与教师的赴苏学习67

四 苏联教育理论研究动态的报道68

第三节 学习苏联教育理论热潮的兴起69

一 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热潮的兴起69

二 学习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热潮的兴起71

第四节 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及反思74

一 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影响74

二 反思与借鉴77

参考文献81

第四章“教育大革命”中的学术探讨8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制定与学术讨论84

一 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85

二 关于教育方针的学术讨论88

三 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出现的偏差91

第二节 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92

一 批判地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讨论93

二 教育学“中国化”的实践96

三 教育学“中国化”的反思98

第三节 教育界的“思想批判运动”101

一“思想批判运动”的目的101

二“思想批判运动”的效果102

三“教育革命”的开展105

四 问题与思考106

参考文献108

第五章 对“封、资、修”教育思想的批判110

第一节对“封、资、修”教育思想的批判过程111

一 对孔子“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111

二 对杜威“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119

三 对凯洛夫“修正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126

第二节 关于“封、资、修”教育思想批判的影响131

一 反思批判“封、资、修”教育思想的目的132

二 反思批判“封、资、修”教育思想的内容133

三 反思批判“封、资、修”教育思想的方式134

参考文献135

第六章 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与论争136

第一节 教育本质问题探索的历史演变136

一 1949—1976年间教育本质研究概述137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本质研究进展138

第二节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思想主张142

一 教育“上层建筑论”142

二 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论”144

三 教育“多重本质论”147

四 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论”148

五 “社会遗传机制论”150

六 教育本质的“新上层建筑论”151

七 教育本质“新论”152

第三节 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意义162

一 促进教育学科的建设162

二 积极回应了教育面对的各种挑战164

三 推进了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165

参考文献168

第七章 关于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讨论169

第一节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讨论的背景169

一 社会背景169

二 学术背景170

第二节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探讨的历程172

第三节 关于现代教育、教育现代化问题讨论的主题175

一 关于现代教育有关问题的讨论175

二 关于教育现代化问题的讨论194

第四节 关于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讨论的影响208

一 在理论上实现了我国教育界思想的大解放和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向208

二 在实践上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209

参考文献210

第八章 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争论212

第一节 素质教育研究的总体描述213

一 研究文献总量的变化213

二 研究主题的变化214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人员216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概念之争217

一 关于素质217

二 关于素质教育222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之争228

一“对立说”228

二“依存渗透说”230

三“转轨说”232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之争235

一“同一说”235

二“超越说”237

三“同异说”238

四“具体化说”239

第五节 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之争241

一 素质教育实施的制约因素241

二 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策略245

参考文献250

第九章 教育市场化之争252

第一节 教育市场化之争的嬗变252

一 教育市场化之争的背景252

二 教育市场化之争历程及主题254

三“教育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概念辨析257

第二节 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260

一“主动适应说”260

二“迎接挑战说”262

三“非等同论”263

第三节 关于教育产业属性的讨论265

一 关于教育市场265

二 教育产业属性之辩与教育市场化266

第四节 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之争274

一“教育泛市场化说”275

二“教育市场化不充分说”276

三“教育市场化无序说”277

参考文献283

第十章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争论285

第一节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解读285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阐释式解读286

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审视式解读289

三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追问292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轻视知识的论争294

一“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提出295

二“谁是‘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代表”298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轻视知识”争论的延伸302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探讨的拓展307

一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脱离中国国情的争论307

二 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与“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311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论争的出路318

参考文献324

第十一章 关于义务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325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义务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326

一 义务教育研究的奠基326

二 义务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328

三 义务教育学术研究的兴盛331

四 义务教育学术研究的繁荣335

第二节 关于义务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340

一 关于义务教育概念和性质的研究340

二 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的研究344

三 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相关问问题的研究347

第三节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360

一 关于辍学问题的调查研究360

二 关于辍学原因的探讨363

三 关于解决辍学问题的对策研究366

四 关于主动或自愿辍学的研究369

五 关于隐性辍学的研究372

参考文献374

第十二章 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376

第一节 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376

第二节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380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背景380

二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界定382

三 探寻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之因386

四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388

第三节 关于重点学校存废的论争与择校问题研究392

一 关于重点学校存废之争392

二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研究396

第四节 关于留守儿童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401

一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401

二 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410

参考文献418

第十三章 关于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420

第一节 关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研究420

一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的背景420

二 关于义务教育投入状况的研究422

三 关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427

第二节 关于义务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研究433

一 校长负责制研究的背景434

二 关于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内涵的研究435

三 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批判与重建437

第三节 关于义务教育学制的研究439

一 义务教育学制的研究背景439

二“五四制”与“六三制”之争441

第四节 关于义务教育法制的研究444

一 义务教育法制研究的背景444

二 关于《义务教育法》的研究445

参考文献449

第十四章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教育学术450

第一节“五四”之余韵:传统文化的再批判450

一 改造、批判与引进(1950—1956年)451

二 教育革命与本土化的努力(1957—1965年)455

三“革命”与挞伐(1966—1976年)460

第二节 变革之契机:思想解放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462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462

二 两种学术取向之下的中国传统文化467

第三节 思想之资源:古为今用与教育学术思想的寻根472

一 教育科学民族化的思想之源473

二 教育学术民族化的多维寻根476

第四节 温故而知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478

一 传统文化:教育变革的资源479

二 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481

参考文献4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