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中国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中国思想史
  • 《中国思想史》编写组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3966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中国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先秦篇7

导论7

第一章 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9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意识9

第二节 阴阳、五行观念的萌芽11

第三节 西周末宗教思想的动摇12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思想变化15

第一节 春秋时期思想的特点15

第二节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16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18

第四节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19

第三章 老子的“自然”之学22

第一节 老子的“道”论22

第二节 “贵柔”的人生哲理25

第三节 老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27

第四节 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30

第四章 孔子与儒家学派33

第一节 孔子与西周思想文化33

第二节 “仁”“礼”观念35

第三节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37

第四节 教育思想的特点38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40

第五章 墨子和墨家学派43

第一节 墨子生平和墨家43

第二节 “兼爱”和“非攻”思想45

第三节 “尚贤”“尚同”等主张48

第四节 重视经验和效用的“三表”说50

第六章 孟子的“仁政”说53

第一节 孟子生平及其思想来源53

第二节 “人性善”说55

第三节 “仁政”说56

第七章 庄子思想及道家别派59

第一节 庄子的道论59

第二节 “逍遥游”和“齐物论”61

第三节 《天下》的学术观63

第四节 黄老道家与先秦道家其他流派64

第八章 名家思想69

第一节 邓析的刑名学69

第二节 惠施的名学(逻辑学)命题71

第三节 公孙龙的名学思想72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名学思想74

第九章 战国时期“会通”各家思想的学派77

第一节 管子学派的思想77

第二节 阴阳家邹衍及其五德终始说79

第三节 《易传》关于事物变异的思想81

第四节 先秦杂家学派86

第十章 荀子对诸子思想的总结89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对诸子的批评89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90

第三节 “解蔽”说91

第四节 学习思想92

第五节 “人性恶”说93

第六节 “明分使群”和“隆礼重法”94

第十一章 韩非对法家思想的总结96

第一节 法家源流及法、术、势三派96

第二节 韩非法制思想的要点100

第三节 韩非进化的历史观103

第二篇 秦汉篇107

导 论107

第一章 秦汉思想的转变109

第一节 秦的政治思想109

第二节 陆贾和贾谊的思想110

第三节 汉初黄老之学112

第四节 《淮南子》的思想113

第二章 董仲舒的思想116

第一节 董仲舒与公羊学116

第二节 “三纲”说的完整表述119

第三节 “天人三策”与“独尊儒术”121

第三章 两汉的经学124

第一节 今文经学及其制度化124

第二节 古文经学的形成126

第三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127

第四节 郑玄对经学的总结129

第四章 谶纬迷信与反迷信思想132

第一节 谶纬迷信思潮132

第二节 《白虎通义》的思想134

第三节 扬雄和桓谭对谶纬迷信的评说136

第四节 王充《论衡》的理论贡献138

第五章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141

第一节 “清议”和“党锢之祸”141

第二节 王符的《潜夫论》142

第三节 仲长统的《昌言》144

第六章 两汉的宗教思想146

第一节 两汉的神灵崇拜146

第二节 道教的创建149

第三节 佛教初传150

第七章 两汉时期的史学和科技思想154

第一节 两汉的史学思想154

第二节 两汉的科技思想161

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篇169

导论169

第一章 魏晋玄学171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形成171

第二节 正始玄学172

第三节 杨泉、裴頠、欧阳建对玄学的批评176

第四节 郭象论“崇有”与“独化”179

第五节 《列子》与张湛的《列子注》180

第二章 佛教思想183

第一节 般若学与“六家七宗”183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的般若学186

第三节 慧远的佛学思想188

第四节 竺道生与涅槃学189

第五节 南北朝的诸师异说191

第三章 道教思想193

第一节 葛洪与《抱朴子》193

第二节 寇谦之、陆修静与天师道195

第三节 陶弘景的道教思想197

第四节 道教中的科学思想因素199

第四章 儒家经学思想202

第一节 魏晋经学202

第二节 南朝经学204

第三节 北朝经学206

第四节 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的接受与传播208

第五章 儒道释三教论争211

第一节 南朝反佛及儒、释、道之间的思想论争211

第二节 北朝的兴佛与毁佛218

第三节 儒、释、道三教的交融与会通220

第四篇 隋唐篇225

导论225

第一章 儒家经学227

第一节 王通《中说》的经学思想227

第二节 陆德明与《经典释文》229

第三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231

第二章 隋唐佛教234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政策234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235

第三节 唐初傅奕的反佛思想246

第三章 中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与天人关系论248

第一节 韩愈的排佛与崇儒248

第二节 李翱与《复性书》250

第三节 柳宗元《天说》《天对》的天人观252

第四节 刘禹锡与《天论》254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反迷信思想257

第一节 吕才对术数的批判257

第二节 刘知幾反神学的史学思想258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261

第一节 隋唐道教概况261

第二节 隋唐道教的经注与著述264

第三节 隋唐道教的丹术266

第五篇 宋元篇271

导 论271

第一章 宋初思想概况273

第一节 唐末五代以来思想界状况273

第二节 儒学的复兴275

第二章 宋代学术的开创与形成278

第一节 范仲淹的思想278

第二节 欧阳修的学术建树280

第三节 “宋初三先生”的贡献282

第三章 王安石新学287

第一节 王安石新学的形成及学术特点287

第二节 荆公新学的哲学基础289

第三节 王安石的政治思想291

第四章 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294

第一节 周敦颐及其“濂学”294

第二节 邵雍及其“象数学”296

第三节 张载及其“关学”297

第四节 二程及其“洛学”299

第五章 苏氏蜀学302

第一节 苏氏蜀学的学派特色302

第二节 苏氏蜀学的天道性命之学304

第三节 洛蜀之争305

第六章 南宋时期理学的发展308

第一节 胡宏、张栻及湖湘学派308

第二节 陆九渊及其心学311

第三节 吕祖谦的理心兼容学说313

第七章 朱熹的理学思想317

第一节 朱熹的天理论317

第二节 朱熹的心性论318

第三节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320

第四节 朱陆之争322

第八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324

第一节 陈亮及其永康学派324

第二节 叶适及其永嘉学派327

第九章 元代理学的演变333

第一节 元代理学的延续333

第二节 朱陆融合的趋势338

第三节 程朱理学的社会传播与官学化339

第十章 宋元时期的宗教思想342

第一节 汉传佛教思想342

第二节 藏传佛教思想349

第三节 道教思想351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民间信仰355

第十一章 宋元时期的科技思想359

第一节 技术发明与技术思想359

第二节 沈括《梦溪笔谈》所代表的北宋科技思想364

第三节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366

第四节 郭守敬所代表的元代科技思想369

第六篇 明代至清代中期篇375

导论375

第一章 从理学到心学的演变377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377

第二节 明初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378

第三节 陈献章、湛若水与心学的兴起380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383

第一节 “心即理”与王门四句教383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385

第三节 王阳明思想的影响386

第三章 王阳明心学学派的分化与演变388

第一节 王畿的四无说及其影响388

第二节 王艮与泰州学派思想389

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和异端思想392

第四章 理学修正派的思想395

第一节 罗钦顺的理气论395

第二节 王廷相的气本论和人性论396

第三节 吕坤的元气论、人性论和经世思想398

第五章 东林学派及刘宗周的思想400

第一节 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的思想400

第二节 刘宗周的理气论和“慎独”说402

第六章 黄宗羲思想405

第一节 《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405

第二节 对理学的批评及“气外无理”的哲学思想407

第三节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学术史意义408

第七章 顾炎武的思想410

第一节 “经学即理学”410

第二节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的政治哲学411

第三节 《日知录》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412

第八章 王夫之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总结415

第一节 关于有无、理气、道器的论述415

第二节 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417

第三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419

第九章 傅山与颜李学派的思想421

第一节 傅山的子学研究与个性解放思想421

第二节 颜李学派的人性论和功利伦理思想423

第十章 乾嘉学派的方法和思想427

第一节 戴震的思想427

第二节 章学诚论“六经皆史”430

第三节 汪中、焦循、阮元的学术思想432

第十一章 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437

第一节 晚明三教会通的思想437

第二节 “以儒释回”及回回理学的特点439

第三节 天主教的传人与中西思想交流440

第十二章 明清之际的科学思想444

第一节 李时珍、朱载堉、徐弘祖、宋应星的科学思想444

第二节 会通中西自然科学的徐光启、李之藻、王徵449

第七篇 近代篇457

导论457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459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459

第二节 龚自珍的社会批判思想及其哲学基础461

第三节 魏源的《海国图志》:睁眼看世界464

第二章 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社会思潮467

第一节 洪秀全与洪仁玕: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467

第二节 洋务派思想470

第三节 李善兰、华蘅芳与近代自然科学思想472

第四节 早期维新思想474

第三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思潮478

第一节 变法维新思潮的特点478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变法思想479

第三节 严复对西学的介绍484

第四节 新学与旧学的争论486

第四章 孙中山的思想489

第一节 三民主义489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491

第三节 论中西文化的融合492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495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呼唤国魂495

第二节 章太炎与国粹派思潮497

第三节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500

第四节 后期立宪派思潮502

第五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学术思想504

第六章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508

第一节 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508

第二节 爱国救亡与“五四”运动511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思想争鸣513

后 记518

热门推荐