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 石毓智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3924262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汉语-语言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理论背景1

1.1 内容安排1

1.2 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嬗变4

1.3 向语言学习语言学5

1.4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的认知基础9

1.5 语言类型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16

第二章 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19

2.1 引言19

2.2 SVO语言的典型句法特征20

2.3 古汉语与英语的其它语法相似性23

2.4 句子的基本语序对语法标记系统的影响27

2.5 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原则的形成31

2.6 结语37

第三章 先秦汉语代词的基本语序39

3.1 引言39

3.2 两个理论问题40

3.2.1 代词的特殊句法行为40

3.2.2 从句与单句的句法差异41

3.3 先秦时期人称代词的单句和从句的语法对立43

3.3.1 所谓“例外”的句法环境43

3.3.2 代词在从句和单句中的句法对立45

3.3.3 影响否定结构中人称代词的句法位置的其他因素48

3.3.4 代词的单句和从句用法对立的理论蕴含50

3.4 结语51

第四章 方言语法特点之间的类型学相关性52

4.1 引言52

4.2 SVO语言的典型句法特征53

4.3 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原则的形成54

4.4 粤语与北方话之间的差别56

4.4.1 粤语动补结构的发展较北方话滞后56

4.4.2 粤方言较弱的现代汉语组织信息的原则57

4.4.3 粤方言的不发达的处置式59

4.4.4 粤方言的不发达的动词拷贝结构61

4.4.5 粤方言的有限制的动词重叠的使用62

4.4.6 粤方言比较句的特殊语序64

4.4.7 粤方言完成体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表达的对称性65

4.4.8 粤方言的特殊双宾语结构66

4.5 其它方言的语法特征的类型学相关性68

4.5.1 发展较弱的动补结构68

4.5.2 较弱的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69

4.5.3 不发达的处置式70

4.5.4 缺乏动词拷贝结构72

4.5.5 具有与普通话不同语法特征的动词重叠形式72

4.5.6 特殊的双宾结构73

4.5.7 完成体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表达的对称性74

4.6 结语74

第五章 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之关系76

5.1 引言76

5.2 指代词和结构助词77

5.2.1 人类语言定语从句标记的共同来源77

5.2.2 结构助词的量词用法79

5.2.3 量词的指代词用法81

5.3 量词向指代词转化的机制84

5.3.1 量词的单一个体用法和向有定性转变的可能性84

5.3.2 汉语的结构赋义规律和量词的有定性语义特征的获取87

5.4 量词向结构助词过渡的中间环——指代词90

5.4.1 量词向结构助词发展的必须过程90

5.4.2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功能上的相似性92

5.4.3 结构助词语法化的程度差异96

5.5 结语96

第六章 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98

6.1 引言98

6.2 理论准备和基本知识99

6.2.1 “完成体”的概念99

6.2.2 领有动词向完成体标记发展的认知基础100

6.3 普通话完成体标记的不对称性的成因101

6.4 领有动词肯定式的完成体表达功能104

6.4.1 “有”与动词的直接搭配104

6.4.2 “V+有+O”格式的语法意义106

6.4.3 “有所+V”格式的语法意义108

6.4.4 “有+所+V”用法的历史兴衰111

6.4.5 “有没有+V”格式的产生和发展113

6.4.6 “有”向完成体标记发展的动因117

6.5 结语117

第七章 自然数“1”表达有定性的认知基础119

7.1 引言119

7.2 来自汉语方言、历史文献和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例证120

7.2.1 汉语方言中“1”表有定性的现象120

7.2.2 汉语历史文献中的例证123

7.2.3 现代汉语中的有关用法124

7.2.4 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例证125

7.2.5 英语中的有关现象126

7.3 有定性与数量表达128

7.3.1 有定性与数量表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128

7.3.2 数目“1”的加强有定性的作用131

7.4 有定性和数量表达之间的认知基础133

7.4.1 认知域及其成员133

7.4.2 数目“1”与有定性的程度134

7.4.3 “有定性”的概念结构和自然数“1”的数学特性135

7.5 结语137

第八章 给予动词演化成被动标记的机制138

8.1 引言138

8.2 “给”在现代汉语中作使役用的情况139

8.3 在汉语历史、方言以及其他语言中作使役用的例子140

8.4 给予动词“给”和使役式之间的联系145

8.5 使役和被动兼用152

8.6 结语156

第九章 汉语疑问代词的特性158

9.1 引言158

9.2 所谓的疑问算子“呢”的真正语法意义159

9.3 关于疑问代词的不定指用法162

9.4 疑问代词的三种用法之间的关系165

9.5 结语168

第十章 “呢”的语法意义以及跟疑问代词共现的条件170

10.1 引言170

10.2 陈述句中的“呢”173

10.3 特指疑问句中的“呢”177

10.4 “呢”的引申用法181

10.5 疑问代词在其它问句形式中的用法183

10.6 结语191

第十一章 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关系192

11.1 引言192

11.2 代词的有定性与其复数标记193

11.2.1 代词语义的有定性及其单复数标记193

11.2.2 “NP+们”的使用规律196

11.2.3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NP”结构197

11.2.4 指示代词与单数“一”的合音形式199

11.2.5 指示代词在替代事物上的限制200

11.3 指示代词在历史和方言中的独特句法行为203

11.3.1 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的历史变迁203

11.3.2 方言中指示代词的特殊条件限制206

11.4 有定性和数量表达之间的认知关系208

11.4.1 其它语言的类似现象208

11.4.2 有定性范畴的语义结构209

11.4.3 对有定性词语所指对象的数量特征的感知210

11.4.4 汉语的复数标记与数量词不共现的原因211

11.5 结语213

第十二章 范畴化中的数量语义特征的语法表现215

12.1 引言215

12.2 目前关于形容词研究的问题216

12.3 形容词的句法行为219

12.4 形容词的数量特征与其句法行为223

12.4.1 量级序列类形容词223

12.4.2 百分比类形容词227

12.4.3 极限类形容词231

12.4.4 正负值类形容词235

12.4.5 四类形容词句法活动能力的比较237

12.4.6 不同语言对数量语义特征认知的差异238

12.5 结语239

第十三章 汉语动词概念化的特点及其对语法的影响241

13.1 引言241

13.2 现代汉语的物体转换动词的方向性的中和242

13.3 汉语历时和方言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一致性243

13.3.1 古代汉语的方向中和的动词243

13.3.2 古汉语的声调屈折与动词方向的中性化245

13.3.3 方言中的方向义中和的动词247

13.3.4 语法化中动词方向义的中和249

13.4 现代汉语中有关动作方向性的语法特点250

13.5 结语254

第十四章 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法的影响255

14.1 引言255

14.2 动作和结果的由合到分256

14.3 动作和地点、方向的由合到分262

14.4 结语271

第十五章 汉语的大音节结构273

15.1 引言273

15.2 关于音节的理论背景274

15.3 普通话的象声词和联绵词275

15.3.1 象声词276

15.3.2 联绵词279

15.4 来自方言和历史的证据280

15.4.1 元杂剧中的象声词280

15.4.2 获嘉方言的象声词281

15.4.3 潮阳方言的象声词282

15.4.4 北京话的重叠式象声词285

15.4.5 汉语方言的分音词286

15.5 大音节的组织原则在其他方面的应用290

15.6 结语291

第十六章 大音节中的唇音同化现象293

16.1 引言293

16.2 大音节中的唇音同化现象294

16.2.1 洛阳方言294

16.2.2 获嘉方言296

16.2.3 伊盟方言301

16.2.4 晋中方言和太原方言304

16.3 唇音同化所揭示的大音节特性307

16.3.1 大音节中的元音层面307

16.3.2 大音节结构的产生机制的假说308

16.4 结语311

第十七章 语法现象的历史层次313

17.1 引言313

17.2 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和功用314

17.2.1 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314

17.2.2 名词重叠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314

17.2.3 名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316

17.2.4 量词重叠表遍指的规律319

17.3 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历史考察320

17.3.1 重叠式发展的不平衡性320

17.3.2 “人人”的语义和语法变化322

17.3.3 从个别的词汇用法到能产的语法规则323

17.3.4 语法规律作用对象的变化325

17.3.5 高频率词语在语法发展中的双重性326

17.4 结论327

第十八章 语法的规律与例外329

18.1 引言329

18.2 语法规律的使用范围330

18.3 语法规律作用的语言层次331

18.4 统计性语法规律333

18.5 语法系统的历史层次335

18.6 结构赋义和词汇标记的相互作用339

18.7 根据“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343

18.8 结语346

参考文献347

术语、人名和语言索引3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